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中的知识与权力

出版时间:2009-1  出版社:重庆大学出版社  作者:郝明君  页数:194  字数:170000  
Tag标签:无  

前言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课程领域发生了范式转换,课程研究范式由课程开发走向课程理解,日益关注课程所承载的价值观。课程研究者往往将课程放置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背景中,同时联系生命个体的内在生活体悟及其精神世界对课程进行考察,以此来探寻课程新的意义。课程研究者从不同理论视角审视、诠释课程,课程被理解成为政治文本、种族文本、性别文本、历史文本、现象学文本等多元化文本,从而形成了丰富多彩的课程话语系统。一定意义上,走向课程理解是课程研究领域的拓展与升华。课程开发偏重于课程目标确立、课程内容选择、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是一种技术理性的课程研究范式,而课程理解则着眼于对课程文本、课程现象的理解与解释。因此,课程开发与课程理解是两种不同的课程研究范式,存在很大差异,但二者不是截然对立的。因为在一定程度上,课程开发也是建立在对课程的理解基础之上的,而课程理解又是对开发出的课程的新的解释与说明,并指向未来的课程开发过程,因此二者是相辅相成的。从这一意义上讲,课程理解是对课程开发的补充与修正,课程研究者要注重两种课程研究范式的有效整合。鉴于以往课程研究缺失理解这一现状,在课程研究领域强调理解,运用课程理解范式研究课程意义深远。从社会一政治学视野出发,课程被理解为一种政治文本,基于这一个研究前提,那么课程中的知识与权力是如何发生相互作用的?教育实践活动中的课程是否维护其应有的正义?郝明君博士在其《课程中的知识与权力》一书中对此作了细致的分析研究,并尝试作出了回答。从政治哲学视角研究课程知识与权力的关系,源于以下几个方面的理论事实与争论:知识社会学理论使课程研究者认识到知识与社会的关系问题;课程社会学使课程研究者意识到课程知识与社会诸因素的相关性问题;课程研究的理解范式使课程研究者开始把知识或课程知识放置于政治、经济、文化的视域中进行解读;“两个问题”的争论推动课程研究者对知识特别是课程知识的权力性格进行不断地反思。随着知识社会学、课程社会学的产生与发展,其研究成果、研究视角、研究方法为课程研究提供了新的视野、方法和理论凭借。特别是政治哲学取向的关于课程知识的社会学研究,更加引起课程研究者对课程知识及其权力品性的关注。课程研究范式从“课程开发范式”(the paradigm of curriculumdevelopment)向“课程理解范式”(the paradigm of understandingcurriculum)的转换,为课程研究提供了新的方法论基础,这使得课程研究者从政治学视角研究课程知识内隐的政治意蕴从“应然”走向“实然”,尤其是对“什么知识最有价值”和“谁的知识最有价值”问题论争的批判与反思,成为本课题研究的“催生剂”。可见,知识社会学理论、课程社会学理论、课程研究范式转换以及知识价值问题争论等,为考察课程知识与权力关系,提供了一个想象的基石。因此,有必要对其进行探究,从其粗犷的发展脉络中,体悟课程中的知识与权力的相关复杂性。一、从知识社会学到课程社会学:课程知识初显权力性格(一)知识社会学“知识社会学”一词源于德文,由德国哲学家、社会学家马克斯-舍勒(Max Scheler。,1874-1928)首次提出。他在1924年和1926年分别出版的《知识社会学问题》、《知识的形式与社会》可看作是该学科奠基性著作。如果以此作为知识社会学诞生的标志,那么知识社会学从其形成到今天也只有80多年的历史。在其发展演变过程中,知识社会学共经历了传统知识社会学、科学社会学、科学知识社会学三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内在特点及研究取向,这些成果成为研究课程中的知识与权力关系的理论基点。1.传统知识社会学习惯上,人们把处于初始发展阶段的知识社会学称为传统知识社会学。传统知识社会学的产生及其发展与西方启蒙运动的兴起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启蒙运动是17-18世纪的欧洲在文艺复兴运动所宣扬的人文主义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次思想文化解放运动。与此同时,西方自然科学的发展也为启蒙运动提供了锐利思想武器。笛卡儿关于认识世界和获得知识的方法论、培根倡导的归纳法等打破了中世纪经院哲学枷锁,理性、经验或科学实验被看作是获取知识的普适性方法。由此,启蒙运动将人类知识划分为两种形态:纯粹知识和非纯粹知识。纯粹知识是科学技术知识,它不受社会因素影响和历史条件制约,注重实证主义;而非纯粹知识与其恰恰相反,注重人文主义。这就是典型的“知识二分法”,这种知识划分法在传统知识社会学中影响甚广。知识社会学源远流长,有其深厚的哲学基础和知识社会学思想。尽管知识社会学是从社会学分支而来,但其思想却源于哲学知识学。陈秉璋曾说:“在西方古典哲学里,知识论的发展不但历史悠久,而且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与分量,反之,古典社会学深受西方哲学之影响,因此当社会学者谈论知识社会学时,或多或少也都带有哲学的阴影。”(陈秉璋,1995,p.191)哲学发展的历史轨迹是从本体论到认识论,再到知识论。以笛卡儿为主要标志,认识论取代本体论成为哲学的核心。认识论哲学的本质是知识论,人可以通过对周围世界的认识,通过对事实的分析与综合,通过逻辑判断、推理、证明和证伪等,获得一切知识,解决一切问题。

内容概要

该书稿选取课程中的知识与权力入手,吸纳了一些著名研究者的研究成果,旁征博引,深入浅出地对课程、课程知识和课程的知识与权力进行了条分缕析的论述,并结合国外特别是我国的教育教学以及课程知识的传授的具体情况进行了分析、研究,最后讨论了“课程正义”,对当今进行的教育实践、教育改革、教育研究不无启迪。书稿的作者长期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熟悉学生的思想状况,从多方位、多角度论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话语,语言流畅、生动,贴近生活,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同时,本书稿将枯燥乏味的思想政治教育以新的话语形式论述,结合案例,加以创新,更加适合市场需要,具有一定的市场价值。

作者简介

   郝明君,教育学博士,重庆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重庆市学术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重庆市教育学会课程与教学论专业委员会理事,主要从事课程与教学论、教育学原理研究。主持或参与国家级、省部级课题十余项,出版专著1部,参编教材4部。在《课程·教材·教

书籍目录

第一章 知识与权力的理论研究溯源  一、从知识社会学到课程社会学:课程知识初显权力性格  二、课程研究范式的转换:诠释课程知识之权力性格的新视角  三、“两个问题”争论:研究当代课程知识之权力性格的催生剂第二章 知识与权力的诠释  一、知识的破译    (一) 科学理性视野下的知识观    (二) 政治哲学视野下的知识观  二、权力的解读    (一) 权力的内涵    (二) 权力的配置  三、知识与权力的关系    (一) 古典知识权力观:知识与权力的一体化    (二) 传统知识权力观:知识与权力的剥离    (三) 现代知识权力观:知识与权力的相互蕴含第三章 课程知识的特征及其政治品性  一、课程知识的概念与特征    (一) 课程知识的概念    (二) 课程知识的特征  二、课程知识的政治性格    (一) 课程知识具有政治性的初始理论思潮    (二) 课程知识具有政治性的政治课程理论诠释    (三) 课程知识具有政治性之实例评析第四章 课程知识选择与权力控制  一、权力控制下的课程知识生成    (一) 课程知识生成类型    (二) 课程知识生成原则    (三) 课程知识生成机制  二、权力控制下的课程知识选择    (一) 谁的知识    (二) 为什么选择    (三) 谁来选择    (四) 如何选择  三、教科书知识选择举隅    (一) 国外教科书知识选择举隅    (二) 我国教科书知识选择举隅    (三) 我国教科书知识选择的意识形态价值取向第五章 课程知识传递与社会控制  一、两种类型课程知识的传递    (一) 正规课程知识的传递    (二) 非正规课程知识的传递  二、课程知识传递中的社会控制式样    (一) 课程知识的分化    (二) 课程知识的分配  三、对我国基础教育课堂教学实践的启示第六章 课程知识评价的价值特性  一、课程知识评价的价值性分析    (一) 课程知识评价的价值观:从价值中立到价值负载    (二) 课程知识评价的价值性之表征    (三) 我国课程知识评价的价值意蕴  二、课程知识评价过程与手段的价值诠释    (一) 课程知识评价过程中的价值依附    (二) 课程知识评价手段的价值性解读第七章 课程正义的辩护  一、课程是合法性的    (一) 合法性的内涵    (二) 课程具有合法性的理论基点  二、对合法性课程的正义性之辨析  三、维护课程正义的课程发展策略    (一) 延承课程发展的内在逻辑    (二) 遵循课程发展的应然理路结束语参考文献

章节摘录

在当代课程研究领域,从不同视域审视课程,用多元性话语理解课程,以各种理论建构课程,已成为课程研究的趋势。课程研究的这种多元化趋向,使课程研究者基于政治哲学视野研究课程成为可能,以政治课程理论(political curriculumthery)为核心的关于课程的政治性的研究开始萌动,并在一定范围内得以发展,拓展了课程研究领域,为人们研究课程中的知识与权力关系提供了一个新的视界。基于这种新视界,以马克思主义哲学观为指导,对西方国家学者关于课程知识的政治性之研究进行一分为二的辩证审视。一方面,把课程理解为一种政治文本,这是西方学者在对资本主义社会制度进行批判和对资本主义教育不公平现象深刻揭露的基础上得出的一种推论,它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和境域性;另一方面,又看到了他们关于课程知识与社会的关系之研究存在相对合理性一面。这种相对合理性对推动我们从学理角度研究我国课程知识与社会的关系有一定借鉴。本书正是以前人研究成果为基础,以我国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为指导思想,从学理角度对课程中的知识与权力进行了探究。与此同时,本书通过对西方学者关于课程知识与权力关系之研究结论的批判性分析,推论出我国应该进一步加强对课程知识选择、课程知识传递以及基础教育发展的有效社会控制,从而有力地保障我国的课程及课程理论不偏离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永恒发展轨迹。

后记

本书是在我的博士论文的基础上修改而成的,算是我在西南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的结晶。早在1995年秋天,就仰慕靳玉乐教授的学识。虽萌生师从之意,却无缘相随而回归故里。八年后,终于有了师徒名分!欣喜之余,内心不免产生诚惶诚恐之意!何以名副“掌通古今之人”、“学识渊博之士”之其实呢?总觉自身依然漂泊于学术殿堂之外,在彷徨中漫漫探行!是故,少胸有成竹之豪情,唯妄自菲薄之心态!然,在紧随老师的日子里,这些顾虑都烟消云散,消失得无影无踪。因为老师宽容、谦逊、正直的人格魅力,睿智、敏锐、透彻的学术思维,丰厚、宽广、博大的学识素养,已将我深深打动,我无须顾及这些。无论是课堂上还是生活中,老师差异性教育学生的指导范式使我折服!老师旁征博引、轻松而富有哲理的教学品性使我陶醉!老师对我要“学会从大教育向小教育转变”的教诲,使我时时刻刻铭记在心!老师对我论文的精心指导与修改更令我难以忘怀!这是老师对我的厚爱、是老师对我的要求、是老师对我的期望!尽管与老师的严格要求相比尚有很长的距离,尽管未能尽纳老师博大精深的谆谆教诲,但是我成长的每一步都凝聚着老师大量的心血和汗水,学生内心的感激之情是难以用语言表述的。尽管如此,我还是抑制不住对老师的诚挚谢意:谢谢您,老师!领会您教育要义,即便离开您的呵护,我也将在新的起点继续前行!为了更好而坚持不懈地奋争,将是我永不泯灭的品性,它是我前进道路上的永恒动力。我坚信:只要时时播撒汗水,就会源源收获希望!

编辑推荐

《课程中的知识与权力》由重庆大学出版社出版。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课程中的知识与权力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2条)

 
 

  •   好书,顶一个,非常吸引人的好书,值!赞!
  •   此书配送比较慢。书虽然是09年1月出版的,但书皮很旧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