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5-10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者:劳思光 页数:1269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新编中国哲学史》是当今哲学大家劳思光先生在中国哲学方面最重要的著作。作者通过其独特“基源问题研究法”,如庖丁解牛般将上下数千年中国哲学的内涵,条分缕析呈现在读者的眼前。每一章节都有深入浅出的说明,其内容正是中国哲学的深层内涵。该书80年代初在港台出版,即以其对中国哲学的精深研究和新颖的诠释而广受好评,作者因而名重士林,成为中国哲学界的重要人物。该书被公认为是继冯友兰《中国哲学史》后的一部里程碑式作品。该书在港台地区20多年来版行不断,成为学者及大学生研究生必备书。本次在大陆出版,一仍其旧,全书共三卷四册,110余万字。劳氏早年肄业于北京大学,后在香港中文大学、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等校任教,有著作多种行世。
作者简介
劳思光(1927—),著名哲学家,台湾“中研院”院士,历任香港中文大学、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台湾新竹清华大学、东吴大学、华梵大学等校哲学教授。劳氏学问渊博,尤专精于中国哲学的研究,有著作十余种行世,影响广远。其《新编中国哲学史》问世二十余年,广受学界推崇,以为该类著作之经典者,再版不断。
书籍目录
一卷论中国哲学史之方法——中国哲学史序言 壹 已往成绩之检讨 贰 中国哲学史的方法问题 叁 哲学史的任务与基源问题研究法 肆 中国哲学史的特殊问题第一章 论中国古文化传统之形成 壹 略说古史资料及考证之设准 贰 古中国民族分布大略及殷民族之发展 一 古民族之三集团 二 殷民族略考 三 结语 叁 殷周民族之关系及其盛衰 一 略论周民族之起源及发展 二 殷周关系 三 周初之政治形势 肆 南北文化传统之形成及影响 一 南方传统之形成及其特色 二 北方传统之形成及其特色 三 南北传统与先秦哲学思想第二章 古代中国思想 壹 有关原始观念之问题 贰 古代中国思想的重要观念 一 《诗经》中之“形上天”观念 二 《易经》中之“宇宙秩序”观念 三 《书经》中之政治思想 叁 附论原始信仰 一 人格天观念 二 中国古代之“神鬼”观念 三 “命”观念第三章 孔孟与儒学 上 孔子与儒学之兴起 壹 儒学之源流问题 贰 孔子之生平及其学说 一 孔子之生平 二 孔子之学说 三 孔门学派与孔子遗留之问题 下 孟子及儒学之发展 壹 孟子之生平及其自处 贰 孟子之学说 一 心性论 二政治思想 三其他理论第四章 道家学说 壹 道家思想之源流及时代问题 贰 老子与《道德经》中之思想 一 老子其人 二 《老子》其书 三 《道德经》思想大要 叁 庄子与《南华经》中之庄学 一 庄子其人与其书 二庄 子之思想第五章 墨子与墨辩 壹 墨子其人其书之时代 贰 墨子之思想 一 兼爱 二 天志与权威精神 三 尚同与国家论 四 非攻、非儒、非乐——墨子之文化观 叁 墨辩 一 墨辩之时代 二 《墨经》中所涉之逻辑问题与名家理论 三 《墨经》中之逻辑理论 四 《墨经》中所涉之知识问题第六章 荀子与儒学之歧途 壹 前言 贰 荀子之生平 叁 荀子之学说 一 性恶与师法 二 心与天 三 君与礼 四 “学”观念与“正名”第七章 法家与秦之统一 壹 法家之人物及著作 贰 韩非思想之特色及其传承 叁 韩非子之思想 一 论治乱 二 论主权 三 “势”与“明” 四 二柄与虚静 肆 韩非之影响及其历史意义第八章 名家与名学 壹 名家之立场及特性 贰 公孙龙子之理论 一 “指物” 二 “白马”与“坚白” 三 “通变”与“名实” 叁 关于“名学”一词之讨论 一 胡、谭之说 二 先秦思想中“名”之用法 后 序 壹 关于胡、冯之书 贰 关于“天”观念 叁 关于方法问题书目略录 二卷…… 三卷上…… 三卷下……
媒体关注与评论
书评一部哲学史,虽然是“史”,但也必然涉及“哲学”。当一位学人写哲学史的时候,他不仅要叙述事实,而且要解释理论。叙述事实是史学的工作,解释理论则必须有确定的理论基础与解析方法。而这种基础与方法就是写哲学史的必要条件;不能满足这些条件则写出来的是“史”,但不算是“哲学史”。 劳思光先生的巨作《中国哲学史》是一部由中国古文化谈至清朝干嘉学风为止之哲学理论。其书内容完全是以中国传统哲学理论为主。故在干嘉思想后就不采录。因为,欲论干嘉以后,清末至民初之思想演变---包括哲学一面,则其背景必须兼取中西两方,不能再以中国传统为主。此所以本书作为《中国哲学史》。
编辑推荐
本书是当今著名哲学家劳思光先生在中国哲学方面最重要的著作。通过其独特的“基源问题研究法”,如庖丁解牛般,将上下数千年中国哲学的內涵,条分缕析呈现在读者的眼前。每一章节都有深入浅出的说明,其内容正是中国哲学的深层内涵。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