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教育变革中的教师

出版时间:2010-1  出版社:重庆大学出版社  作者:吴筱萌  页数:214  

前言

  在现代教育中,变革一直伴随着教育的发展。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变革”或者“改革”成为教育领域应用最为广泛的词汇之一。教师是教育改革的主体和关键因素,在教育变革研究中,应该给予他们应有的关注。虽然近年来对教师参与变革的研究有所增加,但大都停留在理论分析和观感层面,缺乏深入的学理探讨,更缺乏在较宽的时空维度上对变革中教师行为的意义进行解释性研究。  本书《理解教育变革中的教师》选择一个具体的教育变革项目,将宏大话语放到微观的项目情境中去理解和解读,对处于不同变革层次和空间中教师的表现进行了“深描”,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研究。本书的一个特色是采用了质的研究方法,通过观察、深度访谈、共同参与实践等各种方法来收集资料,并对资料进行了系统、深入的分析。质性研究强调的是研究者和研究参与者之间的心灵沟通,从而获得一种深层的、内在的理解,这和作者试图理解变革中教师的初衷是十分契合的。教师是具有丰富思想、情感、信念、行为习惯的生动复杂的“人”,而“人”才是教育的核心,即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研究教育要从研究人的存在、发展和变化开始。而“人”的存在和“物”的存在有着本质的不同,一切基于科学理性把人作为对象物而进行的“研究”都会显得苍白而失去意义。“人”需要“理解”,而且应该去“理解”。所以,通过质的研究来达成对教育变革中的教师的理解,符合教育研究的本质,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内容概要

  《理解教育变革中的教师》是一本研究教育变革中教师行为及心理的专著,主要涉及以下内容:作为具有主观能动性又处在复杂与动态的环境中的人,教师在变革中的表现是什么样的?这些表现背后,蕴涵着什么丰富的意义?它反映出变革中教师身处哪些影响因素之中?这些影响因素形成什么样的动力关系?

作者简介

  吴筱萌,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育技术系副教授。高等教育学博士,计算机应用专业硕士,自动控制专业学士。曾为德国柏林自由大学访问学者。主要研究领域为课程教学与教师教育、学习技术与教育发展、网络教育等。

书籍目录

第1章 绪论第1节 研究的起点第2节 研究设计研究问题的提出研究的理论基础研究的分析框架第3节 研究的过程研究方法的选择研究对象的确定资料收集方法和过程资料的分析以及成文的方式第2章 由远及近:变革的形貌第1节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历史沿革计算机文化观计算机工具论信息素养论第2节 ICLP项目概述第3节 ICLP项目中的教师群体教师眼中的项目教师培训变革中的教师群体本章小结第3章 遭遇变革:一个中年教师的转型第1节 贺力的变革故事豁然一亮体验变革拓展成功争取环境新的天空第2节 贺力变革空问和动力关系的分析空间结构微观空间中层、外部与宏观空间动力关系本章小结第4章 路过变革:一种新鲜口味第1节 米宁的变革故事培训班中的优秀学员“这种方法很有效率”“语文教学中无法运用”第2节 米宁变革空问和动力关系的分析变革空间动力关系本章小结第5章 博弈变革:创生还是走形?第1节 赵汉民的变革故事基本功与做中学高级思维与低级思维教的节 奏与学的节 奏本土化与“舶来品”第2节 赵汉民变革空问和动力关系的分析变革空问结构微观空间中层、外部、宏观空间动力关系本章小结第6章 教师群体的变革空间第1节 微观空问:理解教师内在因素的影响变革动机:影响教师对变革需要性的感知教育信念:影响教师对变革正确性的感知自我效能感:影响教师对变革可行性的感知工作风格:影响教师实施变革的方式第2节 中层空问:理解学校对教师的影响课堂实践:教师采纳变革的“风向标”校长:教师实施变革的“掌门人”同事:教师变革的隐形影响力第3节 外部与宏观空问:理解外界对教师的影响社会因素:家长的影响结构因素:机构的壁垒政策因素:教育改革的矛盾第4节 变革空问的结构特征本章小结第7章 教师变革的动力模型第1节 “变革准备阶段”的动力关系第2节 “变革例行阶段”的动力关系第3节 “变革拓展阶段”的动力关系第4节 动力模型与变革复杂性本章小结第8章 研究者的总结与思考第1节 研究总结第2节 对促进变革的思考启示一:重视变革的复杂性启示二:为准备变革而“解冻”平衡状态启示三:将变革与教师的个人专业发展相联系启示四:帮助教师在实践中体验成功启示五:帮助教师开展广泛的交流启示六:让校长参与到变革中来启示七:赢得更广泛的支持第3节 对研究的反思效度问题伦理道德问题未来研究的方向附录附录1 Hall变革实施水平的行为描述附录2 研究访谈提纲附录3 研究观察记录表参考文献

章节摘录

  Lewin描述心理个体所用的数学概念同描述环境所用的数学概念是一样的。他还将个体的结构进一步地分为内部一个体区域和运动-知觉区域。运动一知觉区域是位于内部一个体区域和环境之间的边界地带。内部一个体区域的需要或其他状态表现为身体表现或身体动作,即运动-知觉区域的一个区域影响环境。反之,环境变化也需要运动-知觉区域从而引起内部一个体区域的心理变化。在内部一个体区域之内,又可以区分中心层和边缘层。中心层和环境之间的边界地带要强于边缘层和环境之间的边界地带,而且中心区域可能由一种特定的功能墙所围绕。边缘区域容易与处于较近的运动区域发生联系。例如:当只是个体的边缘层受到影响,愤怒的表现较易发生,那是因为愤怒的爆发较为表面;如果中心层受到影响,情感的公开爆发则较少发生。  运用其心理场论,Lewin从社会稳定与变革、个体、团体等方面对变革进行了动力方面的研究。他认为作用于个体、团体或其他位置之上的是不同的、相互对抗的力。它们中的一部分是驱动事物朝某个方向发展的动力,另一部分则是驱动事物朝反方向发展的抗力。在稳定阶段,这些动力与抗力在某个特定的水平L1上达到了平衡,即场中的力达到了“准静态平衡(quasistationaryequilibria)”,这就是个体、团体或事物处于稳定状态的原因。Lewin认为,应该将变革看作“从当前平衡水平到理想水平”的移动(move)。因此,一个变革需要寻找合适的方式使个体或团体向着理想水平移动;其次,还需要一个在理想水平L2上保持平衡的力场来代替在当前水平L1上保持平衡的力场。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理解教育变革中的教师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