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学人

出版时间:2005-10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者:吴中杰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本书是一组学人特写。这些学人,大都生活在上海,尤以在复旦大学任教者为多,但文章的重点不在写一地一校之特色;其中虽不乏名教授、名学者,而本旨亦不在写名人逸事或圣者光环。作者站在历史的高度观察人事,写出了他们在时代风云中的实际境遇,富有纵深感。本书追求的是历史的真实,因而突破了传统的虚饰写法,力求写出人物的真实面貌和历史命运。这些特写的主人公都是一些很有特色的学人,文章透过许多细节,表现出他们的生活情趣和内心世界。作者与他们中的大多数相识相知,笔下富有感情,写得亲切动人,但笔调极其平实,只是在客观的描述中,提出了许多值得思考的问题。

作者简介

吴中杰,1936年出生,1957年毕业于复旦大学中文系,留校任教。教授,文艺学博士生导师。性喜杂览,不拘一格,于文艺理论、鲁迅专题、中国现代文艺思潮、中国古代美学等方面都做过研究,退休之后,多作散文,将人生体验与学术见解融入其中,自成一体。主要著作有:《文艺学导论》、《吴中杰评点鲁迅杂文》、《中国现代文艺思潮史》及《中国古代审美文化论》(主编)等;散文集有:《人生大戏场》、《海上学人漫记》、《旧途新旅》等。

书籍目录

两种传统(代序)/l复旦园里长镜头    ——记陈望道先生/1与古人交友的人    ——记郭绍虞先生/7刘翁得马,焉知非祸    ——记刘大杰先生/12终于讲席的教师    ——记朱东润先生/17岂好辩哉,不得已也    ——记陈子展先生/22不肯跟风的独行者    ——记蒋天枢先生/27复旦奇人    ——记赵宋庆先生/31应世尚需演戏才    ——记赵景深先生/35藏书家的悲哀  ——记王欣夫先生/4l学府悬壶  ——记吴剑岚先生/44踏着革命的节拍  ——记吴文祺先生/49莲花落里探真情  ——记张世禄先生/55信徒的天路历程  ——记乐嗣炳先生/6l把“人”字写得端正  ——记贾植芳先生/80复旦的新月  ——记余上沅和方令孺先生/86月亮上的顽石  ——记孙大雨先生/92早起的虫儿——记王中先生/98他走得不是时候  ——记吴斐丹先生/104纵横放谈启人思  ——记鲍正鹄先生/110不胜负荷双肩挑  ——记胡裕树先生/118美的探寻者  ——记蒋孔阳先生/126自由翻译家的不自由  ——记毕修勺先生/133洋博士的草根情结  ——记朱洗先生/140为学不作媚时语  ——记王元化先生/149拍案一怒为胜迹  ——记陈从周先生/160散淡襟怀荆棘路  ——记钱谷融先生/166  自我的疏离与回归  ——记王道乾先生/172市嚣声中听雅乐    ——记辛丰年先生/178焦桐琴传清越声    ——记刘衍文先生/183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记章培恒兄/189北邙山上一片叶  ——记叶鹏兄/208集体项目磨半生    ——记顾易生兄/216命运的纤夫  ——记施昌东兄/223坎坷的人生道路  ——记戴厚英女士/229附录一办学理念与学术精神  ——从鲁迅在北大当讲师说起/246顾影看身不自惭  ——周作人的晚年心态/25l从表现论到喇叭论  ——郭沫若文艺观的变迁/260一个美学家的文学谈  ——朱光潜的美学历程/269文人的误区  ——吴晗的悲剧/279附录二偶与风云值,独存豪气多(骆玉明)  ——记吴中杰先生/284后记/288增订本跋/291

章节摘录

书摘复旦园里长镜头——记陈望道先生    陈望道先生年轻时,是一个敢说敢干,很有个性的人物。他的外号叫“红头火柴”,是谓一擦即燃之意。这只要看他当年在浙江第一师范教书时,积极支持学生运动,敢于与封建教育当局斗争,因而被列为“四大金刚”之一;后来,在中国共产党上海发起组中,因不愿受陈独秀的家长式统治和背后的造谣污蔑,终于与他闹翻,拂袖而去,即可见出他刚烈的性格来。但当建国后出任复旦大学校长时,他已是一个老成持重、表情严肃的长者了,人们尊称他为“望老”。再加上传媒着意宣扬他的原则性、组织性,而抹杀他的个性表现,把他塑造成一个听话的好老头形象,就有点令人望而生畏了。    其实,即使到了晚年,望道先生仍旧保持着他的个性,仍旧具有独立精神。不肯随波逐流,不肯曲从于强势话语,更不肯迎合上意来误导群众,始终保持着一个学人的良知。只是,年岁已经消去了他“红头火柴”的烈性,环境也不允许他再作金刚怒目状了。但在某些场合,还能听到他的异调奏鸣,在很多时候,还能感受到他的人情温暖。只是,传媒不肯如实报道而已。    20世纪50年代初期,上面提倡一边倒,全面学习苏联,文教领域也是唯苏联专家的意见是从。在一次科学院学部委员会议上,王力大谈苏联专家如何说,如何做,望老听得实在不耐烦了,就顶了一句,说:“王力先生,这里是我们中国!”顶得王力无话可说。在制订汉语拉丁化字母时,苏联专家提出要加进一些斯拉夫语的字母,中国专家心里不同意,但慑于政治压力,没有人敢顶苏联专家,只有陈望道出来反对,说斯拉夫语字母与拉丁字母体系不同,加进来不伦不类。他与苏联专家辩论了一个上午,连中饭也没有吃,终于将这种大国沙文主义的意见顶住了。    在复旦,他这种异见就表现得更多了。有一次,学校召开批判知识分子的资产阶级学术思想大会,要望老出席,在批判会行将结束时,照例要望老讲几句话,以示尊重。一般说来,在这种场合下发言,总要顺着大会的主导方向,说几句凑趣的话,至少,总要对大会加以肯定,对发言者加以鼓励。但望老却不然,他唱的几乎是反调。他说:“学术著作应是材料与观点的结合,观点经过讨论可以提高,但如果有大量可靠的材料作基础,那么这部著作是批不倒的。只有那种空头理论,一批就倒。”接着,他却批评起那些发言者来了:“你们今天的发言,为什么都是念讲稿?讲话应该发挥自己的意见才是。”弄得主持者很是尴尬。但校报发表会议消息时,只报道陈望道校长出席了批判会并讲了话,对他的讲话内容,则一字不提。这就是所谓新闻导向吧!    望道先生自己也知道,他的话在当时是不起作用的,他也无力抗衡时代潮流,但实在看不过去的时候,他还是要讲。直言无效,则以幽默之语出之。在某一场合,大家谈到全国普遍存在的重理轻文倾向,都很有意见,而作为语文专家的望老,却突发奇论道:“别人都说现在是重理轻文,我看倒是重文轻理。你们看,现在报刊上文章很多,但是说理很少,这不是重文轻理吗?”望老说得一本正经,听者为之绝倒。闻此言说,我乃悟到,望老为什么要把他主持的专门研究语法、修辞的研究室,再加上逻辑二字,定名为“语法修辞逻辑研究室”,盖因逻辑观念、理性思维实在是非常重要的,非要着重研究、加以推广不可。    大跃进时期,复旦掀起了集体编写教材的热潮。此热潮席卷文科,无人敢于抗拒。因为在当时,对此事的态度,就是衡量你对“三面红旗”(指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的态度,乃一重大政治问题,弄不好,是可以被打倒的。但望老并不紧跟,仍旧保持自己的见解。他对身边的人说:“这种东西,剪刀加糨糊,一个星期就可以编出一本来,没有什么意思。”所以,那时他不参加什么集体项目,后来也不肯主编这类东西。他一向认为,做学问应该踏踏实实,不能贪多求速。他不喜欢“著作等身”之类的话,认为这样毫无意思。据他的老学生倪海曙说,他常常用“驼子下棺材”这句歇后语来形容认识的发展过程,意谓一头着实了,一头又翘起来。因此,研究学问要“若存若忘”,长期坚持,不断探索,不断验证,才能有所成就。    “文化大革命”之前,学生会曾请望老题字,当时有许多政治口号,极为红火,学生会干部希望他能写上一句,但他不肯,只题了“又红又专”四个字,因为对这个口号,他是赞成的。但这幅字,大概不被重视的缘故,早不知被人丢到何处去了,他儿子想去找回,也没有找到。……P1-3

编辑推荐

本书是一组很有特色文化学人的特写,文章透过许多细节,表现出他们的生活情趣和内心世界,客观的描述中,提出了许多值得思考的问题。作者站在历史的高度观察人事,写出了他们在时代风云中的实际境遇,富有纵深感。本书追求的是历史的真实,因而突破了传统的虚饰写法,力求写出人物的真实面貌和历史命运。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海上学人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