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0-10 出版社: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 作者:吴招胜,宋韵琪,谭元亨 著 页数:128
Tag标签:无
前言
龙川为秦置南海郡三大古县之一,始皇三十三年(即公元前214年),秦将赵佗率数十万三秦将士南征龙川开埠,除首任县令,经略龙川六载有余。史书上记载,秦代有数次较大规模中原人口迁徙至岭南,“与越杂处”。其中尤以赵佗上书奏请秦廷,朝廷选送15000名女子来龙川,这就是客娘的由来。赵佗在龙川推行“和辑百越”的族群融合政策,以及三秦将士与客娘结合,催生了古邑龙川客家族群的形成与繁衍。南越武王赵佗秦末汉初雄踞岭南,龙川是其开基和兴王之地。自秦以降,历朝历代,或因避乱,或因避灾,或因避祸,或因贬谪,迁徙岭南者不绝于途,龙川扼闽粤赣三省咽喉、处水陆交通之要道。南越国治龙川沿袭秦制,生产发展,经济繁荣,族群和谐,士农工商云集,中原人口日众,中原文化已有根基,遂成为南下中原人士的主要中转站和落脚点之一。河源为古龙川县境,有丰富的恐龙文化遗存,生物植物多样性异彩纷呈;至今已发现200多处新石器文化遗址,当属石峡文化;春秋战国时期为百越族群聚居之地,水草茂盛,物华天宝。秦代置县以来,历经百代之久远,客家儿女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开枝散叶,用汗水和智慧创造了一域丰厚而灿烂的文明成果。
内容概要
本书写了:与其说它是一种建筑,不如说是一种文化,或者文化载体。它凝聚了客家人的心血与智慧,承载着客家人的思想意识、文化理念、审美情趣与核心价值观。
书籍目录
河源:客家属地的建筑历史博物馆/谭元亨第一章 河源客家围的建筑类型 第一节 河源客家围的雏形 第二节 河源客家围的历史渊源 第三节 河源客家围的主要类型 一、四角楼 仙坑四角楼 谦光楼 德先楼 二、八角楼 三、围龙屋 乐村石楼 仙塘潘氏新围 四、围村 苏家围 南园古村 兴井村 谢氏永兴围 汝南堂(圆寨)第二章 河源客家围的文化精神 第一节 崇宗敬祖的传统礼制 第二节 礼乐中和的伦理和谐 第三节 崇文重教的价值取向 第四节 兼容并蓄的开放意识 第五节 尊重自然的生态认知第三章 河源客家围的美学思考 第一节 河源客家围的审美形态 一、神奇的外观造型 二、神秘的建筑环境 三、神圣的建筑意境 第二节 河源客家围的审美属性 一、宜居 二、安居 三、乐居第四章 河源客家围的保护与开发 第一节 实物保护 第二节 文脉延续 第三节 资源转化参考文献
章节摘录
插图:经实地考察发现,河源客家围也是在门堂屋基础上逐渐发展、演变而成的。无论是哪一种建筑类型,其主体建筑的几何中心位置必有门和厅(堂)两个建筑元素,一般厅堂两侧建有横屋,其规模之大小取决于堂与横的数量。随着家族人丁的增多,同一客家围内的客家人对居住空间的需要不断扩大,于是便逐渐产生了多堂多横的建筑类型,如一堂两横、二堂二横、二堂四横、三堂二横、三堂四横、三堂六横、四堂四横、九堂四横(“九厅十八井”)等等,这是客家人聚族而居的一个重要体现。东源县康禾镇仙坑的“大夫第”,就是一座典型的四堂四横,四周再加外围墙的大型门堂屋建筑。该楼分上中下厅堂以及门厅,规模十分宏大,因有八个角楼(碉楼),故又称为“八角楼”,像一座城堡式大围。在与其相隔约200米处,还有一座造型类似的建筑,名为“荣封第”,三堂四横式,其规模比八角楼小一些。该楼四周有四个角楼但没有外围墙,为八角楼主人的后人所建。由于两座楼建筑造型太相似了,为了区分,当地人称前一座为“老楼”,后一座为“新楼”。按照传统礼制规定,这种在中轴线上建有门和堂的门堂屋建筑,并非一般普通平民可以居住,而是那些受过科名的书香人家或曾为官宦的阀阅门第才有资格建造。不过,客家人自古认为出自中原仕宦家族及书香门第,如清嘉庆年间徐旭曾先生曾指出:“今日之客人,其先乃宋之中原衣冠旧族,忠义之后也”。上述八角楼堂号为“大夫第”,“大夫”在古代是五品以上官衔,因此客家人按照门堂屋的基本结构,并在此基础上逐渐拓展,建造了既适应自然、适应社会,又符合自身审美要求的民居建筑,的确不足为奇。这种在门堂屋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建筑形制在客家聚居地非常普遍,分布十分广泛,成为客家人最为基本的民居建筑模式。正如客家建筑研究专家潘安先生所说:“门堂屋最能代表客家人建筑观,分布最广,无论是粤东粤北,还是其他客家人居住的地方,都可以看见这种居住模式。”胡希张等人也认为:“这种屋式源于中原而遍布全国汉族的居住地,虽未具有客家民居的特色,却是建造各种客家民居的细胞”。
编辑推荐
《客家古邑民居》由“十一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