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4-05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者:阎文儒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本书是阎文儒先生的力作之一,作者将中国考古学的发展历程进行了科学的断分,对各个时期中国所取得的考古成就和涌现的考古学有作了简要记述。此外,作者从社会、政治、经济等各个方面着手,分析了促发中国考古学嬗变的各种原因,以及由此所引领的考古形态上的变更。
作者简介
阎文儒(1912-1994),满族,出生于辽宁省义县。师从著名历史学家、考古学者向达。解放后,曾和其他考古专家一起对全国石窟寺艺术进行了全面的考察和整理,著有《西域文明史》、《西京胜迹考》、《中国雕塑艺术纲要》等十多部考古学术专著。
书籍目录
绪论第一章 两汉以前及两汉、魏、晋的考古学第二章 南北朝、隋唐的考古学第三章 两宋的考古学第四章 元明的考古学第五章 清代的考古学第六章 20世纪上半叶非中国正式考古机关的考古工作第七章 20世纪上半叶中国考古机关的考古工作跋
章节摘录
书摘 从《汉书·刘歆传》移书太常博士书,知当时的腐儒,是“抱残守缺,挟恐见破之私意,而无从善服义之公心;或怀妨嫉,不考情实,雷同相从,随声是非”,当然不能同意古文学派了。同时古文学立学官司以后,那批挟私意的腐儒们,恐怕丢掉了饭碗,更不会赞同古文经了。 另外占文也常为俗儒所篡改,许慎《说文解字·叙》中说:“壁中书者,鲁恭王坏孔子宅,而得《礼记》、《尚书》、《春秋》、《论语》、《孝经》;又北平侯张苍,献《春秋左氏传》。郡国亦往往于山川得鼎彝,其铭即前代之古文,皆自相似,虽叵复见远流,其详可得略说也。而世人大共非訾,以为好奇者也,故诡更正文,乡壁虚造不可知之书,变乱常行,以耀于世,诸生竞逐说字,解经谊,称秦之隶书为仓颉时书。”这样的情况下,也不能不使今文学家对古文加以怀疑,直到清末的康有为正因之大肆怀疑诬蔑古文学派为伪经,博得多少不懂考古学的史学家同声喝彩。这就等于甲骨文初期发现时,还有许多疑古学派的人认为是赝品的情况是一样的。 考古学的发达,与社会发展有密切关联。魏晋以前,知识为剥削阶级所专有,当然史学不会发达,因而考古学也不会发达,所以西汉、东汉的考古研究,只限于统治阶级内部某些人在自己宗族血统有关的人中,彼此传授,如张敞、张吉,杜邺、杜林等人,他们对古文字加以研究,同时考订古文字,调查古遗迹,都是为了经史的考证与研究。 魏晋以来,阶级矛盾缓和,知识不完全隶属于极少数人,科学上又发明了纸,于是考古的范围也扩大了一些,对古文字的研究较汉代有了发展。除为小学打基础,用以研究经学外,又能运用古文字的基础,创造出新的书法。绢与纸的广泛应用,便于绘画的发展,也就由此来创造新的艺术品,这是与前代大为不同了。魏晋以来生产力的发展,手工业与农业分工得更细致,商品生产不完全隶属于奴隶主、地主,独立作坊的兴起,商品交换的发达,许多文物也有了价格,因而对古器物的研究,较以前更为进步。尤其是统治者的爱好,更引起了对书画的收藏和鉴赏。这种情势,势必引起两宋以来对金石的收藏与鉴赏,遂有金石学的兴起。 ……书摘2 1.对古玉器的搜集与研究 朱德润的《集古玉图》仿宋代《考古图》的体例,把他在燕京诸王公家所见到的古玉,画出原形,记出尺度、质料、用途。分为璧、环、璩(环类)、钩、佩、珈、锁、充耳、辟邪、马、琢、杯、璋、刀柄等类。由于朱德润是当时的大画家,所以古玉图画得很真实。虽然其鉴定力不够高,如把春秋战国式的带钩,当作商周玉钩,但就对玉器作出图录来说,还是发凡起例的工作。2.金石与金石文学的研究(1)陶宗仪的《古刻丛钞》 本书仿宋洪适《隶释》的体例抄出碑刻原文,随得随录,没有年代的次序,其中汉“建平五年”(前2)、“永元六年”(94)刻石、“永初二年(108)讨羌檄简”摹本,俱有跋语。还有许多碑刻,为前代所未收,因而,很可补史传的不足。(2)吾邱衍的《学古编》 本书主要是为篆刻印章而写出的,因而开始举出三十五种印文,附录有“洗印”、“印油”、“取字等法”、“摹印四妙”等条。但为了篆刻印章,而记出研究钟鼎款识的薛尚功书、秦汉的碑刻、各种铜器及器物图录书与研究古文字等书,更辨《延陵季子碑》为汉人补刻,及《泉志》中三皇、禹等币之伪。此外,本书还汇集历代研究古文字的《汉隶字源》、《佐书韵编》等书,以及辨明蝌蚪书、款识文等等。虽然作者本意不在考古,可是确实收到了考古的效果。 另外吾邱衍的《周秦刻石释音》也是研究古文字的一种著作。对石鼓文、诅楚文、峄山刻石等文字,加以辨识,然后把唐苏勖以来,记载石鼓文的张怀罐、徐浩、韩愈、赵明诚、郑樵等二十三家的著作抄出,作为参考。本书虽然没有多少创见,也应是这一代中对古文字研究的一种著作。3.美术考古学家的著作(1)美术考古学家周密的《云烟过眼录》 周密,宋末元初时人,平生过眼书画文物极多。他把所过眼数十家的收藏晶都记录出来,又把每一作品的状况以及内容如跋尾、押署、印章等都详细写出。所录的范围很广,由书画到鼎彝、刀剑、铜符、玉器、瓷器,尤其书后部分对古琴的记录更为重要。对古物鉴定上的功夫很深,应是一种宝贵的参考资料。(2)汤垕的《古今画鉴》 汤垕与柯九思同时,据《句曲外史》(张雨)的序中记:“采真子妙于考古,在京师时与鉴书博士柯君、敬仲论画,遂著此书,用意精到,悉有依据。”汤书分吴、晋、六朝、唐、宋(元附)五项。每一项下,以人为纲,在某一人下,记出作品名称,以至印章、题跋的考订,等等。汤垕也应是元代美术考古中最重要的一个人物。(1)古器物图录学 吴云的《两罍轩彝器图释》——按历代图录的体例,将吴氏所收藏的商器十九件、周器三十九件、秦器一、汉及以后器四十四件,绘出原形,摹出铭文,然后记出尺寸、重量,加以考证,尤其对战、瞿的考释,颇称精到,图摹的器形,更为真实。 潘祖荫的《攀古楼彝器款识》——总共不过五十器,因多出吴大徵之手,故图摹器形、铭文俱极细致,对释文考证,引用诸家说,较他书更为精到。 端方的《陶斋吉金录》——共三百五十九件,三代器三卷,秦汉以下器四卷,南北朝以来造像一卷,器形是管琳、黄廷荣所绘,铭文是用拓本,全书为石印本,应是照相影印法的实施,所藏的禁,为前所未有的珍品,但并无释文与考证,较吴、潘的精于考证者不同。 吴大徵的《古玉图考》——收集周、汉、隋唐以来的古玉六十三种,每一器绘出原形,然后加以考证,收集之多为历代古玉图所不能及。全书完全用石印,也是影印兴起后的一部著作。 其他古器物的图录——如陆心源《千甓亭古砖图释》,把收集的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历代近千块的砖,拓出原形铭文、花纹,再记出尺度、释文和出土地点,有的还稍加考证,也是影印刊出。在古砖图录上,至今还没有超过陆氏的。吴大徵的《权衡度量实验考》集周、汉直到清代的工部营造尺,用玉壁、玉圭、黄钟律管、柜黍、古币、古矢、泉刀、弩机、开元钱的大小,较量尺的长短,并以出土秦权,较量量的轻重,用器物图来作考较实验,也是前所未有的著作。其他如民国十四年(1925)宣哲所编的《篮斋藏镜》,也应是陈介祺对古镜研究的一种图录书。(2)碑石的摹勒 张德容的《二铭草堂金石聚》——择张氏所藏拓本中的周铜、秦鼓、山东刻石、汉碑石等文摹钩,在目下记出年代、所在地、见于以前何书,文后加以考释。北魏以下仅录全文。仿《金石萃编》体例。 杨守敬《望堂金石初集》(激素飞青阁摹刻古碑)——鉴于洪氏《隶释》与原碑校有出入,因自同治九年(1870)到光绪三年(1877)双钩出历代碑石五十八种,每一碑下记出根据何人收藏的拓本,再加考释。较以前的双钩本,更为完善一些。 此外如吴云《二百兰亭斋金石文字七种》、丁产臣《梅花草庵石刻钩本》,也是同样的体例。(3)金石目 不加考释的金石目 王懿荣的《汉石存目》——分“字存”、“画存”两部分,就是汉碑与画像石两部分。序中说:“近世所存汉石,已尽于此,此目石亡文存者不录,重摹伪造者不收。”因而所收者,都是现存的石刻,每一目下,俱记出书体、年代与所在地,附有诸城尹彭寿纂辑的《周秦石存目》和《魏晋石存目》。 缪荃孙的《艺风堂金石文字目》——由周、秦到元,历代金石文字(钟鼎彝器铭文在外)有年月、有地址可考者,共一万八百多种,完全为缪氏自己收藏的拓本,与《寰宇访碑录》、《捃古录》收集各收藏家者不同。《艺风堂金石文字目》的正确性,非其他各录所能及。 其他如缪荃孙的《辽金石存目》、黄本骥的《元碑存目》也是断代金石目的一种体裁。 ……
媒体关注与评论
跋这部由先父阎文儒撰写的《中国考古学史》一书,是对中国两千年来考古学的一个简要的总结。本人经过近两个多月的整理,总算是完成了。遵照出版社方面的要求,尽量保持原稿的风格和学术观点,所以我尽量少动原稿,只是把目录顺了一下,把繁体字和个别错字改了一下,把不符合出版要求的版式和行方的习惯。此书完成至今已近半个世纪了,今天能够“重见天日”,在这里我与长史阎万石对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深表谢意。 阎万多记于北京魏公村 2003年1月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