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 历史的高峰-桂林文化城鲁迅研究精华

出版时间:1998-10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者:刘泰隆  页数:394  

前言

  从1938年10月武汉、广州失守,到1944年11月桂林沦陷之前,中外的大批文化人聚居在桂林,掀起了蓬勃发展的抗日文化运动,桂林“成为国民党统治区大后方的唯一抗日文化中心”(胡愈之《忆长江同志》),故被全国誉为“桂林文化城”。本时期中外作家在桂林撰写或出版的研究鲁迅的论文有130多篇,专著有10多种。经过几年来的阅读、探索,我写成了一篇《略论桂林文化城的鲁迅研究论著》,曾于1993年冬中国鲁迅研究学会在广州召开的“鲁迅研究新路向”专题学术讨论会上宣读。中国鲁迅研究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陈漱渝研究员、副秘书长张梦阳研究员、《鲁迅研究年刊》主编阎愈新教授等当即发表评论,认为这篇论文“是开拓了鲁迅研究地方史新领域和鲁迅研究阶段史新领域的第一篇好论文”。讨论会期间,张梦阳和其他不少同志还同我详细探讨了鲁迅研究的许多问题,一致认为全国的鲁迅研究在抗战时期出现了空前高潮,当时的桂林文化城就是这个高潮的中心,桂林文化城发表和出版的不少鲁迅研究论著都称得上鲁迅研究的一个历史高峰。

内容概要

文学批评理论、方法与术语,有西方的,有中国古代的,本书根据各种具体需要都进行试用。例如“趣”与“味”在中国古代文论中是属于不同的审美范畴,本书就以这种理论为武器剖析出鲁迅杂文既多趣又多味;就“趣”而言至少包括有理趣、奇趣、情趣、形趣、语趣等等,就“味”而言至少有新味、熟味、辣味、笑味、回味等等,自我感觉这比用西方文学批评理论分析鲁迅杂文趣味性所获得的认识广博得多。研究鲁迅旧体诗的艺术性,我比较侧重地借鉴了古代诗话,从而对前人关于鲁迅旧体诗“是最传统的又是最独创的”这个正确论断作出了有一定说服力的说明。但是我全书运用得更多的是西方文学批评理论和方法,就研究方法而言,包括了历史的和美学的方法及社会学、文化学、人类学、哲学、阐释学等等。任何人都无法脱离政治,特别像直面人生、干预社会现实的鲁迅和鲁迅著作,自然便与革命的政治结了不解之缘。我们的鲁迅研究要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方针,也就必然要联系当今的社会人生,因此我的研究中也有些政治学研究方法的色彩,像评邵荃麟的《阿Q的死》的意义便是这样。

作者简介

刘泰隆,广西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研究生导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福建武平人,1927年,1956年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中国现代文学专业研究生班。曾任广西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研究所所长,历任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理事、中国鲁迅研究会理事、广西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会长等职。长期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与研究,著述颇丰,发表学术论文一百多篇,论著多种,其中《论鲁迅思想发展的一贯性》、《鲁迅研究概要》(主要执笔)获广西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朱自清作品欣赏》、《赵树理短篇小说欣赏》(二人合作)获全国第一届优秀教育图书评比一等奖,《中国现代文学史》(多人合作)获国家教委颁发的第三届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材一等奖。

书籍目录

前言  桂林文化城——鲁迅研究的历史高峰    本书的写作缘起——历史高峰的主要史实一历史高峰的成因——我怎样研究这个历史高峰第一章 鲁迅研究的历史概况. 第一节 鲁迅研究的草创时期(1913—1927)    傅斯年吴虞评《狂人日记》——茅盾的《读的评论》——张定璜的《鲁迅先生》——两本最早的鲁迅研究文集——罗曼·罗兰等评鲁迅——本时期的鲁迅研究特点 第二节  鲁迅研究的迂回发展时期(1928—1936年鲁迅逝世前)    创造社太阳社的“围攻”——“民族主义文学”等的“围剿”——表现了清醒的马列主义观点的冯雪峰的评论——瞿秋白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研究——本时期的鲁迅研究特点 第三节 鲁迅研究的开拓时期(1936—1949)    鲁迅逝世头几个月呈现空前繁荣的景象——党中央和毛泽东、周恩来等的崇高评价——抗战爆发后全国形成鲁迅研究三大战场——《鲁迅全集》和《鲁迅先生纪念集》等书的出版——研究领域的巨大开拓——争鸣和斗争 第四节  鲁迅研究的丰收时期(1949—1965)    列入国家建设日程——研究队伍扩大——发表、出版论著4000余篇(部)——开展多方面讨论与争鸣——冯雪峰、茅盾、何其芳、陈涌、许杰、李何林、唐*、王瑶、王士菁等的重要论著——本时期存在的缺点和问题    第五节  鲁迅研究的挫折时期(1966—1976)    第六节  鲁迅研究的复兴时期(1976—1986)    开始阶段主要是拨乱反正——鲁迅诞辰一百周年出现空前的繁荣——全国和许多省、区鲁迅研究学会的成立——林志浩、陈漱渝等人的鲁迅传记——杜一白,林非、邵伯周、陈安湖、袁良骏等人的鲁迅思想研究——刘再复等人的鲁迅美学思想研究——陈涌、陈鸣树、范伯群等人的鲁迅小说研究——对鲁迅杂文、散文诗和诗歌研究等方面的收获。    第七节鲁迅研究的革新时期(1986—)    1.革新时期的起点——革新时期的代表性人物及其代表性著述、贡献。    2.革新时期的主要特点:由过去的比较偏重政治性臻于全面性    ——对鲁迅的认识臻于空前的深刻性——国内外鲁迅阅读的发展和鲁迅文本的广泛普及与巨大提高——鲁迅研究的队伍的扩大、领域的扩展、质量的大提高——国外新研究方法和鲁迅研究成果的大量引进——鲁迅学的进一步发展。第二章 桂林文化城的鲁迅研究论著概况    第一节 桂林文化城鲁迅研究论著的历史贡献    对鲁迅总体的最高认识——对鲁迅小说的研究——对鲁迅杂文的研究——对鲁迅散文诗歌及其他著作的研究——对鲁迅生平活动和传记的著述    第二节  桂林文化城鲁迅研究论著的宝贵经验启示    作者和编者必须努力提高自己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业务修养——要做“鲁迅化”的人——要重视研究方法的探讨——要既重视 ……第三章 桂林文化城对鲁迅总体的最高认识第四章 桂林文化城的《阿Q正传》研究第五章 桂林文化城的鲁导杂文研究第六章 桂林文化的鲁迅旧体诗研究附录后记

章节摘录

  第一章 鲁迅研究的历史概况  我国的鲁迅研究,从傅斯年在1919年2月《新潮》发表的评《狂人日记》的文字算起,已有近80年的历史。之后,研究鲁迅的文章、专家越来越多,研究的范围越来越宽,研究的水平越来越高。我们如何正确认识鲁迅研究走过的道路,正确评价过去研究文章和专著的得失并认识其主导方向,这对于任何一个努力学习鲁迅、研究鲁迅的同志和关心我国现代思想史、文化史、文学史、批评史等的同志都是十分重要的,对于作为鲁迅研究地方史和鲁迅研究阶段史之一的桂林文化城时期鲁迅研究之研究尤其重要,因为这是一个最好的参照系,也是不可缺少的测量器之一。——我们只有清楚地了解抗战时期鲁迅研究的全国整体情况,才能评说桂林文化城的鲁迅研究在其中所处的地位,我们也只有清楚地了解抗战以前全国鲁迅研究情况,才能认定桂林文化城的鲁迅研究取得了哪些进步;同样,我们也只有清楚地了解抗战胜利后直到现在的全国鲁迅研究情况,才能更好地论述桂林文化城鲁迅研究的历史贡献和存在的局限。

编辑推荐

  《历史的高峰:桂林文化城的鲁迅研究精华探索》讲述了讨论会期间,张梦阳和其他不少同志还同我详细探讨了鲁迅研究的许多问题,一致认为全国的鲁迅研究在抗战时期出现了空前高潮,当时的桂林文化城就是这个高潮的中心,桂林文化城发表和出版的不少鲁迅研究论著都称得上鲁迅研究的一个历史高峰。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桂林 历史的高峰-桂林文化城鲁迅研究精华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