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的消逝

出版时间:2011-6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者:[美] 尼尔・波兹曼  页数:193  译者:吴燕莛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在《童年的消逝》里,波兹曼运用他对心理学、历史学、语义学和麦克卢汉学说的深刻见解以及常识,非常有说服力地阐述了一个触目惊心而且颇具独创的论题,即童年的诞生,是因为新的印刷媒介在儿童和成人之间强加了一些分界线,而在电视之类媒体的猛烈攻击下分界线变得越来越模糊,成人的性秘密和暴力问题转变为娱乐,新闻和广告定位在10岁孩子的智力水平。这也是一份内容翔实、令人震惊的警世书。
  乔治?奥威尔曾在《一九八四》中预言人们将会遭受外来压迫的奴役,失去自由,我们的文化成为受制文化,赫胥黎则在《美丽新世界》中表达了另外一种忧虑,人们会渐渐爱上压迫,崇拜那些使他们丧失思考能力的工业技术。作为新闻与传播学被广泛参阅和引用的经典,《娱乐至死》与《童年的消逝》想告诉大家的是,可能成为现实的,是赫胥黎的预言,而不是奥威尔的预言;毁掉我们的,不是我们所憎恨的东西,而恰恰是我们所热爱的东西!

作者简介

  尼尔·波兹曼(Neil
Postman,1931-2003),世界著名媒体文化研究者和批评家,生前一直在纽约大学任教,首创媒体生态学专业。一生出版20余部著作,其中《娱乐至死》和《童年的消逝》已译成多种文字在许多国家出版。2003年10月去世后,美国各大媒体发表多篇评论,高度评价波兹曼对后现代工业社会的深刻预见和尖锐批评。

书籍目录

维塔奇书局版序言
引言
第一章 一个没有儿童的时代
第二章 印刷术和新成人
第三章 童年的摇篮期
第四章 童年的旅程
第五章 结束的开端
第六章 一览无余的媒介
第七章 成人化的儿童
第八章 正在消失的儿童
第九章 六个问题
参考文献
译名对照表

章节摘录

  成人化的儿童可以定义为一个在知识和情感能力上还没有完全发育成熟的成年人,尤其在特征上跟儿童没有显著的区别。这样的成年人古往今来始终存在,但各种文化的不同,在不同程度上或鼓励或打击这种性格模式。在中世纪,成人化的儿童是一种常态。这主要是因为没有读写能力,没有学校和礼仪规范,因此对做一个成人也没有特别的训练和知识。出于类似的原因,成人化的儿童在我们的文化中正逐渐变得习以为常起来。我留待下一章提出证据,证明这的确在发生。本章的目的是要阐述这种现象如何发生和为什么会发生。  简短的答案已经包含在我前面的论述里面:由于人类生长所依赖的符号世界在形式和内容上发生了变化,这种变化尤其不要求儿童和成人的情感有任何的区别,这样人生的两个阶段就不可避免地合二为一了。  那是我的理论。详尽一些的答案不过是评论而已。然而,这正是我接下去要讨论的。  在探讨现代的成人化的儿童之所以产生的问题时,我们可以有许多切入口,可是在一个由主要靠电视传播政治信息的社会里,无论从哪一方面观察,都不如观察它的政治意识和政治判断所包含的意义更能说明问题。如前一章所提到的,在电视出现以前,控制传播给大众的有关政治领袖的信息的数量和种类还相对容易。电视出现之后,这种控制变得非常困难,那些追求政治公职的人必须雇用“形象经理人”以期控制公众对他们的了解。产生这种转变的重要原因之一,自然纯属电视提供的信息的数量问题。更重要的却是信息的形式问题。  跟任何人一样,我们的政治领袖不仅通过语言陈述的形式提供信息,而且以非语言的方式“发出”信息。他们的站立姿势、微笑、眼神、出汗、表示愤怒等等,跟他们所说的表达同样多的信息。很自然,控制他们“发出”的信息要比控制他们提供的信息要困难得多。正因为如此,所以理查德·尼克松(Richard Nixon)始终摆脱不掉他的二手车推销员的形象,杰拉尔德·福特(Gerald Ford)则甩不掉他的蠢汉形象。对这些挥之不去的认知印象,电视应该负主要的责任,因为它准确地揭示了屏幕上活生生的人物所发出的多数信息。如果我们继续使用从无线电上拾来的比喻“电视观众”这个词,那其实是一个错误。即便在人物形象相对固定的情况下,如总统演说,那形象依然处在人们意识的中心。其实电视通常如此,电视上的形象不断变换,观看者完全忙于(若没有被吓倒的话)关注非语言的信息。  ……

媒体关注与评论

  中国当今的现实是,不但电视文化,而且印刷文化,二者共同导致了童年的消逝,因而消逝得更为彻底。  ——周国平  波兹曼提出了语言在电视文化来临之前在人们的政治和文化生活中的重要性。  ——陶东风  也许,文化拯救的希望就在于人类不断的自我反省之中,在于认真聆听波兹曼式的警世危言之中。  ——刘擎  波兹曼的思想虽然承伊尼斯和麦克卢汉而来,但文风与两位前辈不同,波兹曼的著述清晰畅达,娓娓道来,他是写给年轻的学生们看的。  ——蒋原伦  人们由于享乐失去了自由!  ——尼尔·波兹曼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童年的消逝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28条)

 
 

  •     在《童年的消逝》里,波兹曼运用他对心理学、历史学、语义学和麦克卢汉学说的深刻见解以及常识,非常有说服力地阐述了一个触目惊心而且颇具独创的论题,即童年的诞生,是因为新的印刷媒介在儿童和成人之间强加了一些分界线,而在电视之类媒体的猛烈攻击下分界线变得越来越模糊,成人的性秘密和暴力问题转变为娱乐,新闻和广告定位在10岁孩子的智力水平。这也是一份内容翔实、令人震惊的警世书。
      乔治•奥威尔曾在《一九八四》中预言人们将会遭受外来压迫的奴役,失去自由,我们的文化成为受制文化,赫胥黎则在《美丽新世界》中表达了另外一种忧虑,人们会渐渐爱上压迫,崇拜那些使他们丧失思考能力的工业技术。作为新闻与传播学被广泛参阅和引用的经典,《娱乐至死》与《童年的消逝》想告诉大家的是,可能成为现实的,是赫胥黎的预言,而不是奥威尔的预言;毁掉我们的,不是我们所憎恨的东西,而恰恰是我们所热爱的东西! 
  •   尼尔·波兹曼的经典著作,从书中看到了大师严谨的治学态度,详细论述了童年概念的产生、发展及现在这一概念正在走向消亡的历史技术原因。对当前的电子时代文化提出了深刻反思,对印刷时代和电子时代对人们生活的影响给出了详细的分析。《童年的消逝》道出了电子时代对儿童造成的一些不良影响,这一问题亟待人们正视并制定保护儿童健康成长的更有效的措施。尼尔·波兹曼的《娱乐至死》也一样值得细细品味,深深反思。
  •   还在大学时,专业课老师推荐的书。波兹曼面对当时的美国文化,担心“童年”会逐渐“消逝”,而本书的核心则在阐明童年是如何“发明”(产生),又是如何“消逝”的。他看到我们看不到的东西,教会我们更清醒地认识这个世界。
  •   尼尔·波兹曼的批判基于一点假设:公众应当受到理性的支配。而现实是公众其实受到的是情感的支配,而非理性。著名社会学家勒庞一百多年前就曾证明了这一点。任何一次时代的进步都会促使人们去对原有的事物进行反思,并对它们重新定义。所以,我认为没有必要对这种所谓的“童年的消逝”进行批判或者加以规制。历史会自发的对新时代的儿童进行全新定义。“童年的消逝”是无可厚非的。
  •   尼尔波兹曼永远是那么敏锐,就像他《娱乐至死》一样,发现我们容易麻痹的东西!
  •   对于爱书人来说,这个精装本满足了我对书的所有癖好:硬壳精装,封面精美无比(不愧为陆智昌老师的作品);内文版式雅洁大方;特种内文纸张,素朴中见出真品质。一句话,爱不释手,哈哈:)

    对于爱思想的人来说,这本跟尼尔•波兹曼另一本《娱乐至死》一样,都是不可不读的经典作品。
  •   这本书我是结合波兹曼《娱乐至死》一起买的,看完后给人震撼极大;书的帧面和编版都很好,其内容也翔实,学新闻的孩子都可以看看,想对这个多点了解的人也可看看
  •   这本书是大学老师推荐的,学新闻的都去看看吧,三部曲,童年的消逝,娱乐至死,技术垄断
  •   尽管这本书有着唯技术论的特点,把童年的消失解释为传播的变化,但仍然有独到之处。波兹曼用媒介环境学的理论试图解释当今世界的怪象,从理论角度来看虽然能够自圆其说,但是却让人感觉有把形而上的内容机械的解释为物质构成的片面特点。
  •   此书与《娱乐至死》均是波兹曼的经典之作,很喜欢此书的题目,带有西方人的浪漫精神,与国内学术专著“研究”、“论著”这样的字眼相比,带有诗意的学术专著名称更让人赏心悦目。
  •   有一本书是包含了波兹曼的《同年的消失》与《娱乐至死》两本书的,价格更划算,建议不要买这一个所谓的精装版,版式比较俗。
  •   和娱乐至死一样是波兹曼写的,希望能学到更多!
  •   波兹曼的媒介观新颖,自成一说。他自称为麦克卢汉“不乖的孩子”,相对于麦克卢汉相对晦涩难懂的语言,波兹曼更为一针见血,有说服力。译者同样优秀,读来心中十分畅快。
  •   这是一部有关“童年”的历史,阐述了“童年”的产生、发展以及日益走向消逝的过程。这一过程是伴随着人类传播方式的变迁而完成的,信息与媒介与“童年”的起止相伴始终,文字、印刷、电视等都在“童年”的变迁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   波兹曼的名著啊,文化研究、传播学研究不能不读的力作。
  •   生活进入现代化,传统的生活方式正在发生着巨变,受到影响的不只是成人,传统的儿童正在逐渐消逝,他们不再奔跑在草原上和大山中,不再在河流中嬉戏,与大自然的疏离使他们过早地成熟,这一点在我们当前的中国十分严重,作为父母,怎样守护孩子的童年,是当前迫切思考的问题。
  •   “我们将毁于我们所热爱的东西”——尼尔·波茨曼。
    這有什麽?我們很早就知道玩物喪志的道理了,當有興趣、有樂趣作為人從事或進行一件事情的藉口的時候,童年就開始了……人都怕沒意思。
    傳媒,就是整天將一些無用的東西扔給你,還能讓大家集中關心一些毫不相干的事情,去掉你的思維能力,培養你的依賴,消耗你的時間。
    我們躲不開也不願意躲開。
  •   信息时代技术的进步,步步紧逼地缩小儿童和成人之间的距离。一而忽视了儿童的成长过程需要的元素如学习语言,逻辑理性评判等等。但这个信息发达快速传播的社会由于便捷性作为首要考虑因素,将更直观化和形象性的信息和事物呈现在观众面前,因而也就只是几乎没有人在没有必要去学习分析批判的能力,这种刚直接接受信息使任何一个人,无论是儿童还是成人都能毫无差错地吸收,以致模糊了儿童与成人的界限,儿童因此不需要也不必要去学习了,这是信息革命所带来的影响。本书有它特定的历史环境和时代背景,从另一个独特的角度来审视儿童和童年,值得深思。
  •   其实,之前听老师讲到书的时候,没有太大的感觉,知道上次一个学姐的推荐,才让我对这本书有更深的了解。童年的消逝总有一种感觉,让你不安。说不清,道不明,总之,书的外在包装很好,内容也很充实。
  •   之前看过他的《娱乐至死》觉得里面关于电视媒介的技术决定论观点阐述的很犀利,果然这本对印刷文化的堪忧也分析得相当有味。
  •   喜欢,波兹曼的书有趣也有深度
  •   虽说翻译还是有些不太顺口,但是此书的思想性很强,而且线索很明确,对童年的诞生、发展、消逝做了各个角度的阐述。
  •   童年的消逝是当今社会不得不让人重视的问题。
  •   我们最终会死于我们所热爱的东西,当传媒逐渐剥夺了我们思考的能力,我们的童年,我们是不是该返璞归真。否则,人类将归何处?
  •   这本书太棒了!对童年的来源,发展以消逝有很调理的分析,而且分析透彻!发人深省!
  •   童年在消逝....................多么伤感的事情
  •   很好!童年的消逝依然如故
  •   回忆消逝的童年
  •   童年的消失和娱乐至死非常有批判意义
  •   才收到 还没有看内容 但是简介都看过了 本书的争议较多 但是个人认为 之所以要将成年和童年区分开来 并不是某一个界限能说的清楚的 界限只是大多数人 生理上的 更多心理上的东西我觉得一切还是顺其自然更好 有的孩子天生早熟更加的懂事那就无须阻拦他的求知 不如帮助他更正确的认识 有的孩子就是晚熟 那么也无须着急的揠苗助长 孩子还出生的那一刻开始就是独立的个体 虽然需要帮助 但是那种帮助不是帮他选择 而是让他知道有什么可以选择 选择的后果是什么(所谓的经验之谈)但是选择权还是在孩子的手里 但是更多的认为 还是小时候就让孩子们尽情的撒欢不是更好吗?
  •   看过作者的另一本书 娱乐至死 两者都很不错的 个人水平有限,也具体说不清楚。 推荐看看
  •   最近看完《娱乐至死》,就马上买了这一本,观点独到而精辟,切中现代社会要害。
  •   买回来发现和《娱乐至死》那本重复了,原来那本里面包含了这部分的内容。不过这本是单行本,而且是精装,感觉还是不错的。
  •   每个人都自认为有童年,看看如今,我们的孩子的童年,的确伤感。
  •   值得看,和娱乐至死一起
  •   搭配娱乐至死一起看…
  •   这本书是就着《娱乐至死》一起买的,不错
  •   有深度,与《娱乐至死》一起看,获益匪浅,必须要细细体味作者的用词。
  •   书壳简洁大方。物流有点不给力,但是快递人员服务他态度很好!虽然我们的童年没有被现在这个社会腐蚀好多,但是我们也应该好好看看,毕竟我们还有弟弟妹妹,也有我们的后代!值得搜藏!
  •   物欲横流的今天,应多些无邪的童年
  •   看看吧,你想追忆的童年。
  •   以前我们觉得童年是理所当然,但实际上,在漫长的历史时期,童年是近200多年才出现的。想一想,以往的人寿命不过4、50,还没长大就必须工作,哪里有什么童年可言。
  •   童年的美好记忆,我们要留在心底
  •   联系实际,感怀童年,反思大众传播的功过得失
  •   谁让我们失了童年???
  •   收到的书籍包装简洁,纸张质量好,快递速度也很快,不错!
    事后知道这本书是传播学比较著名的一本,作者的观念被广泛应用,我是新闻从业者,对我理解自己的工作非常有帮助,另外这本书好像还是哪所大学传播学研究生考试的指定参考书目呢,从历史到现象一步步分析,不枯燥。
  •   作为传播学院的学生,这本书可以算是入门级的必备。关于新媒体对传统的“印刷机的时代”的摧毁讲述详细,原因明确,是必备好书。
  •   这作者与娱乐至上的作者一样,光是因为这个就得再买一本。
  •   直就很喜欢第三学派的书,很经典,批判,值得学新闻传媒的学生和从业人员阅读,思考。
  •   以前看过这个系列的《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换个角度审查文化,会由更加开阔的思路。喜欢!
  •   读《周国平论教育》里提到,于是顺藤摸瓜,买来。还没有细读,粗粗翻阅,已经被作者的视野和论述折服。请不要以为这是一本纯粹谈儿童教育的书,这是一本用长远视野关注人类发展的好书。
  •   我是在中央电视台“读书”栏目看到这本书的,主持人的介绍让我产生阅读此书的愿望,赶紧买来,细细品读,令人深思,让我们比较冷静的面对这个纷繁的世界,对于我们教育孩子有很大的帮助。
  •   成人世界挤走了儿童世界。儿童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成长期划分。
  •   陈丹青推荐的书,那就看看吧
  •   开始觉得很没有意思,读了三分之一了,发现真理
    像作者致敬,有孩子的父母真应该好好读读,看看我们应该把什么带给孩子
  •   我们早就被信息海洋淹没了……
  •   我是学新闻的 老师推荐读的 很不错
  •   有一次孩子看书问我,中世纪的人怎么那么笨,一千多年不知道做一下实验,两个铁球同时落地这样的事能用那么久的时间 我当时真的不知道怎么回答,现在这本书给我了一个想象不到的解释,那就是中世纪的人是什么样的,他们是怎么生活的。不知道有没有中国古代的儿童的研究,那也一点会令今天的我感到惊奇。
  •   纳闷,怎么人家就能写出这么深刻的书呢
  •   这本书是在老师的推荐下买的,读起来会给人思考。很好。
  •   新闻专业必读书目,内容很好,超给力!
  •   写商业社会影像对人们的影像!
  •   很深刻,很有感触
  •   成人必读之物。
  •   新闻传播不错的读物
  •   老师课堂上提过,就买了。看了一章,写得很不错。媒介悲观主义者,传世经典
  •   正版 好东西
  •   让人深思的一部著作
  •   做老师的,要想理解儿童,这书一定得读读
  •   在内地深造时,大学老师给推荐的书,还没细看。但值得推荐。
  •   如果你想静下心来读点有益的书,这本真不错
  •   很经典的一本书,,值得推荐和收藏
  •   经典中的经典。反复阅读!
  •   书的内容肯定不用评判了,我这边想聊聊包装,纯白色的,超大方超有感觉。值得珍藏!
  •   看后感觉相当不错,绝对推荐!
  •   希望爱上这本书吧。
  •   内容挺经典的社会学书。价格贵了点。。
  •   虽然还没看完全部的内容,书的包装很喜欢
  •   书的包装很好很完整!在阅读中~
  •   关心孩子教育问题的家长,应该抽空读一读。
  •   这一类的书很容易打动人
  •   读书趁早,零碎时间
  •   多读书,保持好习惯
  •   已经开始看书了 ,文字很有趣,
  •   写的好好·剖析当下的很多社会问题啊·值得我们深思·!
  •   深度阅读的书
  •   印刷精美,排版漂亮,还没看~
  •   不错。值得一读!推荐给适龄小朋友!
  •   老师推荐的,包装精美,很不错
  •   我们老师强烈推荐的,还没看,应该不错吧
  •   文道兄的推荐,应该错不了!
  •   可以让我们更好的去了解儿童 教育儿童
  •   书质量没的说 一个字好
  •   这本书收藏或是送人真的很不错。还是一本很有内涵的传媒书籍。
  •   好,发人沉思
  •   和我想的不太一样,还没有读,希望会带给我不一样的惊喜
  •   书的内容还没有认真看,但是从包装和纸质来看,是一本精美书籍。
  •   好!非常喜欢 书拿在手里手感也很好 当然内容是没的说
  •   经典作吕,等了好久终于终于买到了,还是搞活动的。
  •   大师的经典作品,绝对值得拥有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