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电影

出版时间:2012-2  出版社:重庆大学出版社  作者:杨晓林  页数:175  

前言

做这本书,是我的梦想之一。    邀请了六十多位师从名门、学艺大家,来自全国数十所高校的年轻学者,在“百年奥斯卡最佳电影品鉴”的旗帜下听将令,我也有种自豪感,因为我明白,他们中的许多人,学养深厚,硕果累累,堪为我师。要让大家唯余马首是瞻,除非我的计划,我的意见有道理。大家各自选了自己最为熟悉和热爱的作品,尽平生之所学,探幽发微,道人所未道,洋洋洒洒,挥笔成文。本书集学院派各路青年学者的新锐观点,同时在表述上力求温柔敦厚,讲究学术文章的以理服人,或华美,或平易。或雄辩滔滔,或娓娓道来,皆才情四溢,机杼自出。在集萃成书、审阅统稿的日子里,我的确是怀着一份春华秋实的喜悦。    说心里话,我对自己能完成这样的“分析伟业”也暗自佩服。曹丕说:夫然则古人贱尺璧而贵寸阴,惧乎时之过己。在当今时代,蹉跎岁月,甘心碌碌无为者稀矣!所有人都是忙人,在学苑、在职场、在家里,为生存、为生活、为梦想在打拼。以余为例,俗务如山:各种应酬、会议、约稿、策划、写剧本,还要每天在篮球场上过两个小时的篮球瘾,闪转腾挪,抢截扣投,度过人生那大汗淋漓的美妙时光,沾沾自喜于竟然还有二十岁的体能。夜阑上网,环顾朋辈,成绩斐然者多矣!于是又不得不扬鞭奋蹄!    我们常在问自已:我是谁?我在干什么?何时才能做自己最想做的事?我要达到什么目标?再过五年我是谁?再过十年我又是谁?常这样问自己的人,活得很累很累……我和本书的所有撰稿者一样不能免俗,也不能不自省。但大家累并快乐着,虽然每个人都为各种事情所扰,也都有过忧心如焚、惶惶不可终日的时光,但是我们所热爱的电影会让我们对生活充满热爱。虽然这个世界的公平是相对的,不公平却是绝对的。但只有自己不抛弃自己,人先自救,方有天救。要永远对生活充满希望,对于困境与磨难,微笑面对。    本书的文字就时间而言,不能说是引导观众消费的“劲片热评”,也与投资方、制片方的市场需要完全无关,完全是八十多部电影大热大卖,尘埃落定几年几十年之后,在春夜听雨,向壁品茗的心境中,静心静气地著述。重翻历史旧案,拂开尘封故事,道其短长,辨其是非,点一烛之明,存一家之说,为中国的电影人和电影爱好者赠一份言论,为中国电影的繁荣添烛光之辉。    学术乃天下公器,人皆不可得而私之。电影好坏,公道自在人心,做这本书的目的,就是拿奥斯卡最佳影片来说我们六十多位青年学者自己想说的话,唱我们自己想唱的歌。也是有意想为中国电影批评家挣回些面子,因为中国的批评家有自己的苦衷,真正的电影批评很多都是滞后的。    余曾撰一文《批评家的苦衷与滞后的电影批评》,发表干《人民论坛》2011年9月(下)。后被《人民网》《光明网》《中国电影网》《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求是理论网》《中国日报网》《文化发展网》《前线网》《新文网》《同济大学新闻网》等全文转载。文章分析了中国电影批评家进退失踞的尴尬状况,现将未删减版原文转附如下:    2009年编剧程青松接手主编《青年电影手册》杂志,在采访中他说:“有了大片以后,很多人写公关稿宣传稿,还有组织很多博客写手写宣传稿,跟影片本身混在一起。每当大片一开始出来都是被吹捧,我觉得就像电视广告一样,难免里面会形成一种欺诈。大家觉得中国电影不容易,而这种没有底线的吹捧,反而是对中国电影的损害。”针对许多影评人为金钱而评论、沦为“皮条客”、“批评,失语与失身太久了”的现象,程青松表示,《青年电影手册》坚持独立性和非依附性,发展独属于自己的批评话语系统,要以电影批评影响电影创造乃至推进电影创造。    程青松的愤慨以及想有所作为的精神令人尊敬,但是,中国影评人有自己的苦衷。    中国电影自2002年的商业巨制《英雄》后,经过近十年的发愤图强。终于跃出了曾经所谓的“深坑”。2010年票房过百亿,这标志着中国已开始向电影强国迈进,而本土大片对中国电影中兴居功至伟。对于大片的宣传问题,历来备受争议,每每成为社会舆论的热点。投资人要收益,就会花钱请人为其宣传造势,而有名的理论工作者的声音,就成为宣传营销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来自政府和制作方的招待会、研讨会、媒体,自然就成了讲坛和阵地。影评人为人情所困、为场面所逼,隐藏起自己的真实感想,在影片上映前铺天盖地地说一些政府、制片方和发行方需要的话语,亦势在必然。但长此以往,这些所谓的“电影评论”就会失去公众号召力了。    按理说,电影批评家属于社会精英阶层,作为知识分子,应该具有独立的思想和人格,不媚权、不媚钱、不媚世,说自己想说的话,唱自己想唱的歌。但是,在这种场合中,你不和大家“唱同一首歌”,而要另展歌喉,显然就很“跑调”。    实事求是地讲,对于大片,我们需要多一种的声音,多一种与政府和投资方不同的声音,但这种声音,显然不适合那种场合。好在,这种声音往往在时过境迁之后就会发出来,存在于学者的专著中,在喧闹后的沉寂中发出,只不过离开了影片沸沸扬扬热映热议之当时,在时间上滞后了一点而已。    在中国,被冠以“电影批评家”头衔的人,大都是高校的教授或社科院、电影研究所的研究员。由于都是体制内的人,难免不为体制讲话。其赖以存身的环境决定了他在建构自己的批评话语时的主流性,但是无论如何。作为一个电影批评者应有自己的话语标准。    早在1926年,影评人连筱痴就明确地谈到了作为一个电影批评家所要具备的条件:“高尚的人格”“坚决的意志”和“丰富的鉴赏性”。具体地说,有高尚的人格,写出的文章必然高尚,必然能成为民众思想的总汇聚;有坚决的意志,他的主张就一定不是朝三暮四,而是始终一致的,也一定不会为人收买或豢养;有丰富的鉴赏性,也可以说是博学多闻,就能真正了解什么是批评,就能使用一种科学的方法,帮助电影的发展。其实,中国的影评人在我看来,不是不说真话,而是在“特定的场合”和“特定的时间段”不说真话。只要“事过境迁”,他肯定会说,且言辞犀利、切中要害,每每多诛心之论。在闲聚的饭桌上给朋友说,在课堂和论坛上给学生说,在著作中给读者说。有心的电影人会在自己作品掀起的飓风尘埃落定后,听到很多,学到很多,想到很多。    当面不说,背后猛说,说了还不行,还要出书泄恨,这就是中国的电影批评家。话说回来,中国人是要面子的,当着人家的面骂人家的孩子丑,心里还要人家有足够的涵养和博大的胸襟来容忍你,那似乎只有不通世故者才偶尔为之。    中外电影史上,对电影批评目的的理解和阐释,可归纳出以下几点:移风俗,正人伦;为政治服务;让影视创作者反省;让观众深度理解影片的价值。而电影评价的标准则可分为:政治标准、道德标准、艺术标准、技术标准、商业标准。其实具体到批评的实际操作层面上来,由于电影是综合艺术,各个目的和标准之间难免相互打架、拆台,以致战端一起,硝烟滚滚,成就了一段又一段影史逸事。    中国电影需要辉煌,百花齐放、百舸争流的盛世图景是国人的理想。我们既要娱乐至上的商业大片为民族电影的繁荣打下坚实的经济基础,也要具有先锋性、探索性的艺术片为其前驱,为商业大片在形式上和内容上的不断创新提供新的养分。我们需要商业娱乐片为我们提供精神的休憩,提供在现实生活中不可见的梦想和人生,也要艺术片去探讨人类生存的困境,让我们回到现实,直面惨淡的人生,获得战胜困难的勇气。    作为一个影评人,对于曲高和寡的艺术片,应该放下身价,引导观众去消费、去思考、去阐明其价值,不要或者以票房为准绳,对其口诛笔伐;或者自封为神,对普通观众的口味冷嘲热讽。对于商业片,要冷静地分析其在商业上取得成功的原因,而且对这些原因要区别对待。对其商业卖点要归纳总结,使其向叫好又叫座的路子上走。    其实,我们既不能一顿乱棍子狂扁,将孩子打伤打残打死,也不能摩挲着、宠惯着,明摆着有了过失还在翘大拇指,凡做过父母的都知道,这不是教子成才之法。其实我们很多电影评论人也都明白这个理,也是这么做的。    程青松先生说将在影评环境和电影发展环境日趋恶劣的情况下。携手二十余位国内知名影评人对中国电影展开锋芒毕露的批评。他认为“需要来自民间的,站在观众立场上的电影评论。在这样一个环境下,批评就是给中国电影打的疫苗,可以防止它在一个真空里面,看起来全部是无限好的一种环境里面,防止有更大的疾病到来”。    这种心忧天下,爱中国、爱电影的心当然是好的,电影圈当然需要这种慷慨激昂的,或者是愤怒的声音,因为我们已经听过太多温柔敦厚的、中庸的学院派的声音了,在恹恹欲睡的昏聩状态中我们需要有人来振聋发聩。但是我认为最为关键的是,许多批评的声音早就存在于专家学者的著作和文章中了,我们如何让广大电影人看到它,看懂它。    2012年3月于同济大学电影研究所    杨晓林

内容概要

  《读电影:百年奥斯卡最佳电影品鉴(1929-1959)》的文字就时间而言,不能说是引导观众消费的“劲片热评”,也与投资方、制片方的市场需要完全无关,完全是八十多部电影大热大卖,尘埃落定几年几十年之后,在春夜听雨,向壁品茗的心境中,静心静气地著述。重翻历史旧案,拂开尘封故事,道其短长,辨其是非,点一烛之明,存一家之说,为中国的电影人和电影爱好者赠一份言论,为中国电影的繁荣添烛光之辉。

作者简介

杨晓林,笔名搏子,陕西宝鸡人,复旦大学博士后。上海大学数码艺术学院教工党支部书记。副教授、编剧、硕士生导师。中国广播电视协会数码艺术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长影集团主办的《电影文学》杂志“动漫研究”论坛主持人。在《电影艺术》等国家核心期刊和重要期刊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多篇被人大复印资料《影视艺术》全文转载。创作和改编的剧本有:大型历史电视剧《大秦直道》、电影《生死诺言》、电影《守护灵魂》、电影《上海1925》等。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好莱坞动画电影研究》等4项课题,作为骨干参与教育部及国家社科课题3项。专著有《叛逆·困惑·回归:中国新生代电影比较研究》、《从比较文学到比较电影与动画研究》、《动画大师宫崎骏》,主编教材《影视鉴赏》、《世界影院动画精品解读》、《世界动画电影名片分析》、《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分析》、《世界电视动画名片分析》等,参与译著《后理论:重建电影研究》。待出版专著《迪斯尼动画电影研究》、教材《当代热播电视剧名片读解》。

书籍目录

《铁翼雄风》:“故事讲得好,空战有看头”的默片 《百老汇的旋律》:歌舞新颖,爱情温馨 《西线无战事》:恐怖战争摧残人性 《壮志千秋》:气势恢弘的早期西部片 《大饭店》:人生逆旅中的悲喜剧 《乱世春秋》:圣保罗教堂的十字光芒依然熠熠生辉 《一夜风流》:乖僻喜剧的典范 《叛舰喋血记》:怒海征帆 《歌舞大王齐格飞》:百老汇与好莱坞的完美结合 《左拉传》:为正义、真理而斗争 《浮生若梦》:互相温暖,追求陕乐 《乱世佳人》:19世纪美国的新女性 《蝴蝶梦》:虽逝犹在的吕蓓卡 《青山翠谷》:规范化形式与内在式焦点叙事 《忠勇之家》:“大后方”的“米尼佛夫人” 《卡萨布兰卡》:摩洛哥北部城市的爱情传奇 《与我同行》:战后重建时期的好莱坞寄语 《失去的周末》:关爱酗酒者 《黄金时代》:一场美国人的集体回归之旅 《君子协定》:“我当了六个月的犹太人” 《王子复仇记》:“疯狂”与“延宕” 《当代奸雄》:政客的崛起与覆灭 《彗星美人》:好莱坞的自我审视 《一个美国人在巴黎》:浪漫歌舞,视听盛宴 《戏王之王》:压倒电视气势的超级大制作 《乱世忠魂》:有声有色的墓志铭 《码头风云》:反思“麦卡锡主义”的政治诗篇 《马蒂》:平凡人物的爱情故事 《八十日环游世界》:以大取胜的豪华巨制 《桂河大桥》:文明的较量 《金粉世界》:可以粉饰的歌舞升平 附录1:奥斯卡金像奖的规则 附录2:奥斯卡金像奖的“潜规则”

章节摘录

版权页:   插图:   战斗结束,杰克回到军营,看到施维亚的照片及她向戴维吐露爱意的信,更增内疚之感。他回乡向戴维的父母请罪,得到了谅解。杰克重逢玛丽,向她坦承在巴黎时曾与一不知名女子在一起,玛丽知道那个人就是自己,乃含笑表示一切已过去。经历了种种波折,杰克与玛丽终于找到了爱情。 在奥斯卡金像奖的历史上,《翼》是第一部也是唯一一部获得最佳影片的默片,其成就可以归结为“故事讲得好,空战有看头”,主要表现在以下四方面。 首先表现了美国式的英雄主义。影片真实地反映了当时西方青年对于刚刚过去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记忆和浪漫与热情,节奏明快,洋溢着昂扬向上的乐观主义情调。对于战争,他们不恐惧、不惊慌,而是满怀着憧憬和兴奋积极参军。在训练中一丝不苟,坚决地服从命令,表现的是一种同仇敌忾的精神和勇气,而且音乐也充满着昂扬向上的进行曲节奏。影片有意营造无处不在的喜剧噱头来表现人们的乐观情绪:征兵时,有一个士兵在胳膊上文了美国国旗,在遇到麻烦时一向人展示,就能赢得别人的钦佩或特殊招待;训练时,士兵被装进翻斗里摇转后在地上踉踉跄跄不辨东西,最后很夸张地一头栽进救护车中;在做俯卧撑时鲍威尔的脚总压到后面士兵的帽子,急得帽子的主人很是无奈;而训练士兵的拳击场面也充满着卓别林式的喜剧感,训练的情节剪辑紧凑,甚至用了高速剪辑,使动作幅度加快,而杰克和戴维这对战友和情敌间的拳击格斗因为激烈而被士兵围观,最终相拥和好,众人欢呼,这使影片具有一种卡通游戏般的喜剧感;战争中,玛丽参加了服务队,在开车的途中撞倒了一个士兵,士兵一看是个美女,就躺下装做受伤,当玛丽扶起他时,长官一声令喝,士兵当即爬起归队,明白过来的玛丽哈哈大笑;甚至军队休息时就有热闹的音乐歌舞表演。这种表现手法与中国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电影极为相同。 其次,用四角恋故事来构成叙事主线,用小道具、巧合、误会等赋予本片传奇性和喜剧性。本片与其说是战争片,毋宁说是爱情片,在某种程度上,战争可以说是爱情故事的背景。四个青年微妙的四角关系,在通俗剧中很常见。影片矛盾冲突流畅自然,轻松幽默,虽小有牵强但无滥情之弊。影片还用一些小道具,如玩具熊、照片等来串联人物,构成情节。这些小道具是人物情感的依托,能很好地弥补默片不能用语言传达情感的遗憾。如施维亚的戏份很少,但装有施维亚照片的小照片盒延续了她对两位男主角的影响力,因而发挥了关键性的戏剧功能。影片也用误会、巧合等戏剧常用的手法来构成故事情节。如杰克报名参军,来向施维亚索要照片带在身边,恰巧施维亚准备了一张照片要给戴维,杰克以为是给他的,激动地拿到手里,这时戴维进来,以为施维亚移情别恋,施维亚只好不断解释,最终得到了戴维的谅解。再如玛丽偶然在街上知道杰克的消息,马上到夜总会找寻杰克,却看到他和别的女人搂搂抱抱,甚至醉得压根儿不认得她。玛丽含泪扶着杰克回到军营休息,然后自己换衣服离去,不料却被突然推门进来发召集令的军官误会两人有染,愤然将玛丽解除军人身份,让她抱憾回到故乡。作战前,戴维准备说出施维亚其实深爱自己而不爱杰克的真相,不料杰克先发制人表示他深爱施维亚。混乱中,杰克随身携带的小照片盒掉到地上,跌出施维亚的照片,照片背后有施维亚写给戴维的题字。戴维急忙把照片捡起,要代杰克把照片放回照片盒中,但杰克坚持要自己亲手把照片放回去。戴维不想让杰克看到题字,干脆把照片撕掉,令杰克以为他不够朋友。

编辑推荐

《读电影:百年奥斯卡最佳电影品鉴(1929-1959)》介绍了数十部近百年来奥斯卡最佳电影。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读电影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3条)

 
 

  •   了解经典电影。
  •   内容比较简单,但是可以了解大概
  •   影评合集,只能说智者见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