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3-10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者:张泊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我们讲述着一方乡土的故事。土地是如此平实,几乎没有人认为她会承载着栽些梦想。惟其投身于她怀抱,理解她,思索她。在某日厌倦平庸离开她之后,蓦然回首方可领悟,她深藏着你寻求了千百度的东西——那些从远古而来的,厚积内敛的,没有修饰与矫情的、原汁原味的品质与情感。如今,带着这一份久违了的泥土气息,我们上路。
黄土高坡、窑洞、信天游、沙漠、米脂婆姨、绥德汉……单纯的元素在这里交织别样的美丽。在这里,本土作家带领我们回味了沉睡地窑洞里的文明,我们住在“冬冷夏凉神仙洞”里,欣赏着“远古文明的投影”;跟随作者去乡镇小街品尝一下陕北小吃,体味作者“五谷杂粮皆佳肴”的深情感叹。还有动人心魄的信天游和九曲黄河阵,又将带给您什么样的震撼;如果还不过瘾,可以探询一下这“黄土地的瑰宝”,看石雕,剪纸是怎样在装点这个艺术的宝库…… 不过,榆林的魅力总是掩藏在其粗犷的个性中,需要我们用心去琢磨。快乐就在那琢磨的瞬间。愿您快乐!
作者简介
张泊,原名张波,国家二级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陕西省榆林文联副主席,榆林市作家协会副主席。曾创作小说、报告文学、散文等各类作品百余万字。结集出版散文集《山水胜迹话榆林》《大漠轶事》《游历陕北》三部。好读书、喜游历及艺术品收藏鉴赏。
书籍目录
榆林的魅力山水胜迹塞北行科暖夏凉神仙洞远古文明的投影乡野里的乐府舞动的记忆黄土地的瑰宝五谷朵粮皆佳肴
章节摘录
书摘 每年都有众多的都市人踏上这块土地,无论他们是艺术家还是普通的游客,也无论他是怀着朝圣的虔庆还是猎奇的心理。在这时他们会领略以许多:除奔腾的黄河、雄浑的群山和浩瀚的大漠外,逶迤的长城,古老的秦直道,星罗棋布的史前遗址和古城遗址,绚丽的汉代画像石刻和精美绝伦的陶器、青铜器,一切的一切,没法不让人遥想起曾经活跃在这块土地上的古代民族,从旧石器时代的“河套人”到黄帝部落、鬼方、獓狁、犬戎、匈奴、鲜卑、突劂、羌、鞑靼,一直到蒙古族。家耕文化和游牧文化在这块金色高原融会交错和奇妙地再造,终于成为乡下榆林文化因素中的主要特征。 最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雄美的宝塔,它扼守着古城的南大门,以一夫当关的姿态兀然而起,昂首云天,它坐落的山丘开头如同一个笔架,凌霄塔就是插在笔架上的一支如椽巨笔。塔下的榆阳桥就是一方砚台,桥下的清流四季不息,塔尖倒映在潺潺清流之中,宛如磨砚蘸墨,象征着古城文化源远流长。 受到天然洞穴的启发,先民们迈向了营造窑洞而居的有目的的创造性活动。而造物主赐予了这里天下堆积最厚的黄土层。于是,榆林乡下的居民就利用这得天独厚的条件,在一座座山体上,开凿出一孔孔土窑,给它装上门窗,盘起火炕,像神仙一样进了这人工“洞穴”中,享受上了都市人很难体会到的舒适。有科学家认为,窑洞是在黄土高原这块艰苦环境里人类最佳的抉择,因为它能凭借自身厚重的窑体调节居室的温,度。在冬天,其室温比室外气温可高出10多摄氏度,温暖如春;而夏天室温又比室外气温低10摄氏多度,夏凉如秋,这样的室温是适宜人们生活休息的最佳温度。其次,窑洞还具有隔音、防震、防辐射等功能,以及成本低、建造工期短、四季皆可施工的优点。 黄水飘天 在榆林方言中,总是把洪水叫黄水。榆林乡下还流传着一个黄水飘天的神话。说是在很久很久以前,天上有好久好久没有下雨了,天爷爷就打发一个神差下凡去查,看究竟下多大多长时间的雨水。那神差到人间的时候,碰巧是个黑咕隆咚的晚上,他一脚踩下来没有走好,一头碰在了一块大石头上,把脑袋都碰肿了。于是,他连忙返回天上,说人间旱象有极严重,土疙瘩硬得能把人碰死,需要一连下七七四十九天的大雨,才能够拯救人类。 于是,瓢泼大雨就一直人天上往地下下了七七四十九天。可是,这四十九天的雨下完后,人世间早已变成了一片无边无际的汪洋,天南海北的人们全都被洪水淹死了,而只有兄妹两个人,很侥幸地逃到了一座高山顶上的一棵高高的大树上,才活下来,给人世间留下了两个人种种。而这个情况一出现,就生生难坏了这兄妹两个人。两人心里想:结婚吧,兄妹不能婚配;不结吧,这世上又没有别的人,眼看这人类就要绝种了。究竟怎么办才好呢?只好听从天意吧!这亲,两人就想出了一个办法来:两个人各背着一合石磨的一扇,走到两座相对的山头上,两个人一起喊“一——二——三”,又一起放开手中的磨扇。两个人说好了,要是两磨扇在山下合成一合磨,那两人就婚配,生儿育女留世事;要是磨扇合不到一起,那就不结婚,让世事完蛋吧。可谁知两磨滚到山下后,一下子就合到一块。于是,这兄妹俩就顺顺当当地结了婚,变成了一对男欢女爱的好夫妻。 两兄妹结成夫妻后,妹妹很快就怀孕了。一年后,妹妹生下了一个肉口袋,哥哥将口袋撕开后,口袋中共装了男男女女100个小娃娃。这些小娃娃长大后进而又婚配,慢慢地才又有了各种各样的男女布满了人世间…… 乡下的榆林人都相信,人世间的世事就是这么留传下来的。 偷女儿 八月十五月儿圆。农历八月十五日,原本是家人团聚、赏花邀月、共庆丰收的节日。可是, 在职榆林乡下的农村里,在这个花好月圆的日子里,什么饮酒呀、赏花呀,全都靠了后,而对于那些一对又一对已经结了婚,还没有生娃娃的青壮年夫妇们来说,当月亮从天边上涌出来的时候,迫不及待地要去干的一件事,就是偷儿女。 偷女可真是一件有趣儿的事情。其实,说是偷儿女,可实际上真正要偷的,却无非是一些葡萄呀、苹果呀、茄子呀、黄瓜呀,以及高梁穗儿、玉米棒子一类的吃食。 可是这些东西怎么就是儿女呢? 可这些东西又怎么不是儿女呢?对于伟大的大地母亲来说,每年中秋节前后,那些漫山遍野的累累硕果,不就是它辛苦一年哺育的儿女么?所以,人们从秋天丰收了的大地母亲的怀抱中,任意地摘取一些果实来,以作为一种象征和喻示,借以召唤和引领自己愿望中的小宝贝们早早地投身到人间来,不正是一种合情合理的好事么?所以,聪明的年轻夫妇们,就难免要结伴而出,满怀着喜悦和兴奋,兴高采烈地到?月光下的庄稼地里去偷儿女了……而据说呢,在那些偷过了儿女的夫妇中间,还真有不少的人家,在第二年中秋节前后,怀中就抱上了儿女的,两口子喜得嘴都合不拢……既然这么的灵验,也难怪这偷儿女的风俗就这么流传下来了。 可是,—无端地偷窃别人家的庄稼和水果,在通常情况下,当然是属于一种不那么道德的行为,是要受到谴责的,可八月十五这一天不同。在八月十五的月光下偷窃了两三个作为儿女的农作物回家去,是一种天经地义的事,不会有啥人不高兴。第二天早上,庄稼的主人们即使发现自己的地里头少了了点什么也不会嚷或告官。他们能够体谅那些偷儿女的男女的心情。人活一辈子,谁还不是就活个儿女呢?只要自己能帮上这个心,就是收成稍微受一点影响,也决不介意。甚至还有些学好向善的人家,还最喜欢人家能到自己的地里去偷儿女,从某种意义上讲,这样也可以让自己脸上添一点光彩。 不过,这偷儿女的事,有一点要说明,只可夫妇两人一齐悄悄地偷,而不可几对夫妇结伴去,或者者喧哗闹惹人耳目。月光下,流水边,新婚不久的夫妇,含情脉脉地讲着私房话,相互倾诉对未来生活美好的向往,然后把一个一个的有滋有球的“儿女”往手中提着的筐篮里边偷,这才是偷儿女!也只有这样偷的儿女,才是自己贴心贴肺的真儿女! 信天游 信天游又叫顺天游,是陕西民歌中最主要的形式,分布在榆林全境,曲调悠扬、飘荡,回味无穷。西北部的顺天游受内蒙古爬山调的影响,风格上显得更豪放一些。 信天游由上下两句构成,多采用比、兴手法,这一点与古代的《诗经》十分接近,《诗经》是西代的民歌,是否是陕北民歌的老祖宗,不好说。但有一点,《诗经》和陕北民歌都非常注重节奏感和音乐性,句式对仗,音节响亮,琅琅上口;句尾押韵,一叹三咏,反复回环,而且大量运用叠词、叠字、叠韵、衬字和感叹虚词,都与《诗经》异曲同工。 狂欢夜 雪打灯 乡下孩子爱看秧歌,莫过于赶夜场:夜里火塔旁,灯影里的扳船、耍狮子、舞龙、转九曲,还有些叫不出名堂的舞蹈,比白天有趣多了。 榆林乡下,过去这山峁沙滩中,有没有过狮子,谁也说不清。狮子舞却在南北朝时,就在宫队中盛行,后流传于民间。 耍狮子常有两人合扮一雄狮,另一人扮武士,手执绣球,引诱狮子做各种动作。狮子舞表演有文武之分。前者重于表现狮子搔痒、打滚、舔毛、相依相偎温顺可爱的神情。后者动作幅度大力度强,跳跃跌扑、腾转,着重表现狮子的威武强劲。在孩子的眼里,舞狮子的人,大多会些功夫,在心里是很敬畏的。 大人中,尤其是妇女,爱看扳水船。要对乘船女评头论足一番。船女往往由的上轻俊美,腰身灵活的女子扮演,一般饰演回娘家的小媳妇,怀春女子,或计划生育宣传员等。老艄公手执船桨,弯腰驼背,白须垂地。老归老,可心不老。终日守在古老的黄河渡口,终于等来了船客,还是位年青的女子,怎肯错过调笑的机会。 老艄公唱: 我老汉今年七十一, 爱闹红水没脑子; 不怕有人伤面子, 老胳膊老腿老调子 。 对老艄公的戏弄,乘船女先不开口说话。老艄公便在行船上制造麻烦,或遇大浪或隔浅滩;船后小艄公步子多用“上山步”“踩四角”,面对观众时,常常遥摇头晃脑,酸眉酸眼,表现出顽皮的神情。乘船女忍无可忍时,回击的语言生动,应变机智,制造出浓浓的喜剧氛围。乡下孩子爱看学小艄公走路;在场下,也能得到一片笑声,获得表演的乐趣。 舞龙、转九曲,在夜场秧歌里更多大场面,也就能营造出狂欢的气氛。乡下榆林过年,如果飘上点雪花,雪花打着灯笼,扑在干旱的大地上,那就更美了。 剪在纸上的梦 剪纸属于温柔女性的梦,这个梦很古老。在乡下榆林,只要风能吹到的地方,就有剪纸。黄土连绵的深山里,有的村子很小,小到只有一两户人家。但是家里的女人,面对焦苦的日子,也会想出各种办法不定期装点。 在陕北,剪纸一般称为“窗花”。陕北的窑洞大,窗户也大。逢年过节娶媳嫁女,有许多讲究,也要换窗纸,并贴上新窗花 家里要没有剪窗花的巧手,一群婆姨女子们,就嘻嘻哈哈打打闹闹,结伴去别处复制窗花样,习惯称为“替样子”。村里村外众所周知的巧手,也乐于提供帮助,总会急急忙忙放下手头的活,先和大伙笑闹一阵,说不准还要逗弄一番羞怯的、就要嫁到别处去的女子,这才取出平时剪集的窗花样,让来客挑选。替样子,在以前要把花样用凉水浸湿,贴在一张麻纸上,双手扯平悬在油灯上面,灯烟熏过后,一幅幅黑白清晰的花样,就印在纸上了。 煎饼 煎饼是一种非常精细的小吃食。 整个煎饼吃食,由两部分不同的内容所组成:一部分是煎饼,一部分是蘸料。 将荞麦糁子在净水中浸泡三两个小时,将泡绵软了的糁子装进一个白布口袋中,不断加水揉搓与挤压,如此,便可以将浓浓的面浆挤成一种面汁状。将面汁状。将面汁舀出一小勺,慢慢地泼进一个烧好的铁锅中涮,一涮薄江的一小张。等这些像麻纸一样的薄厚的煎饼涮够了百八十张后,就足够一家人就着预先调好的蘸料吃食了。 这调节器制煎饼蘸料尤其不简单。 将预先烧好的一马勺左右的开水放凉。在放凉的开水中加进蒜泥、姜面和腌过酸菜汤,这蘸料就大致调好了,浅浅地尝一口,酸得人直皱眉,这蘸料就是好蘸料。 将两三碟百八十张煎饼端上来,将一小盆又酸又凉的蘸料也拿过来,给每人发一个小碗儿,舀上半碗儿酸蘸料,一家人围成一圈儿,将一张一张的煎饼自个动手卷成一个一个的小卷儿,将煎饼卷儿顺手在小碗中蘸一蘸,然后送进嘴里吃,呀!这煎饼可真是坚、软、凉、酸、香、素,吃得人一口等不及下一口! 煎饼也可以在街上买到。在榆林的南部,有一条秀丽的清涧河,清涧河从安塞流出来,流经子长、清涧和延川三座小县城。煎饼就出在这三个县,这三个县的街市上,都走动着一些零散的卖煎饼的人。 卖煎饼是件有趣的事。叫卖者肩上挑着一副担,手中提着一个黑瓷罐,在街上走来走去,嘴里也没啥太多的废话:“煎——饼!”大半天也就喊这两个字。若遇上买主也是一个老吃主,那肯定吃主也没废话:“煎饼——”嘴中也仅是两个字。行家遇上了行家,买主卖主都省事,吃煎饼的往地下一圪蹴,卖煎饼的随之也就蹲在地上了。卖主从一只筐里取出碗,从小瓷罐中舀一小碗蘸的,双手递给吃食者,然后就从另一只筐中一张一张把煎饼卷戍小卷儿,一卷一卷再递给吃客…… 街上的煎饼比家里做的更好吃,因为敢于上街去卖煎饼的人,那涮煎饼和调蘸料的手艺都肯定是百里挑一的,你只管放心去吃食。 ……
媒体关注与评论
书评我们讲述着一方乡土的故事。土地是如此平实,几乎没有人认为她会承载着栽些梦想。惟其投身于她怀抱,理解她,思索她。在某日厌倦平庸离开她之后,蓦然回首方可领悟,她深藏着你寻求了千百度的东西——那些从远古而来的,厚积内敛的,没有修饰与矫情的、原汁原味的品质与情感。如今,带着这一份久违了的泥土气息,我们上路。
编辑推荐
我们讲述着一方乡土的故事。土地是如此平实,几乎没有人认为她会承载着栽些梦想。惟其投身于她怀抱,理解她,思索她。在某日厌倦平庸离开她之后,蓦然回首方可领悟,她深藏着你寻求了千百度的东西——那些从远古而来的,厚积内敛的,没有修饰与矫情的、原汁原味的品质与情感。如今,带着这一份久违了的泥土气息,我们上路。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