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教学案例分析

出版时间:2010-8  出版社: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  作者:王小燕 编  页数:237  

前言

为了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多年来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方法进行积极的改革与探索。案例教学是近年来我们经常使用的一种灵活、广受学生欢迎的教学方法之一。案例教学法的使用,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拓展了学生的视野,带动了教与学的双向互动,引发了学生深入的思考,激活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课堂,带来较好的教学效果。教学改革的推进使我们感觉到:统编教材是我们教学必备的基本依据,但是授课的思路若局限于教材、依赖教材,便难以达到好的教学效果。以统编教材为基础,如何提炼和活化教学内容,对教学效果的提高至关重要。然而,虽然不少学生对鲜活的案例材料很感兴趣,可他们往往对如何从零散而复杂的材料阅读中理清基本的脉络,从典型的材料分析中找到普遍的规律性的认识,从感性的认识上升到理论的认识高度感到困难。总结我们案例教学的经验,编写案例分析的指导书,使学生通过大量生动有趣的感性材料的阅读,就能把握到教材理论的基本精髓,使统编教材和案例分析指导书优势互补、相得益彰;使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思维能力得到系统的训练和提升;使我们的案例教学模式突破课堂的局限得到充分的延伸;使我们课堂案例教学方法的实施可以更充分,更灵活。基于上述想法和愿望,促使我们编撰了本书。尽管我们竭尽全力,希望做到最好,但是受到时间、经验、水平等因素的影响,本书可能还有许多不足,但愿能获得同行和读者的批评、指正。

内容概要

  本书以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出版的《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材的逻辑结构为脉络,精选60多个典型教学案例编撰而成,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学生的视野,引导学生把握课程内容的精神实质,提高大学生的理论思维能力。  本书可作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的参考书。

书籍目录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 案例1 世界视阈中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案例2 天安门城楼上的毛主席像将永远保留下去 案例3 毛泽东思想——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案例4 意义非凡的观念大转变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 案例l 毛泽东与调查研究 案例2 “两个凡是”和实事求是之争 案例3 奇冤昭雪栋梁才 案例4 与时俱进的中国共产党党章第三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 案例1 我们党的历史上的五条基本路线 案例2 “华人与狗不得入内” 案例3 南京条约 案例4 五四运动 案例5 枪杆子里面出政权 案例6 中国共产党不同时期的民主政治 案例7 历史“周期律” 案例8 “处决黄克功”第四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案例1 “经济决战”奏凯歌 案例2 “荣先生来了,欢迎你!”——毛泽东与荣毅仁 案例3 “小脚女人” 案例4 《甲申三百年祭》的回声 案例5 “银元”、“米棉”之战 案例6 建国初期的治理 案例7 过渡时期总路线出台的前前后后 案例8 痛苦、无奈、挣扎与新生——和平赎买下民族资产阶级的社会心态第五章 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 案例1 《办好公共食堂》——大跃进时期《人民日报》的一篇社论 案例2 华西村——共同富裕的典范 案例3 科学的春天 案例4 恼人的“剥削”第六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案例1 一道世纪性的难题 案例2 突破前人立新规 案例3 “挥霍主义”诱惑中国 案例4 别了,农业税第七章 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案例1 大改革大开放大发展 案例2 格兰仕: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发展 案例3 1978年大包干:小岗村被饥饿逼出的生死抉择第八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案例1 意义深远五元股 案例2 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的发展历程 案例3 芜湖“傻子”瓜子:个私经济“春江水暖”最先知 案例4 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第九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 案例1 湖北广水“两票制” 案例2 政府机构改革和深圳大部制 案例3 余祥林案 案例4 齐玉苓案和张先著案第十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案例1 方永刚 案例2 杂交水稻专家袁隆平院士 案例3 文化产业发展 案例4 延安精神第十一章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案例1 驾驭社会治安局势 案例2 和谐广东成本几何? 案例3 中国城市“低碳”转型 案例4 代际更替中的农民工教育困境第十二章 祖国完全统一的构想 案例1 统一:中华民族的共同心愿 案例2 海峡西岸经济区立新标 案例3 海峡两岸赈灾募款演出 案例4 海峡两岸学子互动交流第十三章 国际战略和外交政策 案例1 1955年周恩来总理出席万隆会议 案例2 1989年斯考克罗夫特两次访华 案例3 1993年江泽民主席出席APEC首次峰会 案例4 1997年的日内瓦人权斗争第十四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 案例l 中国工人阶级60年 案例2 吴仁宝:中国农村改革的先锋 案例3 毛泽东对统一战线的认识2例 案例4 毛泽东与华侨领袖陈嘉庚 案例5 钱学森的故事第十五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案例1 选择 案例2 1951年11月毛泽东亲批斩杀令 案例3 亲民、爱民、为民、富民的总理

章节摘录

延安精神20世纪上半叶,延安在中华民族历史上写下了辉煌的一页。民族英雄刘志丹、谢子长创立的陕北革命根据地,成为中央红军长途征战的落脚点。从1935年到1948年,延安是中共中央的所在地,是中国人民解放斗争的总后方,13年间,这里经历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整风运动、大生产运动、中共七大等一系列影响和改变中国历史进程的重大事件。特别是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亲手培育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实事求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延安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宝库中的珍贵财富,已经成为全国人民团结一致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精神支柱。1938年4月1日在延安陕北公学第二期开学典礼上,毛泽东向1600名陕公学员送礼,说:“今天陕北公学开学,我应当送点礼物。但是,我没有多少东西,只能送给你们两件礼物。第一件,是坚定不移的政治方向。第二件,是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1939年以后,随着国民党政策的改变,除停发抗日经费外,加紧了对边区的军事包围和经济封锁,陕甘宁边区财政陷入了极度困难。1940年1月,毛主席发出“自力更生、自给自足、克服困难、建设边区”的号召。在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中,毛泽东、朱德都分了‘责任田’,王震率领359旅,开进南泥湾,搞起了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战士们挥舞起镢头,向布满荆棘的‘烂泥湾’开战,天未亮,许多战士就上了山,天漆黑了,大家还不肯收工,以致使领导部门不得已而规定了‘生产时不得早到迟退’这样一条奇特的劳动纪律,这就是独立自主、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这是延安精神的标志!”1943年,359旅垦荒种地10万余亩,收获粮食1.5万石。这年秋天,“不要公家一粒粮、一寸布、一文钱”的359旅,还给陕甘宁边区政府上交了公粮,并且彻底打破了国民党的封锁。也就是在这一年,一首由贺敬之作词、马可作曲的歌曲《南泥湾》一下子唱红了陕甘宁边区。边区群众把359旅的这种“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革命精神,称为“南泥湾精神”。革命时期,延安物质生活十分艰苦,大家住的是土窑洞,吃的是小米饭,穿的是粗布衣,点的是小油灯。尤其是1939年至1943年期间,日军大举“扫荡”,国民党顽固派的军事包围和经济封锁,自然灾害的侵袭,使解放区面临着严重的困难局面。但是,全国人民把希望寄托在延安,各地进步青年纷纷奔向延安。当年流传的诗中写到:“青年,中国青年,延安吃的小米饭,延安穿的麻草鞋,为什么你要爱延安?

编辑推荐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教学案例分析》由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出版。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教学案例分析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条)

 
 

  •   案例不太生动,趣味性不强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