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回顾与省思

出版时间:2012-3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者:钮先钟  页数:336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本书是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系统论述,由二战前期英法等盟国的溃败、希特勒进攻苏联至德意轴心的败亡、太平洋战争中日本的战与降三部分组成。
  以战略高度和宏观视野,通观二战风云的全局,回溯战争爆发至结束的全过程以及当时错综复杂的国际局势,详细叙述一些著名、关键战役的来龙去脉。在回顾战史的同时,作深入的分析与反思,阐明交战各方成败得失的缘由,解释诸多二战史中的疑惑和误解。
  采用纯军事角度审视轴心国的战略与成败得失,为研读二战提供了不同的视角,对理解和认识中国的抗日战争和日本的侵略战争也多有启悟,并可帮助读者从更广的层面去了解和思考“战争”的更深层意义。

作者简介

  钮先钟(1913-2004)
  著名军事史学家、中西方战略研究学者,被誉为“蒋百里之后第一人”。一生著、译近百种,主要著作如《孙子三论》《西方战略思想史》等,译著有《西洋世界军事史》《战争艺术》等。
  生于江西九江,南京金陵大学理学士,曾任台湾《新生报》总编辑、军事译粹杂志社总编辑、淡江大学欧洲研究所教授、淡江大学国际事务与战略研究所荣誉教授等职。

书籍目录

序 言
第一篇 二战前期:英法等盟国的溃败
第一章 战争的起因
引 言
远因与近因
一只看不见的手
希特勒的大战略
慕尼黑会议
直接导火线
结 论
第二章 张伯伦与第二次世界大战
……
第三章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同盟关系
引 言
德意同盟
德日同盟
英法同盟
美英同盟 
基本战略决定
结 论
第四章 1940年挪威战役的检讨 
……
第五章 曼施泰因及其计划 
引 言 
曼施泰因生平简介 
西线的攻势计划  
曼施泰因的意见 
镰割计划的形成 
分析与教训 
第六章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法国失败的检讨
引 言 
经 济  
政 治  
国 防  
战略与政策 
马其诺防线 
动员制度
结 论 
第七章 希特勒为何未能击败英国 
缺乏战争计划  
封锁战略  
地中海战略 
海狮作战  
最后机会的放弃  
第二篇 二战后期:德意轴心的覆亡
第八章 1941年希特勒征俄失败的检讨  
引 言 
曼施泰因元帅的意见 
古德里安上将的意见 
李德哈特上尉的意见  
富勒将军的意见 
结 论  
第九章 论1942年南俄战役 
第四十一号命令 
对德军计划的评论  
南俄战役的经过 
斯大林格勒之战 
俄军的反攻 
结 论  
第十章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意大利 
引 言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意大利 
墨索里尼的兴起 
德意同盟关系  
意大利投入战争 
失败的原因 
结 论 
第十一章 北非战役的分析 
意大利初尝败绩 
隆美尔登场 
隆美尔牛刀小试 
第一阶段结束 
决定性的一年  
马耳他作战胎死腹中 
隆美尔功亏一篑 
第一次阿拉曼之战  
蒙哥马利登场  
登陆法属北非的决策 
英美的歧见 
“火炬”作战 
艾森豪威尔初任统帅 
联军登陆之后 
隆美尔临去秋波 
西方同盟第一次胜利 
第十二章 从德国人的观点论诺曼底之战
前 言 
大西洋长城的建立 
隆美尔视察西线 
隆美尔的设防 
两个难题 
反登陆战的失败 
结 论 
第十三章 诺曼底登陆战的历史分析  
引 言  
最初的计划  
兵力的计算  
计划的修改  
技术的贡献 
师克在和  
防御的优势
欺敌行动 
胜负之机 
气象专家 
6 月6 日  
第十四章 诺曼底作战与法国南部作战的比较研究
……
第十五章 战略与后勤: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经验 
引 言 
以美国为例 
“欧洲第一”的战略决定
“波列罗”与“围捕” 
北非战役的影响 
地中海对英吉利海峡之争 
“霸王”作战的精神 
诺曼底登陆 
欧洲的战争为何不能在1944 年结束 
太平洋战争 
对日战争的结束  
第十六章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对德国的战略轰炸 
独立空军与战略轰炸  
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的经验  
轰炸目标的分类  
千机大空袭  
卡萨布兰卡会议的决定  
“霸王”作战 
能源的攻击  
最后阶段的作战  
结 论  
第十七章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德陆军战力的比较
……
第十八章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最高战争指导者
引 言  
希特勒  
丘吉尔  
斯大林  
罗斯福  
东条英机 
结 论  
第三篇 太平洋战争:日本的战与降
第十九章 日本为何发动太平洋战争 
……
第二十章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国基本战略的决定
“橘色”计划  
“彩虹”计划 
欧战爆发 
“狗”计划  
“ABC-1”号计划  
“阿卡迪亚”会议  
第二十一章 珍珠港事件  
…… 
第二十二章 中途岛会战评述 
引 言  
日本的战略计划  
杜立德空袭日本  
珊瑚海之战  
中途岛会战 
结 论  
第二十三章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美军为何不曾进攻台湾
引 言 
中国台湾对吕宋的争论 
后勤因素的考虑 
最后决定的形成 
结 论 
第二十四章 第二次世界大战日本无条件投降之分析
引 言  
日本的战略计划  
美国的战略计划 
易毁性的评估  
日本的决策过程  
结 论  

章节摘录

  英国对于欧洲的传统政策即为设法维持欧陆国家之间的权力平衡,使任何强国都不能形成独霸之势。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德国已被打倒,法国遂自然变成欧陆第一强国。所以,英国所采取的外交路线是一方面抑制法国,另一方面扶持德国,使二者之间形成新的平衡,并且都会接受英国的控制。而且不仅如此,英国还企图利用意大利来牵制德法两国。就理论而言,此种权力平衡的运作的确可以算是相当巧妙。但实际上,由于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结果往往事与愿违,功败垂成。  张伯伦宁愿与波兰结盟而不与苏联结盟,已见前述。他害怕英国若与苏联结盟,则可能会迫使中欧诸国有若干将倒向德国方面。在1939 年3 月的环境中,波兰或罗马尼亚与德国单独达成协议实在是一种合理的忧虑。假使德国不经一战即能吸收罗马尼亚,英国将面对若不默认就必须发动战争的难题。反而言之,假使英国与苏联结盟,而东欧国家转而向德国靠拢,则英国也就不会再有同盟国可以支持其消耗战略。更进一步说,苏联本为希特勒的传统大敌,英国若与苏联结盟,则可能激怒希特勒,使其提早向两方发动攻势,尤其是希特勒知道斯大林此时既不愿意也无能力对西方国家提供有效的军事援助。  因为英国的目的只是围堵德国而非击败德国,所以给予波兰以保证实为合理的战略。要想发挥威慑作用则此种保证又必须在希特勒尚未有任何动作之前即先发布。至于在1939 年夏季和苏联的谈判则应视为一种备而不用的辅助威慑。有人指出,英国若与苏联结盟,则在军事上的确是比较有利,但这不仅为后见之明,而且也忽视了当时的事实:英国人并未假定战争无可避免,其目的仅为通过威慑以获致和平。不过,英国人的思考是只知利而不知害。他们似乎不会想到英国对波兰的保证足以刺激希特勒与斯大林的最终互相勾结。他们也许是对意识形态的重要性作了太高的估计,才会有此一失。  对于德国而言,也无任何不利甚至更为有利。战前德国有一个流行的笑话:“假使战争爆发,意大利最好能守中立,这样它也许可以牵制敌方10个师,假使它投入对方,则德国只要用5 个师就可以将其击败,但假如加入德国方面作战,则德国反而要用20 个师去保护它。”此项预言真是不幸而言中,假使意大利能守善意中立,则对德国的贡献将比参战远较巨大。巴尔干和地中海都可平静无事,于是德国也就可以专心去进行其决定性的作战。  1922 年,墨索里尼率领其党徒所组成的“黑衫”(Black Shirt)军向罗马进军,迫使国王和国会任命他为总理并实行独裁。经过两年多的时间,到1925 年,他的政权遂完全巩固,所有异己分子都已被清除。从此意大利都是在他统治之下,直到1943 年被推翻时为止。  平心而论,墨索里尼不失为一流的欧洲政客(Politician),他这个人头脑灵活,机智善变,仪表出众,辩才无碍,文笔犀利,精通四国语言(英法德意),擅长戏剧化的表演,对于群众有高度的煽动能力。但尽管有其一切的优点,墨索里尼并不是一个伟大的政治家(Statesman),尤其不是一位顶天立地的伟大领袖。他的私心极重而且崇尚虚荣。他不仅好大喜功而且有时也缺乏理智。尤其是缺乏贯彻其意志的决心和能力,所以遇事都是敷衍塞责,不了了之。这也正是意大利民族性的基本弱点。  在其执政期间,不能说是没有成就,文治武功均可称道。但不幸都是虚有其表,此种粉饰太平的政策对于国家不但没有贡献,反而足以斲丧国家的元气。更坏的是他为了提高其个人威望,遂盲目地从事侵略冒险,结果不仅是浪费国力,而且愈陷愈深,终至不能自拔。不过作为一个独裁者,墨索里尼也有其不得已的苦衷,仅凭内政方面的成就是不足以使人民感到满足,所以为了想使其政权能持久不毁,他只好以攘外为手段来达到安内的目的。  ……

编辑推荐

  1.最好的扫盲书--“此书是对二战最好的扫盲书……”(豆瓣网友)  2.“不一样”的二战史--采用纯军事的视角。客观公正,故能与众不同;论述精警,足以让人击节。  3.珍贵影像资料--精心选配二战照片,再现二战史上关键时刻。  4.兵学大家力作--首屈一指的兵学家钮先钟的力作,论述二战的经典作品。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回顾与省思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31条)

 
 

  •   二战分析相当好的一本书,有其独到的见解。可惜的是作者对苏联存在严重的偏见,将德国征俄失败全部归功于希特勒的刚愎自用及遥控指挥,完全忽略了苏联军队的实力及人民反抗的精神。二战德国的战略重心一直在苏联,军队超过70%以上集中在东线(精锐)。二战中盟军的作用非常有限,事实上打败德国的是苏联(德国伤亡中近80%都是被苏联消灭掉的)。盟军吹嘘的阿拉曼战役,诺曼底登陆若与苏联进行的战役比起来,简直是毛毛雨!苏联在抗战中付出了近7000万伤亡,2700万死亡!边缘战场的美国和英国死亡80万(美30万,英50万)。苏联贡献如此之大,作者竟完全忽视!
  •   研究二战的书籍多矣。鱼龙混杂。
    此书公正、客观,立意新颖,角度独特。不仅客观地写出了希特勒的疯狂,也写出了希特勒的天才和无奈。不仅写出了张伯伦的软弱,也写出了张伯伦的精明和细致。时事使之然也。分析细致透彻,论证清晰,条理异常清楚。和官方观点、角度均有不同。非常值得一看。
  •   对于二战的反思,比较客观,有借鉴意义,好好学习学习
  •   结合最新二战档案资料,许多问题分析很有见地
  •   通过这本书,可以从不同的角度看二战
  •   对二战有独到见解,很有收获!
  •   在学校图书馆翻到钮先忠的西方战略思想史,觉得有点意思。后来发现,浮躁和入门之外,钮先生的文字,还是不错的,至少中上,于是,毕业有点点工资了,把相关的几本尽力都买下。后来那一版本都断货了,发现这个还是广西师范出的,把过去几本卖的好的重新出了,还有了新的,毫不犹豫,入了。真是,很喜欢,不能说完美,但在目前而言,在翻译、理解西方军事著作、思想方面,钮先生至少是少有的几个,广博且踏实的学者之一。
  •   从战略的角度,深刻的思考。
  •   客观的视角
  •   非常好的书,内容客观详实。
  •   大家作品,有深度,好书,也是很好的资料。
  •   看专家的书胜过看一百本道听途说、拼凑之作!
  •   先生这本书很有分量,分析精辟!!!
  •   喜欢,可以一读,但是简单了一些
  •   看看历史书籍吧,老同志们应该喜欢。
  •   物流很快,昨天就到了,不好意思评价晚了,以后会常关注的
  •   很好,很喜欢,值得一读
  •   带塑膜的新书,内容也很好
  •   内容包装都好,好评!
  •   十分有意思
  •   重温一下历史!
  •   量力量力量力量力量
  •   这本书挺好的,介绍了二战的战争过程,给后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   中国人写二战史,应有不同的视角,值得一读。
  •   这是第2次买的,之前那本送人了,只好再买一本。
  •   给孩子买的 我先看了
  •   经推荐,买来闲时看看,内容不错。
  •   感觉是论文的合集,有的观点与大陆的不一样,还是有看头
  •   先看看再说吧,鉴于送货很快,给个好评先。
  •   战争警钟
  •   终于重版了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