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缘与人缘

出版时间:2006年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者:唐德刚  页数:279  
Tag标签:无  

前言

本书以论胡适为首,并以《胡适时代,卷土重来——胡适先生逝世二十五周年纪念演讲会讲稿之一》为第一篇,足见对胡适先生的尊重。唐德刚先生为胡适先生的门生,在纽约时还时相过从,对胡先生可说是知之甚稔的。而唐德刚先生还亲自做胡适的口述传记,并出版专书,是胡先生晚年交往最亲密的人之一,为胡先生逝世二十五周年纪念做演讲,唐先生是最适当的人选。当今,中国大陆走改革开放的经济路线,胡适思想重新抬头,受到青年一代之肯定,是必然的结果。因为,胡适所提倡的民主与科学,原是人类社会所必须达致的,不管有没有胡适都一样为人们所追求;但胡适在中国最早提出来以为建设国家所必需,是必定要肯定他的功劳的,胡适本人虽不及见这一天在大陆的来临,但他必定知道这一天终必来临的。在各种讨论胡适的文章之中,《(刍议)再议——重读适之先生(文学改良刍议)》一文指出,胡适之是反对五四运动的,因为胡适说这个运动是对他和一批朋友们——蔡元培、陈独秀、钱玄同等人——所正在进行的新文化运动的一种“政治干扰”,这指的是1919年5月4日学生在北平天安门集会,反对巴黎和会出卖中国山东青岛权益予日本的运动。事实上这是谁都应该支持的,中国学生做出正义的举动,并且取得了胜利,致使中国代表拒绝在条约上签字。此所以胡适在当时并不能站出来反对之。历史学家必须公正,必须敢言,否则历史学家就不能得人敬重了。唐德刚教授是一位让人敬重的历史学家,即以公正和敢言见称。像张学良得到唐先生的赞扬,即为显例。《张学良将军的赤子之心》一文,有如下的一段话:“所以我们如以‘春秋大义’来观察张学良将军,他实在是一位动机纯正、心际光明、敢作敢为、拿得起放得下而永不失其赤子之心的爱国将领。”西安事变之后,张学良副司令亲送蒋介石总司令返南京,冯玉祥闻之叹日:“少不更事!”这句叹语应该说是正确的,因为观之后来的发展,蒋介石一直将张学良囚禁,而且随时可将他枪毙。然而就另一面看,张学良这样做正表示他以抗日战争为第一要义,个人利害是不顾及的,随蒋赴南京正表示他光明磊落,如果他不跟从蒋介石而去,他的后果恐怕是悲惨的。唐先生认为对日抗战对于蒋介石也是有利的,如果蒋介石继续“攘外必先安内”的既定政策,没有西安事变,则国府对日还得继续“忍辱”,而“忍辱”又伊于胡底呢?唐先生提出了这个问题,确是令人思考的。依唐先生之见,抗战者“玉碎也”,忍辱者“瓦全”不可得也。如果没有西安事变,国民党一再忍辱而弄出“瓦碎”的结果,则蒋介石与国民党在中国历史上将奚止“身败名裂”而已哉!所以西安事变对蒋介石、对国民党,也是塞翁失马,安知非福。这一段评述,我认为是确当的。

内容概要

  它们都是笔者平时意到笔随的札记的零星作品之汇积,没有显明的系统,也谈不到深度。不过笔者渐入老境之时,数十年国仇家难的煎熬和千百卷中西典籍的浸润,以及半辈子教读异邦、心怀故国的感慨,发而为文,也不能说没有发愤之作。只是我祖国文明深厚,当前世界学问无边。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终日栖栖遑遑,追随群贤,日夜进修之不暇,何敢以愚者点滴之得,故步自封?

作者简介

  唐德刚 1920年出生,安徽合肥人。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硕士、博士毕业。长期从事历史研究与教学工作,并对口述历史的发展有很大贡献。著有《李宗仁回忆录》《顾维钧回忆录》《胡适口述自传》《胡适杂忆》《晚清七十年》等,另有包括历史、政论、小说、诗歌、杂文等多部作品。

书籍目录

序/胡菊人自序胡适时代,卷土重来——胡适先生逝世二十五周年纪念演讲会讲稿之一胡学前瞻——《胡适秘藏书信选》再版序千家驹论胡适胡适父新铁花先生无头尸疑案——重读适之先生《四十自述》有感《刍议》再议——重读适之先生《文学改良刍议》论三位一体的张学良将军——序傅虹霖女士《张学良的政治生涯》张学良将军的赤子之心民国史“每两月一章”广陵散从此绝矣——敬悼顾维钧先生《顾维钧回忆录》的撰写秘史西安事变、六一事变五十周年——兼谈刘迁芳“说服蒋介石先生的一段内幕”钱昌照 与刘迁芳——“口述历史”侧记关于朱经农与刘迁芳两函代刘迁芳先生说几句话——敬悼岳丈吴开先先生《泸上往事细说从头》迟来的导论——珊瑚坝迎候吴开先感赋诗史释“以一人而敌一国”——为刘绍唐先生创办《传记文学》二十年而作最大的阿Q,最凶的阎王!——试论《传记文学》的责任杨振宇·《传记文学》创刊二十五周年……

章节摘录

“胡适时代”的内涵是什么呢?“胡适时代”的内涵是改造旧文化,再建新文明。再建新文明的办法是尼采的名言“重新估定一切价值”(transvaluationofallvalues),而估定一切价值标准的标准,便是“科学”和“民主”。凡固有道德、传统制度之不科学、非民主者,则一概锄而去之,要锄得彻底,除恶不尽则新善不立。但是胡适是反对革命的,他不主张大刀阔斧、流血革命,他是“实验主义”的信徒,主张一点一滴的改革,改革的最后目标是“全盘西化”——后来他嫌此语有语病,乃改为“充分西化”。可是不论“全盘西化”也好,“充分西化”也好,中国政治社会的最后的形态便是“美国模式”。换言之,胡适锋头最健、最能颠倒众生的“胡适时代”之内涵,有四大要项,那就是“科学”、“民主”、“实验主义”和“美国模式”。根据胡适的解释:“科学”是一种方法,合乎逻辑,合乎法理,用这种方法,可以在实验中求出真理来,换言之,也是有一分证据说一分话,不是像宗教或玄学之中可作虚无缥缈之谈;“民主”则是一种人类生而平等、与生俱来的不可分割的天赋人权的个体或团体的生活方式;“实验主义”则是一种由哲学向科学过渡期的哲学,它没有终极真理,只有有实用价值的观念才是真理,真理可以随时制造、随时扬弃,不是一成不变的;至于“美国模式”,则是在科学、民主、实验主义交互为用的配合之下所产生的一种“较好的政府”、“比较合理的社会”。所谓“全盘西化”者,就应以美国模式为鹄的。胡适之说,大体上自他1917年返国便风靡一时,为青年学生所崇拜。这一崇拜热潮,在1919年五四运动盖达于巅峰,直至国民革命军北伐之后始渐次减退,到30年代,中国高级知识分子渐向“左转”(此是世界潮流,和1929-1936年美国经济大不景气使然),胡适思想才如他“左”派学生千家驹所说——“臭名昭彰”矣。至于30年代中,胡适个人思想虽无变动,然已陷入低潮,影响力甚微了。而他自己却矢志不懈,坚持到底。并不实用的实用主义——胡适思想的退潮期胡适的思想在30年代已急速退潮,至40年代,除为少数所谓“民主人士”利用为借口而兴风作浪之外,胡适思想对青年、对政治、对社会,甚至对学术的影响,可说微乎其微;连自称“民主人士”之人,也只搞他们自己的“民主”,而反对胡适的“民主”。这是什么道理呢?说起来也很简单。胡适是服膺实用主义之人,而实用主义最基本一条原理便是:凡是没有实用价值的观念都不是真理,真理是有立竿见影的实用价值的;没有实用价值的真理,不论如何动听,只是一些伟大的空话。“科学”、“民主”、“一点一滴的改革”,在那个军阀横行、强寇压境、饥荒遍野、饿殍载道、官吏贪赃枉法、洋奴大班与富商地主骄奢淫逸的不平社会之下,“科学”、“民主”值几个钱一斤?“一点一滴的改革”从何改革起?我国古人讥笑宋明理学家,说他们“置天下饥馑于不顾,而空谈明心见性”。胡适的情况几乎是一样的,他置天下饥馑于不顾,而空谈“科学”、“民主”、“一点一滴的改革”,这在当时看来,是一场完全没有实用价值的“伟大的空话”。胡适的“伟大的空话”解决不了问题,代之而起的,则是自命为特效药的“法西斯主义”了。纵是“法西斯主义”,胡适的“实用主义”也抵挡不了。胡适最好的朋友、清华大学历史系主任、名教授、哥伦比亚大学博士蒋廷黻先生那时就主张,中国应有个个人独裁效率卓著的中央政府。这办法就是德、意两国能于短短数年之中崛起、成为世界强权的实用价值的证明。胡适和蒋氏笔战一通,并不能扭转当时青年对领袖效忠、抗日救国的强烈信心。胡适思想终于受到左右两翼的包抄,而一时灰暗无光,形成最大的低潮期,这一低潮期一直延续到50年代,海峡两岸,一个尊而不亲,一个彻底批判、消灭,老胡适只好躲在美国当难民了。胡适的“执拗”与坚持但是,一个对真理有彻底认识和信仰的人,如孙中山、如胡适之,他们和我们之别,便是我们普通人容易泄气,而他们则不顾一切困难而坚持到底,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胡适对他的“科学”、“民主”、“实验主义”、“美国模式”的四大信仰,一生也未动摇过。适之先生的一生成就,大致可分为两大阶段,而以他四十八岁(1938年)出任驻美大使为分水岭。在此之前,胡适是位启蒙大师、学者、思想家和教育家。四十八岁以后,他则逐渐走向民主大师、圣人偶像,而终成为一座自由神像。虽然这神像手中的火炬需要别人来点燃,但没有神像高举的手臂,这火炬也只是一点海上渔火而已。由于胡适的倡导、胡适的坚持、胡适的执拗,终于我们东方也有了一座自由神像,在神像上点火的代有其人,而让人顶礼膜拜的却永远是这座神像。

媒体关注与评论

书评历史学家必须公正,必须敢言,否则历史学家就不能得人敬重了。唐德刚教授是一位让人敬重的历史学家,即以公正和敢言见称。像张学良得到唐先生的赞扬,即为显例。《张学良将军的赤子之心》一文,有如下的段话:“所以我们如以‘春秋大义’来观察张学良将军,他实在是一位动机纯正、心际光明、敢作敢为、拿得放得下而永不失其赤子之心的爱国将领。”                   ——胡菊人  在这个有人数上万的学生大队里,如果说傅斯年、罗家伦、张国焘等北大学生是胡老师的开山门生,什么俞平伯、千家驹、吴健雄、苏梅算是「第二代」学生……等而下之,则有四、五代乃至六、七代之多了。我不能不承认我也是胡适之的学生。胡老师生前一直是这样替我介绍,我也从未否认过。做胡老师的学生,不是什么名誉学位,不是什么了不起的光荣,但也算不了什么缺陷或负担。但是我这个学生,除追随他去听他讲演之外,我没有正式拿他的学分,但是我却单独上过「胡适学」大课在一千小时上下,这是胡适所有的学生之中,前所未有的事。我不是去替胡先生提皮包、延宾客,我是真正的在上课──这一点我得感到师恩独厚!──做了胡老师收山的小门生。                   ——唐德刚

编辑推荐

  本书以论胡适为首,并以《胡适时代,卷土重来——胡适先生逝世二十五周年纪念演讲稿之一》为第一篇,足见对胡适先生的尊重。唐德刚先生为胡适先生的门生,在纽约时还时相过从,对胡先生可说是知之甚稔的。而唐德刚先生还亲自做胡适的口述传记,并出版专书,是胡先生晚年交往最亲密的人之一,为胡先生逝世二十五周年纪念做演讲,唐先生是最适当的人选。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书缘与人缘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5条)

 
 

  •   看看老唐的书
  •   书缘与人缘
  •   题目吸引我
  •   德刚系列收藏完了。
  •   阅读起来有困难
  •   :书缘与人缘
  •     总是在一些过去的沧桑的岁月中,在一些已逝的先辈中寻找神奇,寻找一些能够指引我们的精神力量,此书虽多半是一些杂文随笔,但是好的是我们毕竟能够从中找到一些未知的东西,未知的神秘,我想如果能够这样,那么读这本书的意义也就达到了。
  •      唐德刚恨透了专制。书中有这样一段话,很精彩:
       “君”是我们中国传统思想、传统制度上最大的混蛋。我们政治上的官僚主义、特权阶级、一党专政、吹牛拍马、送红包、走后门、有权便有一切。。。。。。一切一切,都是从这条总根滋生出来的。
       唐德刚对孙中山评价极高,因为,“中国人搞了几千年的无父无君是禽兽也的夫君主义,而孙中山则是搞无君思想。”
       说得咬牙切齿,但很有道理。
      
  •     不知道與遼寧教育出版社的《新万有文庫》本差別如何?如果是相同,那就不僅讀過,還有呢。雖然差點沒想起來。
      那天借了一冊,越看越熟,回家一找,果然自己也有。讀書不認真,真是可惡!
  •     其实要读唐德刚教授的书,我还是推荐去读《袁氏当国》。毕竟这本是与其说是专论,不如说是杂文集。细心且耐心的读者显然能分辨出唐教授的杂文水平远不如他对人物的褒贬高。
      
      但是这本书可能也算是不错,除了对自己和胡适的历史滔滔不绝外,其他对于一些人物和事故的分析还算新颖。按道理说,这些留洋再研究中华文化的人,文字中不免透露出一些幼稚,所以说,用“汉学家”而非“国学家”形容他们这些人更贴切。
      
      后面有些文字,只是针对艺术、社会,还是值得阅读的。前面的那些大胆臆断、妄加某某高帽于某人、曲解历史趋势等诸如此类,读者应有自我识别能力,这些不读也罢!
  •     一直以为20世纪刚刚过去,以为20世纪就是自己经历过的那个世纪。
      其实,20世纪(中国)大部分的事情发生在没有我的年代,20世纪(中国)的风流已经过去很久,20世纪(中国)的真相才刚刚披露。
      唐老的文风一向幽默,一支妙笔用来写周(杰伦)董、郝(海东)董的逸事相信也会栩栩如生,用来写胡(适)博士、李(宗仁)代总统则会使人产生时光错乱的感觉。
      如果忽略题材和篇幅,《书缘与人缘》的功力和黄仁宇的《黄河青山》相仿,和钱穆的《师友杂忆》有点距离。
      
  •   看着大人
  •   后生小子,所知既浅且陋,实难有分别力,前面几篇,未曾专注研究相关知识,更何敢谈优劣?还请兄台指教一二
  •   广西师大重版了此书,新加了部分篇目。唐氏的文风就是东也拉,西也扯。他的《胡适口述自传》,胡适的口述跳着读,德刚的一些闲笔则再三回味。东拉西扯的闲聊,较之正经八百的说教,要亲切,可人。
  •   同感。我读《胡适口述自传》基本没有看正文,只是在看唐老头子的注释。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