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0-6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者:徐平利 页数:520 字数:520000
前言
职业教育之所以吸引了我的注意,是因为“职业”这个命题充满了人类生存的“爱恨情仇”。人的生存过程总是在真实与荒谬、灵性与愚昧、批判与迷恋的二律背反当中呈现出丰富多彩性。比如,人不可避免地要在自己创造的“职业”当中生存,但是又不可避免地试图从“职业”当中挣扎出来——寻找和逃离构成了一部曲折前行的人类文明史。也许,人类的梦想就是追求一种超越“职业”的诗意栖居之境。 人类的本性是享受的,即使在原始社会生活还很艰苦的时候,娱乐和享受也是劳动过程的进行曲。后来,社会分工逐渐丰富,享受曾被认为是劳心(动脑)者的专利,劳动则变成劳力(动手)者的作为,职业有了“贵贱之分”。如今,社会分工更加丰富,人类赋予各种职业的文化含义(或“贵贱之分”)重新排列组合,所有人的劳动空间和享受空间都相对获得了很大自由。然而,人在各种职业中所遇到的享受和劳动的关系问题似乎越发复杂。 “要享受工作过程”——我们往往这样安慰自己,但是我们恰恰选择了痛苦的行动,进而无可奈何地陷入了自己所批判的异化中。在当下的生存空间里,“职业枯竭症”患者越来越多。无论是乡村老百姓、城市中产阶级,还是钱多得花不完的大富翁,都有一种共同的感受:活得并不轻松。常常听到有人说:“我不仅要从工作中获得利益回报,还要获得作为人的生存尊严。”不过现实却是,把生存的尊严放在物质回报前面的人仍然太少。
内容概要
本书从追寻人的生存价值和职业意义入手,基于一种渐进主义的历史哲学认识论,来深入考察职业教育的历史逻辑和哲学基础;作者把“自由精神”的挣扎和张扬作为所有教育类型孕育、降生和成长的内在动机,用以检讨我们的种种职业教育行动,并试图对职业教育的理想追求作出自己的论断。
作者简介
徐平利(徐平力、虚氏),知名教育学者,做过小学、中学、大学教师,现居深圳。作品《我的痛苦谁知道》、《素质教育实验纪实》、《追忆深圳教育的似水流年》、《请在我们的毕业生就业时忏悔》、《教师是知识分子吗》、《教育的陷阱》等,均在社会上产生了强烈反响。
书籍目录
前言
第一章美好生活与职业活动
题一人是美好生活的追寻者
题二什么是美好生活
题三享受“审美境界”
题四美好生活是劳动创造的吗
题五职业是寻觅美好生活的表现形态
题六职业的自由度
题七职业的美好体验
第二章作为职业指向的教育活动
题一身份和权力的争夺
题二从教育到训练
题三“训练”成了教育的流行病
题四职业教育:一个历史的概念
题五职业指向:训练还是教育
题六职业教育:创造生活的审美境界
第三章职业教育的动力机制
题一人性与社会
题二职业志趣
题三市场需求
题四其他因素
第四章职业教育认识论
题一历史与逻辑相一致
题二自由精神:人类历史的种子
题三逻辑起点:“教育”和“职业教育”
题四职业教育作为一种精神的历史分期
题五历史研究的目的
第五章职业教育的“史前时期”
题一从自由精神出发的人类历史
题二教育是自由精神的呼出
题三自然的“职业教育”
题四从“自然”到“自由”
题五自然的“职业教育”被职业的“自由教育”取代
第六章“自由教育”时代
题一“精神”贵族化
题二神的意志与人的自由
题三公元前7到4世纪:城邦社会的精神生活
题四教育为政治服务
题五贵族阶级的“自由精神”
题六代表人物:理念论与实在论(上)
题七代表人物:理念论与实在论(下)
题八从“有限的自由教育”到“阶级的职业训练”
第七章封闭社会与教育选择
题一历史的年轮
题二封闭社会
题三封闭社会的职业伦理
题四职业伦理的训练和控制
题五自由精神与教育抉择:“杀出一条血路来”
第八章职业教育的孕育时期
题一职业伦理:从精英走向大众
题二16世纪前后的中国和西欧:“精神基础”的解释
题三基于教育平等权的大众化职业伦理:艰难的出世
题四新教伦理和职业教育的孕育
题五对宗教改革时期教育的反思
题六城市行会和职业教育的孕育(上)
题七城市行会和职业教育的孕育(下)
题八“行会制度”为什么不是职业教育
题九中国的行会制度及其职业伦理(上)
题十中国的行会制度及其职业伦理(中)
题十一中国的行会制度及其职业伦理(下)
第九章职业教育的萌芽和降生
题一技艺自由:职业教育的逻辑起点
题二泛智教育:职业教育思想的萌芽
题三14~17世纪的欧洲社会:职业教育降生的土壤
题四为穷人的教育:职业教育的降生
题五技艺自由与教育权利
题六技艺争取自由的斗争
题七专业教育与职业教育
第十章18世纪的职业教育:蹒跚前行的婴孩
题一自由与平等:中西方在18世纪的交流与变异
题二职业教育的蹒跚前行
题三卢梭、“劳力者”平等权和教育的革命
题四唯实主义与职业教育的“高移”
题五裴斯泰洛齐:职业教育理想主义的践行者
第十一章国家主义与职业教育的童年期
题一职业教育规模扩大与新的不平等现象
题二科学教育的胜利提升了职业教育地位
题三国家主义职业教育:生产纪律和社会稳定的需要
题四德国:国家主义职业教育的典范
题五凯兴斯泰纳:国家主义职业教育理论的奠基人
题六马克思主义与综合技术教育
题七童年的职业教育:那些人、那些书
题八国家功利主义:职业教育在中国的移植和勃兴
第十二章国家富强与个人幸福:职业教育的少年期
题一从国家化到全球化:职业教育的“被缚”与“解放”
题二教育性还是训练性:为职业教育寻找心理学依据
题三科学功利主义与少年中国的职业教育
第十三章职业教育的成熟与反思
题一科学的“技术成果”和职业教育的“现代性”:20世纪职业教育的反思
题二职业教育的“雄性攻击”:技术还是精神
题三职业教育:技术权力和劳动训练
题四“大学”为什么排斥职业教育
第十四章实用主义技术哲学:职业教育的“确定性寻求”
题一职业教育的哲学研究:中国学者的工作
题二作为哲学纲领的技术哲学(上)
题三作为哲学纲领的技术哲学(下)
题四实用主义技术哲学:劳力者及其劳动的精神意义
题五职业教育的实用主义技术哲学思考:杜威的理论(上)
题六职业教育的实用主义技术哲学思考:杜威的理论(中)
题七职业教育的实用主义技术哲学思考:杜威的理论(下)
题八从技艺劳动到美好生活:职业教育何处去
参考及引用文献
后记
章节摘录
宗教改革加速了“技艺社会”的到来(准确地说,在17世纪,真正的属于技艺的那个社会还远远没有到来;“技艺社会”的全然到来已经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事情。不过,我们可以说,前往“技艺社会”的道路已在17世纪修通,而且路灯也已点亮)。作为新教运动的领袖,加尔文对于《圣经》的诠释直接影响了科学的进步。当时围绕圣经条文和科学现象之间的矛盾,发生了激烈争论。加尔文不以圣经条文压制科学,而是认为人类技艺也是圣灵那无与伦比的赠礼,圣经是“为普通人而写的书”,有些训诫带有时代局限性,科学与圣经在根本上并不矛盾。 清教徒主要由商人、工匠和航海者构成,正是“技艺社会”的亮光使他们从长期的压制中获得解放,所以他们对科学和技术最感兴趣。清教徒的“劳力者”性质使他们坚守“惜时、勤奋”(后被总结为“时间就是生命”)的职业伦理,这种职业伦理与亚里士多德所认为的“闲暇出智慧”的职业伦理形成冲突,所以他们要寻找新的理论支撑,加尔文对《圣经》的新诠释和弗朗西斯·培根的论科学著作就在他们中间非常流行。清教徒神学家也出现了。清教徒神学家威廉·帕金斯(william Perkins,1558-1602)认为,手工业是在神的光轮之下进行的,它将有益于人类;手工业与法官和教会牧师的工作一样,都受到神的福佑。 这个时期,还出现了典型的“异教分子”——泛神论者斯宾诺莎,他更是认为,自然就是神,“人们怀着一种曾经指向上帝的敬畏和惊奇之心来对待自然。他的祈祷转变成了研究和试验,对祈祷的回应通过人类控制自然而获得”。 研究科学的人越来越多,他们经常聚集在一起交流问题。16世纪中叶,在意大利的那不勒斯出现了一个叫“自然秘奥学院”的科学家交流机构;1598年,接纳科学和技艺人才的格雷沙姆学院在伦敦建成,该学院不仅是用英文(当然也有拉丁文)宣讲科学的地方,而且是学者与技师会面和交流的地方。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