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镜堂建筑创作

出版时间:2010-4  出版社: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  作者: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 编  页数:277  
Tag标签:无  

前言

  我喜欢建筑,热衷于建筑创作。华南工学院本科毕业后,师从岭南建筑大师夏昌世教授,攻读研究生,并得益于各位老师和前辈的教导和培养,传承岭南建筑学人尊重环境、讲求实用、维护建筑本体、注重融汇创新的建筑理念以及灵活、务实的建筑创作之风。在那动荡的年代,我虽然失去了许多创作实践的机会,但却领悟了做人做事的道理,培养了辩证思维的能力,为日后的工作打下了基础。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为了加速提升设计水平和效率,抓紧时机弥补失去的光阴,我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选择了一条建筑设计、研究和教学相结合的发展道路。  改革开放30年,尤其是近十年来,我国国民经济持续高速发展,迎来了城市建设的高潮,在我进入不惑之年的时刻有幸赶上了建筑师的“黄金肘代”。我通过大量的建筑实践走出广东面向全国,逐步形成“两观三性”(整体观、可持续发展观,地域性、文化性和时代性)的建筑创作思想,同时,不断壮大三结合的工作室,形成了有创新理念、有创作激情、既出成果又出人才的创作团队,努力探索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建筑创作道路。  本书内容包括文章、设计作品和创作团队三部分,是我从事建筑创作、建筑研究和教学的一个缩影。所选的绝大部分作品,都是近十年来由我主持和创作团队共同完成的设计项目,包括纪念、博览、场馆、校园规划与设计等文化建筑以及其他大型公共建筑如办公、酒店、公共区域规划与设计、旧城改造等等,这是我和我的助手、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以及所有同事们的创作成果。借此,也对创作团队的工作做一个阶段性的总结,并与同行们交流,共同为建筑的未来而继续努力。  本书的出版,首先感谢与我日夜奋斗在创作第一线,创作出大量建筑作品的年轻学子和建筑师们;感谢我夫人李绮霞顾问总建筑师,她与我同甘共苦,共同创造了美好的建筑人生;感谢华南理工大学历届领导以及建筑学院和设计院同仁的支持和帮助;感谢所有给予我鼓励和帮助的朋友们;感谢祖国及这个伟大的时代给予我发展的机遇。

内容概要

本书内容包括文章、设计作品和创作团队三部分,是我从事建筑创作、建筑研究和教学的一个缩影。所选的绝大部分作品,都是近十年来由我主持和创作团队共同完成的设计项目,包括纪念,博览,场馆,校园规划与设计等文化建筑以及其他大型公共建筑如办公、酒店、公共区域规划与设计、旧城改造等等,这是我和我的助手、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以及所有同事们的创作成果。

书籍目录

序文章选作品选创作团队附录

章节摘录

  我的建筑人生  我出生在广东省东莞市,那时候她还是一个小县城,是珠江三角洲有名的鱼米之乡。家乡弯弯的小河,郁郁葱葱的荔枝林,炊烟袅袅的山村绘成一幅幅美丽的图画,从小吸引着我。少年时代,我常常带着干粮和画板跟哥哥到郊外写生,慢慢地,对画画产生了越来越浓厚的兴趣,而我又想当工程师,听老师说建筑师是半个艺术家,半个科学家,这正合我心意,从而萌发了学建筑的念头。  1956年,我从东莞中学高中毕业后,随即考入华南工学院建筑系。华工建筑系历史悠久,师资力量雄厚,培养出来的学生思维灵活,实践和动手能力强。在老师的指导下,我继承了这种传统,以优异的成绩完成了五年的学业,继而报考研究生,师从岭南建筑大师夏昌世教授。  研究生四年,我如鱼得水,陪同导师走遍粤中四大名园及潮汕庭院,又一起调研北方皇家花园和江南园林,协助导师完成了对岭南建筑专题的研究。  对专业的酷爱和良好的校园环境,使我对学习全神贯注,当且寸国家还处在困难时期,但这对我的学习毫无影响。我常常在公共汽车上记外文单词,速写本不离手,走到哪画到哪,留下了许多实测手稿,拍下了大量的建筑实录并加以分类整理。有一件事至今记忆犹新:1964年,我到北京为毕业论文收集资料,找到一本很切题的英文书,一共60页,但只能借几天,那个年代没有复印机,住在北京四合院式的小招待所里,条件很差,但是为了学习,我毅然决定把它的全文和图表抄录下来。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何镜堂建筑创作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3条)

 
 

  •   内容翔实 值得购买
  •   还可以~~内容还是比较全的~~
  •   中国建筑师的标杆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