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说汉学史

出版时间:2005-7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者:刘正  页数:310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图说汉学史》针对1900年以前中国古代语言、历史、宗教和哲学在东西方各国传播和研究的历史进行了专题研究,作者利用十几年海外留学经历,以大量第一手资料和图片向读者勾画出汉学在东西方的发展史。《图说汉学史》的出版,标志着作者对海外汉学通史著述计划的完成,也填补了国内学术界的研究空白。国际著名汉学家、思想史家余英时先生亲自操刀作序,称“这样一部通论性质的基础研究史,理是当前学术界所迫切需要的,他将汉学研究分系在‘儒家文化圈’和‘基督教文化圈’两大系统之内,我觉得这是一个很有见解而又符合历史实际的设想。希望此书出版后能够得到中国读者的热烈回响!”

作者简介

刘正,北京市人,1963年生,现为中国人民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教授,研究方向为先秦史、历史文献学、古文字学、彝铭学、海外汉学史等。曾先后取得日本关西大学文学硕士、日本大阪市立大学文学博士、日本京都大学博士后学位。其主要学术专著有《推卦易知录》、《中国易学》、《周易通说讲义》、《周易发生学》、《西藏密教:对仪轨和法理的研究》、《海外汉学研究》、《金文氏族研究》、《金文庙制研究》等。

书籍目录

余英时先生序  1序论  1    第一节 汉学发展史研究的难度和条件  1    第二节 对“汉学”及其相关概念的考察  4第一篇  汉学的受容和展开第一章  汉学的传来    引言  23    第一节 中印文化交流的考察  25    第二节 环中国海诸国汉学文化区  27    第三节 丝绸之路诸国汉学文化区  32    第四节 新大陆诸国汉学文化区  44第二章  早期汉学研究的特色(上)    引言  48    第一节 朝鲜汉学史的早期年代  49    第二节 越南汉学史的早期年代  52    第三节 日本汉学史的早期年代  55    第四节 俄罗斯汉学史的早期年代  58    第五节 其他  64第三章  早期汉学研究的特色(中)    引言  66    第一节 意大利汉学史的早期年代  67    第二节 荷兰汉学史的早期年代  73    第三节 法国汉学史的早期年代  76    第四节 英国汉学史的早期年代 87    第五节 比利时汉学史的早期年代  90    第六节 德国汉学史的早期年代  93    第七节 葡萄牙汉学史的早期年代  97    第八节 捷克汉学史的早期年代  99    第九节 瑞典汉学史的早期年代  101    第十节 其他 103第四章  早期汉学研究的特色(下)    引言  105    第一节 汉学史研究分期和断代标准  106    第二节 美国汉学史的早期年代  108    第三节 汉学讲座的设立  110第五章  传教士对汉学的受容史研究    引言  113    第一节 礼仪问题的由来  114    第二节 礼仪问题的派别化  122    第三节 礼仪之争的意义  130第六章  传教士对汉学的思想史研究    引言  133    第一节 语言文字学研究  134    第二节 中国古代史研究  142    第三节 中国思想史研究  154第二篇  儒家文化圈所属国汉学发展史第一章  儒家文化圈所属国的汉学研究:《易经》为中心    引言  161    第一节 易学在古代朝鲜的传人和展开  163    第二节 易学在古代日本的传人和展开  169    第三节 易学在古代越南的传人和展开  180    第四节 朝日越三国的易学研究之比较  182第二章  儒家文化圈所属国的汉学研究:《论语》为中心    引言  185    第一节 《论语》在古代朝鲜的传人和展开  186    第二节 《论语》在古代日本的传人和展开  189    第三节 《论语》在古代越南的传人和展开  195第三章  儒家文化圈所属国的汉学研究:朱子学为中心    引言  198    第一节 朱子思想在古代朝鲜的传人和展开  198    第二节 朱子思想在古代日本的传人和展开  205    第三节 朱子思想在古代越南的传人和展开  210第四章  儒家文化圈所属国的汉学研究:历史学为中心    引言  212    第一节 中国史籍的传人和出版  212    第二节 中国古代史研究  216    第三节 中国古代史学著作研究  219    第四节 史学理论研究  224第五章  儒家文化圈所属国的汉学研究:道教为中心    引言  226    第一节 道教的传来  226    第二节 古代朝鲜的道教研究  230    第三节 古代日本的道教研究  234第三篇  基督教文化圈所属国汉学发展史第一章  基督教文化圈所属国的汉学研究:语言学为中心    引言  241    第一节 汉语研究  241    第二节 汉字起源的研究  247    第三节 中外文对照字典的编纂  249第二章  基督教文化圈所属国的汉学研究:历史学为中心    引言  252    第一节 通史研究  252    第二节 断代史研究  265    第三节 专题史研究  268第三章  基督教文化圈所属国的汉学研究:宗教、思想为中心    引言  273    第一节 思想史研究  273    第二节 经学思想研究  280    第三节 专题研究  289附录  参考文献目录  297后记  309

章节摘录

书摘第二节  环中国海诸国汉学文化区    环中国海诸国汉学文化区,是指在地理位置上处于中国海的外围或其海域近邻地区的国家,由于从地理位置上说,这一类汉学文化区的所在国大多和我国有直接或间接的海岸线或水路交通存在,可以通过航海相互往来,有利于汉学的流传(在某种意义上,也可称之为环太平洋诸国汉学文化区)。这一汉学文化区的地理位置从我国东北、东、东南到南面、西南,形成汉学史上特有的以所在国的海洋文化和文明为特征的汉学发展史。其中又有几个国家因为和中国接邻,是以陆路交通为主、水路为辅的。    这一汉学文化区主要有今天的朝鲜、日本、越南、俄罗斯、泰国,现代的菲律宾、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其中,俄罗斯地处亚欧两洲,地理位置上有部分国土正处于中国海以北,又有多条江水与中国东北为邻,所以也将其放在本地区进行考察。    第一 汉学在越南的受容    在这一地区,当从汉学在越南的传播和受容史的研究开始。早在汉武帝派兵征讨朝鲜的前两年,即公元前11 1年,他已先派兵攻占了越南南部的日南、徐闻、合浦三处港口及九真、南海、交趾等周围城市,共达九个郡。从这时开始,汉字正式进入了越南。到了东汉光武帝时代,依据《后汉书·南蛮传》的记载:“光武中兴,锡光为交趾,任延守九真,于是教其耕稼,制为冠履,初设媒娉,始知姻娶,建立学校,导之礼仪。”    这是越南正式接受汉化的开始。从此以后至五代之前,越南正式成为中国的所属郡县之一。从汉武帝时代到光武中兴之间,儒家思想在越南的传播,至今仍不甚了解,但是依据《后汉书·南蛮传》的记载,“光武中兴”时进行了“制为冠履,初为媒娉”和“建立学校,导之礼仪”等儒家色彩的文化传统和政治制度的革新。这显然已经不是前此进行的汉字意义上的导入了。因此,我把越南汉学史的开端定在光武中兴时代,即公元25年。    第二 汉学在朝鲜的受容    在汉武帝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汉武帝发兵前来征讨朝鲜。从此以后,朝鲜开始接受汉朝统治,设立东方郡县,汉字亦正式传入进来。这是中国文献中对此问题的准确记录。    韩国汉学家李元植博士在《韩国的汉学研究》一文中认为:“中国文化及儒学思想,其最初传人韩国之时期与经过,乏于文献,无法可考。但中韩两国只隔一衣带水,彼此往来自必极早足以想像汉代以前,中国文化之远及于朝鲜半岛。”①    韩国汉学家尹南汉博士在《韩国儒学史》一书中也曾认为:“到目前为止,对这一问题进行说明的史料是不足的。但是缺乏史料并不等于没有史实。实际上,由于我国和儒教发源地彼此相邻,我国的历史上和他们的不断接触,一直是研究此问题的出发点。”②P27-28

编辑推荐

本书针对1900年以前中国古代语言、历史、宗教和哲学在东西方各国传播和研究的历史进行了专题研究,作者利用十几年海外留学经历,以大量第一手资料和图片向读者勾画出汉学在东西方的发展史,并提出了很有见解而又符合历史实际的设想,是一部通论性质的基础研究史。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图说汉学史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2条)

 
 

  •   现在再来看余英时先生的这篇序言。余先生的序言约2500多字,全文基本上都在谈论汉学,只在最后一段提到刘正及其“博士论文”,总共200字左右,全部如下:  旅日多年的京都静源(刘正)先生,英年好学,研究的规模尤为宏大。他最近发奋写成了一部包罗东西方各国的汉学研究史。这样一部通论性质的基础研究史,更是当前中国学术界所迫切需要的。我虽然还没有机会读到全稿,但从目录中看见他将汉学研究分系在“儒家文化圈”和“基督教文化圈”两大系统之内,我觉得这是一个很有见解而又符合历史实际的设想。我希望京都静源(刘正)先生此书出版后能够得到中国读者的热烈回响。故略道平素所感,以当介绍。是为序。  话到了这里终于明白了,余先生写作这篇序言时,他本人其实并没有读到刘正先生的全部“书稿”!这样的序言,不知道是否也可算作是非同寻常的?  余先生在没有读到全文之前就写了序言,尽管已经在文中交代了这种情况,但因为余先生的“英年好学”、“规模宏大”等不实之言,客观上误导了读者。以余英时在国际学术界的声誉,读者会不加怀疑地接受该书中的错误,这也为一些心术不正者提供了便利条件:余英时先生都亲自作序,这本书肯定不错了。不...知道余先生后来是否看过这本书?当他看到书中比比皆是的错误的时候,他还会这样说吗?希望余先生能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不要再让他的序言贻误子弟了。 阅读更多 ›
  •   余英时,序言不能这样写[...]  ……  两书的作者是一人,名刘正, “号”京都静源,1963年生于北京。根据该书提供的信息,刘正先生在日本留学九年,并在那里获得博士学位,其博士论文为三卷本的《汉学通史》,字数多达百万字!《海外汉学研究》就是《汉学通史》的一部分。刘正还说,“我研究汉学史,算起来已有十几年了。”(以上俱见该书“后记”)。以这样的背景,《海外汉学研究》应该是一部很扎实的学术著作。但事实上却有很多错误,外行人也能看出来!  为了节省篇幅,下面仅仅举出《海外汉学研究》中的两个明显的错误。  《海外汉学研究第218页写道:  ……美国研究墨子思想的著名学者墨子刻博士(Thomas Metzger)就是一位研究墨子并以“墨子刻”为汉名的墨子学家。他在此领域已刊发了几十篇著名论文。  上文说的墨子刻是胡佛研究所的一名研究员,因为笔者以前曾经在胡佛研究所作过访学,所以对他的学问旨趣了解一点。墨子刻的专业并不是墨子思想研究,而是儒学!其著述中没有一篇与墨子有关系,更不用说“在此领域已刊发了几十篇著名论文”。 ...将墨子刻说成是“墨子学家”,真是天大的笑话。我可以十分肯定,刘正先生这样说,证明他甚至连墨子刻何许人也都不知道,根本就没有读过一篇墨氏的论文,否则就不会出现这样的错误。  第二个错误是把同一本书说成两本。在该书的第249页:  1894年,明恩溥博士出版了《汉字研究》(Chinese Characteristics)。  接着,在同书的第270页写道:  1892年和1899年,明恩溥教士又连续出版了《中国人的特性》(ChineseCharacteristics)和《中国的农村生活》(Village life in China)  Chinese Characteristics就是明恩溥写的《中国人的素质》,这是中文世界非常有影响的一本著作。刘正先生不但将之看成是两本书,而且居然将之翻译成“汉字研究”!这也至少说明两点:第一,他根本就没有读过这本书;第二,他能将英文Characteristics理解成“汉字”,说明他的英文水平很差。说到刘正先生的英文水平,这本书中的错误也很多,例如第113页将Strangers at theGate翻译成“陌生的大门”;第225页中将Neo-Confucians Under Attack翻译成“理学的反击”(顺便说一下,这是一篇论文的题目,但刘正却将之说成是一本书的名字,进一步证明他也没有读过这本书或论文)。  为了证明我的判断,我让资料室内一位博士生也翻看一下这本《海外汉学研究》。他告诉我他早就看过,考博士时还专门托人从图书馆借出复印,却没料到里面除了书名就是人名,没有多少用处。其他人也是这样看法。他甚至认为,《海外汉学研究》的作者对汉学发展史了解不多,为了论证他的这一结论,他举出Shafer的例子。Edward H. Shafer就是在美国大名鼎鼎的汉学家薛爱华先生,但刘正却不知道,因为他给出的名字是音译(肖孚)!刘正先生既然自称“我研究汉学史,算起来已有十几年了。”却连这个也不知道,真想不出来他这十几年是怎样研究汉学史的?他的结论是,“这是一本垃圾书。”  以这样一篇论文居然能获得博士学位,真不知道日本的博士生导师是草包呢,还是日本的博士学位比大陆还容易拿到,还是刘正先生另有瞒天过海的障眼法?可惜这三方面我都不知道,希望了解内情的朋友们介绍一下。  或许有人会说,这是第一本通史性的著作,书中出现一些错误在所难免。我是不同意这种观点的。我不知道这是否是同类著作中的第一本,即便是也说明不了什么,因为第一,刘正的外语能力着实令人怀疑。汉学研究要涉及到世界上的主要语言,但是上面我们看到了,他的英语水平很差。他的德文、法文材料都是二手资料,说明他不能直接阅读这些语言。英语、德语、法语都不通的人,写出来的汉学研究著作多少可信度?我首先怀疑他撰写欧美汉学的学术能力。希望了解刘正先生的人说一说他是否能阅读英法德语文献的能力。如果我错了,我收回上面的话;第二,他的学风很成问题。如果某人仅仅根据汉学家的名字来猜测其研究领域,这能算是学术研究吗?如果某人连汉学家的著作或者论文没读过,却能写出《海外汉学研究》来,这种文风可恶之极。以这样的学术水平,这样的“研究态度”,写出这样的“书”,即便是“第一”本,又有何意义?只能是垃圾!   阅读更多 ›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