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社会史论

出版时间:2006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者:许倬云  页数:235  字数:210000  译者:邹水杰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春秋战国是一个天崩地裂的历史巨变时期,国家权力的载体是这样转移的:以天赐神授为政治信仰的国君→以家族血缘为组织纽带的贵州卿大夫→以政治军事才能以及道德品质为地位基础的士。本书处理社会变动,考虑到政治结构、经济型态、战争方式以及意识形态等各个环节,彼此影响,从研究变化的时序中逐渐呈现这些变化关系。

作者简介

许倬云,1930年生,江苏无锡人。因际著名历史学家,美国芝加哥大学博士,台北中央研究院院士。先后执教于台湾大学,美国匹兹堡大学,其间多次受聘为香港中文大学,美国夏威夷大学,美国杜克大学,香港科技大学讲座教授。主要著作有《汉代农业》,《求古编》,《西周史》,《

书籍目录

前言第一章 问题和背景第二章 社会阶层分化的变动第三章 战争和武士第四章 新型国家第五章 经济的转变第六章 观念的变化第七章 总结附录:先秦典籍的真伪与年代考参考文献

章节摘录

  战国时期的战争或征服所导致社会地位降低的人数,应该会比春秋时期少。因为这时期总共只有16个国家被七雄所灭,后来六国又被秦所灭。然而,尽管卷入国家的数目较少,战国时期冲突的频率并不比春秋时期低多少,而且总的说来,战国时期的战争延续时间更长,规模也更大。战国冲突的频率可以通过《史记》的大事年表计算出来。年表始于周元王元年(前475),终于秦被推翻(前207)。七国和周王畿发生的大事并列于年表中。表六列出了《史记》所载战国冲突的统计估算。分值的统计方法与表五同:赵、齐、秦、楚、韩、魏和燕七国中任一国参与战争一次,就在年度分值中计1分;每一小国参与战争,一次计0.5分。表六开始于公元前463年,即春秋结束的次年;结束于公元前222年,即秦王朝开始的前一年,秦始皇帝在公元前221年完成了中国的统一大业。因此选这一年而不选公元前207年。因此表六涵盖了242年的数据,大致与春秋时期表中涵盖的259年相当。令人惊讶的是,在所谓的战国时代,战争分值总数只有468.5分,并有89年没有战争。与春秋时期战争分值总数1211.5分和仅38年和平时期相比,这些数据表明,即使考虑到单一战争的规模较大,战国时期也还可以说是一个较少战争的时期。三个因素可以解释这两个时期的数据中存在的较大差别。第一,《史记》的《六国年表》并没有《左传》所记那样完备和翔实。《史记》的年表只记载了较大的战争,而许多小规模的冲突和袭击则被遗漏了。第二,由于战国时期政府对领土控制更紧,而春秋时期君主则对大批半独立状态的封建领主缺乏有力控制,因此战国时期国家间小的争端相对较难发展成大的武装冲突。第三,数学上的可能性理论说明,如果其他因素不变,更多国家之间发生冲突的概率较少数国家之间发生冲突的概率要大。春秋时期有12或13个大国,还要加上7或8个较小的国家;而战国时代则只有7个大国紧紧控制中国。在这里我们不需要特别关注数学,但两个时期冲突的概率之差异,在相当程度上大于13/7所示的比率。仅战国时期的战争分值一项,不足以充分显示列国间争端的程度或其影响。战国时期战争较长的延续时间和较大的规模也必须予以考虑。通常春秋时期一场战争只有一次战斗,战斗后要么败军溃逃,要么双方协商停战。只在要塞城市被围困时,战争延续时间会稍长一些。公元前632年的城濮之战,就是这种围困的实例。影响深远的文化与社会大革命以及民权运动波及1950年代的全美国。作者当时身处芝加哥大学,不由自主地卷入了持续不断的学生运动。此种经验,对本书的写作也有不可忽视的影响。再加上作者那一代,身经两次战乱,两次流离.眼前即是天翻地覆,陵谷变易。缘于这些感受,作者对社会变动特别有兴趣,于是选取了春秋战国时期的巨变为研究课题。春秋战国时期是先秦诸子诞生的大背景大舞台,历史似乎昭示:那个巨变的时期也是一个思想空前自由的时代.更必然是一个辉煌璀璨的时代。……

编辑推荐

  影响深远的文化与社会大革命以及民权运动波及1950年代的全美国,作者当时身处芝加哥大学,不由自主地卷入了持续的学生运动。此种经验,对本书的写作也有不可忽视的影响。再加上作者那一代,身经两次战乱,两交流离,眼前即是天翻地覆,陵谷变易。缘地这些感受,作者对社会变动特别有兴趣,于是选取了春秋战国时期的巨变为研究课题。春秋以前,中国由封建领主统治着,社会有严格的等级分层,战国之后,中国是一个统一国家。在这个统一国家里,社会阶层不像以前那样界定分明,各阶层间也允许更为自由的流动。更应该看到的是,春秋战国时期是先秦诸子诞生的大背景大舞台,历史似乎昭示:那个巨变的时期也是一个思想空前自由的时代,更必然是一个辉煌璀璨的时代。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中国古代社会史论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7条)

 
 

  •   早在1920年,钱玄同对顾颉刚说:“今文家攻击古文家伪造,这话对;古文家攻击今文家不得孔子真意,这话也对。我们今天,该用古文家的话来批评今文家,又该用今文家的话来批评古文家,把他们的假面具一齐撕破。”顾颉刚认为这是一个极锐利、极彻底的批评,是一个击碎玉连环的解决方法。他回忆说:“我的眼前仿佛已经打开一座门,让我们进去对这个二千余年来学术史上的一件大公案作最后的解决。”
    任何人的学术成就都不是孤立取得的,都不可能与其人格无关。凡是跟钱玄同先生接交过的人都能感受到,他是一个个性十分鲜明的人。他为人正直,生活俭朴,论学无门户之见。与人交谈时话多而急,庄谐杂出,尤娴于近代秘闻轶事。“打通后壁说话,竖起脊梁做人”就是他的处世原则。他坚信凡事总是前进,决无倒退之理,因而能服膺真理,追赶时代。他年少时一度赞同保皇派主张,认为“皇帝圣明,德泽广被”,因而撕毁谭嗣同的《仁学》,斥邹容的《革命军》章太炎的《訄书》是“叛逆之论”。1903年至1904年间受章太炎、邹容影响,很快就确立了民族民主革命立场,剪辫排满,义不帝清。
    不过,钱玄同也有一个遭人非议之处,那就是偏激。钱玄同也承认,他的主张常涉两个极端,十分话常说到十二分。但这种“偏谬精神”往往包含着合理的内核,其核心是反封建精神。在搬动一张桌子、改装一个火炉也几乎要流血的旧中国,在跟肉体和精神均已硬化的顽固派作斗争的过程中,非有大力难开新地,非有坚兵难摧敌垒。
    钱玄同晚年因国事蜩螗,外寇侵凌,常满腔孤愤,抑郁难语,“魂忽忽若有之,出不知其所往”。自热河沦陷后,他有约三个月光景谢绝饮宴。但同时也使他更坚定了反帝爱国立场。1931年“九·一八”事变发生后,曾经留日的钱玄同即与日人断绝交往。1933年5月,他书写了《中华民国华北军第七军团第五十九军抗日战死将士墓碑》。1936年,他跟北平文化界知名人士联名提出抗日救国七条要求。日寇占领北平后,钱玄同复名钱夏,表示是“夏”而非“夷”,决不做敌伪的顺民。他蛰居养疴,誓不?伪命。1939年1月17日因右脑溢血猝逝,终年52周岁。
    钱玄同一生在新文学运动、新文化运动、国语运动、古史辨运动以及音韵学诸方面都作出了杰出的贡献。我们的国家、民族决不会忘记这种使它们引以为自豪的历史人物。
    由于钱玄同多议论,少著述;加之他对于旧作采取了一种近乎苛求的态度,以致他的文章还从来没有系统搜集,辑佚成册。虽然钱玄同并未因其少著专书而损及其学术声誉,但他的文章未能结集出版,毕竟影响了他学说的传播,不利于对他进行全面的研究,并在此基础上作出准确的历史定位。
    5钱氏日记
    在众多历史文献中,日记往往是最为接近历史原初记录的。因此,从还原或解读历史的角度看,由北京鲁迅博物馆编、福建教育出版社影印出版的12卷本、近7600页的《钱玄同日记》很值得学术界关注。
    钱玄同日记始于1905年12月9日,迄于1939年1月14日,共35年,其间除1911年阙如外,其他年份均有所记。就时间跨度而言,钱玄同日记并不太长,但就起始时间看,明显早于其他“五四 文化名人。胡适日记始于1911年1月,叶圣陶日记始于1911年8月,鲁迅日记始于1912年5月,钱玄同日记上限的提前,使其保留了其他日记少有的历史细节。
    和“五四”[1]时期其他文化名人相比,钱玄同的突出之处在于其激进的姿态和偏激的个性。他率先明确抨击“选学妖孽、桐城谬种”,并与刘半农合作“双簧信”,给旧文学阵营以沉重的打击。他率先提倡“左行横移”的书写方式,提倡应用标点符号、阿拉伯数字以及公元纪元,这一切在当时都很具建设性。但他的一些偏激主张在当时以及后来也很令人诧异。“五四 期间激进或偏激者大有人在,钱氏所以格外引人注目与其率真坦荡不无关系。他喜欢公开直截地表达自己的见解,十分话往往说到十二分,并且经常“今日之我与昨日之我战”。正是这种率真的个性,才使得钱玄同日记充分显示出历史碎片的原生态特点。
    钱玄同文集
    近代以来,不少中国读书人开始具备自觉的历史意识,坚持日记的写作和保存正是这种自觉意识所带来的文化现象。许多文化名人留下的日记,的确也给后人研究那段历史提供了种种便利。但是在读一些文化名人的日记时,人们有时也会朦朦胧胧感到书写者在有意无意地省略些什么,感到历史的复杂性或历史人物的丰富性已被一定程度的遮蔽。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恐怕在于,历史意识在促使人们自觉保存文献资料的同时,也在提醒人们遗留文献所应警惕的某种未知后果。就是鲁迅、周作人的日记也不能例外。但钱玄同似乎没有这些顾虑。如1917年9月30日是旧历中秋节,鲁迅、周作人的日记甚为简洁,似乎只对当天日常生活过程作一种谨慎而刻板的记录。而在同一天钱玄同的日记中则不然:“今天是旧历的中秋节。我这几年以来很厌恶这个不适于实用的阴历,因此,遇着阴历的过年过节总劝婠贞不要有什么举动(其实过年过节都是极平淡不足道的事情,就是阳历年节我也没有什么举动)。所以今天家里一切照常。午后二时访蓬仙。四时起偕蓬仙同访豫才启明。蓬仙先归,我即在绍兴馆吃夜饭。谈到十一时才回家宿矣。”这其中有客观记事,但同时也明显地带上了钱氏好发议论的色彩。
    作为文化名人,钱玄同一生交游很广,他的日记也因此有了关于章太炎、蔡元培、陈独秀、胡适、黄侃等许多历史人物的具体文字记录,这些都是研究那段历史的珍贵资料。钱玄同又是一位著名的学者,治学范围涉及经学、史学、文字学以及音韵学等许多方面,他在日记中常有自己读书的心得和治学的思考。从他的日记,后人可以看到一代学人学术观念的演变和读书治学的历程,也可窥见转型时期的中国学术发展史的某些侧面。所以完全有理由相信,原生状态的钱玄同日记手稿是解读或还原那段历史的珍贵文献,而影印本《钱玄同日记》的出版无疑具有特殊的文化学术意义。
    6人生片断
    《狂人日记》的催生者
    1917年初,在北京高师国文部任教授的钱玄同就开始给《新青年》杂志投稿,积极支持文学革命,参加国语研究会。钱玄同是章太炎的高足,学有本源,语多行话,振臂一呼,影响很大。因此,他在《新青年》上发表的通信、文章的作用非他人可比,并明确提出“桐城谬种”、“选学妖孽”为文学革命对象,深得陈独秀、胡适等赏识。不久,他就成为《新青年》的轮流编辑之一。
    钱玄同在向《新青年》撰稿的同时,也在为该杂志寻求合适、优秀的撰稿人。他自然不会忘记在东京的同窗好友周树人、周作人两兄弟,认为他们是国内少有的文学人才。钱玄同经常到宣武门外南半截胡同绍兴会馆的补树书屋,"劝说周氏兄弟为《新青年》撰稿。周作人很快就有稿子交来,而其兄周树人却迟迟没有动手。钱玄同做事是不达目的绝不罢休的,为能约到周家兄弟的稿子,不厌其烦经常拜访他们。他与周树人又都十分健谈,常常是下午四五点钟开聊,一直要聊到深夜十一二点方散,中间的晚饭也从未使他们的谈话中断。
    一次,钱玄同又身着长衫,提着皮夹兴冲冲来到周树人的住处补树书屋。钱见周书桌上一叠叠抄写的古碑文,就问:“你抄了这些有什么用?”答:“没有什么用处。”钱又追问:“那么,你抄他是什么意思呢?”“没有什么意思。”从这儿句对话不难看出,当时周树人处于报国无门、救民无法,心中苦闷的境地。钱玄同再一次建议说:“我想,你可以做点文章。”周树人说:“假如一间铁屋子,是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里
  •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动荡不安和社会大变革的时期,因而也是最难以把握和历史的时期。许倬云先生的《中国古代社会史论——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流动》将这一时期视为活动的历史,正所谓“流动”,正因为如此,读过之后才对春秋战国时期有了新的认识,或许这样更符合历史的真实。
  •   倬云先生的大作,以社会阶层流动为视角,解读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的变化,对那一段历史有了新的认识和了解!
  •   许先生是令人尊敬的前辈学者。本书是社会史研究的名作。春秋战国,中国历史上最丰富多彩的时期之一呵~~~
  •   倬者,高大也。云者,闲也。许先生中英文著作近百,可谓著作等身。更难得面对蒋经国,侃侃而谈,无拘无束,可谓不脱闲云野鹤的大隐。实人如其名。此书以《左传》、《史记》等史书中记录的各阶层重要事件及次数,观察它们的变化,角度颇不错。但仅以此做推论,缺乏其它佐证,未免轻率近儿戏。考古是许先生擅长,书中没有这方面佐证,实在遗憾。
  •   好书,值得一看,语言流畅,对当时的社会情况作出了简要精确的描述,看了之后很容易理解是本好书
  •   对于研究先秦史的读者来说,此书观点给人启发,但论证方法不敢赞同。
  •   中国法律史老师重点推荐的~~~
  •   从报纸的介绍来买的,还不错.
  •   《中国古代社会史论--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流动》春秋以前,中国由封建领主统治着,社会有严格的等级分层,战国之后,中国是一个统一国家。在这个统一国家里,社会阶层不像以前那样界定分明,各阶层间也允许更为自由的流动。更应该看到的是,春秋战国时期是先秦诸子诞生的大背景大舞台,历史似乎昭示:那个巨变的时期也是一个思想空前自由的时代,更必然是一个辉煌璀璨的时代。
  •   我发现作者搞学术跟黄仁宇比较像,可能都是在美国搞学术研究的缘故吧,他比黄还讲究实证和量化,对我以前认识历史的观念也是一种冲击,虽然感觉有点怪,但是也觉得很是有些道理的。之所以没有五颗星,是因为论证的结论并不是很独到。历史学毕竟做到颠覆和翻新太不容易了。
  •   个人认为本书适合想要了解那个时代的历史及其想当作文学辅助材料的读者.
  •   许先生的代表作之一,值得收藏
  •   感觉许先生的《西周史》,要比这本书好的多~~统计方法对于治上古国史来说,还是危险了点
  •   说真的,我总以为他涉猎的会比较深刻
    到底没有四大史学家那么有见地
    完全没有我想象当中那样的好
    大概是我对他期望有点高了
    不过里面的维度是有分析到,但是就其准确性和深度还是有很大的问题的
    就我个人而言,根本吃不饱
    有可能是他相当早期的作品
    在认识上和社会的变动上想法没有那么深刻的
    也许这方面的史学材料确实是影响到他的立言
    但是史学材料的不断学习和获得
    却是一个基本功
    如果他是近期书写的话
    那我对他这个人就是失望透顶了
  •     对于业余的历史爱好者来说,这本历史研究专著提供了一个新鲜的视角,通过统计数字和分析展现了社会的变迁。另外,附录关于古籍成书年代的研究结果以及如何从中筛选可靠资料的说明也很有趣,正好可与同时看的顾颉刚《走在历史的路上》相应证。
  •   看来我属于业余历史爱好者。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