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8-1 出版社:重庆大学 作者:莎兰.B.麦瑞尔姆 页数:185 译者:于泽元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本书系统讲述了质化研究方法在教育研究中的应用。作为一本基础性读物,本书在质化方法的研究设计、资料收集与分析及报告的撰写等一系列基本问题上为读者提供了充满实践智慧的指导和建议。 与一般的同类书相比,本书有两个特点,其一,作者在论述的始终都贯穿了一些案例进行说明,使论述显得很系统、清晰。其二,本书将个案研究方法放在了一个特殊的位置。即在每一个研究方法之后都特别讲述了其在个案研究中的运用,这对于对个案方法有偏爱的朋友有特殊帮助。
作者简介
莎兰·B·麦瑞尔姆,乔治亚大学继续和成人教育研究方面的教授,她承担了研究生在成人教育和质化研究方法方面的课程,并且指导研究生的研究工作。1978年,她从鲁特乔斯(Rutgers)大学获得成人教育方面的教育学博士学位。在来乔治亚大学之前,她供职于北伊利诺斯大学的教育学
书籍目录
第一部分 质化研究的设计 第1章 什么是质化研究 研究的三种取向 质化研究的特点 质化研究的主要类型 研究者 第2章 质化个案研究 个案研究的界定 质化个案研究的类型 个案研究的优势和局限 第3章 研究设计与样本选择 理论框架 文献综述 研究问题 抽样第二部分 收集质化数据 第4章 展开有效的访谈 访谈所获得的数据 访谈的类型 问好的问题 开始访谈 访谈者和受访者的互动 记录和评价访谈数据 第5章 做一个细心的观察者 研究中的观察 观察什么 观察者和被观察者的关系 记录观察所得 第6章 从文件中挖掘数据 文件的本质 文件的类型 在质化研究中使用文件 文件的局限和优势 网络数据资源 第7章 在个案研究中收集数据 三个个案研究:问题和样本选择 在三个个案研究中的数据收集 第三部分分析和报告质化数据 第8章 数据分析和管理技术 数据分析策略 在数据收集过程中展开的分析 管理数据 计算机和质化数据 第9章 分析的层次 数据分析的层次 发展理论 个案研究中的数据分析 第10章 处理效度、信度和伦理问题 效度和信度 内部效度 信度 外部效度 伦理 第11章 研究报告写作与个案研究 准备写作 质化研究报告的内容 个案研究报告参考文献译者后记
章节摘录
第一部分 质化研究的设计 很少有哪一个实践领域的研究能像教育领域这样为研究提供如此多的机会。首先,教育是一个公众相对熟悉的领域。潜在的研究者都有一些个人的正式学校学习的经验,有很多还有接受高等教育的经验,并且每一个人终其一生都在用一种非正式的方式学习。因为对于这个领域的知识以及提升教育实践的兴趣,使得人们已经提出了许多值得研究的教育问题,其中一些已经通过一些质化研究的设计得以解决。事实上,我相信那些来自被研究者观点的发现、洞察力以及理解的研究,给教育知识积累和实践改进带来了巨大的希望。 在选择一种研究设计的时候,首先要理解该类研究背后的哲学基础,要厘清自己在个性、素质、技巧等方面是否能适应这种研究的要求,并且要知道在这个研究范例中所有可以供你选择的研究可能性。本书的第一部分提供了做这种研究的概念基础,并且展示了你在做质化研究的过程中需要作出的选择和决定。 质化的、诠释性的,或者自然主义的研究范式,规定了收集和分析数据时哪些方法和技术是适切的。质化研究关注具体情境中意义,要求在收集和解释数据的时候使用对潜在意义特别敏感的数据收集工具。人文学科的研究特别适合这种方式,特别是在访谈、观察和分析是质化研究的核心的情况下。 尽管各种质化研究方法在特点和假设上有诸多的共性,但是基于不同学科的质化研究方法、研究设计、研究意图等方面仍然有一些差异。因而,关注文化的民族志研究,与生活史研究以及对于构建基础理论的研究设计就是不同的。第1章将对一些教育研究中普遍应用的质化研究类型作出区分。 因为个案研究方法在教育研究中极其广泛的使用,以及对个案研究的认识和使用上还存在诸多的混淆,所以,我特别设计了本书第2章——质化个案研究,以拓展本书对个案研究的讨论。我们将讨论个案研究的概念、类型及使用的问题,同时将论及这样设计的优势和局限。 其他考虑主要是确定理论框架,以形成研究实施的支撑和潜在结构。对于前人的思考以及文献中相应研究成果的综述,可以帮助你进一步厘清研究框架并且形成鲜活的问题表述和研究目标。此外,你怎么选择样本,将与你提出的问题,以及你如何构建研究问题直接相关。 构成本书第一部分的三章将引领你走向质化研究的本质,特别是使你认识质化个案研究方法,并且使你知道怎么形成你的研究问题和兴趣,如何表述研究问题,如何选择样本。第一部分为后面关注数据收集和分析的章节铺平了道路。 第1章 什么是质化研究 制订一个研究项目计划好比是拟订一个假期旅行计划。在出发之前,你要考虑哪一种旅行对你最有吸引力,你最想做什么,花费怎么样,去哪里,以及怎么样才能最便捷的到达,在那里呆多久,等等。同样,在开始一个研究项目之前也有一大堆的事情需要你去考虑。一个基本的问题是你的哲学取向:你关于现实的本质、知识以及知识生产的信念是什么?因为,毕竟研究是生产关于世界的知识(本书讨论的是教育世界知识的生产)。在厘清你自己的哲学取向的同时,你也要考虑一下自己的一些特点:你对什么样的结构化程度会有舒适感?你喜欢和人或物一起工作吗?写作对于你来说是比较容易呢,还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本章通过对三种研究范式的简短介绍,帮助你开始规划你的研究之旅,接下来,比较详细地界定了质化研究的特点。第三部分对在教育研究中常见的几种质化研究类型作了区分。最后一部分对于几种被认为比较有利于做质化研究的个人特质作了评述。 研究的三种取向 将研究和哲学传统或思想流派联系起来能帮助我们弄清楚不同的研究取向和范式的特点。比如,许多作者将质化研究在哲学根源上归结到现象学或符号互动论,而量化研究则被更普遍地认为是与实证主义联系在一起。其他一些人则用建构主义、后实证主义,以及批判社会科学的相关理论来描绘质化研究的图景。对我来说,最有用的分类是卡尔和凯密斯(carr and Kemmis,1986)对教育研究所做的三种基本研究范式的区分——实证主义者的(positivist)、诠释学的(interpretive),以及批判理论(critical)。 简而言之,可以对这三种不同的研究取向做以下的区分:在实证主义的研究范式中,教育和学校教学被看成是一个客体,一种现象,或者被作为一种知识的传授系统而加以研究。通过科学和实验研究获得的知识是客观的和可量化的。在这种观点下,“现实”是固定不变的、可观察的和可测量的。在诠释性的研究中,教育被看成是一个过程,学校是活生生的存在。对于过程和经验意义的理解构成了知识,这种知识是通过归纳、生成假设和理论(而不是演绎和测验)的探究模式获得的。多元的社会现实是由个人的社会性所建构的。在第三种取向(批判研究)中,教育被看成一种社会机构,这种社会机构被用来复制和传承社会和文化。根据马克思主义理论、批判理论和女性主义的观点,通过这种模式产生的知识是在教育实践领域对权力、特权和压迫的意识形态批判。一些批判研究具有极强的参与和行动的元素(Merriam and Simpson,1995)。 通过展示持不同哲学观的研究者是如何开展“高中生辍学”——目前被普遍叫做“不能完成学业(noncompletion)”——的研究,可以将三种哲学取向在研究上的区分说得十分明白。从实证主义观点来看,你会通过假设学生们因为低自尊而辍学来展开研究,然后尝试设计一个干预项目以提升学生们的自尊,接下来,你会着手一项控制了尽可能多的变量的实验,最后对实验结果进行测量。 对于同样的主题,如果依据诠释的或质化的研究观点,将不会去测验理论、开展实验,或者测量任何东西。相反,会对理解那些没有完成学业者对于辍学的个人经验更有兴趣,或者更乐于寻找没有完成学业者与那些一度徘徊在辍学边缘,但最终完成了高中学业的学生,在哪些因素上存在差异。研究者将需要对学生进行访谈,或者在校内校外观察学生的行为,或者查阅学校对他们的评语、他们自己的日记等文件资料。 最后,从一个批判性的研究视角出发,你将会对作为社会机构的学校是如何被组织起来的有着浓厚的兴趣,你会关注为什么它会以牺牲一部分社会成员或阶层的利益为代价,从而使某一社会成员或阶层的利益得以保存和延续。你可能研究学校结构化的路径,以及复制某一社会反应模式的机制(如出勤、考试、成绩)等。你也可能与高中没有完成学业者合作设计和实施研究。对问题背后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原因的集体调查和分析的设计,将导致以集体的形式来阐明问题(如果没有完成学业者自己给自己贴上问题的标签,这样的事实的确会发生)。 因此,着手一项研究项目时,首先要明确你对于现实本质的基本信条的取向、研究的目的,以及通过你的努力生产的知识的类型等。哪一种取向与你的观点最吻合?哪一种最适合回答你头脑中所提出的问题?本书剩下的内容将努力回答在教育研究中如何开展诠释的和质化的研究。 质化研究的特点 质化研究是一个大的概念,它包括了多种研究形式,这些具体研究形式能够帮助我们在尽可能少地对自然场景干扰的情况下理解和解释各种社会现象的意义。还有一些词语经常在质化研究中交替使用:自然研究、诠释研究、田野研究、参与观察、归纳研究、个案研究,以及民族志。一些作者将这些术语以及其他的一些术语称为质化研究的类型。例如,泰斯克(Tesch,1990)就列举了四十余种质化研究的类型。兰希(Lancy,1993)将量化研究比作“强大的橡树之林”,而将质化研究比作“混合之林”,在这里“不同的树木代表了不同的种,甚至是亚种。在很多情况下,它们看起来并不那么生机勃勃、引人人胜,甚至有一些已经几乎要死掉了。也就是说,尽管有一些在逐渐的衰亡(如‘生态心理学’,Balker and Gump,1964),但总体上看,质化研究方法却欣欣向荣(‘批判民族志’,Anderson,1989)。”(Lancy,1993,p.3)本章后面的内容,我将要描述在教育研究中一些常见的质化研究的类型。但是,首先我们要清楚,一些基本的特点是所有质化研究所共有的。 正如前面指出的那样,所有类型的质化研究都建基于这一核心的哲学假设,即,现实是由个人与社会世界的互动所建构的。质化研究者的兴趣在于理解人们所建构的意义,也就是说,他们是怎么理解他们的世界以及他们在这个世界的体验。质化研究“意味着对于‘经历的’、‘感觉的’、‘遭遇的’的经验的直接关注”(Sherman and Webb,1988,p.7)。 量化研究是对现象进行分解,然后对不同的构成部分(也就是所谓的研究变量)进行实验。与量化研究不同,质化研究能够揭示各个部分怎么样才能共同协作,形成整体。它假定意义是深嵌于人的经验中的,并且这种意义是通过研究者感觉的调节才得以形成的。巴顿(Patton,1985)解释道: 质化研究是对情境的独特性进行理解的一种努力,这种独特性是特定场景以及场景中的互动所展现出来的。这种理解只止于其本身,因此,它并不是试图去预测将来会发生什么,而是要去理解场景的本质——那种场景对于参与者意味着什么,他们的生活像什么样子,对他们而言正在发生着什么,他们的意义是什么,在那种特定的场景中世界看上去像什么,等等。而且,通过质化研究的分析可以比较忠实地和对此场景感兴趣的其他的人进行交流……分析努力追求一种深度的理解。(p.1) 最关键的是要从参与者而非研究者的观点来理解研究所关注的现象。这有时被叫做“着位(emid)”或内部人观点(insiders perspective),与之相对的是“非位(etic)”或外部人观点(outsiders perspective)。在勃汉南(Bohannan,1992)的经典作品《丛林中的莎士比亚》(Shakespeare in thd Bush)中有一个关于这两种观点之差别的有趣的例子。当她告诉西非农村的老人有关哈姆雷特的故事时,他们基于他们的信仰和文化价值观教导她如何理解那个戏剧的“真实意义”。 质化研究的第二个共同特点是,研究者本身就是收集和分析资料的最基本工具。资料是经过人(研究者)——而不是通过没有生命的题单、问卷,或者计算机——这种工具的中介作用而取得的。一些特点使人这种工具区别于其他的资料收集工具:研究者可以对背景作出反应;能使技术适应环境的情况;研究中可以考虑整体的背景;能够通过对于非语言方面的解读而拓展对于情景的认识;研究者能够立即处理数据,在研究的过程中对数据进行分类和总结,并且能够察觉到一些异常的反应(Guba and Lincoln,1981)。 质化研究的第三个共同特点是,它一般会要求研究者到田野中去。为了在自然的场景中观察行为,研究者必须亲自去接近人、地点、场景、机构(田野)。这是对研究异文化有特殊兴趣的人类学家所习惯的研究方式。与研究对象的近距离接触和熟悉研究对象,对于大多数企图描述和解释一个社会单元或社会过程的调查是非常必要的。偶尔有质化研究只使用文件资料(比如,书写资料或照片),但这属于极其例外的情况。 第四,质化研究一般会采用归纳的研究策略。也就是说,这类研究构建抽象的概念、假设、理论,而不是去检验现有的理论。之所以采取质化研究,通常是因为没有理论,或者现有的理论不能够有效解释被研究的现象。换句话说,没有被从理论上推导出来的假设能够指导这项研究。质化研究者通过观察和从田野中获取直觉理解来构建理论。演绎的研究者与归纳的研究者不同,“(演绎的研究者)希望寻找到能够与理论匹配的资料,而归纳的研究者则希望找到能解释资料的理论”(Goetz and LeCompte,1984,p.4)。典型的质化研究的结果是以主题、范畴、类别、概念、尝试性的假设,甚至是理论的形式出现的,这些都是通过对于资料的归纳获得的。 最后,因为质化研究关注的是过程、意义和理解,所以其成果具有丰富的描述性。研究者更多使用图片和文字——而不是数字——来传达其研究所得。整个研究结果有研究者对于背景的描述,有行动者的参与,以及研究者感兴趣的活动。此外,参与者自己的语言资料、直接引用的文件资料、影像资料的片段或摘要等,都可以被用来支持研究的结果。 除了以上这些是所有的质化研究共性的特点外,还有几个特点多少也为大多数质化研究所共享。比如,质化研究的设计经常需要随机性和灵活性,以便对于研究过程中不断改变的条件作出反应。可是,情况并非总是如此,比如,一些专题委员会或学位委员会、基金会、研究伦理评估委员会就经常要求研究设计提前做得比较具体。质化研究的样本选择常常(即便并非总是如此)是非随机的、目的性强的,并且比较小,这与要求样本量大且随机性强的量化研究的抽样不同。最后,质化研究者要花大量的时问在自然的场境中与参与者深入接触。 这里做一个小结。表1.1展示了质化研究与大家更熟悉的实证主义的量化研究范式特点的比较,以帮助你弄清楚这两种不同的研究类型之间的差别。可是正如很多有经验的研究者所指出的那样,这是一种人为的二分法,它只能被看作是一种对理解两种研究的区别的帮助,而不应该被看作能“统治”所有研究的铁的法则。在现实的研究中,它们之间的许多差别远没有表中所示的那么有刚性。最后,究竟在何种程度上一种收集和分析数据的范式的特点能被用到另一种范式上,这个问题在已有的文献上仍然存在很大的争议(Smith and Heshusius,1986;Kidder and Fine,1987:Gage,1989;Reichardt and Rallis,1994)。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