出版时间:2006-8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者:王先霈 页数:315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本书根据作者主持的国家级精品课程“文学文本解读”讲课录音整理而成。书中所说的细读,指的是从接受主体的文学理念出发,对文学文本细腻地、深入地、真切地感知、阐释和分析的模式和程序。作者在本书中与学生讨论文学文本细读的原则、方法问题,帮助学生养成细读的习惯和能力,学会用文学专业的方式面对文学文本,感受它,领会它,理解它,独立地对它作出判断。本书内容涉及古今中外许多文学批评流派不同的细读,并展开说明著者对文学文本细读的理解。本书通过对大量实例的剖析,在具体的层面上训练学生对文学文本作出正当反应的能力。
作者简介
王先霈,江西省九江市人,1939年7月出生。1960年毕业于华中师范学院中文系,曾任中文系副系主任、文学院院长、校出版社总编等职,兼任湖北省作家协会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湖北省出版工作者协会副主席、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理事、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等职。长期从事文艺学研究。曾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993)、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1993)、香港柏宁顿(中国)教育基金会第一届孺子牛金球奖(1995)、湖北省政府屈原文艺创作奖(1996)、国家教委首届人文社会科学著作二等奖(1996)、湖北省社科著作二等奖(1987、1989、2001)等。
书籍目录
开头的话第一讲 文学文本细读的多种范式 一、汉代经生的细读——微言大义和穿凿附会 二、六朝文士品诗评文——印象主义的细读 三、明清评点家的细读 四、英美新批评派的细读 五、一个个案——熊秉明的细读第二讲 词义的诠释和语感 一、咬文嚼字 二、词义和语境 三、文学语言的韵外之致与形式美第三讲 诗歌文本细读 一、中国古诗细读举例 二、中国新诗细读举例 三、外国诗歌中文译本细读举例 四、诗艺鉴赏举例第四讲 小说文本细读 一、中国古代小说细读举例 二、法国和俄罗斯19世纪心理小说细读举例 三、英法意识流小说细读举例 四、小说技巧鉴赏举例第五讲 散文文本细读 一、中国古代散文细读举例 二、中国现代散文细读举例 三、外国散文细读举例 四、散文技巧鉴赏举例第六讲 戏剧文学文本细读 一、中国传统戏曲剧本细读举例 二、中国现代话剧剧本细读举例 三、莎士比亚戏剧文本细读举例 四、戏剧文学技巧鉴赏举例附录 一、治学心得 二、主要著作及综述 三、主要论文后记
章节摘录
书摘 从某种意义上说,文学家也是故意含糊其词的人,喜欢把话说得让别人可以不断琢磨下去,而一般不太愿意把话说得简单明了、不留余韵。我可以仿照格林斯潘的话来说——如果有谁认为自己确切地理解了李商隐“无题”诗的含义,那么,他肯定是对李商隐产生了误解;如果有谁认为自己完满地理解了舒婷的诗歌的含义,他肯定是对舒婷产生了误解;如果有谁认为自己透彻地理解了残雪小说的含义,他肯定是对残雪产生了误解。正因为如此,文学文本的阅读才不那么容易。也正因为如此,文本细读才有无穷的趣味,才给读者如同安德利亚所形容的“妙不可言”的感觉。 重视体会作家的原意不应该离开文本,而是必须从文本出发,同时重视词句的客观意义。下面我们着重谈细读中对语词意义的捕捉、确认。 细读的第一步是识字辨义。中学语文教学或大学古代汉语课程的古文选读的教学,有过一个很流行的口号,叫作“字字落实,句句过关”,也就是说,读文学作品,每一个字都不能放过。这在语文训练中是很必要的。我们在文学文本细读中有时会遇到不认识的字,遇到不懂的词,那倒不要紧,可以查字典、词典,可以查各种工具书、参考材料。容易出差错的倒是,对看来很平常的词语、自以为懂得的词语,其实并没有真懂。我们在前面提到元好问的诗句“文须字字作,亦须字字读”,但他在同一首诗里又说“毫厘不相照,觌面楚与蜀”,意思是说,对词义的理解差之毫厘,对文本的把握可能失之千里。 P51
媒体关注与评论
书评 这部书稿是一门课程的讲课记录,但不是某一轮课程的讲课实录,而是若干轮讲课记录的综合,并且对原始记录作了增删补换的整理。 从1982年开始,我在本科开了“文学名著欣赏”课,编了《作品选》作为教学参考材料。以后,与教研室的同事一起,对中文系文艺学方面的几门课程整体考虑,把文学欣赏、文学理论、文学评论等课程构成一个系列。经过几年实践,系列课程以及我们总结的“接受一思考一参与一批判”的教学模式,获得1993年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995年,教育部在长春召开五学科教学改革会议,我在大
编辑推荐
在许多人眼中,学术著作往往总是摆着严肃的面孔,给人的感觉经常是严峻的、冰冷的,让人难以靠近。学术真的就只有人们意料的那副脸孔么?事实上,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在名师们手中,它们往往呈现出丰富的色彩,放射出迷人的光芒。你也许没有机会去聆听这些名师讲课,但有了这样的“讲课实录”在手,好比旁听名师讲课,同时也能让学术著作倍感“亲切”!《文学文本细读讲演录》通过对大量实例的剖析,在具体的层面上训练学生对文学文本作出正当反应的能力。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