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3-1 出版社:重庆大学出版社 作者:【德】威廉·豪夫 等 页数:897 字数:628000 译者:杨武能
Tag标签:无
前言
Novelle——德语文学多姿多彩的奇葩 杨武能 这儿所说的Novelle,乃是西方文学中一种源远流长、备受历代作家和读者青睐的体裁或者说样式,汉语译名为中短篇小说。它源自拉丁文及意大利文的Novella。Novella原来的意思为“新鲜事、新闻”或者“奇闻轶事”,后来成了文学术语,特指一些结构比较严谨,篇幅不十分长,而且是以一个完整的事件为中心内容的散文体或诗体的叙事作品,如薄伽丘的《十日谈》里的那些故事。也可以说,这种体裁实际上就发源于意大利的文艺复兴时期,薄伽丘可以称做它的创始者,《十日谈》乃是它发展初期最成功和最有影响的代表作品。 继薄伽丘之后,英国的乔叟和西班牙的塞万提斯也写过类似的作品。可以认为,这种体裁是随着资产阶级在欧洲的兴起而兴起,发展而发展的。具体地说,它孕育在市民阶级富丽堂皇的客厅里,产生于他们轻松愉快的聚会中。也就难怪像《十日谈》里的故事,即使出自一些躲避瘟疫的男女之口,仍然是那样地充满了欢乐和生气。 比意大利、西班牙和英国稍晚一点,法、德等国一样也出现了同类的作品。拿德国来说,市民阶级的出现和发展较晚,因此薄伽丘式的Novella到了18世纪的后半叶才开始产生,而它在德语里的名称也变成了Novelle。 Novelle这种体裁在德语文学中受到特别的重视,其创作实绩和理论建构都是后来居上。从歌德开始直至20世纪,一代代的作家都热衷于Novelle的写作,名家名篇层出不穷;而且逐渐打破了一群人轮流讲故事的老套子,风格,品种多彩多姿。德国第一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即是以擅长写Novelle享誉世界的保尔·海泽。他与人合作选编出版的《德语Novelle宝库》(1871—1876)和《新编德语Novelle宝库》(1884—1888)两套选集,就共有48卷之多。特别是理论建构方面,德国甚至有了被称为Novellistik这个专门研究Novelle的学科领域,而在同样出了不少写作Novelle的大家的法国、俄国和英美等国,却没有如此盛况。 在我们中国,西方的Novelle这种样式在“五四”前后随着外国文学的大量翻译、“拿来”而传人。至于具体到何时何人首先将Novelle一词译成为“中篇小说”,则不可考。而且严格说来,“中篇小说”这个译法尚欠准确。因为即使以篇幅长短而论,西方文学中的这类作品也不完全是我们习惯意义上的“中篇”,它们虽说多数在三五万字之间,但短可以仅仅万把字甚至几千字——即是说Novelle也包括短篇小说——长可以达到十几万甚至二十万字。反之,有些仅从篇幅来看真是“中篇”的作品,最典型的如已被多种“中篇选”收入的《少年维特的烦恼》,实际上绝非Novelle,而是。Roman(长篇小说)。因此,今天我们把Novelle译为中短篇小说,也只能算差强人意。 再者,Novelle这种体裁除去篇幅的要求,还有一系列其他思想、艺术方面的特征和特点。所有这些特征和特点,说到底,恐怕都与它们最初产生于市民阶级的客厅里或者聚会中有关,都或多或少地受了这些环境条件的影响。在内容方面,它们反映市民阶级的兴趣爱好、思想情感和理想追求。在形式方面,它们篇幅比较适中,在其发展的早期乃至中后期,往往都以一个人或一些人轮流讲故事的形式出现,于故事本身之外或隐或现地可以看见一个讲故事的人,情节往往比较单一,而且大多引人人胜,整个来说十分注意愉悦效果,以满足富裕的市民消闲娱乐的需要。 就效果和作用而言,Novelle显然有别于文学史上通常更早产生的诗歌和戏剧。诗歌(不包括接近诗体小说的史诗和叙事诗)主要作用在于抒发情感,戏剧除了早期用于宗教祭礼和节庆,则富于社会教化功能。可另一方面讲到艺术特点,Novelle又与戏剧有不少共通之处,那就是一样十分讲究故事情节的铺陈,讲究矛盾冲突的提出、展开以致激化,直到出现一个扣人心弦的高潮和转折点,然后再慢慢进入矛盾缓和、解决的尾声和结局。 正因为这些共通之处,在歌德和浪漫派的理论家们纷纷强调Novelle内容的“闻所未闻”“令人惊奇”也即传奇性之后,德国19世纪杰出的Novelle作家施托姆便进一步指出:“成功的Novelle乃是戏剧的散文姊妹,是最严格的文学样式。它也像戏剧一样反映人生最深刻的问题,也必须以一个矛盾冲突为中心,围绕着这个中心去组织全篇,因此就要求形式极为完整严谨,剔除一切非本质的东西。”确实如施托姆所言,在世界文学史上,除去一些现代派或受现代派影响的作品已发生了变异,Novelle的名篇佳作无不富有明显而强烈的戏剧性。 从《十日谈》开始,西方的Novelle在谋篇布局上似乎还有一个常见的特征,就是喜欢和善于使用所谓的“框形结构”。那些躲避瘟疫的男女们的聚会,事实上便构成一个框子,里边包容着一则则生动有趣的故事。自此以后的几百年间,框形结构在中篇小说中可谓变化多端,在一些擅长使用它的大家手里有着无穷的妙用。简单地讲,这种手法颇能适应前面提到的Novelle的那些特点,同时既可交代故事发生的时代、社会背景,也能给讲故事的人提供抒发己见的机会,从而使框子里的主要故事变得客观、完整、单纯和轮廓清晰,还可以描写环境、渲染气氛,使故事的传奇色彩和戏剧性变得更加鲜明、突出。Novelle的框形结构的种种作用,在不同的作品里分别代替了戏剧舞台上的序幕、尾声、幕间的过渡表演乃至旁白和插科打诨等等。 论及。Novelle的艺术特色,还不能不提一提保尔·海泽的所谓“猎鹰理论”。在1871年出版的《德语Novelle宝库》第1卷的序言中,他对这一理论作了系统深入的阐述。“猎鹰”一词典出《十日谈》第五天第九个故事之前的引言: 费得里哥为一位太太耗尽了家财,总不能获得她的欢心,从此只得守贫度日。后来那位太太去看他,他把自己最心爱的一只鹰宰了款待她,她大为感动,就嫁给了他,并且给他带来丰厚的陪嫁。 这段引言使海泽悟出了Novelle的一个重要的和基本的特征,就是每个故事在发展到高潮的时候,矛盾激化到看似无法解决的时候,都应该有一个出人意表的、戏剧性的转折。而引出这转折的,最好是一件具象的、独特的、富有象征意义的物体——海泽称之为Dingsymbol(象征物)——例如那只对于费得里哥来说十分珍贵的猎鹰。海泽因此认为,每一个Novelle的作者应该经常问自己:“我的‘鹰’在哪里?那使我的故事区别于其他成千上万篇故事的独特之处在哪里?”海泽的这一理论,事实上又从另一个方面点出了Novelle与戏剧的亲密关系。那所谓“象征物”或“物的象征”,不就是在戏剧或现代的影视艺术中常常反复出现、大写特写并最终引起剧情突变的某一特别的道具吗? 关于’Novelle的思想艺术特征,不可能在一篇短文里完全说清楚。 与英法等国相比,德国资本主义的发展自有其特点。这种特点反映在文学中,便造成了德语文学与其他欧洲国家文学的显著差异。 17世纪上半叶,在德意志这片土地上进行了三十年(1618—1648)之久的宗教战争,使德国分裂成三百多个小诸侯国,大大推迟了社会历史的进程。德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缓慢和不平衡,造成了它的资产阶级苟且偷安、无所作为的软弱性格。在这种历史条件下,很难产生像参天大树一般气魄宏伟的长篇小说,很难产生像巴尔扎克、狄更斯、托尔斯泰和陀思妥耶夫斯基那样擅长写长篇小说的巨匠。但是,作为历史的补偿,德语文学却以诗歌和中短篇小说著称于世。一些著名的德语作家除了脍炙人口的诗歌外,大都写过不少优秀的中短篇小说。它们以一时一事为题材,具备以小见大的优点。它们像生命力旺盛的山花野草一般,在德语国家的土地上到处生长出来,发育得多彩多姿。霍夫曼和其他浪漫派作家的小说,散发着神秘的“兰花”的幽香。凯勒和高特赫夫等瑞士小说家的作品,充溢着阿尔卑斯山明媚的阳光和清新的空气。生长在北海之滨的施托姆的小说始终像笼上了一层轻雾似的,弥漫着凄清柔美的诗意…… 日耳曼民族是个善于深思的民族,古往今来产生了不少伟大的哲人和学者。这个民族特点影响到文学,好处是出现了像《浮士德》式的富于哲理的巨著,坏处则是造成长篇小说大都议论冗杂,流于枯燥沉闷。19世纪末,托马斯·曼等登上文坛,打破了德语长篇小说贫乏和成就不大的局面。然而,即使他那伟大的代表作《布登勃洛克一家》,也仍被人比做“一部重载而行的车辆”,读起来同样并不轻松。但是,德国的中短篇小说一般却没有这个毛病。从形式上说,这种体裁本身就决定了必须要剪裁经济即要求内容高度凝练集中,容不得大发议论或进行哲学思辨。与板着面孔的长篇小说家不同,德语中短篇小说的作者们大多是讲故事的能手。歌德、格里尔帕策、凯勒、施托姆、迈耶尔、海泽,等等,他们的作品都结构严谨,富于传奇色彩和戏剧性,充满幽默感和画意诗情,使我们读来津津有味,从中获得丰富的艺术享受。德语文学通常给人一个不好看的印象,殊不知德语的中短篇小说,却真是既耐看又好看。 还值得特别提一提的是德语中短篇小说在世界文学之林的地位。两百多年来,德语国家出了霍夫曼、凯勒、卡夫卡等有巨大世界影响的中短篇小说家。以《谢拉皮翁兄弟》这个中短篇集闻名的霍夫曼,深受巴尔扎克、波德莱尔、狄更斯、爱伦·坡、果戈理以及欧美其他许多大作家的称赞。凯勒创作了《塞尔德维拉的人们》等几个优秀的集子,更被誉为“写中短篇小说的莎士比亚”。至于卡夫卡,他著名的《变形记》和《审判》等代表作,则被公认是西方现代派小说的经典,很少欧美的现代小说作者不曾受到过他的影响和启发。此外,还有克莱斯特、施托姆、海泽、托马斯‘曼和斯蒂芬·茨威格,等等,这些著名作家在写中短篇小说方面也是卓有成就,各具特色。以国家而论,德语国家的中短篇小说在传统、作者、风格等方面,可以说至少不逊于法俄或者其他任何国家。 本书选收了德语Novelle中篇幅较长的十多篇名家名作,故名《德语中篇小说经典》。另一些同样脍炙人口、但篇幅较短的杰作佳构,如克莱斯特的《智利地震》、施托姆的《茵梦湖》、保尔·海泽的《犟妹子》和海涅的《帕格尼尼》等,则收进了译者的《德语短篇小说经典》。这两个集子加在一起有三十多篇作品,虽已精彩纷呈,风格各异,却仅为数量巨大的德语中短篇小说之一小部分而已。不过,尽管有种种的遗憾和欠缺,读完它们,仍可以窥见德语中短篇小说全豹之一斑,发现并认可笔者所言——它们多姿多彩并异常“好看”。
内容概要
本书收集了众多德语名家的经典中篇作品,如海泽的《台伯河畔》、克莱斯特的《圣多明各的婚约》、凯勒的《被滥用的情书》、施托姆的《双影人》等。这些中篇小说篇篇精彩“好看”,其富于浪漫传奇色彩和戏剧性的故事要么跌宕起伏、扣人心弦,要么妙趣横生、幽默风趣,读来十分过瘾。
作者简介
威廉·豪夫(Wilhelm Hauff,
1802—1827),德国19世纪著名的小说家和诗人,在德国文学史上是个彗星似的人物。他的作品大都是他逝世前一两年写成的,主要有长篇小说《列希登斯泰因》(1826)、《艺术桥畔的女乞丐》(1826)、《皇帝的画像》(1827)等。在他的整个创作中,童话创作占有重要地位,并使他举世闻名。他的童话被译成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地广为流传。
保尔?海泽(Paul Heyse,
1830—1914),德国著名小说家、戏剧家和诗人。其作品数量颇丰,但主要成就仍体现在其技艺精湛的中、短篇小说中。他的作品总是力求发掘出人性中的善和美,讴歌人与人之间纯洁无私的爱情、友谊以及舍己忘我的高尚品德;故事情节尤其富有戏剧性,曲折紧张,引人入胜。
迈耶尔(Conrad Ferdinand Meyer,
1825—1896),瑞士著名的中篇小说家,尤其在历史小说这一特定的题材范围内,更取得了整个德语文学史上无人堪与比肩的成绩,为后世留下了一批脍炙人口的佳作,丰富了世界文学的宝库。代表作有收入本集的《圣者》和《护身符》等。
特奥多尔?施托姆(Theodor Storm,
1817—1888),德国19世纪中叶著名的小说家和抒情诗人,德国“诗意的现实主义”的杰出代表。生于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的胡苏姆小镇,早年曾从事法律工作。他的主要成就在中短篇小说方面,其最受欢迎的作品是《茵梦湖》,它为施托姆赢得了小说家的声誉。作为19世纪德国现实主义的代表作家,施托姆以五十余篇小说为德国“诗意的现实主义”文学作了最好的注解。
书籍目录
Novelle——德语文学多姿多彩的奇葩
Novelle
[ 德国] 歌德
赌运
[ 德国] 霍夫曼
圣多明各的婚约
侯爵夫人封? O
[ 德国] 克莱斯特
冷酷的心
[ 德国] 威廉? 豪夫
双影人
白马骑者
[ 德国] 施托姆
被滥用的情书
[ 瑞士] 凯勒
山中水晶
[ 奥地利] 施迪夫特
护身符
圣者
[ 瑞士] 迈耶尔
台伯河畔
安德雷亚? 德尔棻
[ 德国] 海泽
章节摘录
版权页: 冷酷的心(威廉•豪夫) 谁要是到斯瓦本地区旅游,可别忘记去黑森林里转一转,倒不是想让你瞧瞧那些并非到处都能见到的茂密挺拔的枞树,而是想让你看看那儿的人们。他们和周围的居民明显地不一样。比起一般人来,他们长得更高大些,肩膀更宽,四肢也更强壮。这似乎是因为清晨枞树散发出令人精力充沛的香气,使他们从青年时代起就比河谷和平原地区的人呼吸更舒畅,眼睛更明亮,人也更勇敢,尽管也更加粗野。不仅是言谈举止和个头儿不一般,他们的风俗习惯和穿着也和森林外边的人大不相同。巴登黑森林的居民穿得最漂亮,男人们蓄着胡子,随它在下巴周围自生自长。他们的黑色紧身上衣,宽大而又打有很多褶的马裤,红色的袜子以及宽宽的圆盘上耸立的尖帽子,使他们看起来虽说有些奇特,但却显得挺庄重,令人肃然起敬。他们的职业主要是制造玻璃器皿,也生产钟表,并运到外地去卖。森林的另一端也住着这个民族的同胞,然而由于工作不同,他们的习俗也就和制造玻璃器皿的人两样。他们做木材生意,砍伐森林里的枞树,把它们扎成筏子,放到纳果德河中漂进涅卡河,再从涅卡河的上游顺流而下,漂入莱茵河,一直抵达荷兰。沿江的人们都认识黑森林的伐木工和他们长长的木筏。在沿河的每一座城市,黑森林的人都要停靠一段时间,在那儿得意地等待着顾客来买他们的木材和木板。最结实、最长的木料他们多半卖给荷兰人去造船,能得到一笔好价钱。他们已习惯过一种粗野而流动的生活,喜欢的是高坐在木筏上顺流而下,头疼的是沿着河岸步行走回家去。因为生活方式不同,他们的服饰也和黑森林那些玻璃匠有所区别。他们穿深色的亚麻紧身上衣,宽阔的胸膛面前吊着巴掌宽的绿色裤背带,下面是黑皮长裤,裤兜里露出的铜尺子像勋章一样引人注目。然而,他们的骄傲和快乐却是他们的靴子,这可能是世界上任何地方都没有的最高的靴子,可以使劲朝上拉,一直拉到膝盖上边尺把高的地方。这样,驾筏人即使在三尺深的水里走来走去,都不怕把脚弄湿。直到不久以前,黑森林的居民们都还认为有森林精灵存在,这愚蠢的迷信最近才真正被消除掉。令人惊讶的是,传说中住在黑森林里的精灵穿着打扮也是不一样的。人们肯定地说,小“玻璃人”,也就是那个三尺半高的好心肠的小精灵,从来都是戴着宽边小尖帽,穿着紧身上衣和打褶的马裤,脚穿红色的小袜子。游荡在森林另一端的荷兰人米歇尔呢,据说则是一个宽肩膀的巨人,这家伙总是一身放筏工的打扮。还有几个声称见过米歇尔的人信誓旦旦地说,他们可不乐意掏自己腰包去买几条牛,以便用它们的皮给这个巨人做双靴子。“靴子大得不得了,普通人站进去只能露出脖子。”他们这样说,还保证绝对没夸大其词。我想给你们讲的,就是发生在一个黑森林青年与森林两端的精灵之间的奇特故事。 …… 白马骑者(施托姆) 我这儿打算讲的故事,还是半个多世纪前,我在我的太外婆斐得逊老参议员夫人家里得知的。一天,我坐在她的扶手椅旁,专心一意地读一本蓝色硬纸封面装帧的杂志,记不清是莱比锡的什么“文摘”呢,或者是《汉堡帕普文摘》[1]。回想起那位八十开外的老太太不时伸出手来抚摸她曾孙我的脑袋的情景,我现在还不禁感到阵阵战栗。她自己和她的那个时代都早已进了坟墓;后来,我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去寻找那份杂志,却始终没有找着,所以既不能担保自己讲的一定是事实,也不愿在有谁提出异议时站起来进行辩解。我能肯定地告诉诸位的只是,从那以后,尽管并没有任何外界的刺激在我心中唤起对它的回忆,我却再也忘不了这个故事。
媒体关注与评论
保尔·海泽塑造出了一种具有古代人式的纯朴和真挚热情的光辉典范,赋予单纯的自然肌体以热烈绚丽的色彩,从而产生出了特殊的魅力。——【瑞士】凯勒为了简单明白地指出特奥多尔?施托姆的小说特点,我不知道还有比称它们是一位抒情诗人写的小说更好的说法。——【德】保尔?海泽施托姆的小说真是细腻优美到了极点……弥漫着一种十分特殊的诗一般的馥郁之气。——【俄】屠格涅夫(克莱斯特)没有任何心理分析的小气泡掺进这种玻璃般透明的叙事之中,正是这种叙事过程中,客观的东西神奇地变做了透明。——【奥地利】茨威格
编辑推荐
《新陆文库•德语卷:德语中篇小说经典》包括:《双影人》《冷酷的心》《圣多明各的婚约》《台伯河畔》等。歌德、凯勒、施托姆、迈耶尔、海泽等这些德语名家写就的经典中篇故事以一时一事为题材,像生命力旺盛的山花野草一般,在德语国家的土地上生长出来,令人回味无穷。杨武能执译,陆智昌设计,适于收藏与馈赠。德语中篇小说的最高成就,权威译本带来最“好看”的德语文学。关于“新陆文库”:也许阅读的黄金时代已经到来:内容丰盛,载体日趋便利且多样。但对于真正的读者和图书珍藏者来说,一个新的时代才刚要启程。我们相信,在这个即将到来的时代里,只有该时代最好的文字和经过时间沉淀的经典才被印在纸上;而这些付印的纸张,在装帧设计和印制上,会充分地尊重我们的阅读体验和审美要求,尤为值得收藏。“新陆文库”看到了这样一个时代的帷幕正被拉开,并试图成为其中最早的先行者之一。
名人推荐
保尔•海泽塑造出了一种具有古代人式的纯朴和真挚热情的光辉典范,赋予单纯的自然肌体以热烈绚丽的色彩,从而产生出了特殊的魅力。——(瑞士)凯勒为了简单明白地指出特奥多尔•施托姆的小说特点,我不知道还有比称它们是一位抒情诗人写的小说更好的说法。——(德)保尔•海泽施托姆的小说真是细腻优美到了极点……弥漫着一种十分特殊的诗一般的馥郁之气。——(俄)屠格涅夫 (克莱斯特)没有任何心理分析的小气泡掺进这种玻璃般透明的叙事之中,正是这种叙事过程中,客观的东西神奇地变做了透明。——(奥地利)茨威格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