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1995-05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者:杨奎松 页数:347
Tag标签:无
前言
抗日战争是近代100余年来中华民族首次打败外国侵略者的民族解放战争,是反法西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重要组成部分。抗日战争的胜利,是在中国共产党倡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以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在全国各族人民,包括各民主党派、各抗日团体、社会各阶层爱国人士、海外侨胞团结奋斗和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的热情支持下取得的。中国人民在抗日最前线浴血奋战,英勇牺牲,为国家、为民族,也为世界人民立下了不朽的功勋。为了全面反映中华民族抗日战争之概貌,确立中华民族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促进中国抗日战争史研究的学术进步与繁荣,对广大人民群众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我们编辑了这套丛书。 这套丛书是一套学术丛书,丛书规模在50种左右。选题范围,时间上始于1931年“九一八”事变,迄于1945年9月日本无条件投降;内容上包括“政治系列”、“经济系列”、“军事系列”、“外交系列”、“人物系列”及“综合系列”等。从1992年开始陆续出版,到1995年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之际全部出齐。 本丛书的编辑方针是高举爱国主义旗帜,贯彻忠于历史、实事求是的原则,以中华民族抗日战争为研究对象。既要反映中华民族在抗日战争中的作用和贡献,又要反映中华民族抗日战争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相互关系;既要反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对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卓越贡献,又要反映国民党中央统帅部广大爱国官兵对抗日战争的贡献;既要反映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国军事、政治、经济、外交状况,又要充分展示此一时期中国的社会、学术、思想、文化情况;既要反映当时决策层的情况,又要反映广大基层人民的情况,等等。总之,我们试图全方位、多视角、多层次地来考察抗日战争,将抗日战争的全貌展示在广大读者面前。 本丛书在编纂体例上,既照顾丛书的完整性,又兼顾各专题的相对独立性,尽量做到点面结合。在学术观点上,尽量照顾、尊重各作者个人的观点,不做统一要求,只要论从史出、逻辑严密、自圆其说、利于学术之发展与繁荣、符合本丛书的主旨,我们即予承认。 本丛书在编辑出版过程中,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和热情关照。身经抗日烽火的杨得志将军为本丛书作了序,许多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专家学者等都关心着本丛书的问世,中国抗日战争史学会对本丛书的编辑出版给予了大力的支持。这样,才使本丛书在政治上、学术上更加全面、完善、健康。
内容概要
抗日战争是近代100余年来中华民族首次打败外国侵略者的民族解放战争,是反法西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重要组成部分。抗日战争的胜利,是在中国共产党倡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以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在全国各族人民,包括各民主党派、各抗日团体、社会各阶层爱国人士、海外侨胞团结奋斗和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的热情支持下取得的。中国人民在抗日最前线浴血奋战,英勇牺牲,为国家、为民族,也为世界人民立下了不朽的功勋。为了全面反映中华民族抗日战争之概貌,确立中华民族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促进中国抗日战争史研究的学术进步与繁荣,对广大人民群众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我们编辑了这套丛书。 这套丛书是一套学术丛书,丛书规模在50种左右。选题范围,时间上始于1931年“九一八”事变,迄于1945年9月日本无条件投降;内容上包括“政治系列”、“经济系列”、“军事系列”、“外交系列”、“人物系列”及“综合系列”等。从1992年开始陆续出版,到1995年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之际全部出齐。 本丛书的编辑方针是高举爱国主义旗帜,贯彻忠于历史、实事求是的原则,以中华民族抗日战争为研究对象。既要反映中华民族在抗日战争中的作用和贡献,又要反映中华民族抗日战争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相互关系;既要反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对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卓越贡献,又要反映国民党中央统帅部广大爱国官兵对抗日战争的贡献;既要反映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国军事、政治、经济、外交状况,又要充分展示此一时期中国的社会、学术、思想、文化情况;既要反映当时决策层的情况,又要反映广大基层人民的情况,等等。总之,我们试图全方位、多视角、多层次地来考察抗日战争,将抗日战争的全貌展示在广大读者面前。 本丛书在编纂体例上,既照顾丛书的完整性,又兼顾各专题的相对独立性,尽量做到点面结合。在学术观点上,尽量照顾、尊重各作者个人的观点,不做统一要求,只要论从史出、逻辑严密、自圆其说、利于学术之发展与繁荣、符合本丛书的主旨,我们即予承认。 本丛书在编辑出版过程中,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和热情关照。身经抗日烽火的杨得志将军为本丛书作了序,许多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专家学者等都关心着本丛书的问世,中国抗日战争史学会对本丛书的编辑出版给予了大力的支持。这样,才使本丛书在政治上、学术上更加全面、完善、健康。
作者简介
杨奎松,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员。1953年10月生于北京。1982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党史系。曾任《党史研究》杂志编辑、中国人民大学党史系讲师,专著有:《共产国际和中国革命》(合著)、《海市蜃楼与大漠绿洲》近代中国社会主义思潮研究》(合著)、《中间地带的革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
书籍目录
前言第一章 政治解决两党冲突的尝试1.蒋介石的主动与初衷2.与莫斯科的秘密接触3.数路并进找中共4.走向政治解决的初步5.高层接洽的开始6.出人意外的成功第二章 不尽如人意的合作谈判1.为西北善后而交涉2.最初的妥协与协议3.周恩来的杭州之行4.从西安到庐山5.两党合作的形成第三章 要不要组织一个“大党”1.分歧与合作俱来2.不约而同的提议3.“大党”问题的谈判第四章 走人绝境的军事谈判1.军事磨擦的加剧2.制止磨擦的尝试3.军事谈判的展开4.新四军问题的交涉5.划界谈判及其失败第五章 希望存在于妥协之中1.关系缓和的迹象2.蒋介石约见毛泽东3.林彪的重庆之行4.一次失去的机会第六章 为宣传和舆论而战1.重新走回谈判桌2.西安初步协议3.重庆谈判之激荡4.宣传战的演进与中止第七章 要联合政府还是要解放委员会1.美国人的介入2.一厢情愿的延安协定3.赫尔利功败垂成4.毫无希望的再谈判第八章 在“愉快融洽”的背后1.“内战的方向确定了”2.“和平”突然降临3.艰难的讨价还价4.仍旧山重水复5.打亦谈来谈亦打第九章 战争与和平的交响乐1.和平机运的再现2.破天荒的停战协定3.真有民主化的可能吗?4.难以调和的矛盾5.美国调处名存实亡6.战争解决问题第十章 十年谈判的尾声1.反蒋和共的密谋2.“和平代表”的和平努力3.“只能成功不能失败”4.意料之中的结局附录一人事记附录二主要参考文献
章节摘录
第一章 政治解决两党冲突的尝试 自从1927年国共两党开始了真刀真枪的大规模武装斗争之后,战争自然就成为决定两党胜负生死的关键。就在这连绵不断的血雨腥风中,中国出现了决定着中国命运的势不两立的两种军队和两种政权。中国的一切似乎只能取决于这对立双方军事较量的最终结果了,而国民党在军事上的强大优势和国共两党力量对比的异常悬殊,似乎也已经注定了历史的最终结局。然而,就在国民党人弹冠相庆,开始不可一世地预言自己的胜利的时候,历史却悄悄地在1936年拐弯了。 1.蒋介石的主动与初衷 1934年,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工农红军迫于国民党的强大军事压力,放弃了艰苦经营多年的所有南方根据地,开始向边远的西南和西北地区转移。自此,国共两党的军事战略地位及其实力的对比,都发生了重大变化。
编辑推荐
这套大型丛书,汇集了国内名家研治抗日战争史的精心之作,时间上始于1931年九一八事变,下迄于1945年9月日本无条件投降,内容上包括“政治系列”、“经济系列”、“军事系列”、“综合系列”等。每书专门研究一个方面或一个问题,既深入透彻,亦全面具体,许多结论、观点都突破了过去学术界的习闻常说,显现当代学人的求真求实的学术情怀。全套书构成对整个战争的全面、真实的大写真。可读性强,许多史事的反映都出乎意料,大量征引的资料都鲜为人知。的确是人们了解中华民族和现代崛起和了解抗战史研究的最新成果的力著。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