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编信息检索与利用

出版时间:2010-11  出版社:华东理工大学  作者:徐庆宁//孙洁//江梅//朱咫渝  页数:213  字数:351000  

前言

  经过编者们多年来的教学实践,经过征询不同学校的不同专业上课老师关于本教材使用情况的意见和建议,作为浙江省“十一五”重点教材的《新编信息检索与利用》这一版的修订原则仍然是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充实和完善的同时及时跟进信息资源的变化,及时更新替代不再适宜现实需要的内容。  本次教材修订主要在以下方面开展了工作:(1)力争反映国家关于信息法律法规的最新变化,主要体现在对中国专利文献知识的介绍与阐述方面。(2)尽量采用最新的实例来说明网络信息资源及信息检索活动的变化与功用,这方面的内容广泛分布在教材的第1章、第5章中。(3)对国内外文献信息数据库中最新的变化予以全面更新,第2至4章中着重体现了这一变化。(4)去除了对相对重复、检索功能特点不太突出的国外会议信息检索数据库的内容介绍。(5)更加注重宣传遵守学术道德、投稿规范的必要性,增加了对学术不端检测系统的介绍。  书中第1章、第2章的编写及全书的构架、修订策划与统稿工作由浙江工业大学徐庆宁承担。浙江工业大学江梅主要负责第3章、第4章的编写与修订。浙江传媒学院的朱咫渝主要负责第5章的编写与修订。中国计量学院孙洁主要负责第6章、第7章的编写与修订。随书附盘的内容主要由季亚娟、胡蒙蒙老师负责编制。在本书修订过程中叶祥满、陈雪飞、赵美娣、嵇迪敏、孙晓、王欣、胡优新、张永红、周群芳等老师参与了部分工作或对编写提供了许多帮助。

内容概要

本书通过对信息检索基础知识及常用国内外典型检索系统的介绍、通过对网上信息资源特征、类型、利用技巧及Web 2.Q知识的相关阐述,比较系统地分析和总结了信息检索的方法、途径、技术及功用。同时,本书对学术论文的撰写、投稿等学术活动的知识以及如何遵守学术规范、杜绝学术侵权、充分而合理地利用各类信息方面的基本知识,进行了介绍和强调。    在随书附盘中除了给出与教材完全配套的教学课件、思考题及检索实习题之外,还编制了30套考卷供教学活动采用、参考。    本书作为浙江省“十一五”重点教材不仅可以作为高校信息检索类课程的教材或教学参考书,也不失为人们提高信息素质、增长检索技能、实施检索活动的参照及读本。

书籍目录

第1章  导论  1.1  信息社会及信息环境  1.2  信息检索与信息利用  1.3  文献信息传播及其影响  1.4  文献资源及其构成  1.5  检索系统及其分类  1.6  检索途径与方法第2章  常用国内文献数据库检索利用  2.1  电子图书数据库  2.2  电子期刊数据库  2.3  学位论文数据库  2.4  中国专利文献数据库  2.5  中国标准文献数据库  2.6  中国学术会议文献数据库  2.7  事实型数据库第3章  常用国外全文数据库检索利用  3.1  NetLibrary(电子图书)  3.2  Elsevier(全文电子期刊数据库)  3.3  Wiley-Blackwell(全文电子期刊数据库)  3.4  Springer Link/KlLtwer Online(全文电子期刊数据库)  3.5  PQDT、PQDD(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3.6  美国及欧洲专利数据库  3.7  综合类数据库——EBSCO    3.8  国际标准及标准文献数据库第4章  常用国外文摘数据库检索利用  4.1  ISI Web of Science——SCI(科学引文索引网络版)  4.2  INSPEC  4.3  Ei Village(美国工程索引)  4.4  SciFinder Scholar(美国化学文摘网络版)第5章  网络资源及其检索利用  5.1  网络信息资源特点及其类型  5.2  免费网络学术资源检索  5.3  网络资源检索工具——搜索引擎  5.4  数字图书馆及馆藏文献利用  5.5  检索效果与检索技巧第6章  学术论文创作与发表  6.1  学术论文及选题原则  6.2  论文类型及特征  6.3  文献调研及技巧  6.4  论文的撰写及相关要求  6.5  参考文献选用与著录规范  6.6  论文投稿知识及相关信息获取第7章  学术规范与合理使用  7.1  学术规范  7.2  学术侵权  7.3  合理使用参考文献

章节摘录

  文献信息如果只是驻留于其生成地或生产者那里,它将失去其应有的利用价值。只有通过各种各样的传播渠道及形式适时地、全方位地、全面性地予以传播,文献信息才能对人类所开展的各种生产实践、社会实践及科学实践活动产生影响和作用,才能被世代保存、流芳百世,文献资源才能得以不断充实更新、丰富完善。  尽管文献信息的传播渠道(人们获得文献信息的渠道)是多种多样的,但文献信息的社会传播渠道归结起来有以下三种基本形式,即人际传播、组织传播与大众传播。它们各有所长,相互补充,长期共存,各自发挥着独特的功能,从而实现文献信息的社会利用价值。  1.文献信息的人际传播  人际传播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形式,而文献信息的人际传播是文献的人际传播活动,即通过人们之间的直接交流如相互交谈、相互借阅或传阅资料、交换意见、参加会议、听课、听讲座等形式进行的文献信息交流、传播活动。  文献信息的人际传播在中外文化交流史上曾经产生过重要的作用。如唐朝时期,京城长安成为各国使节、商人、学者、僧侣聚集的国际型城市,各国的留学生来到中国,既带来各国的文化,也带走大批的中国古籍,促进了中国古代文明的世界传播。  作者与读者之间以及作者与作者、读者与读者之间的文献交流活动是文献信息的人际传播的基本类型之一,是一种便捷的、直接的传播方式;文献信息的人际传播也是一种特殊的扩大文献信息传播范围和提高文献资源社会效益的手段。  同时,文献信息的人际传播活动受各种人文因素的影响,因此,人们对于文献信息人际传播的需要及不满足也促成了公共渠道组织机构的中介传播形式的产生和发展。  2.文献信息的组织传播  文献信息的组织传播是指文献传播者根据组织方针有选择地收集、整序、组织文献资源,通过一定的公共组织机构或形式,无偿或部分有偿地向社会公众提供文献资料的中介交流形式。它弥补了人际传播渠道的局限,从而使文献传播活动体制化、网络化和有序化。图书馆、档案馆、各类文献情报中心、学校、美术馆乃至教堂等组织传播机构起着社会文献信息传播的重要中介作用。  3.文献信息的大众传播  文献传播的发展,使得文献的产生、流通以及消费利用越来越趋向大众化,使用的传播技术也更加复杂,其传播渠道的商业性也日益突出,成为文献社会传播的重要形式,即大众传播。文献信息的大众传播是大众传播机构借助于机械或电子手段(如印刷书刊的印刷机、广播电影电视及计算机网络等),广泛、迅速及大量地传播文献信息的指向型文献传播系统。这种系统相对于各种手稿及非公开发行的文献等的非正式传播渠道,是一种公开的、正式的传播渠道,具有较强的影响力和覆盖面积,传播对象范围广泛,信息量大,技术性强,具有商业性特点。人们是通过市场消费渠道(如通过订阅杂志、购买图书、观看影视作品等形式)来接受传播的。大众传播渠道及形式使文献信息传播不仅具有知识性功能,还具有新闻性、广告性和艺术性的功能。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新编信息检索与利用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条)

 
 

  •   自己看还是比较枯燥的。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