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1-4 出版社:重庆大学出版社 作者:李超德,张蓓蓓 著 页数:187
内容概要
设计作为集科学性、技术性、艺术性于一体的创造性活动。它是人类改造世界的物质表征和行为过程。设计批评作为衍生于设计的人类思维领域的人文活动,在国际上已成为对设计产品的思想内容、功能和形式进行理性评价、判断和分析的科学活动。已经成为当代西方公众舆论对工业产品进行矫正的监督机制。在我国,电视、网络、报刊都开设了大量的评论栏目,促进了设计批评事业的发展。甚至“旅游卫视”都开设《创意空间》栏目,对建筑、城市规划等大众生活空间给予推介与评价。更有如《新视线》、《名牌》等综合性精英杂志,发表了大量有审美视野、学术视野的评论文章与图片,给大众生活以精神陶冶和生活引导。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设计批评从理论构建、批评意识到批评实践,仍然没有引起学术界的重视。甚至在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的学术结构中,“设计艺术”都没有真正被纳入学术视野。
作者简介
李超德,男,1961年6月出生,江苏江阴人。苏州大学艺术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院学术委员会主任。江苏省教学名师。中国美术家协会委员,服装艺委会副主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美术与设计专业硕士指导分委员会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艺术硕士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教育部高校美术类专业指导委员会委员。教育部高校纺织服装专业指导委员会委员、服装专业指导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流行色协会色彩教育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服装设计师协会常务理事、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亚洲时尚联合会中国委员会理事。上海国际时尚联合会副会长。中国美术学院染织服装系客座教授。东华大学设计学院兼职教授、硕士生导师.苏州市文学艺术家联合会委员。出版专著《设计美学》、《体验视觉》、《迁想妙得》。担任大型学术著作《中国衣经》、《文明的轮回》编委并参与撰写工作,公开在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50余篇,撰写艺术与设计评论70余篇。
张蓓蓓,女,1982年1月出生,江苏如皋人。苏州大学应用技术学院教师。2006年获苏州大学艺术学院设计艺术学硕士学位。201O年获苏州大学纺织与服装工程学院服装博士学位。2010年进入苏州大学艺术学院艺术学博士后流动站从事研究工作。参编、主编了《设计概论》和《服装结构设计》等“十一五”规划教材,公开在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20余篇,撰写服饰评论若干篇。
书籍目录
第一章 “闲情偶记”——服装评论的历史溯源与现状
第一节 服装评论的历史脉动
一、服装评论是既古老又年轻的学问
二、中国历史典籍和文学作品中的服装评论
第二节 服装评论在中国的兴起
一、?方服装评论成为国人的样板
二、中国服装评论在沉寂后迎来繁荣
第三节 服装评论的再生
一、20世纪80年代是服装评论的分水岭
二、服装评论形式的多元化
第四节 服装评论的任务与困惑
一、服装评论的赞美与批评
二、服装评论的困惑
三、服装评论家应该是时尚的边缘人
第二章 “乃服衣裳”——服装评论的定义与本质
第一节 服装评论的概念与内涵
一、服装评论的概念
二、服装评论的内涵
第二节 服装评论与相关因素的关?
一、服装评论与服装设计的关系
二、服装评论与服装设计师的关
三、服装评论与服装理论的关系
第三节 服装评论对象及其评论者
一、服装评论的对象
二、服装的评论者
第三章 “襟袂连生”——服装鉴赏与评论
第一节 服装评论中的审美理想与流行倡导
一、服装鉴赏与服饰审美
二、服装鉴赏的心理特征与服装流行
第二节 服装评论与服装鉴赏的共通性
一、服装评论、鉴赏与服装设计的关系
二、服装评论与鉴赏受主客体制约
第三节 服装评论与服装鉴赏的差异性
一、理性建构与情感补偿的区别
二、注重表现形式与关注题材内容的区别
三、“窥视后台”与“专注前台”的区别
第四章 “缤纷霓裳”——服装评论的分类
第一节 服装评论的媒体分类
一、报纸杂志与服装评论
二、电视广播与服装评论
三、电子网络与服装评论
第二节 服装评论方法的分类
一、服装评论方法的定义
二、服装评论的一般方法
三、服装评论方法的具体运用
第三节 服装评论作者队伍的分类
一、专业服装评论队伍
二、业余服装评论队伍
三、学校服装评论队伍
第五章 “雅韵薰风”——服装评论者的技巧与素质
第一节 宽阔的服装审美视野
一、丰富的生活阅历
二、深厚的文化素养
三、敏捷的思维特性
第二节 独特的评论视角
一、丰富的创造力
二、敏锐的感知力
第三节 严谨的学术道德素养
一、独立的学术精神
二、高尚的道德修养
第四节 服装评论的文本与范式
一、服装评论的写作程序与技巧
二、服装评论的文本结构
附录
附录一 当代主要服装评论家
附录二 其他评论家和评论作者
后记
参考文献
章节摘录
版权页:插图:其服饰各有区别,所有这些严格的规定,都构成了服装评价的标准,不得僭越与混用。西周取代商以后,建立了一套完整的以血缘家族观念为基础的宗法制度,规定了君、臣、民有上下尊卑之分,长幼亲疏之别,诸侯之间又有职位大小、高低之差,这就形成一种天子、诸侯、卿、大夫、士阶梯式的等级制度。衣冕的形式、质地、色彩、纹样、佩饰等都有严格的明文规定。从此。中国的服装就被纳入维护社会制度的礼法规则中,为保证上下尊卑的等级制度服务,披上了浓厚的中国文化色彩,形成了自己独有的文化特色。自从中国出现冠服制度以后,服装一直就是统治阶级“昭名分,辨等威”的工具。因此,代表着政治权力的人通过纺织品的纹样、服装的色彩以及不同等级穿戴就能表明他们的地位和身份。在先秦时期的有关典籍与文章中。许多关于服饰穿戴的理论,可以说是服装审美理论的最早记载。也是服饰穿戴审美评价的依据。姜子牙在《太公六韬》中说:“夏桀殷纣之时,妇人锦绣文绮之坐食,衣以绫纨常三百人。”说明当时的服饰刺绣规模已经很大。《书经》中“虞书·益稷篇”假托虞帝的话说:“予欲观古之象,日月星辰山龙华虫之会,宗彝藻火粉米绣,以五采彰施于五色,作服。”说明当时以自然界、动物的素材绘在衣上,以其纹饰达到某种审美效果和宗法礼仪意图。商周时期,北方许多地方成为纺织服装丝绸生产的中心,虽说文章典籍中有关服饰的描绘只是片言只语,但它是奴隶主贵族对服饰审美的评判依据。“衣作绣,锦为缘”,乃至《礼记·玉藻》中所说:“古之君子必佩玉。右徵角,左宫羽。趋以‘采齐’,行以‘肆夏’。周还中规,折还中矩,进则揖之,退则扬之,然后玉锵鸣也。故君子在车则闻鸾和之声,行则鸣佩玉,是以非辟之心无自人也。”《礼记·玉藻》中又说:“笏:天子以球玉,诸侯以象,大夫以鱼须文竹,士竹本象可也。”这种穿着的礼仪内容庞杂、仪节繁琐,“礼”虽然等级森严,但由于有着“血缘亲情”的温柔面纱,综合起来,玉佩叮咚,服饰仪容峨冠博带就带有一定的与艺术相类似的潜移默化、影响人们心理情感的审美属性。因此,充满着艺术评价和审美的诱因.引发出美感的觉悟。
编辑推荐
《服装评论》由重庆大学出版社出版。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