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为公务员的鲁迅

出版时间:2005-8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者:吴海勇  页数:276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公务员,习闻而暧昧的名号。自1912年迄1926年,它分明是鲁迅的身份标签。身为公职人员,鲁迅之南京,继而进北京,任教育部佥事,并兼社会教育司第一科科长,消磨了他归国后的过半光阴。     鲁迅为什么要做“官人”,他在教育部办了哪些重量级的公事,他何以久任不迁,公余时间忙些什么,又是因为什么最终成了“门外汉”?本书力求勾勒鲁迅公务员生涯的大势,搜罗并抟聚相关细节,借此或可增进对鲁迅深沉文字乃至人生的解读。

书籍目录

绪论:鲁迅在1912-1926年第一章 “海归派”&公务员  归国后的颠沛经历  何以做了公务员  从南京到北京第二章 公务生涯  在京Office的体检  初证政界争斗  日常公务行为  上班制度  关于薪傣第三章 从政优胜优劣汰纪略  公务才干勤绩  晋谒、奖励及裁员风波  公务资源  沉沦下僚的缘由第四章 上司与同事  年节欢宴、赠书与送礼  与上司的周旋  同事兼朋友  同事的学养禀赋  友情之考量第五章 并不敷用的公余时间  居所衣食等等  亲戚与朋友  辑录研究  写作、翻译及文学社团  授课讲学等活动第六章 器质性不合时宜  offic恶俗、小人及邪径败德  不得已参与的祭孔仪式  去职经历与索薪活动  支持女师大学潮  状告上司章士钊结语:走出教育部之后后记主要参考书目

章节摘录

书摘初证政界争斗    政治,身在仕途的鲁迅首先是个政治人。正值龙争虎斗的民国初年,面对袁世凯日趋膨胀的政治野心,想要游离于政治旋涡之外,其可得乎?    在北京,鲁迅不期然地遭遇复辟帝制与维护共和这两条政治路线的激烈比拼。先是教育次长范源濂积极培植私己,组织所谓尚志学会,既而蔡元培等四位同盟会会员联名辞总长职。蔡元培去意已定,但仍坚持到临时教育会议的召开,为年轻的共和国奠定了教育的根本方针政策。鲁迅恭逢盛事,同期他还以主讲者的身份参加了夏期美术讲习会,成为蔡元培美学思想的宣播者,而讲习会的盛衰成了政治角逐的晴雨表。初涉政坛不久的鲁迅深切领受了党派之争给教育部带来的巨大震荡,北京的政局给他上了重要的一课。时雨不止,鲁迅需要宣泄。    召开临时教育会议    对于蔡元培先生,鲁迅相当敬重。晚清进士、光复会会长、同盟会先驱、近40岁留德多年,如此传奇经历已足令人望风景仰,更何况这位前辈还在关键时刻拉了鲁迅一把,使他得以揖别绍兴小天地,进身京师重地。    不过,若着眼于政治,蔡元培不免有些政治幼稚病的痼疾。身处枭雄监国的民国初年,蔡元培抑制不住满腔的理想主义情怀,以为天下定矣,无论在朝与在野、政见如何,各党各派均当以国家为重。他倡导“教育是应当立在政潮外边”,“现在是国家教育创制的开始,要撇开个人的偏见、党派的立场,给教育立一个统一的智慧的百年大计”(《邀源濂任教育部次长的讲话》),一心想着谋国以诚,鞠躬尽瘁,为民族复兴擘画一个长远的人才发展规划。    全国教育会议,因此而筹备召开。    5月8日,教育部电令各省推选教育议员两名赴京参加临时教育会议,特别规定会议代表“以曾受师范教育办学三年以上者为合格”,会议时间定于7月10日-8月lO日,整整1个月。蔡总长筹开此会的目的有二:一是借此推动全国教育的诸项改革;其二是议定民国时代的教育原则。前实后虚,而后者更具有开国定制的长远意义。    5月27日,一份翔实周密的“临时教育会议章程”拟定并公布,会议的筹备工作正紧锣密鼓地进行。此时鲁迅已在北京的教育部办公3周有余,按照现在通行的办公常规推测,召开如此规模的大会,乃整个部门之大事,便不是某司某科室所能独任,各司各科均应鼎力相助,不过鲁迅好像并没参与大会的筹备工作。    鲁迅进京办公两月不到,形势突变。6月22日,时任教育部总长的蔡元培因为袁世凯擅权,逼走国务总理唐绍仪,预以徐世昌取而代之,与同盟会员宋教仁、王正廷、王宠惠等四总长一起提交辞职书。在等待袁大总统回复期间仍旧主持教育部工作,蔡元培惦念着临时教育会议,但他深知按照官场潜规则,他还须费两次事。7月2日,鲁迅《日记》记日:“蔡总长第二次辞职。”至于第三次辞职,蔡总长要等到大会召开之后。    7月lO日,临时教育会议如期在教育部礼堂召开。这是民国建立以来由官方主办的第一次全国教育界大会,除各省代表外,教育部部分公职人员也参加了会议,会场上有时能见到鲁迅的身影。可惜会议开幕那天鲁迅因到夏期讲习会演讲,未与盛会,他错过了见证首任教育总长政治风采的良机。好在前一天鲁迅参加了临时教育会茶话会,蔡公已在茶话会上演说了临时教育会的性质。    在大会上,蔡总长所作题为“为全国临时教育会议之开会词”的演讲,充分表达了一国新任教育长官的理想、信念、思路与策略,为确立民国教育原则提出了基本教育方针。    ——蔡总长张扬了民国教育与君主时代教育的本质区分,强调应“从受教育者本体上着想”。    ——蔡总长阐述了“五育并举”的思路。教育民国新民无非五种主义: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公民道德、世界观、美育,因时势之需不可偏废,而同时又强调“五者以公民道德为中坚”。    ——蔡总长重申了“废孔分经”的主张:停止祭祀孔子,“普通教育废止读经,大学校废经科,而以经科分人文科之哲学、史学、文学三门”。    对于蔡元培来说,自己对民国教育的基本构想已经和盘托出,心愿已了。教育总长不可不辞,政治抗争义无反顾,出尔反尔则关涉人格问题。就在临时教育会议召开的那一天,蔡元培等致函新任国务总理陆征祥,声明即日起不复到参加国务会议,14日起不再到部办公。    7月14日,蔡元培去职。    教育总长中途下台,多少影响会议的正常进行。鲁迅时而到礼堂旁听,亲眼目睹会场的混乱,与会者互不相让,无论讨论什么议题都要大起争执,骂得天昏地暗。有时会场又冷清得出奇,比如8月5日,鲁迅“下午赴部听教育会议员说各地教育状况,而到者止浙江二人”。    尽管到会议结束日期大部分提案还没有得到讨论,令蔡元培颇感欣慰的是,会议商定的民国教育大政方针基本未出他的框范。而他的急流勇退更是赢得了社会的普遍赞誉,就这样蔡元培胜利地淡出了政界。    对教育部这场变故,鲁迅无法冷眼参观。他曾以实际行动赞助蔡总长的思想主张,政坛风云的变幻,鲁迅在夏期美术讲习会上已亲身领受了个中的冷暖。P.45-47

编辑推荐

从32岁到46岁,鲁迅一生中的大好时光消磨在北洋政府的官场上。一个知名作家、读书人为什么要当这个官?他在官场上何以立足?其仕途为何久任不迁?又是因为什么最终使得他成了“门(衙门)外汉”?    本书旁征博引,用原始资料来勾勒出鲁迅公务员生涯的整体过程,对其间发生的一些事件进行了阐述。拨开云雾终见日,全书细腻的细节描写,可让读者增进对鲁迅深沉文字乃至人生的解读。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时为公务员的鲁迅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6条)

 
 

  •   此书很好,研究鲁迅的好资料
  •   当公务员的周树人有时候也是个俗人,作者花了很多功夫,不错
  •   只有这本没有塑封,还有点显旧了
  •   粗糙的翻看了一遍,内容还行,知道了一些不知道的事情;版本而言,也还行。
  •   作者的用意是好的,但水平有限。史料方面并没有什么突破,大体搜集有关回忆鲁迅的资料,而且松散不严谨,读者不如直接看许寿裳等人的原文和鲁迅自己的文章。令人不满的是,对于一些很明白的事情,作者却用一种很肤浅的眼光加以揣度猜测。比如鲁迅离开绍兴去教育部当官,其原因一是对浙江现状的不满,仍是想去别的地方寻找别样的人们;二是为稻粱谋。作者却浮泛地说当官乃是光宗耀祖,这实在有些莫名其妙。类似这样有意无意的猜测之语——甚至算不得猜测,有点想到什么说什么的意思,丝毫不顾及言说对象的实际——书中还是有很多的。另外,作者似乎很想炫耀自己的文采,时不常要用一些较偏的词语,成语,诗词,然而有时会用错,反不如老老实实把话说清楚的好。总而言之,这不算是一本关于鲁迅的好的参考书。请读者慎之。关于鲁迅,可能许多读者,尤其是年轻的读者希望较快的给出一个明确的评价,因此过多地去看这种所谓的研究著作,希图找到结论。这样的做法其实很不可取。还是建议大家首先看鲁迅自己的文章著作,细致地读,不要受偏见的影响,而且要打破自己有时不自觉带上的偏见,寻找自己心目中的鲁迅。尽管得到的是一湾浅水,那也是清澈透底的,总比浑浊不知深浅的,要好的多。如果要进一步丰富鲁迅的形象,应选择鲁迅生前交往的人的回忆录来看,比如许寿裳、周作人、郁达夫、许广平、冯雪峰、孙伏园、俞芬等等,不同的人对鲁迅有不全一样的看法,这是很有趣的事情。
  •   作者文风很拽似的,理解起来费力,欠点客观。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