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中医

出版时间:2003-06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者:刘力红  页数:484  字数:350000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中医历史悠久,博大精深,蕴藏丰富,不乏经典。诚然,经典是中医这门学问的基础学科,而研读经典则成了学好中医的必由之路。然而,要想真正读懂、读透一部经典绝非易事,需要相关方面的书籍指引方向。《伤寒论》作为经典之一,它于中医的重要性毋庸置疑,那怎样才能更好地把握它呢?就让《思考中医》伴你同行,这是一部《伤寒论》导论,也是一份对自然与生命的时间解读。虽然这是一部学术专著,但最难能可贵的是,作者能如此平实地将甚深的经义娓娓道来,为阅读增添了趣味性。

作者简介

刘力红,男,1958年生。医学博士,教授。就读于广西中医学院、成都中医学院、南京中医学院。于院内师从陈亦人、陈治恒教授修习伤寒之学;于院外随李阳波、王庆余、曾邕生等师修习易、道、医学。现供职于广西中医学院基础医学院。

书籍目录

第一章 略说中医的学习与研究   树立正确的认识  学问的传承  寻找有效的方法——依靠经典第二章 伤寒之意义   伤寒论之意义  认识阴阳探求至理第三章 阴阳的工作机制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阴阳的离合机制 第四章 治病法要   医者的两个层次  临证察机第五章 太阳病纲要  篇题讲解  太阳病提纲  太阳病时期 第六章 阳明病纲要   阳明释  阳明病提纲  阳明病时相第七章 少阳病纲要   少阳解义  少阳病提纲  少阳病时相第八章 太阴病纲要   太阴解义  太阴病提纲  太阴病时相第九章 少阴病纲要   少阴解义  少阴病提纲  少阴病时相  对AD病的思考第十章 厥阴病纲要   厥阴解义  厥阴病提纲  厥阴病时相结语 跋

章节摘录

杨振宁教授所认识的中国文化   1999年12月3日,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教授应香港中文大学之邀,于新亚书院举办了一个题为“中国文化与科学”的讲座。在这个讲座中,杨教授用了相当长的篇幅来阐述中国文化的特征。  杨教授是公认的20世纪最伟大的物理学家之一,在传统文化方面也有相当的造诣。所以,他对传统文化的看法应该具有相当的代表性和影响力。杨振宁教授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传统文化是求理,而近代科学(包括现代科学)是求自然规律。传统文化所求的理并非自然规律、自然法则,而近代科学追求的是自然规律。这样一种划分就使传统文化与近(现)代科学泾渭分明了。传统文化求理,不求自然规律,那么,这个理又是什么呢?杨教授解释这个“理”就是一种‘精神”,一种“境界”。那么,这个“精神”,这个“境界”又是指的什么呢?难道科学没有精神,没有境界吗?第二,杨教授认为在传统文化里只有归纳的方法,而没有逻辑推演(或称演绎)。大家知道,在科学体系里进行研究,需要两种方法,一个是归纳,一个就是推演。所谓归纳,就是把许多现象归纳起来得到一个认识,一个定义,一个理论,把许多事物聚在一点上,一个认识上。原来现象上看似不同,本质上却是这么相近。所以,归纳实际是由外向内的一种认识。逻辑推演则是另一个重要的方法,这个过程非常严密,比如由一到二,由二到三,这个次序只能这样。现代科学既有归纳,又有逻辑推演,而逻辑推演是它的标志。中国文化里只有归纳却没有逻辑推演,这又将传统与现代区别开来了。第三,传统文化里缺少实验,缺少自然哲学。在很多场合,许多人都认为中医与其说是一门自然科学,倒不如说是一门自然哲学。而杨教授在讲演中却以中医为例,认为传统文化中缺少自然哲学,这显然与许多人的观点相左。在现代科学领域里,实验是非常重要的,离开实验几乎寸步难行。即便是审视科学的部门也是如此。当年我读博士的时候,管理博士这一层次的机构就有个不成文的规定,就是除了文献博士外,其余的都要搞实验研究。所以,我这个博士算是侥幸得的,因为我并没有做实验研究,这要得益于我的导师。   在中医历史里没有实验,我们没有看到黄帝问岐伯,你的阴阳理论是怎么发现的?是不是通过小白鼠实验发现的?确实没有。所以在中医乃至其他传统科学里没有现代意义上的实验,这是合乎实际的。以上就是杨教授对中国文化的大体认识。

媒体关注与评论

书评中医治病开方实际上就是开时间。 中医治病的真实境界其实就是利用“药物”的不同属性来模拟不同的方、不同的时间、空间。时间可以用药物来模拟,空间也可以用药物来模拟……老子也好,孔子也好,都非常强调“道不可须臾离,可离非道”。那中医这个道是什么呢?

编辑推荐

《思考中医》又名《伤寒论导论》,中医治病开方实际上就是开时间。 中医治病的真实境界其实就是利用“药物”的不同属性来模拟不同的方、不同的时间、空间。时间可以用药物来模拟,空间也可以用药物来模拟……老子也好,孔子也好,都非常强调“道不可须臾离,可离非道”。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思考中医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68条)

 
 

  •   中医治病开方实际上就是开时间。 中医治病的真实境界其实就是利用“药物”的不同属性来模拟不同的方、不同的时间、空间。时间可以用药物来模拟,空间也可以用药物来模拟…… 老子也好,孔子也好,都非常强调“道不可须臾离,可离非道”。那中医这个道是什么呢?就是阴阳,就是时方!经典是中医这门学问的基础学科,而这个基础迄今为止还没有任何一个东西能够代替。因此,欲学好中医,欲在中医这门学问里达到较高的境界,就必须重视经典,就必须重视这个基础学科。 这本书除了学术性外,还颇具趣味性,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可读性很强的好书。这本书给我们的启示之一是,要想真正读透一部经典,恐怕要穷毕生的精力才行。 在平常人眼里,中医是治疗慢性病的,或者说西医治标,中医治本。总觉得西医帮助渡过了急、危、重等诸道难关,然后让中医来收尾,让中医来调养。因此,说到底,中医只能用来治一些死不了的病。而在另一些人眼里,中医只是啼鸣的公鸡。你啼,天也亮;你不啼,天也亮。中医究竟是不是这么回事呢?就让《思考中医》来回答这个问题。
  •   经典是中医这门学问的基础学科,而这个基础迄今为止还没有任何一个东西能够代替。因此,欲学好中医,欲在中医这门学问里达到较高的境界,就必须重视经典,就必须重视这个基础学科。 这本书除了学术性外,还颇具趣味性,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可读性很强的好书。这本书给我们的启示之一是,要想真正读透一部经典,恐怕要穷毕生的精力才行。  在平常人眼里,中医是治疗慢性病的,或者说西医治标,中医治本。总觉得西医帮助渡过了急、危、重等诸道难关,然后让中医来收尾,让中医来调养。因此,说到底,中医只能用来治一些死不了的病。而在另一些人眼里,中医只是啼鸣的公鸡。你啼,天也亮;你不啼,天也亮。中医究竟是不是这么回事呢?就让《思考中医》来回答这个问题。
  •     关注各大论坛上的中医争论已有数年。似乎从去年开始,矛盾开始转到地面。刘力红的《思考中医》卖到脱销,又出增订本;另一方面,目前攻击中医最强硬的方舟子也推出了《科学成就健康》和《批评中医》。同时,还有“刘太医”的后人谈养生。一时间热闹非凡。
      刘太医的东西一看便可归入污染信息的行列。最简单的办法,凡是看到包含了“癌症、补钙、艾滋病、临床实验”之类信息的“中医书”,都不妨绕道而行。在这个纷乱时代,汉语语境中,只有两种医疗体系值得我们重视:基于阴阳五行、六经八法的中医,和基于解剖实验完全反对中医的科学。
      各种中西医结合、存药废医、民间偏方、巫术以及刘太医,都只会扰乱我们的思考和判断。我们必须在中医和科学(西医)两种对抗的体系中选择自己的立场。前者,我推荐刘力红的《思考中医》和唐云的《走近中医》,他们最大程度地遵循典籍,保留传统,对《内经》和《伤寒论》的智慧毫无怀疑;后者是我们从小接触的思想体系,无需推荐什么著作,只需坚定、冷静。
      我理解中医的核心是“辨证施治”四个字,甚至只要前面两个字就够了。只要能准确地诊断,如何下药治疗是比较容易的事情,各类医书上也都有明确记载。但“辨证”这两个字,却是很多中医一辈子都不能做好的事。
      辨证,不是辨症,正是中医和西医最大的分歧。症是表症,是外部比较明显的特征,从症入手,中医就认为沦入“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庸医行列。这就是中医不去分辨什么肝炎、癌症、艾滋病的原因,那只是“症”,中医不看这个,不用化验,也不用拍片,还是从最基本的望闻问切做起。只要是人,就有阴阳寒热表里虚实八个方面。还可能推广一下,鸡、兔之类牲畜也逃不脱这“八纲辨证”。所以中医抓住人的本质,抓住平衡的特点,看六经,看八纲,看人体怎样失衡——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则补之,实则泻之。无论外在什么毛病,只要六经八纲恢复平衡,一切症状必定随之消失。
      中医不治病,只治人。外部的病菌无法计数,可能致病的原因也千奇百怪,但有一点,它们必须作用于人才可能致病。人体情况虽也变化无穷,但终究有一些脉络可寻。古代医书上的经方不针对特定疾病,只是用于调整某一类型的失衡——证,而非症。方子很容易留下来,便于推广,而方子所针对身体状况的辨证方法却渐渐为后人所淡忘了。
      这种向下堕落、偏重实用简便的趋势从“金元四大家”里的朱丹溪那时就开始,甚至我们可以说从隋代巢元方就开始了。清代温病派兴起是一次打击,近代西医进入中国又是一次打击,八十年前余岩医生和当代方舟子对中医的打击更使得它奄奄一息。不过,中医由于实实在在却时常不灵的疗效,还死不了。
      以目前的医学水平来看,中西医相攻击的病症可分几类。一类是西医已经明确机理的病症,比如结核病,中医再怎么努力也无法赶上。一类是西医束手无策的病症,比如艾滋病或者癌症,中医在这方面并无优势可言,各类吹嘘广告中可信的极少。第三类是西医很难确诊和根治的病,比如感冒,比如一些慢性病,这是目前中西医争夺最激烈的领地。很多人从心理上认为,中医即使不能很快见效,也总有些慢慢调理的作用吧。
      中医只能治小病、慢性病、不会死人的病,这种歧视对中医影响极大。“起死回生”似乎与当代中医绝缘了。就在此时,刘力红《思考中医》和网络上以“三七生”为代表的可称为“原教旨主义”的中医开始崛起,颇有物极必反的规律。
      偶尔在网上查书,顺手搜索一下中医书籍的销售排行。除了《人体使用手册》这样的书以外,前5名倒有3本属于“火神派”的书。火神派这个西南中医流派,近年来隐隐有变成全国中医爱好者研习的主流学派之势,郑钦安也被捧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火神派,简而言之,就是秉持伤寒论基本理念,注重人体内真火,投药多用大剂量的姜、附、桂,大辛大热,多有起逆回阳的例证。一般来说,其他流派都认为,附子有毒,与乌头并称(《黄金甲》即用乌头),万不可大剂量使用。可火神派往往冒险一搏,用大量热药抢救,有很成功的例子,背后也有很大风险。三七生在网上毁誉参半,即是这个原因。
      这种冒险的态度与过去的中医颇有不同。自朱丹溪以后,温补成为中医的主要治疗手段,只敢补,不敢攻。在用药方面,则越来越多使用凉药,所谓清火,而不重提阳。从实践来看,用凉药更保险。因为阳胜于阴,俗称上火,那么嘴角起泡、脸上出痘,流血,是一目了然的事情。而阴盛阳衰,一个人只会脸色苍白,食欲不振,日渐消瘦。庸医可以把这些缓慢显现的症状推到其他方面,进一步下补药,无损自己的声誉。在这样的情况下,无法判决阴阳的时候,用凉药总是更占便宜一些。
      可是在中医面临困境的今天,打着“火神”大旗的原教旨伤寒派兴起,就是要与西医一搏。中医亦可以抢救危急病人,中医亦可以在几小时内见效,中医不完全排除西医外科,但要彻底治好病,坚持基本的伤寒论理念是不可变动的。
      中医并不是治不好人也治不死人的医学。相反,中医就是要治好人,但一旦弄错就会杀人。中医也有副作用,而且副作用不比西医小。中医把健康看作一个平衡的状态,治好病,就是调节阴阳,把人体恢复到平衡的水平,这不是一劳永逸的事,但也不是十天半个月都做不到的事。
      毫不奇怪,中医较少被人理解,所以出现大量的仿冒、庸医。人们追求健康,以安全为第一考虑要务,故而因为安全远离中医,又因为安全而无法抛弃中医。很多基本的阴阳虚实的常识已经融入大家日常生活,但背后的机理一般人并不清楚。可以肯定的是,用西方理念来阐释这些常识,就如“刘太医”所做的那样,必定漏洞百出,惨不忍睹。
      中医是自洽的体系,以《内经》和《伤寒论》为核心,以中药为依托,以数百年医典实例为证明(确实只有数百年),从外部攻是攻不破的。杨念群的《再造病人》也说明了这样一个道理,中医从来不是被打败的,只是被消灭而已。刘力红突出奇兵,能否反败为胜?
      刘力红著:《思考中医:对自然与生命的时间解读》,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6月,28元。
      唐云著:《走近中医:对生命和疾病的全新探索》,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5月,26元。
      
  •   《思考中医》又名《伤寒论导论》,作者以其对中医经典的执著和热爱,致力于《伤寒杂病论》的研究解读和疑难病症研究。为了避免深奥晦涩,作者竭力将学术性与趣味性相结合,超越对《伤寒杂病论》的研究,是个案特点和学术规律结合研究的典范。该书名为“思考中医”,是取思考时空、思考生命、思考健康之意,所以它既是中医书,也是传统文化学术书,更是一本超越了时空与领域的人文社科书。
  •   又名《伤寒论导论》,作者以其对中医经典的执著和热爱,致力于《伤寒杂病论》的研究解读和疑难病症研究。为了避免深奥晦涩,作者竭力将学术性与趣味性相结合,超越对《伤寒杂病论》的研究,是个案特点和学术规律结合研究的典范
  •   最近,中医问题似乎成了读书界的热门话题,在社会生活中,“中医药强省高峰论坛”以及省级的中医药大会接踵而至,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还委托广东省中医院牵头拟定人禽流感防治的中医方案,方方面面,都充满了对中医的信任与期待。这其中的意义已超出医学界。

    对中医的信任与此前一百年间对中医的信任危机,其核心就是中国文化的自信或自危。进入二十一世纪,对中医的讨论,肯定意见居多,我认为其实质还是对中国文化自信回归的一个标志。

    回想二十世纪之初,多少文化精英骂过中医。梁启超、鲁迅不用说了,就举被称为文化保守主义者的陈寅恪家族为例:陈家本以中医为家学,但由1900年开始,不用中医,凡病皆用西医,陈家后人转学西医。陈寅恪说:“中医有见效之药,而无可通之理。”这话尽管肯定了药,但仍充满了西医话语霸权的味道,其实这话是不通的,本来效理不二,无理之药怎能有效?有效之药岂能无理?不过是西医之理外,别有一理。而许些根本没有研究过中医的人,就更是武断,判中医为伪科学。以西医已知之有限,去独断生命奥秘之无限。这在方法论上,本是不难驳倒的,但根本还在于中国人对自身文化缺乏自信。连一些学中医的人也不真信中医!德国科学家满晰驳指出:中国有些医生,“比别的人表现出更多独断主义的自负和汪达尔人的行为和作风,更没有为了整个人类的福利而对中国的医学表现出文化的虔诚、合理的科学探求精神和人道主义的关心”。这个批评是深刻的。中医的价值是世界性的。

    中医强大的生命力不会被一群文化精英所骂倒。实效二字就是它永恒的通行证。千百年来,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繁衍壮大,靠什么?中医!

    中医有一核心思想:知常达变。随着气候条件的变化、饮食结构的变化,今天中国人的体质已发生很大变化,“古方有不能治今病者”,这是古代大医家的名训。对于传统,借用冯友兰先生的述语,中医断不能仅仅“照着讲”,中医要发展,就既要“接着讲”,又要与现代医学“通着讲”。这个“通”字,是中国智慧的一个特征。晋唐之际,中医就融通了佛教所带来的西域医学,今天亦当能融通百多年前基督教所带入的西洋医学。

    为什么要通?从研究开新着眼,首先还不是因为中西医各有所长,而是中西医都各有所短。比如,陈步先生在序美国坎农《躯体的智慧》一书时说,若将生命粗略分为整体、器官、细胞、分子和亚分子五个水平,而当今生理学研究都是从中间水平开始的,即器官或细胞水平,从这里出发,或向上发展,或向下发展。当代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学是向下发展的。西方医学家贝纳德、坎农、维纳所从事的“稳态研究”则是向上发展的,但这个发展缓慢而困难,“向上发展”的研究应该与中医学进行沟通和相互启发。若将整体观叫上学,而细胞器官之学叫下学的话,我再借句成语,叫下学要上达,上学有下据,这就是通。

    总之,面对生命的复杂性,无论中、西医,都各有其幼稚处。“通着讲”是生命科学的进步之途。这个通不是中医与西医的简单嫁接,而是多方面的相互启发和纠正,在探索生命小宇宙的过程中最终得到豁然贯通。

    西方的一些明通的医学家指出:任何探究世界医学未来的人都应当明白,迄今为止只是从单方面去解决医学问题的医学,在将来,没有哪一个够得上可以被真正称为科学的医学。随着中医的发展,它必将对整个人类有更大贡献。
  •   看了很多的中医学书籍,基本都没什么感觉,入不了门!看了这本书后,想当感动,困惑我多年的问题感觉就要解开了!我大学学的是化学,从小到大,一直受现代科学的影响,从来不接受中医的思想!一直就认为:中医基本是骗人的,中医根本就认不清病因,只是让你先试试这个药,治不好的话再让你试试那个药,直到让你把钱出尽为止!对中医的改观是出自我自身的病。我一直有咳嗽的毛病,一到冬天日子就非常地难过,后来不吊针就不会好,而且每年吊针的频率都在增大,后来就十分地担心,总有一天这病怕就治不好了!在别人的推荐下,抱着试一试的态度,到我县的一位老中医那里去看了看。说我的这个病现在根除不了,让我明年夏天来,给我治!这叫“冬病夏治”!第二年夏天,我吃了三个月的中药。说也奇怪,当年冬天的咳嗽就不怎么发过,这几年,再也没因咳嗽吊过针!从此我就对中医产生了兴趣!买了很多的书,却总也看不懂,进不了中医的大门!这两天看了这本“思考中医”,才发现问题出在了自己的思想认识上:没用中医的观念来学习中医,老是用现在科学的观念看中医著作,老是觉得这里也不“科学”,那里也不“合理”!带着一种挑毛病的心理去看中医!这就像学习化学一样,有的学生老是学不会化学这门学科,问我怎么学,我说很简单:用化学的观念学习化学,不要用学习语文、英语或是数学等的观念学习化学,那样的话是永远也学不会的!看到有的人说这本书很差,这也许是和我当初的错误是一样的!这本书很好!这是我真实的感受!
  •   在目前的求医思维中,普遍存在着这么一个“定论”:西医见效快,中医见效慢;西医治标,中医治本。中医只能治慢性病,只能治疗没有生命危险的轻症,只能是西医无法治疗时无奈的选择。是什么造就了目前中医如此无奈的局面?为什么会有人提出废除中医?现在的中医都是中医吗?中医队伍中存在着很多的“伪中医”。他们并没有理解和掌握中医,但却在使用中药治病,在患者眼里,他们是中医师甚至是中医专家。而这些“伪中医”之所以有市场,最主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我们对中医的认识存在这样一个误区:不管你用的是哪一套理论,只要你开的是中药,那你就是中医;而患者只要是吃过中药,不管这个中药是不是按照中医理论配成的,他都会认为是在接受中医治疗。目前中医院校毕业的医生就是中医吗?是该好好总结中医的教育问题了。这也是我十年临床的体会。好好看看这本书吧,它会告诉你什么才是真正的中医!
  •   别看这个名字来得普普通通,思考中医,细细去品读各个章节,才深感作者平实言语背后身后的功底。古人云,书中自有黄金屋,诚不虚也。
    医分上下,上工治未病,下工治已病。未病基本上都还处于气的阶段,并还未成形,故而这时西医的诸多检测手段是无能无力的。检测结果正常并不能代表我们的身体就是健康的。在中医看来,现代所谓的“亚健康”其实就是一种病,在这个时候如果不加以注意,渐渐的这种病证就会慢慢滋生。若是在未病的阶段就将身体内的疾病因素消除,实在是一个经济实惠同时让自己的身体也不难过的选择。为何非要等到实在不能忍受时猜关注自己的身体,上医院呢?这样可是花钱费时又费力呀。
  •   知道这本书是多年以前,应该是第一版吧,老公就买过,读后就说是一本好书,后来还送了朋友几本。但我自己却从来没有看过,那时似乎还没有愿读中医书籍的心态,所谓机缘未到。前些天因为所谓的养生大师们被请下神坛,突然就有了想了解中医的愿望,于是就上当当购了一本,老公说比原来的那一版厚多了,是增订版本,看来这本书还是很受欢迎的。
    于是就开始翻阅,谁知一看就放不下来了。很久都没有一本书让我有这样的感觉了 。
    这本书的确是思考中医,作者的思考,引领读者思考。中医到底是什么样的一门学问,它已经落后了吗?老祖宗留下的医学经典应该如何对待如何研读?中医和我们的传统文化有有何关系?中医在现代应如何发展?中医和西医有何不同?作者厚学渊源娓娓道来,有理论有实践,深入浅出,让我们对中医一窍不通的人对传统中医文化也肃然起敬,中华医学真是源远流长功绩伟大。
    感谢刘力红老师的思考,感谢他对传统中医的发扬光大,感谢他带给我们一个崭新的视角,思考中医了解传统文化。
    这是一本值得一读再读的好书。
  •   中医是中国文化的产物,它的判断方式,在我看来是立足于结构性之上的。结构性潜藏着无限的可能,所以它又是指向于“可能性”的。中医没有一剂可以永远吃下去的药,药方必须随时斟酌增减。《思考中医》里面有一句令我十分欣赏的话:“开方就是开时间。”这话实在很妙!佛教不是讲“见机说法”吗,说的其实是一样的道理。于是,确定性也许很容易陷入“法执著”,或者叫做“法障”,而可能性呢,在我看来它反而是更开放、更有机的。在中国古代,“自然”这样一个观念是很有意思的,它不是现在所谓的“环境”,也不是理性层面的所谓规律。“自然”在中国古人那里,实际上表述的是一种纯粹的蒙昧精神,完全没有物化的痕迹。所谓“自然”,所谓“太极”,所谓“道”……这样一些范畴,是不能够论证也无须论证的。我们也可以把这种精神称之为对本体的搁置。我认为,搁置并非否定,不是不关怀,也不是忽视它,而是把它供起来。这种搁置只是存在论的一种特殊态度,并没有一个是非问题。蒙昧这个词被贬义化,是近代以后的事情。贬义化完成之后,蒙昧被赋予了某种人格色彩,进而成为了愚昧的同义词。近现代中国的启蒙运动,实际上都是人格化的实践,有很浓重的历史主义色彩,它失落的是本体关怀这样一个本质。把自然化的蒙昧精神变成一种人格化的愚昧态度,这在精神上是存在着堕落性的,至少是自我矮化了。蒙昧精神的本质是什么呢?我觉得这在我们今天很有反思的价值。在我看来,蒙昧精神是古典时期的人与世界建立的一种信任关系。蒙昧精神的反面,是智巧,道家所谓“绝圣弃智”就是对反自然行经的批判。而这个批判的反面,它的肯定性的一面是什么呢?——并不是“愚昧”,而是回归体验本身。如果我们承认,还不能把医学等同于物理学的话,那么“体验”在医学中是否应该有它应有的位置呢?这个问题,我无法回答。
  •   刚对中医感兴趣有半年时间,听同事推荐知道这本书,先是看了电子版,太累,遂来当当购之。一读就不能释手了!但是读到中段后感觉似是而非,的确是需要是有一定的中医基础才能读的更加明晰,比如药学基础,我连黄帝内经都没有读过一遍的哦!因此在中段放手,转而读《内经》,但这前半本书已然让我领悟到,中医不仅仅是一门医学,还是一门人生哲学,中国人的哲学!每天总是沉浸在其中,脑子里想的,嘴里说的全是中医、易与道!搞的老公都有点烦了,说我痴了!入错了行!N多年了,真的还没有什么东西让我如此入迷的!因此郑重推荐此书给中医爱好者!希望周围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此行列,让我的巨多迷惑得以释然!刘力红老师又多一位粉丝!
  •   这本书给我的最大收益就是让我理解了中医关于推广处方的问题.从根本上说,这是个逻辑问题,即我们已经习惯用西医的逻辑来理解中医.WBC高是细菌性感冒,用****,WBC低是病毒性感冒,用%&^%.这就是西医,准则明确,细致到各个指标.可中医不是这样,三个病人生不同的病,中医可能给开同样的方子,生同样的病,方子却可能截然不同.这就是作者说的"中医是开时间".在这套理论体系中,我相信老祖宗肯定有他们科学,甚至超前的理论,但是我也同意作者的重要观点:即中医的理论不是建立在外在实验,而是建立在内证实验的基础上,什么是内证实验呢,作者也举例了,比如人体穴位这套体系,这完全不是靠外在实验(例如解剖学)能发现的了的,而是靠老祖先们进入到胎息(或类似入定的状态)内证体验到的.
    这是个很令人绝望的观点,至少我知道象我这样的门外汉认为是这样.这意味着这门学科的传承\推广,甚至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传承者的天赋(甚至有点特异功能的意思).古代名医起死回生的故事有很多,我相信他们是真的.但一个不能回避的事实是,在近代西医引入中国之前,抛开战乱饥荒的年份,古老中国的平均寿命也是极短的,古人过三十而称"半百",七十古来稀,这种状况下,就算全国有几个"彭祖",又有什么意义呢.原因就在于传承.这也是我不赞成作者的观点之一,即解放后中医的教育体系严重不利于中医的传承.中医的发展始终就没有脱离开传承的阴影,它太模糊\太哲学\太"一对一"\太要求悟性了.,和中国历史悠久的庞大人口基数相比,神医的数量太微不足道,神医的可复制性太差了.西医解决了这个问题,所以在人均寿命这个数字上获得了绝对的胜利.西医也带来了很多问题,比如人与细菌日渐升级的斗争,对抗生素的依赖,等等.中医真的不会产生这样的问题,前提是我们遇到一个好中医.
    如果说中医有问题,那就是传承的问题,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是哲学体系的,而不是医学范畴的,因为近现代的文明是建立在西方文明的逻辑体系下的,我们丢失了远古中国的逻辑体系,是无法理解中医的核心本质的,即便是明清时期的哲学体系被重新建立,是否能够有更多的人可以培养成合格的中医,这也是一个问题.
  •   三年前我刚上大学刚开始学中医时就看过这本书,当时感觉看不太懂,现在大学毕业了,再看才逐渐看明白了作者的深意,在现实生活中中医的地位越来越低,我自己甚至也开始怀疑学中医以后有没有希望,直到看到刘力红的这本著作我坚定的学习中医的信心,原来现在中医的临床效果不理想不是理论的错误,而是我们的教育方式出来问题。读了这本书我才发现经典的无可取代的重要地位,原来《中医基础理论》不等于《内经》,《伤寒学》不等于《伤寒论》,随着现在学科的越分月细,但临床的可重复性却一直提高不了,我们是不是该反思这是不是学习中医的最好的道路,每种文化都有自己的发展道路,科学文化日新月异,但中医的理论高峰却在两千多年前,难道我们现在大学的中医博导就比张仲景水平高吗?看来不是所有的文化都是呈线性发展的。并且这本书还是《伤寒论》的导读,我原来一直不明白为什么就一本伤寒就可以治疗天下病了,原来世上的病除了发热的就是不发热的,看来医圣的理论果然是值得深究的,相信大家读完一定有自己的见解。读书可以明智明德,私以为是。
  •   其实让我真正懂中医还是数年前大一时读刘力红的两本书!一本是他替他师傅李阳波整理的《开启中医之门》另一本就是他自己的《思考中医》了!刘力红没有象李阳波那样大但,在书中仅仅是严禁而求实的把中医的内证法给写出来,还其以应有的地位!他没有象师傅那样敢直接说;‘医,卜,星,相,一脉相承!’但思考中医的副题是伤寒论导读,从其内容上来看也算是名实相符了!值得推荐!现在刘氏在学火神派!我也研究了火神的东西,很不错!但火神派尤其是卢氏心法,就象太极拳一样不是随便学来的!各个病症不同层次都有不同的发力技巧!虽然是寥寥数味药但里面大有乾坤!望初学者莫盲目模仿!以免东施效颦之忧!
  •   我是一名中医爱好者,我觉得正是这本书把原本我很难理解的中医理论通俗化了,做到了深入浅出。里面讲到了甘草的作用,很形象地比喻了甘草为土,可以温火。我用武国忠书里讲的泡酒方(人参、枸杞、鹿角胶、龟甲胶)泡了酒,喝了以后却发现总是上火,脸上长小疖子,为此很恼火,看到甘草有温火的作用,就尝试着在酒里加入甘草。这一加,还真起到了作用,现在喝酒脸上就不再长小疖子咯。我觉得读书在于活学活用,在不变的理下求变,以上是我读《思考中医》的一点小小收获。最近看了百家讲坛曾仕强讲《易经》,觉得获益良多。难怪一直有医易同源的说法,我觉得中医和易经确实有很多相通之处,比如这两者的理论最终都要归结到阴阳上,当然阴阳之上还有一个太极的境界,就是无。老子讲为学日增,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读《易经》会有一通百通之感,不过《易经》于我还是有点难啊,希望能有明师指点。
  •   刘力红是那种对中医、尤其是中医经典,乃至中国传统文化都有着热爱和执着的人。这种热爱近乎偏执。但是我喜欢这样的偏执。更加难得的是,他讲究溯本求源,喜欢究根由以明事理,有理有据,娓娓道来,如极具耐心的师傅慢慢引你入这殿堂。资质鲁钝的缘故,前一百页我大抵还能囫囵吞下,后来便渐觉吃力。因为中医一道,与我中华传统文化一脉相承,牢不可分,愈往深入,牵连愈多。书名为伤寒论之导论,除却张仲景之《伤寒杂病论》,当然不免提及《内经》、《素问》等其他中医经典;而又上溯易经、周髀算经,旁及康熙字典——有如藉此一医书,引人踏入我中华千年文化汪洋之一角。我这飘摇小舟,一入此浩渺之地,就觉无处不蕴藏万般学问。这当中每一种学问都自成体系,自圆其说,自有许多杰出人物为之呕心沥血;而那各自独立的诸般学问,却又似处处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此无边无际之壮大景象,怎不教人自惭形秽,愈觉己狭;又怎不教人心驰神往,几不能返!
  •   本人非医学行业出身,闲时看看健康保健医疗等读物,《思考中医:对自然与生命的时间解读》是一本写得深入浅出,十分精彩的学医导读,看过之后,对现在中医院的中医生有了重新的认识,自己能学会了如何找有真实本领的中医生,谢谢刘力红先生。
  •   一本中医专业的书,能印出三版近九万册,应当说不是个小数。可见,不少读者喜欢。我是个中医盲,之前从未看过任何医学书。只是因为父母与儿子的病最近看中医,效果不错,才对中医有了想了解的念头。应当说,这本书对我中医盲来说能读懂,有助于了解一下中医的基本概念、基本思想,但是不是可以作为中医的入门书,我不知道。对学过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的人,读来可能更好一些。对我不知伤寒杂病论的具体内容的人来说,有时不知作者所指为何。但并不影响阅读。本书文字非常流畅,我感觉应当是作者的讲课稿,因为行文十分口语化,不知为什么整理成书稿时不删去其中的这个,那个一类的词。我昨天在医院问一个40来岁的女中医是否看过这本书。没想到的是她竟看过。看来在医界还是有影响的。但她提醒我注意序言中的话:作者是我众多学生中很有特色的一位。这话里有话。是否意味着作者的导师并不十分赞同作者的观点叫呢?的确,序言中没有对作者的观点给予明确的评价。
  •   《思考中医》这本书的作者是:刘力红博士。对于刘力红博士我个人知之甚少,仅能在书中简介得知。我大约花了近半个月的时间,仔细的看了一遍,全书的中心思想,主要还是集中在“学中医以经典为本,思想为用”,透过精辟的说明,来阐释经典的重要性与实用价值。整本书的立论精辟,有独到的见解,真的是一本好书,值得学习中医的人仔细研读。但是我个人认为这本书并不适合“中医初学者”以及“中医在学者”来读,比较适合有一定中医基础或者是已经职业多年的在职专业人员。当然啰,如果有人的天资聪颖,尽管是初入门槛,已得中医精粹者,自然也就不会有太多的困难了。
  •   现有一些“取消中医论”者,又接过余云岫之流的大棒,在没有深入研究中医经典理论并付之医疗实践的情况下,竟以“科学的名义”发起网上签名活动来诋毁中医药,但是正如当代著名中医学家邓铁涛教授指出的那样:“但各种打击,也没有把中医打倒,原因在于中医治病就是有疗效,群众拥护,人民离不开中医。”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伤寒杂病论》经历二千年的医疗实践,经典理论与方剂至今仍在传统中医治病救人的医疗活动中起重要的指导作用(参阅〈李可老中医疑难急症专辑〉)。因此只要我们能够审时度势,认真按照中医辨证论治的要求,才能使祖国传统医学的“瑰宝”重放光彩,造福于人民。
  •   上医治国,中医治命,下医治病。思考中医,思考对生命的解读。李可老中医都推荐的且肯定的人物,他的书值得一看。
  •   真佩服作者能把哲学、医学、易经等思想糅合得那么好。咬文嚼字的钻研精神也是让人感动。看这本书能学到很多东西。不是只有中医,还有思维方式。而且的确为《伤寒杂病论》提纲挈领。很适合没什么基础的,却又想读《伤寒论》、《内经》之类中医经典的人阅读。推荐!
  •   《思考中医》真是一本好书!
    因朋友推荐买了这本书,细细读来,虽未学过医学,在作者平实的字里行间,对中医、对黄帝内经、对道文化有了更深的了解,受益匪浅!
  •   中医是值的我们好好思考,不要和西医混淆,现在的中医生望闻问切象走过场一样,按照各种检查单开药,美其名曰中西结合,把老祖宗的阴阳思考方式给丢了。
  •   我并不学医,基于父亲的病总治不好,我在网上买了几本中医的书,想了解一下,希望有所帮助,真想不到,这本书写得如此深入浅出,连我这不懂医的人也读得津津有味,作者引经据典、有理有据地阐述自己的观点,我特别欣赏他将中医(特别是伤寒论)的观点与大自然的现象溶为一体,使读者易于接受和理解,看了他的书,真的很想去学医,这是作者最为成功之处,也是他的心愿吧。
  •   早就听说过这本书,现在有暇坐下来认真读一读。这不是一本仅写给喜欢中医的人看的书,热爱中国传统文化的人都可以读一读。现在只读了前两章,感受良多,在此暂不表述,先向作者致敬!作者读过很多经典,注意,并不止是医书。我们知道的《内经》《素问》《伤寒杂病论》等,还有更多我们不知道的。他做学问的精神令人钦敬,他对传统中医经典的执着令人叹服。能有一本谈中医的令你上厕所也要不忍释卷吗?这本就是,所以我给五颗星!
  •   昨晚睡前,我第一遍读完了刘力红老师写的《思考中医》。书中的思考与释疑,刘老师说是在思考中医,其实思考的更多,中国传统文化、环境与人类生存等等。此书读完,我不仅对中医有了一些了解,对中国传统文化也有了新的认识,更感到汉字的精妙、传统文化的严密、中医的神奇。以往每次看西方著者所写的书时,总不由得叹息,中国古人的伟大。西方是带着疑问在不断思索中前行,发现前人的对与错,不停的改进错误的地方,西方文明是在不断的优化。而我们却是圣人云、子曰不断,很多时候,我们像那刚懂事的孩子,以为自己长大,想摆脱古人,可在回首间发现,还是我们古人的想法、看法、说法是正确的。于是我们发现自己无法突破前人,又回到了前人身边,在琢磨间时光消逝,我们啃老不断,东方文明陷入一个奇怪的圈圈,千年来似乎再无新的突破。这次读刘老师的书,更让我对中国古人狠狠的佩服了一把,佩服得五体投地。个人感觉刘老师的《思考中医》是一本非常好的书,我想过段时间,我定会再仔细的阅读一遍。
  •   这本书写出了我们中医的心里话,同时也很佩服作者对中医的热爱和执着,如果他收徒弟,我一定报名!该书像讲故事一样把中医的深奥道理娓娓道来,确实很有趣,并且与我们的生活紧密的结合起来,一举手一投足都与中医相关,这才是真正的中医,对于中医初学者是很好的入门教材。书名叫《思考中医》书中讲的也是中医的道理,但是中医的道和宇宙之道是相通的,所以作者的思考,不只是停留于中医业内,对于环保,对于正确的处理人际关系等也都有所裨益,因此也推荐非中医专业的朋友阅读。
  •   其实对中医一直不甚了解!而且显示生活中很少接触。但偶然的机会让我有幸购买了这本书,以并购买的还有唐云的《走近中医》,说是偶然是因为近年来由于工作和生活的关系,很少锻炼身体,自感身体状况不是很好。所以最近制定计划要进行晨练,但是进行了一段时间以后,感觉单纯的跑步实在是无聊,想想如果能够打一趟拳法那是多么的潇洒啊,而且,这些套路的东西对身体的各个部位都能够进行很好的锻炼!所以在当当上购买了关于拳法和气功的一些书籍,在阅读这些书籍的时候,感觉到很多能容跟中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且很多内容如果对中医不甚了解,就很难能够清楚明白,所以随机在当当网上搜索关于中医基础知识的书籍,看到这两本书籍大家的评价非常的不错。因为我购买书籍的时候有个毛病,就是不想听一家之言,所以两本就被我同时买了下来!这也许就是我与中国中医之间的缘分吧!买回来以后,一读,其中的内容就深深的吸引了我,我认为他们共同的特点不在于讲中医怎么样,而是将让我们普通没有了解中医,或者是对中医有偏见的人如何的去认识中医;讲中医治病的方法。这对于没有中医知识的人来说,非常的容易读进去,同时加深、纠正对中医的认识。无论其中的观点是否正确,(因为不懂中医的我们大多数人很难知道这些道理的正确与否),却增强我想去了解中医,探求中医的欲望。同时向我们展示了中华文明、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的一面!我深深的被中华文明儒释道三家内涵的精深所折服!在现今这是浮华的世界,大多人沉迷于快餐文化的迷惑之中!这些书籍就像是我们那些有望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人一剂清凉解渴的汤剂,让我的五脏六腑清爽顺畅!
  •   爱好中医好长时间了,大大小小参加了不少培训,并且购了一大堆此类书籍,但最喜欢刘教授的书,因为他的观点让我感到非常的认同。特别是对我国中医的认识以及病与五运六气的联系等等。我感觉到《思考中医》这本书是我最近看到的最好的一本书,非常有深度,与我产生了强烈的共鸣,希望爱好中医的朋友能读读此书,受益非浅!真希望能有机缘当面向刘教授学习、交流!
  •   曾在网上度过一次,思考中医!意犹未尽,好书就应该天天读。书读百遍 其义自现!学习中医,秉承这样的思绪! 一、树立正确的认识 1.理论认识的重要性 2.杨振宁教授所认识的中国文化 3.传统理论的构建? 二、学问的传承 1.现代中医教育的模式 2.形而上与形而下 3.师徒相授 三、寻找有效的方法---依靠经典 1.历史的经验 2.扫清认识经典的障碍 3.三种文化 4.学习经典的意义 5.认识经典与现代 6.如何学好经典!
    对于入门的学子而言,这本书无疑让我醍醐灌顶,茅塞顿开,豁然开朗!
  •   看了思考中医,才知道不是中医治不病救不人,而是中医博大精深,没有几十年的刻苦钻研,是学不好的。
  •   如果那些搞中医教育的人有作者这样的思路也许中医的前景会好得多!作为一个有西药的药学本科背景的人,三十岁前和大多数人一样认为中医不过是些养生调理的手法,不适合现代生活,对中医是否会流传下去漠不关心。三十岁之后偶然的机会看了一些中医基础理论的书,突然思路被打开了,觉得自已懂了很多道理,这些道理不但关于疾病本身还关于人生,中医不但让我了解了自已的身体,更让我对世间万物和人生经历的因果联系,有了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懵懂领悟!现在还有很多人不相信中医,我一旦和他们聊得多就会发现其实他的不相信来源于不了解,就象一个从来没看过《黄帝内经》的人说这本书如何如何不好,真心希望大家都来了解一些中医,再来评判先人们为我们留下的这些东西是否真的要摒弃这本书非常通俗,没有任何医学背景的人也可以看懂,但在看之前,还是先建议大家先看一些通俗的中医扫盲类书籍,这样会更好的理解本书作者的思想。推荐几本中医扫盲书籍:《人体使用手册》曲黎敏的《黄帝内经的养生智慧》之系列
  •   这是一本非常值得研读的好书。我自以为是一个相信和崇拜中医的人。像本书作者这样从研读经典开始,并全面的传承,是非常难能可贵地。像我们祖宗留给我们这笔财富,西医再过一千年、两千年,也还达不到,到头来还是乖乖的学习中医,以中医的理论为基础,以现代科技为手段,使中医更加发扬光大。因为中医的基础是天地人的和谐关系。顺天者存,逆天者亡!
  •   <思考中医>是一本中医药爱好者值得一看的好书.在中医药给一些人搞不懂、误解、甚至反对的情况下,刘力红老师及时地推出了《思考中医》一书,为初学者、中医药爱好者、专门家中医药的许多问题,并且指明了问题的解决办法,让人们对中医药进行进一步的学习、探讨、研究提供了一条新路,即以中医药经典著作为基础,是学习、探讨、研究中医药的唯一正确的道路。许多初学者和中医药爱好者也可以按照书中的一些方法,进行自我深造、自我医疗。《思考中医》是一本值得一学的好书。
  •   想自学中医,或不了解中医的人,都应读一读这本书.绝对有收获.刘先生对经典的娓娓道来,让原来对深奥的<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一窃不通的我对经典激发起浓厚的学习兴趣.
  •   小时候父亲希望我成为一个好的中医,我问父亲需要几年啊。父亲说至少20年。当时我被吓傻了,于是放弃不去专研,只是作为课外读物。到高考结束之后,坚决不学医,就是不想浪费20年时间去学习一门技术。工作后看到了和我同时期毕业的医生,没有几个中医有成就的。觉得当时的选择是正确的。直到有一年父亲病了,到处求医,去看中医,全家人抱着虔诚的心,希望抓住救命稻草。可惜,被人们所追捧的老中医,很多都是靠着祖上的几个方子吃饭。对我们没有什么作用。不久,父亲去世了。我发疯看医术,希望找到病的原因。虽然我读过很多医书,也掌握一些“小道”,但对断病、用药一窍不通,所有的中医知识都是割裂开的。直到看了这本书,其实在看了不到三分之一,我就有些后悔没有早一天看到这本书了。这本书的内容和他的标题一样。名副其实。中医的现状确实如此,甚至更糟。不是没有好的医术,而是没有好的入门指导。看过医科学校的教材你会发现,所有的教材都是要求你去背诵,确实字字珠玑,但有谁能在不了解含义的情况下记住呢?没有一个思想指导,没有一个总体的概念,怎么理解浩瀚的医书内容?这本书就是给出了一个方法。其他大家的书我没有读过,不过在我看来,这本书的含金量很高,够我反复看十遍,一般书我看半遍就够了。如果你中医不得其门,买来读吧。如果你想将中国古代的高深文化理解,买来读,或有所得
  •   我开始学中医时,单看书名以为此书只是一般的中医文化类书籍,因此没有留意,错别三年之后,竟然翻起此书才发现,这是一本非常专业的中医理论书籍,其中处处体现了儒释道三家的思想内涵,严格来说,此书还是叫伤寒论导论,思考中医,只是比较谦虚的说法吧!现在流行的火神派的爱好者,都应该知道此书。看了此书,才觉得对火神派的看法有些偏颇了。看了电子版第二遍时,决定买了。重新认识吧!
  •   在国外生活了八年的时间,看病吃药自然都是西医。但其中感受到的、听到的、看到的,不禁让我开始产生怀疑,西医到底将把人的健康引向那里。这样才慢慢开始对中医发生了兴趣,于是不断从国内买来一些通俗的有关书籍,希望更多地了解它。不曾想,对它了解得越多,就越被它吸引,就越发觉得相识恨晚。 读刘力红老师的这本书,为其发自内心为中医回归传统呐喊的良苦用心,为在人心浮躁的现代社会能听到这样的声音感动不已。这本书对我这个中医门外汉而言,真是开启了一扇从更深一层次窥探中医乃至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门。刘力红老师,谢谢你!
  •   最喜欢的是刘力红老师的态度,无论说话写书,总是那么诚恳谦虚,这种态度经常在古代一些名家的著书自序之中看到。本书也很好,前几章普通人都看得懂,可以增加对中医和传统文化的信心。后面开始讲伤寒杂病论就需要专业知识了。
  •   太好的一本书!我们是抱着对中医的热情,和感应这两年中医的热潮,加上当当上网友的评价买的这本书。感受如下:1,对中医有了很多正解。我们之前对中医关注甚少,因为这本书,知道中医的博大精深,没有盲目迷信上某一流行的治病救人的中医明星书籍,算是幸运。2,决定有机会关注一下中医的经典古籍,和其他方面古册原本。知识的来源,不能仅靠“道听途说”,这本书端正了我对于读书的一些态度。3,推荐给同事,很多人觉得看不进去,比较难啃。我理解,也建议,抱着看“畅销书“快餐书”的人,不要买,因为对于很多非医学的外行,普通百姓来讲,需要系统的认真思考,书中所提到的知识及实例。
  •   有其师必有其徒。李阳波的《开启中医之门-运气学导论》让我大开眼界,里面精彩纷呈;刘力红这本《思考中医》也果然精彩,包括探讨问题的深入,本书的确可称十年磨一剑。
  •   刘力红教授在大学时代对《伤寒论》就有极大的兴趣,可以全部背诵。而《思考中医》又是他在多年对《伤寒论》研究和临床实践中,对《伤寒论》及其所反映的中医理论的一个思考和总结。刘力红教授把他多年的积累的一部分精华深入浅出的写在书中,与社会交流,激发大家对中医进行深入思考,是非常难能可贵的。本书不足之处在于比较缺乏在当今科技时代,在生物时代的今天,如何用现代科学深入思考中医,显得不足。另外,在一些问题上,有点缺乏严谨。不过,作为普及性书籍,不是大问题。
  •   上工医国、中工医人、下工医病。真是一本医国、医人、医病之书。真没想到,在这个物欲横流、浮躁的时代,还能看到这么一本好书。很多年没有完整的看完一本书了。虽然有些内容看不太懂。本人只对中医略有了解。医易同源,道以医显。想了解中国文化,最好的切入点莫过于中医和文字(文以载道),今人认字不识字(造字的本意和来历)。本人理解,古人造字是为了教化众生为本的。而非单纯为交流用。
  •   刘老师这本书,深入浅出,体现了很多作者独到简介和对现今中医教育,和西医结合的误区所在。直接读《伤寒论》原文时,限于古文的言简意赅,很多不理解,无法继续读下去。读这本《思考中医》可以作为对伤寒论的预习,读完之后再读经典原文,可能会好很多了。
  •   这本书深入浅出,有助于中医初学者的阅读。书上写的是“伤寒论导读”,所谓导读,就是带领读者入门之品,所以适合中医初学者,更适合中医学生,对于自己对经典的阅读也有很大的帮助。
    作者刘力红老师也是很好的老师,本人在微博上有关注他,在他的微博中,也会有不小的收获,同时也更加喜欢这本书。
  •   可以作为一部很棒的中医基础书,把伤寒论经典巨作诠释的很通俗易懂,颇有趣味,让人越发的想学习思考中医。感谢作者,感谢为中医普及推动努力的人们!
  •   思考中医,我从朋友处听说了这本书,朋友对他推崇有加,我半信半疑,买来后,读之再读之,思之悟之,真的很好,能将严肃的思考将精湛的艺术结合起来,能将渊博的学识和丰富的学习经历结合起来,深入浅出,发人深省。
    中医青黄不接,饱受质疑,作者能深入经典,数十年如一日的坐热经典的冷板凳,能够人不知而不愠,能够学而时习之,让人佩服。对经典我们应该信受奉行,古人的思想深度是我们所不能企及的,敬畏古人,敬畏自然,我辈不能断了前任的路,更不能毁了后人的路。
    大哉!刘力红!
  •   思考中医这本书是一位中医大夫介绍给我的,因为原来对中医不是很感兴趣,他说你可以看看刘力红的这本书,应该对你有所启发!我先是下载了电子版,看了几页感觉不错就去当当网买了一本,每天晚上看,感觉刘老师写的很好,让我这位没有中医基础的学生能看得懂,而且感觉不枯燥!里面的一些见解也很独到,让人读了还想读。后来我们来学习的学员我都会推荐这本书,她们看了之后都感觉受益匪浅!所以倾力推荐!
  •   刘力红老师的语言平实,字句都表达的很清楚,对经典(特别是内经)与临床的见解发人深省,最令人受益的论点是临证查机,不应对病欲愈,执方欲加。现在的中医“主流”都是向着后者这种下工趋势发展,实在令人心痛。趁着五折把它拍了下来,做为床头书,时刻提醒自己。另外随书还有个书签,快递才过了一天就到了,嘻嘻。
  •   我只是一个中医爱好者,根本看不懂这本书,但仅就前面一段对于经典和中医的论述,就已经让我觉得非一般水平可比的了。其实中国人很多都自己觉得有一些中医知识,在生活中会比较有帮助,但其实我们可能根本就是搞错了、搞反了的,因为我们很多知识都与经典相违背了,那些所谓的知识自然就是错的了,另一方面也是很多人吹牛皮的资本,为什么张务本能够打着“中医智慧和养生”的幌子大行其道,就是我们很多知识是表面的,错的有关。我今年40岁,我的祖祖一代自己就可以给自己开药方,我外婆可以看得懂中医的药方,我妈妈就根本不懂了,到我现在才知道不学点中医真的很有生活风险。真希望老祖宗的东西我们能够多点,至少人也少受很多愚弄,少受很多罪吧。
  •   刘先生的《思考中医》,通过解读经典甚至咬文嚼字和旁征博引,引人深思,引人入胜。对经典的态度,往往两极,只因所谓经典,大多经过了时间的沉淀和汰选,和今世今生有了距离。今人要么跪倒膜拜,奉为圭臬;要么视为废旧,不屑一顾。距离产生美,距离也成就隔膜。此书敬畏经典,力证其是,自成一家之言。于义理,于思路,多有开拓阐发,妙哉斯文!略觉探鲡遗珠者,亦在此。王任重曾言:崇拜马克思,不是马克思;成为马克思,不是马克思;超越马克思,才是马克思。刘先生春秋正富,慧根天成,勉之!!
  •   个人感觉这本书写的不错,作者起笔以对中医的思考开始,让人读后不禁非常感慨中医被很多人所误解和排斥,这包括中医学院毕业的许多学生以及中医院和西医的中医科,中华5千年文明传承下来的医学精华需要我们去好好继承发扬,这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看过之后,我和作者产生了共鸣,希望以此为契机和开始,将中华国粹发扬光大!
  •   很感谢刘教授带我走进伤寒论.当初买论语易经内经伤寒论......是缘于李可大师的徒弟吕英医生.但一直看不懂总不得其门而入,看了刘力红教授的思考中医还有现在买的圆运动的古中医学让我觉得缘分真的很奇妙!
  •   记得几年前读《思考中医》时,便被此书深深吸引,被作者的学识折服。当时此书刚问世,仅仅印刷2000册,当时甚为此书可惜,又为中医书之冷落心伤,更为中医现状痛心。如今此书大受欢迎,作为关心中医的人,心中多了几分欣慰和满足。我认为,《思考中医》是平静医坛的涟漪,医坛因之活跃了几分,中医因之提升了几分,起码相当多的人通过这本书,对中医有了新的更多的认识和理解。中医初学者,因为这本书而增加了学习的信心和勇气。刘力红也必因此书而会在中医史上留下一笔。经典永远不会过时,经典常读常新。
  •   之前就对中医很感兴趣,意识里喜欢中医而不喜欢西医。看了这本书,对好多之前比较模糊的概念有了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作者以深厚的学识,为我们打开了一扇瑰丽而奇特的中医之门。虽题名为中医,实则包罗万象,广纳阴阳。尤其对于初学者或者比较感兴趣的读者有很多的帮助。作者的另外一本书《运气学导论》也很有意思,推荐大家看看。
  •   虽然名为思考中医,但是细读之后发现,刘力红老师对于中国文化的深刻体会非一般医者所能望其项背,这部书不只是适合对于中医有爱好的读者,更是所有钟情中国传统文化的书虫所应涉猎的珍本之一。
  •   这部书写的很棒,可读性很强.用浅显朴实的口语化语言,生动的取类比象,勾勒出了中医这门学问的特点.我认为是建国以来中医界的第一部好书.刘力红教授是真正的中医实践者.
  •   这本书,聚集刘力红先生之心血,性价比相当高!此书文字雅俗并举,此书医学与生活交融,此书解读步步推进,既可以作为一种专业性书籍阅读,也可以作为一种了解中医,了解《伤寒论》的普适性读物。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刘力红老师,以温雅文笔,博学强识,万千精力,救济黎庶,挽惜国粹。后生强进以弘扬传统。强烈向所有热爱、喜欢中医的朋友们推荐。马伟茗于草名木心缘
  •   作为一名已经大二的中医学生,我敢说这本书可以对很多打算了解和学习中医的人起到很好的启蒙作用,作者用口语的形式讲述了关于中医以及伤寒论的思考,让不懂中医的人也能一看就懂,这是他最成功的地方。
  •   医身,医心、医企业,一以贯之。曾仕强《易经的奥秘》将我引入国学的大门,后得读南怀瑾师的书感受到什么是学之大者,之后我对佛学爱不释手。得读刘老师的思想又是我一个新的跨度,原来中医里也有内证的功夫。中医与佛学将是未来进行健康管理医身医心的最佳学问。她们的至高点也是一致的。同样也可用来做企业管理。中医一道通其余诸道皆通,医之大者医国医民医时代之弊!
  •   这本书读完的感受就是和他的名字一样,思考,真的让人重新回归到自然,阴阳,天人合一。本文的作者仿佛放风筝,为读者抓住了那根主要的线,帮大家把以前零散的只是有机结合,有效窜连。这样更直观,更系统。总之,应该好好感谢作者,感谢《思考中医》
  •   《思考中医》思考的决不仅仅是中医,而是人生。他所带给我的震撼完全可以用醍醐灌顶来形容,从此书引申开去,开始听梁冬的《国医堂》发现中医太美,刘力红老师的一次节目里分享了他对疾病更深层次的认识,由此我又知道了王凤仪善人,知道了刘有生善人,开始听刘善人的讲座,我深刻地感到自己的人生在加速地改变着。人生就是一个修炼的过程,用张德芬的话就是你要通过一门或几门功课,如果修不过就得再来重修。让我们一起感恩人生的际遇,一起加油!
  •   大学同学华大三从沈阳转学到大连财经,今年十一前夕一天晚上无聊时短信她问她在干嘛,她答道在听刘力红的讲座,这是我第一次听说刘老师的大名字,也许我真的是常年累月的闭门造车惯了,竟然没有听说过这么好的或者是听说过但是没有走心。今年对于我来说发生了太多不可思议的事情,也许我已经完全具备了阿Q那种自以为人生就是这样的心态,遭遇退学竟然也还那么淡定,也许我知道我自己的状态就算走校园招聘也不能找到一份很满意的工作,于是,我坚信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妈妈从小灌输给我的思想,去到营养师老师给我推荐的工作岗位呆了快两个月才明白自己干的是电话销售行业,而且还卖的是中药成分的保健品。由于销售是一个需要较强的表达能力的行业,在学校期间里学的中医中药知识好皮毛,不足以让我理解他的深刻,不足以让我去表达出来,于是乎,我开始疯狂的购买有关中医经络穴位的书籍、有关食物养生、有关一切有关的书籍,某天在公交车上看经络彩图时,突然有点豁然开朗醍醐灌顶的感觉,也许这就是所谓的顿悟,现在的我拥有着一颗半开放的心态,以前上网几乎不来当当,上个月看了杨澜在天下女人采访当当的总裁又顿悟了,原来我们都是生活在同一空间的人,这么多年的走南闯北的生活,也让我慢慢的加深了对于这个世界的认识,小时候,我以为世界在一个我触摸不到的高度,总感觉面前有一个什么东西挡着我向前走,现在,我明白了这个东西是我自己的心障,我需要把自己的心态完全打开了去面对这个世界。现在的我,每天都必须来当当看一看,也许是公司的促销活动刚刚完事,这几天对会员积分制度的认识突然加深了,现在的我,想要每天都给自己的积分做点积累以及对于自己买过的书写点评论,这也是在以另一种方式记录着我的读书心得,自己这几年所走过的路吧~习惯了记录,却总是断断续续,没有一直坚持写下来。希望在这里,我能走上自己想要的生活~
  •   刘力红老师的书,是经得住时间考验的书,正如题目所言思考中医,字里行间透射出作者对中医的深入的理解,以及不断的启发读者如何思考理解中医。好书,期待刘老师再出新作。
  •   刚读了1/3,好书!!畅快!!!我是对历史文化感性趣而发展成为中医爱好者的。是看了梁冬的介绍买的,尽管我没完完全全的读透、读完这本书,但对刘力红教授的精神表示极大的尊敬。在学历史中我发现,有些古代的东西“万能的现代科技”,仿不出来,如:马王堆49g的素纱衣,国家动用了最现代的纺织科技经过几十年的努力也只能做到50g。三星堆出土的金器中也不乏这样的例子。为什么?也许如王立群教授所说的:古人究其一生只做一件事。所以做出的物是“活的”,因为她融入了制作者的生命。《内经》《伤寒论》不也是这样的吗?这不是科技,是顶极的手艺。需要以虔诚的心去传承。难得的好书!
  •   刘老师的一句“橘过淮则酸”让我决定购买此书!!非常棒!!!吃饭时间不知觉中已翻看30多页,刘老师有激情又极有悟性,通过书中文字,让我对中医有信心!除此之外,也想说,这本书不仅仅是说中医,很多中国传统文化及哲学在其中,值得所有人来思考!
  •   现代社会压力越来越大,我们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人也越多,了解中医,改善生活,增加了对自身的保健调理,更理解到我们祖国的医学博大精深,实在佩服古人的养身之道与治病理论。帮助自己,也帮助到别人,我会好好学习中医!立助中国人把国粹从身边开始做大做强!
  •   道以医显!本以为平常的书,包含着作者对经典最用心的感受和解读。让自己有机会感受医学经典的魅力,也感叹自己岁月蹉跎,如果儿时能拜读此书,相信自己也会走向中医,用医明道
  •   刘力红老师是中国传统中医的继承者和发扬着,对伤寒论极为推崇,并以实际行动用十年磨一剑写成思考中医这本巨著,着实令人敬佩。伤寒论是古籍又是古文一般人很难读懂,刘老师的这本书把古伤寒论以浅显易懂的语言加以阐释,给一般读者带来了福音。很好
  •   读了《思考中医》才知道原来的我有多么浅薄,才知道中国的文化有多么深奥,这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书,希望每个人都能读她。同时希望作者能写出更多更好的有案例并详解的书!
  •   10年之前读的中医。说来惭愧,当时读完之后第一个念头就是转行——实在是不得其门而入。学了5年的本科临床,感觉学的什么都是浮在面上的。学的东西同之后的临床实践也脱节得厉害。清晰记得的是,伤寒论是在逼不得已的情况下应付考试的。学习的过程完全没有任何乐趣可言。10年后的现在来看这本书,居然觉得象是天籁。可能是时间让人学习的心境有所变化,也可能是作者的着眼点非常对味...总之,现在居然想继续买一本伤寒论仔细研读一下了。从这个角度而言,果然是一本好书。
  •   刘力红老师的书 ·可以毫不犹豫的选择购买
    这本书已看了几次·每每都有新的收获 让人受益匪浅
    由梁冬的国学堂开始·就与中医结缘·看这本书 让我思考了很多 原来中医真的很美
  •   非常感谢刘力红教授的“思考中医”,这是一部非常好的书,使我认识到中医的博大精深,和我们古人智慧。我希望大家都看一看,对理解中医真的非常好,还有一本是吴清忠先生写的“人体使用手册”
  •   刘老师这本《思考中医》非常有分量,不仅是书厚(开个玩笑),内容也很充实。老师善于思考,旁征博引,触类旁通,让我在读书时,不仅是在学习中医思维,也是在跟着一窥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初读不到三分之一,就深感中华文明太深奥博大了,不是一座金山,而是一片连绵起伏的金色山脉。读此书,我更加深刻认识到凡名中医者也是于学文十分有成绩之人的原因了。中医就在中华文化内。
    拜读!极力推荐此书!
  •   这是一本很值得细读品位的书,从整个文化框架的角度对中医做了全面系统的讲解,易经,道学,中医的统一,也思考了中医现代之困。文字朴实无华确又字斟句酌,洋洋洒洒,这本书能否唤醒中医界,能否引起整个中医界的思考?我觉得像刘力红这样的人已经真的少之又少了。强烈推荐。
  •   思考中医:对自然与生命的时间解读——每个炎黄子孙都要认真敬读。
  •   让我着迷的一本书。真正引导我走近中医、走近经典、走近传统文化的一本书。这本书让我对自己是中国人这一事实感到骄傲!同时也觉得很庆幸,幸亏我是一个中国人,除了西医我还可以选择中医;幸亏我是一个中国人,我可以直接去读经典(虽然需要再学一些古文和一本古文辞典),而不需要读外文或者翻译版的东西,真是太好了!
  •   由于对中医的兴趣,我买了这本书,看后它成了我最爱的书之一。读过之后,你不但会对中医,黄帝内经、周易,更是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刻的理解。通过他对中医的解说,指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这本书不仅仅是说中医,很多中国传统文化及哲学在其中,值得所有人来思考!中医和中国传统文化是值得所有中国人来保护和传承的。
  •   这本书对中华文化的根基阐述得非常清楚,而且在中医的问题上,作者有很多独到之见,令人叫绝,启人心智!看书之后,感觉作者对中医非常热爱,根底也很深,关于中医治病原理也讲得很透彻,差不多自己都可以帮人看看病了!非常好的一本书,凡事对中国文化感兴趣或者对中医感兴趣的人,这本书都会让人受益匪浅!
  •   真是一本好书,让人对传统中医的博大精深有进一步了解。就是有一个疑问,作者刘力红,我在广西中医学院基础医学院怎么找不到他的资料?
  •   正在读这本书,字里行间感觉到作者为传承中国文化而奔走呼嚎的良苦用心,以及潜心于经典,深学苦练以达内观的的精神世界。无论是什么机源接触到中医,能够有幸早一天看到这本书,就会少走很多弯路,增加更多对中医的清醒认知。感谢刘力红老师的这本书!也感谢刘都是所推荐的书!
  •   我读了一半还没有读完,已经感觉到是一本非常好的中医书籍,刘力宏老师从传统文化的角度来分析讲解,很好,读了有种醍醐灌顶的感觉。不仅对《易经》有了更深的理解,也明白了《老子》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句话的真正内涵。更加坚定了我自学中医的信心。
  •   思考中医:对自然与生命的时间解读 真不错啊
  •   思考中医:对自然与生命的时间解读有用
  •   思考中医:对自然与生命的时间解读值得研读
  •   花了2天时间,把书大概看了一遍,确实该思考中医了,如果医生有医德,药房有药德,中医就有救
  •   我是学西医的,对中医略有兴趣,看了这本书感觉豁然开朗,作者是个善于思考的人,看得出来,我也喜欢思考,有作者这种人在,中医定能发扬光大,真乃栋梁也,强烈推荐
  •   感谢刘力红博士为中医爱好者带来这么好的一本中医书籍,的确值得所有从事中医工作和爱好中医的人认真学习经典,好好思考先贤伟大的思想!
  •   刘力红是一个热爱中医的人,他对自然与生命的时间解读让我感动!
    通过这本书我知道了中医的伟大!
    中医才是科学的!
    应该从我们的小学教育开始,每天一节中医课,与语文一样!
  •   如书名,对人们常见的、但又不甚了了的概念进行了深入的思考。这种思考是开放式的、启发式的,并非结论式的。
    看完了才知道,中医、周易、阴阳、中国传统文化的联系这样紧密。值得读!
  •   这是网购以来最喜欢的一本真正讲中医的书,因此而喜欢刘力红,一位真正做学问的中医大家,很厚的一本,现在正在有时间就读,值得真正爱好中医的人收藏
  •   评论“思考中医:对自然与生命的时间解..”好书~~~~~~~~~~~~~~~~~~~
  •   第一次写书评,这本书正在看,还没有看完,但是每次看到精彩处总要翻到首页看看作者的介绍,觉得这个作者实在了不起。以前不了解中医,现在对中医是一种仰视的态度。现在我们国家中医行列鱼龙混杂,有些纯粹是混日子,根本不了解中医,其实学好中医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对中国传统文化不仅要通,还要精,古汉语水平也要非常高,否则很难看懂经典。我是一个传统文化的爱好者,我觉得我们老祖宗流传了几千年的文化精髓非常值得我们每一位中华儿女去传承(尽管里面不尽然都是真理,但是大部分还是非常有价值的),当我看到“汉语桥”栏目中那些老外动不动就将我们老祖宗的诗词歌赋、传统经典的东西信手拈来时,作为一个中国人,我很汗颜,所以我极力为大家推荐此书,希望我们从中医开始,爱上传统文化,继承和发扬我们的传统文化,做一个中华传统文化的捍卫者!
  •   记得最初看到这本书是在04年凤凰卫视的一档娱乐节目《娱乐串串烧》(这是我当时最爱看的凤凰三档节目之一,还有《李敖有话说》和《锵锵三人行》)里。主持人梁冬功夫着实了得,自己满脸严肃得能把观众说的前仰后合,没多久就听说这哥们去网易当副总裁了,人才啊,遗憾再也看不到这节目了。我也是好奇,也不知人家怎么想的,能把这么一本近似学术的书“娱乐”一把,结果这一好奇让我发现中医竟是如此精彩。当时正好有一同学在广西师大出版社,我就让他“赠送”了我一本,哈哈。看进去的话确实是上瘾,只是越到后面越难懂,拦路虎太多,整个中国古典经典都得拿来扫盲啊。不免人前就多唠叨几句这书,结果看到一半,有个朋友就强迫我“送”她了...,也算宝刀赠英雄吧。这才有了后来当当上的订购。这里有必要批评一下当当,缺货倒没关系,好不容易送来了,封面又脏又皱,怎么一个郁闷了得,没说的,退货。接着又是一段时间的缺货,足见这书火啊。希望当当能够做到读者买书能像在书店里拿到的一样干净漂亮。
  •   学习中医,从伤寒开始,而学伤寒,从六大提纲条文开始,思考中医!
  •   博士讲伤寒,首先将中医文化,中医现在人文环境不好,有西方文化东进的原因,还有国家不重视中国传统教育的原因,我是1974年出生的,上高中时学政治提防西方势力的“和平演变”,现在看来有一定道理,文化入侵胜过武装入侵,就像清末西方的传教士到中国传教,我们的孩子为什么不听话,就是丢失了传统文化教育,三字经弟子规,我们的邻国日本还在学还在用呀,说多了,博士讲的挺好,我喜欢!
  •   一本讲中医的经典书籍,内含伤寒,时间与治疗等等之间的密切关系,一本值得中医学子学习的书籍。
  •   近几年看过不少中医书,但感觉对伤寒论理解最透彻,讲的最通俗易懂的就是刘力红著的思考中医,看后受益匪浅。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