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地震建筑震害与思考

出版时间:2008-10  出版社:重庆大学出版社  作者:李英民,刘立平 著  页数:216  
Tag标签:无  

前言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省汶川县发生里氏8.0级巨大地震!这次地震震级大、烈度高、波及面广,是中国建国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大的一次地震,地震造成的灾害之重,损失之大,人员伤亡之多,令世人震惊。 灾情就是命令!地震发生后,在党和政府的组织和领导下,全国各族人民迅速投入抗震救灾,努力将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降到最低程度。在抗震救灾中,中国人民充分展现了中华民族团结友爱、互帮互助、不畏艰险、不屈不挠、勇于战胜一切困难的精神和空前的凝聚力、战斗力,令世人慨叹! 灾情就是责任!著者所在的团队长期从事抗震防灾研究和教学,深感责任在肩!团队第一时间向建设部、重庆市建委、四川省建设厅等单位请缨,于5月I4日即到达重灾区参与抗震救灾,开展建筑物震害应急评估工作。在地震发生后的两个多月里,著者带领团队成员克服种种困难,历尽艰险,先后5次共30余人次深入四川省汶川县、北川县、青川县、平武县、安县、江油市、绵竹市、什邡市、都江堰市、彭州市、绵阳市、德阳市、成都市以及重庆市等灾区开展震害调查,行程上万公里,拍摄震害照片近万张,取得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不少资料所涉及的建(构)筑物目前已经拆除,更显资料的珍贵和调研工作的重要价值。 及时整理震害资料,既是学术研究的需要,同时也是亲历这场地震灾难的建筑抗震防灾研究者的责任!重庆大学出版社在得知著者所在团队进行了大量震害调研的消息后,诚挚邀请著者将震害资料及相关思考汇编成书,以此为读者展现汶川地震震害的场景并提供建筑抗震研究的参考素材。 成稿过程中,国家有关部门和单位开始着手组织汇总、整理震害资料的工作,著者也受到邀请。在欣然同意参与的同时,著者基于信守承诺,并在同行学者的建议和支持之下,决定调整写作角度完成本书。愿本书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与可能陆续出版的以震害分析为主的著作相补益。 相信随着研究的深入,汶川地震将成为继唐山地震之后我国抗震防灾事业发展的又一个里程碑。本书正是著者为之所做出的一份努力。 本书由重庆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李英民教授和刘立平副教授主笔,郑妮娜、韩军、王丽萍、刘建伟等参与编写。具体编写分工为:第1、4章由王丽萍执笔,第2章由韩军执笔,第3章由郑妮娜执笔,第5章由刘建伟执笔,第6、7章由刘立平执笔,第8章由李英民执笔,金书由李英民和刘立平统稿。 限于时间仓促和水平有限,难免有疏漏和错误之处,敬希批评指正。谨以本书纪念汶川地震中死难的同胞!

内容概要

  本书根据大量汶川地震建筑物震害图片资料筛选、汇总编著而成。按照多层砌体房屋与底部框架和内框架房屋、多高层钢筋混凝土结构房屋、村镇建筑、工业厂房、古建筑、烟囱和水塔、道路和桥梁、地质灾害等进行了分类整理,总结了震害特征和典型震害,给出了关于建筑震害的启示和思考。    本书可供建筑抗震研究和设计人员参考。

作者简介

李英民,工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师从重庆大学资深教授白绍良。 研究方向:土木工程、结构工程、工程力学。 学习、工作经历:1985.9~1989.7重庆建筑工程学院,本科,获工学学士学位。1989.9~1992.7重庆建筑工程学院,研究生,获工学硕士学位。1992.9~1995.7重庆建筑大学,博士研究生。1995.7~2001.10重庆建筑大学,建筑工程学院教师,在职博士研究生,建筑工程学院防灾教研室副主任,副教授,获工学博士学位。2001.12~2003.6重庆大学,土木工程学院院长助理、副院长、教授。2003.7至今重庆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书籍目录

1 概述  1.1 汶川地震概况    1.1.1 地震简况    1.1.2  地震震害  1.2  震害调查  1.3  本书主要内容2 多层砌体房屋与底部框架、内框架房屋  2.1 概况    2.1.1  极震区    2.1.2  高烈度区    2.1.3  中低烈度区  2.2  主要震害特征    2.2.1  倒塌    2.2.2  结构抗震体系及措施    2.2.3  砌体结构各部位震害    2.2.4  底部框架房屋震害    2.2.5  框架-砌体混合结构震害  2.3  典型建筑震害    2.3.1  汶川县漩口镇在建砌体结构    2.3.2  汶川县漩口镇某内框架结构房屋    2.3.3  汶川县漩口镇百花小学逸夫楼    2.3.4  绵竹汉旺镇东汽中学教学楼    2.3.5  绵竹汉旺镇中心小学教学楼    2.3.6  彭州白鹿镇白鹿中心学校    2.3.7  青川县某框架-砌体混合结构    2.3.8  青川县交警办公楼    2.3.9  青川县某框架-砌体混合结构房屋3 多高层钢筋混凝土结构房屋  3.1  概述    3.1.1  极震区    3.1.2  高烈度区    3.1.3  中低烈度区  3.2  主要震害特征    3.2.1  框架柱    3.2.2  框架梁    3.2.3  框架节点    3.2.4  剪力墙及连梁    3.2.5  填充墙    3.2.6  变形缝    3.2.7  屋顶突出物    3.2.8  楼梯  3.3 典型建筑(群)震害    3.3.1  汶川县映秀镇漩口中学    3.3.2  汶川县漩口镇某框架结构    3.3.3  北川县城某框架结构办公楼    3.3.4  绵竹市汉旺镇东方汽轮机厂档案馆    3.3.5  都江堰市华夏广场住宅区    3.3.6  都江堰市都江之春小区    3.3.7  都江堰市麦里基厂房    3.3.8  都江堰市公安局办公大楼  3.3.9  都江堰市岷江国际公寓    3.3.10  都江堰市玉垒名居2号楼    3.3.11  都江堰市某商住楼    3.3.12  什邡市红白镇供电局明珠营业厅4 村镇建筑5  工业厂房6  古建筑7  其他震害和次生灾害8  基于建筑震害现象的一些思考致谢

章节摘录

1.1 汶川地震概况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省汶川县发生里氏8.0级强烈地震。仪器震中位于北纬31.0°、东经103.4°,宏观震中位于汶川县至北川县一带,震源深度14km左右,震中烈度高达11度。此次地震有感范围非常广,震波辐射半径达2000km,除新疆、吉林、黑龙江外,北京、上海、台北、香港等其他省、区、市乃至泰国首都曼谷均有震感。地震造成的破坏范围非常大,不仅在震中附近造成灾难性的破坏,而且在四川省和邻近省市(甘肃、陕西、重庆、云南等地)造成大范围破坏,受灾总面积达41万平方公里。受灾最严重的地区包括四川省汶川县、北川县、都江堰市、什邡市、绵竹市等地,面积超过10万平方公里。重灾区建筑物垮塌的数量和惨状令人触目惊心,地震引发的山体崩塌、滑坡、滚石等地质灾害比比皆是。汶川地震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大的一次地震。

后记

本书凝聚着许多人的心血,在书稿完成之际,著者对关心、支持和帮助所在研究团队进行地震震害调研以此书出版的所有人士致以最诚挚的感谢!著者自始至终参与了建设部、四川省、承庆市和绵阳市等组织的抗震救灾和震害心急评估,感谢赖明司长、贾抒处长、张鹏等领导的信任!特别感谢重庆市建委乔明佳副主任、董勇处长高瞻远瞩,于第一时间做出深入重灾区进行抗震救灾和震害调研的决定,使著者得以带队最快到达重灾区开展工作,并先后组织重庆市专家100余人次完成了大量深入翔实的震害调查。感谢抗震救灾期间重庆大学欧可平书记、李晓红校长、赵修渝副书记、张四平副校长、黄宗明副校长,以及土木工程学院傅剑平书记、张水兴院长等领导给予的关心和支持!感谢重庆大学出版社为本书出版所付出的努力和给予的帮助!感谢责任编辑贾兴文的鼎力相助!感谢重庆晨报记者仇峥为本书提供了部分图片资料!同时感谢本书部分资料的来源网站!感谢同事陈伟的参与和张宏胜的帮助!著者为团队主要成员在抗震救灾和震害调研中所表现出的踊跃、团结、无畏和高度责任感而自豪!令著者难忘的是灾区群众的勇敢和坚强!他们的协助值得铭记!特别感谢李英民教授的妻子姬淑艳女士和女儿、刘立平副教授的妻子钟华女士和儿子以及其他参与抗震救灾和调研者的家人们,著者牢记他们的默默奉献、无私支持和所付出的爱!李英民 刘立平2008.8.10

编辑推荐

《汶川地震建筑震害与思考》由重庆大学出版社出版。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汶川里氏8.0级地震震动了全中国,震动了全世界。从那一刻起,抗震救灾牵动着全党、全军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心。地震可以摧毁无数的建筑,但是不能摧毁中国人民抗震救灾的决心;地震可以撼动山川大河,但是不能撼动中华民族众志成城的精神。随着灾后重建工作全面快速地展开,凝聚希望的建筑即将拔地而起,寄托哀思的废墟终将埋入记忆。抗震事业的技术进步有赖于深入的震害分析,《汶川地震建筑震害与思考》真实地记录了汶川地震建筑震害的惨烈景象,展现了汶川地震震害的场景,希望能为读者提供建筑抗震研究的珍贵素材。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汶川地震建筑震害与思考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3条)

 
 

  •   本书根据大量汶川地震建筑物震害图片资料筛选、汇总编著而成,对汶川地震主要建筑物震害调查及思考的结晶,图文并茂的专业书籍,不错
  •   汶川地震已经快两周年了,对于建筑结构的抗震思考从未停止,所有地震留下来的资料都是非常珍贵的第一手资料,值得广大结构专业技术人员的认真分析。
  •   建议大家都不要买,这书完全是丧尽天良的赚钱。地震不发生你的书也不会有,唯利是图!!什么内容也没有,全是些照片,根本没有分析,买这种书有什么用?看连环画?这样的书出的太早了,早产!应该隔几年,有了彻底的研究和认识之后再出也来得及。而且这么重要的文集,应该经过多方的审核和校订,不能仅仅从现象讲现象,要有点根源性、实际性!做人要有良知,作为学者,更要有良知!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