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讲习录

出版时间:2008-7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者:牟宗三 主讲,蔡仁厚 辑录  页数:162  字数:125000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牟宗三先生有感于大学教育分门别类,专以知识为务,而于生命性情、精神志趣、文化理念等反相隔阂不通,乃假台湾师范大学为讲坛,定期举行持续开放的师友讲习,名曰人文友会。本书所辑录整理者,就是当年之讲录。  牟先生认识,中国人治学问须克服西方的“学问模型”——生命与理性的对立,而根本关键是对于生命的正视,由此悟入中国圣哲所开出的真实学问:哲学应当在这种学问的认识上重新调整,文学也应当基于这种学问的认识重新培养其灵魂,历史也应当基于这种学问的认识重新转换提高其心灵。

作者简介

牟宗三(1909—1995),字离中,山东栖霞县牟家疃人。中国现代学者、哲学家、哲学史家,现代新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英国剑桥哲学词典誉之为“当代新儒家他那一代中最富原创性与影响力的哲学家”。 主要著作有《理性的理想主义》、《道德的理想主义》、《历史哲学》、《佛

书籍目录

编印说明第一篇 友会之基本精神与愿望第二篇 反灰色第三篇 恻隐之心与良知第四篇 生命之坦荡与开朗第五篇 理智与意志对立第六篇 生命与理性对立第七篇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第八篇 意志与超意志第九篇 逻辑的我与道德的我第十篇 具体的解悟与抽象的解悟第十一篇 无可奈何的缺憾第十二篇 时代使命与文化意识第十三篇 自然与文化的对立第十四篇 质的世界之根源:心性之学第十五篇 王学的歧出第十六篇 古人讲学的义法第十七篇 王学的正解第十八篇 中国文化的发展第十九篇 理与事第二十篇 略论儒家的工夫第二十一篇 通向新外王的道路(一)第二十二篇 通往新外王的道路(二)第二十三篇 通往新外王的道路(三)第二十四篇 理性的运用表现与架构表现第二十五篇 民主政治与道德理性第二十六篇 普遍性与个体性第二十七篇 黑格尔哲学与存在哲学第二十八篇 中西思想诸问题之讨论第二十九篇 存在的进路与非存在的进路第三十篇 精神哲学与自然哲学第三十一篇 理智、美学与道德意识第三十二篇 怀悌海哲学大意第三十三篇 怀悌海哲学之问题性的入路第三十四篇 唐君毅先生讲“人学”第三十五篇 师友之义与友道精神

章节摘录

第一篇 友会之基本精神与愿望(一)今天是人文友会第一次聚会。以后每两周一次,有一定期之聚会。每人须有一定研究工作,或读有关书籍,及做心得报告与讨论。我们这个会带有一种转移风气的使命。各位毕业后,总要在学术上有一种理路,获得一点成就,不能只是说空话、喊口号。每人总要有一题目,作为研究对象,借以凝聚自己之心志。如对思想有兴趣,可专心致志读一部书,或专门看几个人的,最好是一个个地看,如诸子方面之荀子、老子、庄子等,先写笔记,再逐渐写成有系统的文章;至于历史方面,可多读些解释历史的书,以及讨论文化问题的书。如黑格尔、斯宾格勒等之著作,实可仔细一读;在逻辑方面,也可以自修,训练自己之思想理路。我们这种分头研究,实在是将来分工合作的预备,先行着手,三年有小成,五年有大成,切忌散漫。我们做学问,既不可略观大意,亦不可不求甚解。做学问是在述作中期有贡献于学术文化,而不只是主观地受用。我总希望每一位将来在学术上有一地位,共同表现一基本态度与立场。要成一个基本态度基本立场,是不容易的。如胡适曾说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其观点比较正统,那么他自己的观点必是非正统的。真正讲来,立场没有很多的。道二,仁与不仁而已。冯氏的正统,究竟达到什么程度也难说。胡氏的非正统,究竟为什么不对,我们也应当彻底了解。其实这些,只是时代流逝中不成熟的动态。我们只可予以观时风,而不可算立场。我们现在是要彻底透出正统的立场,以结束三四十年来流逝中那些不成熟的动态。(二)我们发起这个人文友会,已谈过几次,今天在座的,有许多还未签名发起,我现在接着上面所说的基本立场,再进一步说一说。我们这个友会,可以说是一种文化运动。我们这三四十年来,总是向外向下,由浪漫的否定来表现正义与理想。不独青年为然,即一般知识分子皆然。此种浪漫性的否定,一定是虚无主义。我们现在要转移过来而改为向内向上,从正面表现正义与理想,表现其热忱,或说是浪漫性。那么,中国才有办法,中国才可建立起来。聪明的人常说,你们不要讲孔子、讲中国文化。因为凡讲孔子、讲中国文化的,都是腐败不干净的人,不能不有点忌讳。知识分子趋新,不敢讲孔子与中国文化。这种把孔子、中国文化和政客合一的态度,实在是狠愎的反动。试想借这种狠愎的反动来表现正义与理想,能不流于虚无主义吗?这里并没有正义与理想,只有一种“愤”,所以是纯否定的。我与诸位聚会讲习,主要的用心,就是要扭转这种习气。我们由向内向上开启纯理想性,自然就接上了孔子的生命与智慧,也自然就了解了中国文化的生命与智慧。这里是基本原理基本立场的所在。这里有最根本的肯定。所以由向内向上从正面开启我们的理想性,才能有正义与理想的表现。孔子与中国文化不是外在的古董,乃是生命与智慧。只要你用真实生命和他相接,你便接上了智慧之路,我们这人文友会,还有一大愿望,即关心我们这一民族国家的立国之本。我们主张使儒家成为人文教,并主张于未来成立人文教会以护持国脉。我们的主要工作,即在《人文友会大纲》第三章的三统。至何时可以成为教会,现在只是愿望,并不能确定。

编辑推荐

《人文讲习录:中国哲学的会通》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人文讲习录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22条)

 
 

  •   一群文化人,相约相聚,在自由、宽松、活泼的氛围中,聆听大师的讲演……互相砥砺,凝聚心志,提撕精神——纯粹是为了学问道义,没有任何功利目的,并非为着挣文凭——这种场面何其清雅!恨不得早生五、六十年前,为大师及众学长摆桌搬椅、端茶送水,亦一大快事!
      
       由此我不禁想起,当年朱熹在岳麓书院、顾炎武在东林书院讲学的情形……这是中国文化征程中最古典、最动人的画面,是足以体现中华传统文化之源远流长。
      
       当我翻开这本充溢着新儒学说之义理的“讲义”时,昔日的油墨清香已经难以再觅,却可以感受到一份沉甸甸的文化厚重感,并有一种温润的东西盈盈于心,正如孟子所谓的“油然而生,沛然莫之能御”!
      
       我最喜欢的要算第四篇“生命之坦荡与开朗”了。大师如是说——“矜持乃是人生的一大毛病。……凡有矜持心者,必与人隔,自己孤,心田不得开朗,非常痛苦。”人于俗世之生活中,不可避免地总存在着“矜持”此类毛病。“……在此只要去掉矜持之气,并且要去掉圈套。孟子所谓‘得其大者为大人,得其小者为小人’……宋儒所谓圣贤气象,即生活之‘润’。‘富润屋,德润身。’凡润者,必有福。温润之象是含蓄的,如颜回……”“真正的开朗,倒是孟子所说的‘上下与天地同流’,耶稣受洗时的‘天门开,鸽子从天上飞下来’的那种境界。于此毫无矜持之气存在其间,而有智慧产生。”这些都是人生修养至善至美之境界!
      
       “能保持开朗,事无不可对人言,已是一层工夫。……自己开朗,而欲人也开朗,则又是一层工夫,此一层工夫更难。”自己开朗,也就是“格致诚正”工夫所开出来的。这个层次,依佛家的说法,也就是“自度”,仅仅落在小乘的层次上。
      
       由此,承接下来,便是第十一篇“无可奈何的缺憾”——
      
       “人生总是有缺憾的,生在这个时代,尤有缺憾……”“我们从人生本质缺憾的了解,反过来要有精神的奋斗,以求无憾,然而古今中外,谁才称得上是这种无憾的人呢?我想就是孟子(这里不举孔子,因孔子已超过了缺憾不缺憾的境界)。我们要以孟子为标准,要效法孟子……要做到像孟子、泰山那样的无憾,我们要落实到日常生活上步步做去。”“为自己立规矩,为社会立界限,这便是‘敬以直内,义以方外’。此即所谓方正。说大了,即是大方大正……我们要挽救这时代,必须‘大方大正’!大方大正是最简单易走的路。人能如此,即可以无憾,而精神饱满。”——此为由“内圣”推向“外王”的又一层工夫了。这里并没有落在空谈心性上,更多的是儒家积极入世之精神。
      
       这些文字最是“直指人心”。阅读之,仿佛有如大师耳提面命,点拨提撕,让人一下子豁然开朗,大有醍醐灌顶之感,瞬间即体悟到生命温润之美的佳境。而自己之精神,也为之振奋!
      
       阅读这本书,正如大师所说的——“了解一种东西,不是为附庸风雅,乃是为了焕发生命、增加智慧。”当然,因个人学养不足故,对其中蕴含之奥理,有些一时也难以悟透。但相信多读书、多砥砺、多磨练,是能够疏通致远的。
  •   感觉书的装订很有问题。几乎要脱落了页。
  •   被阉割了不少,出版社太不厚道,阉割了也不说一声
  •   标了个两三折的低价,十月中旬订下的书发现三十号才可到,反正便宜,时间长点也还可接受,可三十号去一查,又显示说十一月中旬才可送达,这个时候我想起了几个月前张鸣和杜威的两本书,同样两三折,同样说大概十几天后可到,那一天同样没到手,难道低折扣书都统一存在月球仓库?人无信不立,何况偌大一个公司,窃来之名难长久,希望卓越不要因为低折扣书丧失信誉、自毁长城!也不要再让顾客失望!
  •   这个商品实在是太好了!!!
  •   读起来感觉有点别扭,读了几页竟不知道作者要说什么,还是易中天教授的《中国智慧》更系统更浅显易懂。怪不得这么便宜,3块5毛钱,两个火烧而已。
  •   讲的东西比较有意义,看个人喜欢不喜欢了
  •   内容比较有深度,价格也很便宜,不错
  •   牟先生的文章现在很少见到,也没多少人推荐,一不小心在卓越上搜到了,欣喜之,遂买之,大家没事闲得时候多看看书,少打打麻将少上上网,一是有助于身体健康,二来增加个人修养,对己对后代都有益。
  •   一本能让人自我提升的书,一杯茶,一本书,茶空人满,原来,人是这样的,生活,升华。
  •   书写的不错,质量也不错!
  •   内容非常喜欢,而且很便宜。
  •   讲习所小本,值得一读。推荐。
  •   牟宗三先生的建树确实不凡,最主要够便宜,所以才买的,没来得及看,应该不错
  •   当时是3折买的,内容也很好,就是要静下心来看
  •     文化从来都不是快刀斩乱麻的事情,是慢工出细活儿,文火儿慢慢炖的事情。文化文化,文以化之,因此对于文化的东西,绝然来不得速成,那些能够速成的都不是文化的东西。
      
      要慢工出细活儿,当然慢工是需要的。这可能体现在学校学习,个人自学,与师长讨论等众多的方法。而将那些志趣相投的朋友、学友、师长聚集一堂,纵论文化,敞开心灵,相信是一件对于“文化”大有裨益的事情。而本书就是牟先生在台湾师范学院任教期间,在学校的“人文友会”聚会中,以师友聚会的方式进行的一些讲学、答疑整理成册。
      
      曾经读过梁漱溟先生的《朝话》,那本书是梁老在山东从事乡村工作的时候,在乡村建设研究院的早会中每天早会讲话整理的小册子,每篇一个主题,有感而发,针对修养、求学等多由涉及,读起来很有感觉,仿若先生在耳畔提醒一般。而本书就如《朝话》一般,完全是牟先生口头讨论所成,因此一般是以口头的语气和词汇叙述,让人读来感觉更加的平实和亲切。
      
      整本书,牟先生侧重在哲学范畴,更多的探讨了中西哲学的对比,由中西哲学对比而引出中国哲学的几个发展阶段和思路,并且阐述了当今我们在哲学、思想领域所面临的严峻现状与问题,以及如何从中国哲学的根本上找到解决的思路和方法。
      
      在初始几讲里,先生曾经试图探讨成立人文教(儒教)的想法,可见先生对于儒家对于中国文化的深刻影响以及意欲以儒家思想拯救中国的决心。
      
      整本书中,牟先生谈话中涉及了大量中西方的哲学家,先生也直言了对他们的评价与看法,足见先生之“开朗”。比如谈到金岳霖先生,牟先生说:“金岳霖先生是读西方哲学很有成就的人,但他的造诣只是停在英国经验主义的传统以及近时实在论的立场,对于西方学术的大传统并接不上。”以及“他的兴趣只在逻辑上之通不通,不再直接去正视那实际的问题,也就是生命的问题。”而谈到“体统”的时候说:“吴稚晖先生,他的文章不可学。”等等。
      
      在文化的建设和发展上,这样的小聚会、交友会看似无所作用,没有什么实质的作用和议题,也没有产生什么重大的成果,但是相信有更多如牟老、梁老一样的老先生能够出来带领更多年轻人、更多后学们一步一步的走开去,将是我国文化发展史的幸事。他们的作用恐怕不是开创某些领域和先河,但是的确能够帮助后人“扶上马,再走一程”。
      
      为什么需要这些老前辈们“扶上马,再走一程”呢?因为现在我们很多已经失去前进的方向和动力了!有动力的如果没有方向,就是瞎走;有方向的如果没有动力,就只能空谈。那么牟老给我们的劝诫是什么呢?这一段很好的阐述了:“我们要落实从日常生活上步步做去。譬如读书须读堂堂正正的书,即读基本重要的经典。即走堂堂正正的大陆,不要走小路,古今来的学问纲领,并没有好多,多的只是枝叶。至于写文章,也不要走小路,即用辞行文,第一不要尖酸刻薄,不要玩聪明、出花样、露轻薄。古人都重典雅,保持相当的体统。”
      
      还有第十八篇《中国文化的发展》一篇谈的也非常精彩,值得一读!
      
      由这本书想到了我的一个朋友。我有一个朋友叫一光,对国学有比较深的了解,其中对于佛家、儒家、道家都有比较深入的研究和体会。他曾经给包括自己的孩子在内的一些孩子讲国学的经典,后来很多孩子家长觉得讲得很好强烈要求一起听,再后来朋友就自己办了一个国学的讲座——祥麟书院,基本上每周开一讲,一般都是讲国学的经典。我曾经听过几讲,感触颇深。
      
      朋友的讲座有几个特点:
      
      1、 完全免费。朋友的讲座是在一个小的写字间里面,一般是讲国学的经典,我听的时候是讲的《大学》,现在在讲《道德经》;而且连教材也是朋友自己掏钱买的,大家免费使用,不收一分钱。
      
      2、 开放式。所谓开放式的,是朋友的这个讲座是大家都可以报名,不限年龄、职业、性别等等,只要你对国学有兴趣都可以听;另外课堂也是开放式的,大家可以随时提问,探讨自己关心的问题或者困惑,感觉与牟先生的人文友会颇多相似的地方。
      
      我曾经与一光探讨,我问他为什么要办一个这样的讲座?是否为了名或利?他回答的很坦然:“只是喜欢,并且愿意把我学习到的、体验到的与大家分享。我不会收费的,因为一旦收费,讲的人与听的人的心态都变了,都有别的欲求的了,而不是单纯的为了学习、交流和分享了。”
      
      对于朋友这样的心态、心胸,我非常的佩服!
      
      在这里推荐一些一光的讲座吧,有感兴趣的朋友也可以报名参与一下。
      
      报名方法:
      1、 沈阳国学讨论群,QQ群的号码:224960268;
      2、 国学研究论坛:http://www.sybuy.net/bbs/forumdisplay.php?fid=113&page=1;上面有一些讲座的资料和课程通知,可以参考。
      
      最后,希望我们能够有更多的人文友会、祥麟书院这样的文化社团,在潜移默化中传递中国传统文化,让一代一代人沁润于文化的河流,方能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人才,让中华文化的光辉再度灿烂于世界文化之林!
  •      和这本书的接触有一定的缘份。话说故事是这样的,某日,无聊,逛joyo.com,发现 有本书粉便宜,于是买了,接着就看了。当然,事后我发现这本书的价值远远高于他的价格。从某种意义上面来说,中国图书的价格大部分都低于其价值所在(当然 也有很多垃圾,取决你选书的眼光,很多人都会碰到很多烂书之后才能发现适合他自己的书,学费从某种程度上来说都是要交的,早晚而已)。于是我们就能听到韩寒抱怨般说中国作家的处境。其实,没钱可以干很多事情,逛逛书店,看看闲书,绝对体验高于做很多高价格的事情(每人情况都不相同)。这本书的理论层面很多,如果对于中国的国学、西方哲学没有一点了解就直接来看这本书,相信刚开始阅读会比较困难。起码我这本书看的比较久,当然文化底蕴厚的可以看的很快,不过始终不是畅销书,追求速度看此类书就有点浪费了(除非你是刷书)。
      
       边看的时候我也在思考着书中提出的一些问题,看似都很深奥。其实很多时候哲学的问题不一定能为我们实际生活所用,可是我们回头想想,也不一定做的每件事都必须得给他添加一个定义才可 以。无聊就是无聊,无聊就做无聊的事情,看哲学的时候如果可以给自己带来一些现实之外的思考,其实也就够本了。就像多余的时间就只能做多余的事情(虽然我没有多余时间),多余的钱也只能干多余的事情(同样我也没有),可是我起码可以选择一些多余的打发方式,例如读书。其实这个道理就好比看电影,有时候不一定是经典电影我们才要去看,天天看电影大部分时候看的都是烂片。谈谈这本书的一点东东:
      
        1、做学问:思考可以从有兴趣开始,先看老子、荀子、庄子,做些笔记,然后形成系统(对于我们现代做学问,其实也一样,从朦胧到清楚,从清楚再到清晰,无非就是提炼、总结的过程。浅显的道理总是能站住脚,而且一站这么多年,就是用的人少。)
        2、关于立场:立场没有很多,道二,仁与不仁而已。(总结的很好,可是仅仅是个仁字在每个人的心里的理解就是不一样的。就像我们去看哈佛《公正》一样,很多东西在每个人心里理解也不一样,每种情景出现的结果也不一样,面对现代的社会,还要要用思辩的角度去看待)
        3、教会的形成:由知成信,由信显行,聚多人之共行。(从现在观点来看,其实就是一群有相同兴趣爱好的人形成一个圈子)
        4、古人讲学问的态度:古人讲学问,都重世道人心。(中国的儒学历来都喜欢讲里面的东西,很多东西都是看不到的,也就是“无”,强调自我的修为和修行)
        看完此书,能感觉过去的国人在学问的认真,以及学问之广无不令人佩服。反观现在的学术届,教授越来越像企业家,企业家越来越像教授,世风啊!一个年轻的社会,从来不缺乏问题,在人文的底蕴就像个新生的婴儿,到底看到的都是标准化。
      
       最后:对于“内圣外王”感兴趣的可以好好读读,里面用了几个篇幅重点介绍了此点。 哲学的书不好太具体化(自己功力不够),关键的东西都在那个不言中。就是每个人的“悟性”,所谓是“言必错”,就到这里。
      
  •      一群文化人,相约相聚,在自由、宽松、活泼的氛围中,聆听大师的讲演……互相砥砺,凝聚心志,提撕精神——纯粹是为了学问道义,没有任何功利目的,并非为着挣文凭——这种场面何其清雅!恨不得早生五、六十年前,为大师及众学长摆桌搬椅、端茶送水,亦一大快事!
      
       由此我不禁想起,当年朱熹在岳麓书院、顾炎武在东林书院讲学的情形……这是中国文化征程中最古典、最动人的画面,是中华传统文化接续与传承一个又一个的里程碑。
      
       当我翻开这本充溢着新儒学说之义理的“讲义”时,昔日的油墨清香已经难以再觅,却可以感受到一份沉甸甸的文化厚重感,并有一种温润的东西盈盈于心,正如孟子所谓的“油然而生,沛然莫之能御”!
      
       我最喜欢的要算第四篇“生命之坦荡与开朗”了。大师如是说——“矜持乃是人生的一大毛病。……凡有矜持心者,必与人隔,自己孤,心田不得开朗,非常痛苦。”人于俗世之生活中,不可避免地总存在着“矜持”此类毛病。“……在此只要去掉矜持之气,并且要去掉圈套。孟子所谓‘得其大者为大人,得其小者为小人’……宋儒所谓圣贤气象,即生活之‘润’。‘富润屋,德润身。’凡润者,必有福。温润之象是含蓄的,如颜回……”“真正的开朗,倒是孟子所说的‘上下与天地同流’,耶稣受洗时的‘天门开,鸽子从天上飞下来’的那种境界。于此毫无矜持之气存在其间,而有智慧产生。”这些都是人生修养至善至美之境界!
      
       “能保持开朗,事无不可对人言,已是一层工夫。……自己开朗,而欲人也开朗,则又是一层工夫,此一层工夫更难。”自己开朗,也就是“格致诚正”工夫所开出来的。这个层次,依佛家的说法,也就是“自度”,仅仅落在小乘的层次上。
      
       由此,承接下来,便是第十一篇“无可奈何的缺憾”——
      
       “人生总是有缺憾的,生在这个时代,尤有缺憾……”“我们从人生本质缺憾的了解,反过来要有精神的奋斗,以求无憾,然而古今中外,谁才称得上是这种无憾的人呢?我想就是孟子(这里不举孔子,因孔子已超过了缺憾不缺憾的境界)。我们要以孟子为标准,要效法孟子……要做到像孟子、泰山那样的无憾,我们要落实到日常生活上步步做去。”“为自己立规矩,为社会立界限,这便是‘敬以直内,义以方外’。此即所谓方正。说大了,即是大方大正……我们要挽救这时代,必须‘大方大正’!大方大正是最简单易走的路。人能如此,即可以无憾,而精神饱满。”——此为由“内圣”推向“外王”的又一层工夫了。这里并没有落在空谈心性上,更多的是儒家积极入世之精神。
      
       这些文字最是“直指人心”。阅读之,仿佛有如大师耳提面命,点拨提撕,让人一下子豁然开朗,大有醍醐灌顶之感,瞬间即体悟到生命温润之美的佳境。而自己之精神,也为之振奋!
      
       阅读这本书,正如大师所说的——“了解一种东西,不是为附庸风雅,乃是为了焕发生命、增加智慧。”当然,因个人学养不足故,对其中蕴含之奥理,有些一时也难以悟透。但相信多读书、多砥砺、多磨练,是能够疏通致远的。
  •     
      愿意续传中国文化之根脉的,可一读。我学识浅,似懂非懂,以后还可以一读再读。目前读了三分之二,快说服我读那些他讲习中涉及到的经典了。
  •   才三块多,果然是太便宜了。我也买一本。
  •   “人生总是有缺憾的,生在这个时代,尤有缺憾……”“我们从人生本质缺憾的了解,反过来要有精神的奋斗,以求无憾,然而古今中外,谁才称得上是这种无憾的人呢?
  •   说得好,握手。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