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方式对城市郊区化模式的作用机制

出版时间:2012-08-01  出版社:大连海事大学出版社  作者:陈和 著  页数:221  

内容概要

  《交通方式对城市郊区化模式的作用机制》以城市土地利用和交通发展的密切联系是城市空间扩展变化的根据与条件为理论线索,研究交通方式对城市郊区化模式的作用机制问题。交通方武导致的可达性的改变对土地开发利用强度的影响,决定并强化了城市空间形态。城市空间形态在很大程度上是交通方式和土地利用模式相互作用的结果。微观个体(厂商、居民)因交通方式进步降低了交通成本而不断进行的再区位过程,促使了城市空间的分散扩展,交通成本扮演了城市分散因子的角色。在交通方式对城市空间形态的决定和强化作用以及城市交通的廊道效应等影响下,主要交通方式决定了不同国家和地区城市郊区化模式的差异。

书籍目录

第1章 概论1.1 问题的提出1.1.1 研究的起因1.1.2 经济学的解释1.2 文献述评1.2.1 国外研完状况1.2.2 国内研究现状1.2.3 国内外研究的述评1.3 本书的研究思路与内容1.3.1 基本思路1.3.2 研究方法1.3.3 各章的基本内容和主要结论1.4 本书的研究范畴第2章 城市土地利用与城市交通一体化演变的基础理论2.1 经济区位理论2.1.1 冯杜能(J.H.Thunen)的农业区位论2.1.2 韦伯(A.Weber)的工业区位论2.1.3 克里斯塔勒(W.Christaller)的中心地理论2.1.4 廖什(A.Losch)的市场区位理论2.2 土地利用与交通发展相互作用理论2.2.1 土地利用与交通发展的相互作用机制:一种正反馈循环关系2.2.2 土地利用与交通发展的决定因素2.2.3 土地利用模式与交通方式选择的路径依赖性质2.3 本章总结第3章 交通方式对城市郊区化的作用模型与机制3.1 交通方式对城市郊区化的作用模型3.1.1 交通成本与土地价格的关系3.1.2 交通方式进步对城市空间边界的影响3.1.3 理论模型的提出3.2 城市郊区化中交通方式的作用机制3.2.1 交通方式对城市空间形态的决定和强化作用3.2.2 城市交通的廊道效应3.3 本章总结第4章 蔓延式郊区化的实证研究:以美国为例4.1 两组基本概念的界定4.1.1 美国的城市与大都市区4.1.2 城市郊区化与城市蔓延4.2 美国城市发展概述4.3 公共交通与美国近代城市郊区化4.3.1 美国近代城市的发展历程:从集聚到扩散(1609~1920年)4.3.2 公共交通在美国近代城市郊区化中的作用与影响4.3.3 美国近代城市郊区化的特点4.4 汽车与美国现代城市郊区化4.4.1 美国现代城市郊区化:从大都市区化到蔓延(1920~)4.4.2 汽车在美国现代城市郊区化中的作用与影响4.4.3 蔓延式郊区化的后果4.5 本章总结第5章 新城模式郊区化的实证研究:以日本东京都为例5.1 新城的缘起及新城运动5.1.1 什么是新城5.1.2 霍华德的“田园城市”思想5.1.3 英国的新城建设5.1.4 英国新城建设的经验启示5.2 东京都“多中心、分散型”城市空间构建5.2.1 首都圈、东京圈与东京都5.2.2 东京都“多中心、分散型”城市空间的构建5.3 东京都的经验之一:建设轨道交通,引导城市空间5.3.1 东京轨道交通发展阶段5.3.2 东京的轨道交通与城市空间变迁5.3.3 东京轨道交通的建设保障机制5.4 东京都的经验之二:建设郊区新城,扩展城市空间5.4.1 日本的新城规划实践5.4.2 东京都新城案例分析:多摩新城5.5 本章总结第6章 中国大城市郊区化的发展状况及模式选择:以北京为例6.1 中国大城市郊区化的发展状况6.1.1 中国大城市郊区化的表现6.1.2 中国大城市郊区化的特点6.1.3 中国大城市郊区化的原因6.2 北京单中心蔓延式空间模式(1949~2003年)6.2.1 研究区现状6.2.2 城市空间结构圈层式扩展6.2.3 不甚理想的卫星城建设6.2.4 单中心蔓延式郊区化产生的问题6.2.5 单中心蔓延式郊区化的成因6.3 中国大城市郊区化的模式选择:北京多中心组团式城市空间结构6.3.1 北京多中心组团式空间结构的建立(2004~)6.3.2 多中心组团式空间结构的构建理念6.3.3 实施多中心组团式空间结构的保障机制6.4 本章总结第7章 本书的结论、创新与展望7.1 本书的结论7.2 本书的创新7.3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参考文献后记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交通方式对城市郊区化模式的作用机制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