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3-1 出版社:重庆大学出版社 作者:【德】施托姆 页数:378 字数:266000 译者:高中甫、关惠文 等
Tag标签:无
前言
施托姆——陋世中的诗意写手 高中甫 从19世纪二三十年代开始,在欧洲兴起了一股强大的、反浪漫主义的文学思潮,这就是现实主义。它很快就成为主流,崛起了一批又一批跻身世界文坛的大作家、大诗人。在法国出现了司汤达、梅里美、巴尔扎克、福楼拜等人,在英国出现了狄更斯、萨克雷、夏洛特·勃朗蒂、盖斯凯尔等,在俄国有果戈理、屠格涅夫、冈察洛夫、亚-尼·奥斯特洛夫斯基等人,而德语文学则有斯蒂夫特、施托姆、默里克、凯勒、冯塔纳等人活跃于文坛。这些现实主义作家创作出了一批又一批伟大的作品,它们成为世界文学和民族文学的珍品,永远熠熠生辉。 与统一的中央集权的法、英、俄不同,分裂的德国政治上窳败、经济上落后(这种支离破碎的格局直到1871年德国统一才得以改观)。因此德国的现实主义文学有着自己的特点,或者说是弱点:它没有无情地揭露现实的勇气,缺乏尖锐的批判社会的精神,不具有一种清晰的先进的思想;这一批现实主义作家在生活观察上、在时代剖析上匮乏足够的胆识和犀利的目光。正是因此,从文学成就上来看,德国的现实主义作家难以与法、英、俄的现实主义作家相颉颃,难以跻身世界级作家之列。尽管如此,他们却是德国文学中一个不可缺少的构成部分、一个重要的环节,这批作家是德国当时社会环境下所能造就出的文坛上的佼佼者了。 德国现实主义比法、英、俄现实主义统领文坛的时间稍晚。1848至1849年德国资产阶级革命失败不仅在政治上、精神上,而且也在文学上引起了巨大的变化,现实主义即是以此为契机应运而生。然而由于先天上的不足,德国现实主义缺乏批判的力量,而有了“诗意的”现实主义之称。尽管这一名称并不为文学史家普遍认同,但是“诗意的”这个定语的确也能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德国现实主义的本质。诗意的现实主义追求的不是对现实的揭露和批判,而是在批判和神化之间找平衡,是对现实和这个现实中的人进行象征的诗化;不是社会性的批判,不是去揭示鄙陋现实的根源,而是在有限的生活领域里去保持和发展人性。这正如一位德国文学史家所说:“……诗意的现实主义作家在逝去的东西中寻找持续下来的,在时代中去寻找无时代的东西……与稍后的自然主义不同,是在现实中寻找美,因此它对所表现的世界多数情况下是说一个肯定的‘是’字……”(见《插图本德国文学史》六卷本,第四卷,KOMET出版社)随着1871年德国的统一,民族主义的高涨,经济上的“起飞年代”,为这种文学思潮的进一步发展和某些突破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它一直持续到19世纪80年代末期。 德国诗意的现实主义作家固然无法与同时代的法、英、俄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等量齐观,但这并不能否定他们文学上的成就。他们的个人生活和社会经历、他们对现存秩序的矛盾心态、他们对现实的失望情绪、政治上对民主和对一个人类美好未来的艨胧追求,使他们经常保持清醒,在文学实践上能时而突破诗意的现实主义的温柔之网,创作出一些批判性的作品。 上面稍多地谈了德国的诗意的现实主义,这是为我们理解包括施托姆在内的诗意的现实主义作家提供了一个文学背景,便于对他们的文学作品作出更好的判断。 在诗意的现实主义作家群中,台奥多尔·施托姆(1817—1888)是一位重要代表者。他的早期作品典型地表现出了诗意的现实主义特点;而在晚期,他的作品突破了诗意的现实主义,有了较为强烈的社会批判精神。他生于石勒苏益格一荷尔斯泰因的胡苏姆,这是一座濒临北海的风光绮丽的小城。父亲是一名律师,母亲是佛里西亚人(日耳曼人的一支,定居于佛里西亚群岛及北海沿岸)。施托姆大学时在基尔和柏林攻读法律,毕业后回故乡做律师。时石勒苏益格一荷尔斯泰因在丹麦统治之下,他积极从事反对丹麦统治的民族解放斗争。1853年施托姆被迫流亡,在波茨坦等地做法院推事。1864年爆发普鲁士一丹麦战争,丹麦失败,石勒苏益格一荷尔斯泰因并人普鲁士。施托姆返归故乡任行政长官。但他对普鲁士推行的统治深为不满,可他感到无能为力,极度沮丧。在1864年到1870年间,如他在仕途上一样,他的创作也处于消沉时期。他在_封致友人的信中写道:“公共关系是如此令人厌恶,它使每~个正直的人的生活都不得不变得痛苦不堪。”1880年他退出政界,专事创作。在此后的八年间他创作了一批具有时代感和批判精神的重要作品,如《缄默》、《箍桶匠巴施》、《双影人》、《骑白马的人》等。 施托姆是从诗歌创作走上文坛的。他创作了大量的抒情诗,称自己本性是一个抒情诗人,在他的诗歌中可以找到他的整个性格、激情和幽默。他从19世纪40年代后期开始写小说,他不写长篇(Roman),只写小说(Novelle)。他在谈到自己的小说时说道:“我的小说出自我的抒情诗。”与他同时代的作家保尔·海泽称他的小说是“抒情的小说”。1850年发表的《茵梦湖》使他名声大噪。在此后直到他辞世共写有五十多篇小说,此外尚有一些童话。在多以故乡为背景的作品中,他以优美的文笔描绘出一幅又一幅富有诗意的图画,娓娓动听地讲述一个又一个感伤的故事,谱写了一曲又一曲令人为之叹息的恋歌。他的作品充满了对往昔的怀念,表达了在鄙陋现实中一种无可奈何无能为力的灰色情绪。 施托姆的小说多是采用框形结构的表现形式。所谓框形结构即是借助一个机缘、一个景物或一种象征物,用倒叙、回忆的手法,几乎是线式地叙述一个完整的故事,最后回转到故事的起点。在这样一个框架中展开情节,敷衍事件,描绘景物,塑造形象,最后结束故事。框形结构是德语文学中许多作家惯用的一种形式,而施托姆是此中能手,他运用起来得心应手,甚至能进一步发展成双重的甚至三重的框架。 本书共选了施托姆六篇小说和一篇童话。除这篇童话,皆以创作年代为序排列。这里无须对它们一一加以介绍,我想只对他早期引起轰动的《茵梦湖》和他最后一篇力作《骑白马的人》略微作些叙述,或许有助于读者理解,也可以对施托姆的创作及其发展有一个总的印象。 《茵梦湖》写了一个令人伤感的爱情故事。主人公赖因哈特暮年时形单影只,他沉浸在回想少年时代与伊丽莎白青梅竹马的生活情景中。那时两人相爱甚笃,心心相印。可在赖因哈特外出求学时,伊丽莎白屈服于母亲的意愿另嫁。在伊丽莎白婚后,赖因哈特到茵梦湖庄园拜访。再度重逢燃起的情愫只能深埋内心,他俩都默默地听从命运的安排。面对一个狭隘的生活环境、一个鄙陋的现实,他们无力抗争,只能顺从地忍受;习俗、偏见和财富毁灭了这对本应成为爱侣的恋人的爱情和幸福。小说充满了怀旧和断念的情绪,掩卷之后一种怜其不幸、哀其不争的思绪便涌上心头。 《骑白马的人》是施托姆辞世前的最后一部作品,它写了一个有才干有意志力的人在一个充满市侩气的现实中的悲剧。农民之子豪克·海恩聪颖勤奋、年富力强,他在担任堤防督办时热爱自己的工作,渴望做出一番事业。但他的超前观念和先进思想及独行其是、孤行己见,引起目光短浅、思想保守的众人的非议,说他被魔鬼缠身、不信上帝、所骑的马是淹死的马的骨骼所变,等等。但他一如既往,把整个身心都投入新堤的建造。他的努力为农民带来了益处,但当他发现新旧堤结合部是一处危险所在而提议应进行必要的加固时,却遭到了反对和讥讽。一天夜里狂风暴雨骤至,堤坝崩塌,他的妻子和孩子葬身海潮。豪克目睹家破事毁,万念俱灰投水自尽。可以明显地看得出,施托姆已经突破他一向热衷和习惯的爱情、婚姻、家庭的题材,也在突破诗意的现实主义美学的束缚而着笔社会的先进和保守、因循守旧和励精进取、保守和变革这一类具有强烈时代气息的大课题,并且有了鲜明的社会批判的色彩。
内容概要
本书精选了施托姆不同时期的代表作共七篇。从轰动文坛、哀婉悱恻的《茵梦湖》,到青梅涩涩、郎骑竹马的《来自大洋彼岸》和幻梦破碎、玫瑰凋谢的《大学里》,到温馨委婉的《三色紫罗兰》和悲情满怀的《双影人》,再到令人扼腕沉思的绝笔之作《骑白马的人》——
一幅幅充满诗情画意的图画、一段段动人心弦的故事、一款款缥缈流转的情愫,它们充满了对往昔的怀念和对今世的断念,表达了在鄙陋现实中的一种无可奈何无能为力的灰色情绪。
作者简介
特奥多尔·施托姆(Theodor Storm,
1817—1888),德国19世纪中叶著名的小说家和抒情诗人,德国“诗意的现实主义”的杰出代表。生于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的胡苏姆小镇,早年曾从事法律工作。他的主要成就在中短篇小说方面,其最受欢迎的作品是《茵梦湖》,它为施托姆赢得了小说家的声誉。作为19世纪德国现实主义的代表作家,施托姆以五十余篇小说为德国“诗意的现实主义”文学作了最好的注解。
书籍目录
施托姆——陋世中的诗意写手
茵梦湖
在大学里
来自大洋彼岸
三色紫罗兰
双影人
骑白马的人
汉斯熊
名家评论
施托姆生平和创作年表
章节摘录
茵梦湖很快就有一个小姑娘的俏丽身影走到他的跟前。她叫伊丽莎白,有五岁了,他比她大一倍。她的脖子上围着一条红色的丝巾,这跟她的一双褐色眸子十分般配。“赖因哈特!”她喊道,“我们放假了,放假了!整天都不用上学了,明天也不去了。”赖因哈特把夹在胳膊下的演算板麻利地放在房门后面。随后两个孩子就穿过房子跑进庭园,经过庭园大门到了草地。这个意想不到的假期令他们喜出望外。赖因哈特在伊丽莎白的帮助下在这儿用草皮搭了一个房子,他们要在夏日傍晚住在里面。……高中甫 译在大学里我没有姊妹能教我怎样跟我同龄的女孩子交往。我于是进了舞蹈学校。学校每周在市政厅礼堂里举行两次集会,市政厅同时又是市长的住宅。把市长的儿子,我最要好的朋友算在内,我们八个男学员,都是我们故乡拉丁语学校的七年级学生。谈起那些女学员就有一种似乎无法克服的困难了,那第八个身份相当的女士根本没有跳舞的天分。唯独弗里茨“市长”有办法。每逢宴会都会被市长夫人请来的市长父母从前的女厨子,跟一个缝补匠结了婚,此人取了个法国名字,他的脸瘦削蜡黄,他不在自己的缝补桌前老老实实地穿针引线,却偏偏喜欢在小酒馆里饶舌。这些人住在城市的尽头,那里的街道正对着宫廷花园。狭窄的小房子,前面栽着一棵高大的菩提树,那树荫几乎完全遮住了门旁唯一的窗户,这景象我们再熟悉不过的了。为了捕捉那美丽姑娘的一瞥,我们常打那前边经过,她通常都是坐在木樨草和天竺葵花盆后边做针线活,在我们男孩子的想象中她正在扮演一个并非无足轻重的角色。……关惠文 译来自大洋彼岸我跟她一起住在我父母家里的时候,我十二岁,她可能比我小几岁。当时她的父亲还住在西印度的一个小岛上,在那里他由于运气好,在很短的时间里就从一个穷商人变成了一个富有的种植园主。几年前,他就把女儿送回德国学习家乡的礼仪习俗来了。但她此前一直在那里受教育的寄宿学校,因女校长的逝世而解散了。在没有找到新的寄宿学校之前,家人只好把她交给我的父母照料。在我亲眼见到她之前好久,我脑子里就想象她是什么样子了,等看到我母亲真的在父母亲卧室旁边为她准备了一个小房间时,我的想象就更加丰富了。这个小姑娘对我来说是一个秘密。这不仅因为她是来自世界的另一个大洲,也不仅因为她是一位种植园主的女儿。那些种植园主我在绘图儿童读物里看见过:他们个个富得流油,却无不极端残暴——我还知道,她母亲不是她父亲的妻子。至于这个女人的详细情况我就不得而知了。我最爱把她想象成一个皮肤像青檀一般油黑的漂亮的女黑人,头发中间绕着不少珍珠串,胳膊上套着闪光的银镯子。……关惠文 译骑白马的人果不其然,过了一会儿,当一块黑色的云层上来把我的周围变成一片漆黑,同时那呼号着的凶风恶雨企图把我连同我的马从堤坝上推下去时,我的脑际真的闪现过这样的念头:“别傻了!回去坐到你朋友的暖窝里去吧!”随后我又突然想到,回去的路程比去我的目的地的路程还要长呢。于是我便骑马继续疾行,把我的大衣领子拉起来挡住耳朵。现在倒是有个什么东西在堤坝上迎面朝我走过来了。我什么也没听见,但影像越来越清晰,半月洒下微弱的光时,我以为认出了一个黑色的人影。不一会儿,他来到近前,我看到他骑着一匹马,一匹瘦削的高头白马,一件暗色的大衣围着他的肩头忽拉拉飘动,在疾驰过去时,苍白面孔上的两只炯炯发光的眼睛扫了我一眼。这是谁?他想干什么?现在我想起,我没听见马蹄声,没听见马的喘息声——骏马和骑马的人确确实实从我身旁驶过去了!……
媒体关注与评论
这部小说真是细腻优美到了极点……弥漫着一种十分特殊的诗一般的馥郁之气。——[俄罗斯]屠格涅夫对于一些劳瘁的心灵,这清丽的文笔、简朴的结构、纯真的感情,也许可以给予少许安慰吧。——巴金我们读完了《茵梦湖》之后,无论如何总不能了解他何以用了这样简单的文字,能描写得出这样复杂的感情来的……与其称他作小说家,还不如称他作诗人的好。——郁达夫论文字的秀丽轻飘,论描写方法的活泼高妙,《茵梦湖》可算是在文字上下工夫的读者们最好的读物。——张友松
编辑推荐
《新陆文库•德语卷:施托姆中短篇小说经典》编辑推荐:施托姆是最早被译介到中国的欧洲作家之一,郭沫若、巴金都翻译过他的作品。他用最朴素的语言,写出现实主义背景下最真实、最打动人的浪漫。高中甫主译,陆智昌设计,适于收藏与馈赠。陋世中的诗意写手,最早影响中国新文学的欧洲作家之一。
名人推荐
这部小说真是细腻优美到了极点……弥漫着一种十分特殊的诗一般的馥郁之气。——(俄罗斯)屠格涅夫对于一些劳瘁的心灵,这清丽的文笔、简朴的结构、纯真的感情,也许可以给予少许安慰吧。——巴金我们读完了《茵梦湖》之后,无论如何总不能了解他何以用了这样简单的文字,能描写得出这样复杂的感情来的……与其称他作小说家,还不如称他作诗人的好。——郁达夫论文字的秀丽轻飘,论描写方法的活泼高妙,《茵梦湖》可算是在文字上下工夫的读者们最好的读物。——张友松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