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0-9 出版社:重庆大学出版社 作者:王鼎杰 页数:325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作者前后花了十年的功夫自费研究,四处搜集、梳理史料,甚至远行千里,赴古战场实地勘查,反复修改,著成本书,算是华语著作中第一部以战略学视野全面解读鸦片战争的专著。以正坊间之种种误传歪论。并为中华战略学之构建作一筚路蓝缕之举。 本书由海陆权兴衰、传统东亚的贸易格局演变开讲。从全球视野的广度,以清王朝和英帝国的国家战略较量与经济、军事摩擦、冲突为主线,以鸦片问题的不绝尾声作结束。解密两种完全不同的文化传统的碰撞真相。是华语著作中第一部以战略学视野全面解读鸦片战争的专著。并突出陆海权文明的盛衰较量主线。
作者简介
王鼎杰,字止谦。号不悟堂主,网名蒙城漆园守,曾用笔名东海卧龙。祖籍安徽砀山,现居彭城丰邑。自幼因受家教影响,对中国历史及传统文化深感兴趣、心向往之。及长。不见容于应试制度之中。乃悠游于方圆之外。师事于彭城大隐姜赞东先生,系统修习国学、历史学、政治学、军事学、国际关系学、人文地理学凡七年。曾任某公立省重点高中在编历史教师三年,因痛感于基层教学之缺乏人文精神和创新理念而辞职。从事于国学普及与专栏写作,现为独立学者,北京大学国学社顾问。近数年间,在《围棋天地》、《历史月刊》(台湾)、《百家讲坛》、《现代舰船》、《航空档案》、《现代兵器》等期刊发表历史、文化、军事类文章五十余万字。并有军史著作在海外刊行。
书籍目录
第一章 海权风潮五百年第二章 棉花、茶叶与鸦片:植物背后的大历史第三章 转瞬即逝的预警:从马戛尔尼到律劳卑事件第四章 攘外安内总无术第五章 巴麦尊的炮舰第六章 中英战力再探悉第七章 头脑中的战争第八章 从相互封锁到白旗风波第九章 舟山惊雷第十章 翻译改写的历史第十一章 最是钦差不自由第十二章 大国战争与小人物外交第十三章 无可奈何广州城第十四章 皇帝侄的抗英奏折第十五章 战火又烧回了舟山第十六章 又一个皇’贤侄的登场第十七章 大反攻的悲情闹剧第十八章 到江宁去!第十九章 吴凇口在燃烧第二十章 孤城血泪奈何史第二十一章 不尽长江滚滚流书成琐言
章节摘录
也可以说,传统中国的辉煌,就是建基在这种陆权基础上的辉煌。不应忘记,直到甲午战争爆发的那一年,中国的GDp总值还是全球第一呢,而当时的中国人口不到四亿。今天中国人口十四亿,GDP总值也不过第三嘛。若以人均言之,则居于巴西、波兰、伊朗、阿根廷、墨西哥、土耳其、保加利亚之后。事实上,截止到地理大发现前夕,人类文明的演进是以陆权为主流的。大西洋、印度洋和太平洋起到了巨大的阻隔作用。各大文明就像一块块被水晶罩隔开的花草一样,在相对孤立的地缘环境中,循着不同的理数,发展向不同的未来。它们相互之间虽然也有所耳闻,但始终很少进行亲密的接触。只有很近的文明之间,会发出些出人意料的火花,比如中印的文化交流,基督文明与伊斯兰文明的长期斗争。而这些交流的介质主体也不是海洋而是大陆。相对于控制海上要道,陆地的扩张能更快捷、更高效地带来更长久、回报率更高的利益与安全。直到一连串不经意的变化的相继发生,才使得世界大势的发展逐渐经历了一个由陆向海的转向。风起东西洋:当中国推动全球化盛唐时期的中国因为国力的雄厚和民间航海技术的发展,在东南沿海地区,中国人开始大胆地向远海进军,这一进军就闯出了一条海上丝绸之路。在古代,航海技术的局限长期制约着航海的距离。但是,当中国人发明了指南针,并将之运用于航海后,这一难题得到了跨时代的解决。今天的读者也经常使用东洋与西洋这两个名词,一般系以前者指代日本,而以后者指代欧美世界。可是,鲜为人知的是,在古代,中国人长期以来对东西洋的定义却不是这样。要知道,所谓东洋指的是日本、琉球、菲律宾和印尼东部,而西洋范围更大,包括了越南、马来西亚、泰国、印尼西部,并经北印度洋一直扩展到阿拉伯世界。在今天的中国人看来,这是一个非常奇怪的定义,所以往往简单地认为,这是古人地理概念混乱所致。实则不然。正如王尔敏前辈在《近代史上的东西南北洋》一文中精辟指出的那样,这个概念是和罗盘的运用密不可分的。②中国古代的罗盘是以天干地支和乾坤交错布列在盘面外缘,形成二十四个方位。其中,定南北之线就是被地理学界沿用至今的子午线。而中国古人扬帆远航,多以福建的金门、泉州、福州为起点,故而在起点处定子午线,线西就是西洋世界,线东就是东洋世界。正是这样的一个充满中国本位色彩的命名和长期传承,说明了当时的中国是推动全球化进程的一股重要力量。而后来这个命名逐渐被新内容所取代,正表明了中国从海洋的后退,更表明了强大的西风的东渐。到近代,西洋专指欧美,东洋专指日本,其表现的实质,正是欧美列强与日本的相继成为新的强权中心,于是乎,不用他们来争,中国人自己对东西洋的定义和历史记忆便改变了。这是否也可以说是一种“不战而屈人之兵”呢?再进一步看,在中国人的意识中,西洋内涵的转移又远远早于东洋定义的改变。这更深一步的表现了历史风潮转移的枢机所在。那么,中国是如何退出这股海权大潮的呢?说起来很无奈,不是被打出局的,而是自己退出的。朝贡体系与天朝语境要理解中国的出局,必须理解两个概念,一个是朝贡,一个是天朝。中国的朝贡体系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商周时代。当时的朝贡体系,是封建格局下,中央政府与地方诸侯维系天下和平与政治运作的重要形式。诸侯因中央天子的册封而获得合法性,并通过周期性的朝贡反向加强天子的共主地位,最终达成一种万邦和谐的互利共存。待到秦汉建立大一统王朝,郡县制成为新的内部制度,朝贡体系始逐渐外转,一步步演变成为一种独特的以中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在这个向外转的过程中,陆权时代的以大为强赋予了中国得天独厚的优势。所以传统中国才可以恩威并用,将周边国家纳入朝贡体系中,中国赋予后者以合法性,后者则通过承认中国的共主地位获得与中国贸易的资格。这样就产生了宗主与藩属的关系。从政治上看,作为宗主国的中国,对周边藩属国的内政并不取干涉姿态,而只是在诸如新君即位,策立世子,国君、国母寿诞等场合出现,给予一种法体的确认。而当藩属国遇到自身难以摆平的难题时,宗主国尚要施以包括军事援助在内的各种支援。如明之援朝抗日,清之代越南剿匪,都是显著例证。当藩属国官、商、民在中国境内遭遇“风难”时,中国还要为其提供抚恤。从经济上讲,中国虽然接受着藩属国的朝贡。但这朝贡只是藩属国献给中央之国大家长的象征性礼物,不具有如西方殖民地税收性质的经济意义。同时,中央之国的君主往往还要回给进贡者昂贵得多的礼物,并且给予藩属国到中央之国贸易的特权。此外,在相互交往中,中国也很注重不让小国、外藩为难。比如,道光十八年初,御史帅方蔚揭陈,出使琉球的使节的家丁及福建省派往护卫的官兵,往往趁机“携带内地货物”,或“包揽商货”,到琉球“昂价勒售”。道光对这件事情很重视,认为“甚非体恤外藩之意,且与中国体制有关,不可不严行查禁”。所以他在二月初四密饬闽浙总督“认真稽查,如使该使臣家丁竟有携带货物情弊,即饬令该使臣自行惩办,并遴派大员,于开船时留心查察所派弁兵。如有违例私带及包揽商货,著即按名查拿,分别惩究,毋稍姑容,以除陋习而免扰累”。这最后三个字“免扰累”显然指的是免去琉球的备受扰累。后来,使节团中的一个游击在琉球病故,琉球花了五百两白银的丧葬费,道光事后还没忘了给琉球送回去。上述种种情势,近代西洋列强以其殖民地眼光审视,自然以为是一种有名无实的虚景。其实,“虚景”的背后,也自有其实质。首先,中国根据地缘战略的原则排定周边藩属国的重要次序,然后对其内政外交作宏观的把握,以使之成为中国的地缘屏障,从而实现“御敌于国门之外”的目的,此即古人所谓“守在四夷”。其次,传统中国以实力为基础,以互市为利饵,吸引尽可能多的国家与部落加入这个朝贡体系,也就维持了东亚的和平,并在和平中,温和、有序地推动一种集体的、人文的生活进步,使儒家四海一家的理想与现实中的国家安全结合在一起了。在唐太宗时代,由于中国的文化多彩、政治昌明、商业繁盛、军力强固,周边政权心悦诚服,竟共推大唐天子为天可汗,视长安朝廷为天廷,相应的中国王朝也就成了“天朝”。换言之,天朝不是中国自封的,而是周边政权共同推举出来的。而“朝贡”就是周边政权对“天朝”的最佳承认方式。到清朝,这一情形又发生了新的变化。按照传统的武功标准衡量,清朝确实是武功鼎盛、疆土广阔。不仅将朝贡体系再次确立起来,而且发扬光大。但另~方面,清朝在软权力继承领域却发生了巨大的倒退。作为一个从边远地区入主中原的征服王朝,满清政权自始就面临着一个统治合法性的困扰。说起来中国人自古就不以血统和外貌作为划分彼此的标准,更没有什么种族与民族的褊狭意识。孔子赞扬管仲,也不过说因为管伸的尊王攘夷使大家不用像蛮族那样“披发左衽”,其区分的关键在文化的高低,不在种族的同否。又如唐太宗,从血统上就不是纯正汉人,但汉人从不把这一点当作一个严重的问题。因为孟子早就说过:“舜,东夷人之也。文王,西夷之人也。”宋儒陆象山说,东海有圣人出,西海有圣人出,此心同,此理同,表达的都是同一个文化传统。也可以说,中国人自古重家、国,轻种、族。岳飞抗金,抗的是金国,不是女真族,他保的是宋国,也不是汉族。他力行“尽忠报国”,却从没说过要打种族战争。
编辑推荐
《当天朝遭遇帝国:大战略视野下的鸦片战争》:新资料 新视角华语著作中第一部以战略学视野全面解读鸦片战争的力作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