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与国防

出版时间:2009-11  出版社:国防大学出版社  作者:常生荣 编  页数:249  
Tag标签:无  

前言

  长城是中国古代中原政权为抵御草原民族的侵扰,保护农业文明而修筑的巨大军事工程。长城建筑始于春秋战国、终于明末,时间跨度2000余年,累计长度10万余里。在冷兵器时代,长城曾经成功地抵御过草原铁骑对中原地区的进攻与抢掠,有效地缓解了民族矛盾,保护了北方农耕经济,促进了长城内外贸易的发展。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作为军事防御设施的长城已被废弃,但长城对中华文化、民族情感、国防精神的影响,不仅没有消失,反而越发强烈。特别是近现代,当中国遭受严重的外来侵略,在生死存亡的历史关头,长城成为召唤整个民族奋起反抗、救亡图存的精神动力。“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的吼声,不仅燃起整个民族的热血,成为反抗侵略、拯救国家的巨大动力,而且鼓舞站起来的中国人恢复自信,建立中华民族矗立于民族之林的信心。尽管物质的长城已经成为遗产或遗迹,但从长城升华出的精神文化却永远鼓舞着中国人民,并成为民族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长城在几百年前就被西方人列为古代世界奇迹。1987年12月,长城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2007年在全世界网络评选中,长城成为世界“新七大奇迹”之首。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说:长城是世界上最长的军事设施。它在文化艺术上的价值,足以与其在历史和战略上的重要性相媲美。  长城源起于“列城”。公元前9世纪,周王朝为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猃狁的袭击,创造了连续排列的城堡,作为御敌工事。真正把城堡和城墙建筑于边境地区,用以抵抗草原铁骑侵扰,保护农业经济,则兴起于战国时期。

内容概要

  长城是一座宏伟的历史丰碑,它雕刻着中华民族奋斗、抗争、开拓、进取的足迹;长城是一部浩瀚的历史画卷,它记载着中原王朝为国家安全、政权延续、社会发展所做的努力;长城是一面巨大的古代镜鉴,它反射出不同政权的国防作为与得失;长城是一块漫无边际的留言板,它记录着不同时代五花八门的褒贬损誉。长城承载了太重的历史责任,蕴涵着太深的精神内涵,以至每一代研究者只能从某一局部、某一视角探索和认识它。《长城与国防》从国防战略、国防建设的角度探索长城,试图揭示长城的国防功能,挖掘长城对国防教育的意义,思考长城对现代国防建设的启示。全书共设置九章。内容包括:长城的建筑历史与特点,长城的结构与功能,长城与古代军事战略,长城与古代忧患意识,长城与古代国防动员,长城与民族凝聚力,修筑长城的历史得失,长城与长城的精神升华,长城对现代国防建设的启示。

章节摘录

  秦王赢政二十七年(公元前220年),也就是统一中原后的第二年,秦始皇开始不断地巡视天下。先至陇西郡(今甘肃临洮),然后沿着秦昭王长城的走向,巡视了北地郡(今甘肃宁县)及鸡头山(今甘肃六盘山)地区。掌握情况后,秦始皇派大将蒙恬率军驻屯上郡(今陕西榆林),一边着手修补北方长城以抵御游牧民族的入侵,一边加紧实施北击匈奴、收复“河南”的战争准备。此后,秦始皇多次北上,先后巡视了原燕、赵、魏、齐等地,下令拆毁了内地各诸侯国修筑的长城及军事据点,进一步巩固了秦王朝的统一。至公元前215年,秦始皇再度视察北方,了解敌情及战备情况后,认为中原局势已经稳定,平定百越战争也接近尾声,于是决心着手解决来自匈奴的威胁。同年,下令蒙恬率军30万进击匈奴。据《史记·匈奴列传》载:“秦灭六国,而始皇帝使蒙恬将三十万之众北击胡,悉收河南地,因河为塞,筑四十四县城临河,徒适戍以充之。……至辽东万余里。”《汉书》记载:“秦始皇遣蒙恬攘匈奴,得其地河南造阳之北千里地,名日新秦。”打败匈奴后,为防其卷土重来,秦始皇在新收复的土地上设郡置县,并从内地移民3万余户。秦虽击败匈奴,但无法改变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居,飘忽无定”的生活习性。匈奴仍频频入秦境骚扰、侵袭。当秦派出大部队实施打击,匈奴就远走;当部队撤退后,匈奴又返回骚扰。这严重影响了北方的农业生产,并威胁到秦朝的稳定。在无法消灭匈奴或改变其生活习惯的情况下,秦始皇决定吸取战国时期北方各国修长城以御胡的历史经验,修筑一条坚固的永久性防御工事来抵御游牧民族的侵扰和进攻。在冷兵器时代,高大的城墙加上部分军队的驻守,确实是对付骑兵的有效措施。  ……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长城与国防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