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9-8 出版社: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 作者:谭元亨 页数:963
Tag标签:无
前言
由谭元亨主笔的100多万字的《客家文化史》终于付梓了。这部历时八年,增删多次的鸿篇巨制,不仅仅是这么一个拥有近亿人口的族群的第一部文化史,而且是国内汉民族八大民系中的第一部民系的文化史。它的出现,对于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文化而言,无疑具有带动意义乃至标志意义,它标志着,多元文化在中国不仅得到了广泛的认同,而且发展到了自觉与成熟的阶段,与世界多元文化的浪潮相呼应,并成为推动历史进步的伟大动力。所谓“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是世界发展的双翼,缺一不可。没有文化的多元化,经济的全球化只会成为强权单一的话语,最终只会令这个世界失去色彩、失去活力乃至生命。因此,在海峡两岸,客家文化自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开始复苏,便成为整个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部分,是令人振奋的。广东,作为中国客家的第一大省,拥有近3000万客家人,出现第一部客家文化史,是在所必然的,正如第一位客家学大师罗香林出在广东,出在我们中大一样。因此,让我们来评价这第一部客家文化史,也势在必然。广东三大民系——广府、客家、潮汕,各有千秋,而客家学成为世界的一门显学,则有其不同寻常之处。
内容概要
本书以客家数次迁徙的文化发展史为主线展开阐述,内容包括客家前史——世界民族大迁徙的东方部分,客家古史——切点上争得的独立发展,客家血史——从自在到自为的崛起,客家的跨文化传播。并对客家迁徙路线及客属地的人文历史地理、客家家族的历史渊源及其教育文化传统、客家海外迁徙史、客家方言史、客家思想史、客家艺术史等均有论述,有不少新的创见与精辟的阐释。 本书可作为客家学研究者、相关专业师生的科研读物,也可供广大客籍人士阅读。
作者简介
谭元亨:
广东顺德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会员。国际IRSCL会员。曾任省市青联委员、政协委员、作协副主席等。1993年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现为广东省人民政府参事,华南理工大学客家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美学学科带头人,广东省珠江文化研究会副会长。获国家级政府奖4项,含全国“五个一”工程奖、骏马奖、中国图书奖等;全国性奖5项,有新时期优秀少儿文艺读物一等奖、长篇电视剧奖及北京十月文学奖多项;省级奖20余项。已出版文史哲工各类著作逾100种、3000万字。主要代表作有《元亨文存》,理论著作《中国文化史观》《断裂与重构》《华南两大族群的文化人类学建构》《广府寻根》《客家圣典》等30多部;文学著作《客家魂》(四卷本)《后知青·女性三部曲》《赝城》《一个年代的末页》等40余种:纪实与史传《无效护照》《潘氏三兄弟》《雕塑百年梦》等20余种;儿童文学中长篇有《小小地球村》(三卷)《浪漫年华组曲》《抓来的老师》等。还有《客家女》《客家人》《天下客家》《正道沧桑》等上百部(集)影视作品及若干戏剧艺术作品。另有译作数部。曾被邀到欧美、亚非十多国作中国文学、客家文化讲演,其中有马里兰大学、巴黎大学等。
书籍目录
上卷 绪论 客家文化史的思路与建构 第一编 客家前史:世界民族大迁徙的东方部分 引言 文化支点的确认 一、先民南渡 (一)历史记忆与未来指向 (二)时空跨度与文化落差 (三)罗马帝国与汉晋王朝 (四)衣冠南渡与汉祚存亡 (五)客家先民的精神溯源 (六)从义招到程乡:解读“流民”在粤东的聚落 (七)天放时代与魏晋清流 (八)魏晋清流与客家思想 (九)“侨置”与“给客” (十)坞堡:客家建筑的前史 (十一)“山语”与“海话” (十二)同明相照 二、创世纪之旅 (一)“流人”与隐性移民 (二)来自谱牒的大历史 (三)“葛藤坑”传说的文化解读 (四)教育神话与族群精神 (五)“客家摇篮”赣南的客家民俗 (六)谱牒:无形的“祖宗言” 第二编 客家古史:切点上争得的独立发展 引言 祖地与民族身份的认同 一、火中凤凰 (一)危亡中的激活 (二)寻找历史文化动因 (三)宋元时期的文化艺术 (四)客家形成的精神基石 (五)宋明理学与客家思想 (六)宋元以来的客家妇女 (七)客家山歌的源与流 (八)“客家祖地”闽西的民俗 (九)客家方言的历史形成 二、一枝散五叶 (一)客家大本营的形成 (二)一枝散五叶 (三)闽粤通衢与客家大本营人地关系的演进 (四)漫漫长旅话“节点” (五)族群的聚落 (六)得名与文化边界的守护 (七)族源辨析 (八)历史与心理的凝结 (九)生态群落 (十)客家建筑的地域文化色彩 (十一)客家方言的分布与流变 三、生存考验 (一)同饮一江水 (二)开山与开埠 (三)明清客家文学发展:真儒书写真情趣 (四)客家艺术的一个高峰:画、诗、书、印“四绝” (五)梅籍诗人:红杏花开第一枝 (六)明清客家经济文化 (七)文化积淀与民族复兴 (八)从赎买到抗争 (九)山歌:怨曲与壮行 (十)另一个历史的逻辑走向 (十一)从客家腹地到文化中心 (十二)“客家腹地”梅州的民俗下卷 第三编 客家血史:从自在到自为的崛起 引言 从迁徙、蛰伏到破土而出 一、天京喋血 (一)被视为“客家人革命”的太平天国起义 (二)太平天国文学:表现革命理想的政治鼓动诗 (三)太平天国时期的客家妇女 二、戊戌遗恨 (一)章京行走与湖南新政 (二)文学革新运动中的客家诗人 三、辛亥狂飙 (一)帝制倾覆,共和草创 (二)近代三大运动与客家人的关系 (三)三大运动与客家思想的凸现 (四)清末民国时期的客家妇女 (五)狂飙突进岁月中的客家诗文 (六)近现代客家学的创立 (七)近现代的客家民俗 四、土地悲歌 (一)红土地革命 (二)现代客家妇女 (三)山歌:号角与战鼓 五、抗日烽火 (一)世界反法西斯斗争的东方战场 (二)抗日的文学名篇 六、从“天国”到共和国 (一)从空想到现实 (二)当代客家文学的勃兴 (三)斐声寰瀛的客家艺术 (四)出口成章的天籁之声 (五)当代客家学研究的复兴 (六)当代客家妇女 (七)当代客家民俗的新发展 (八)客商与客家文化 (九)建筑形制的成熟 第四编 客家的跨文化传播 引言 文化传播的当代格局 一、文化观照 (一)缘起 (二)广府人与客家人:先来后到 (三)客家人与福佬(潮汕人):江头水尾 (四)客家人与湖南人:硬颈与霸蛮 (五)客家与畲族:“土著说”证伪 (六)客家人与犹太人:伦理与义利 (七)客家方言之文化解读 二、客人开埠 (一)海峡两岸:文化生态的演绎 (二)“住番”:文明的辐射 (三)民族之光:华侨与民族工商业 (四)文化纽带:会馆的形成 (五)文化转型:从“红顶商人”到“实业兴邦” (六)跨文化的建构:以泰华客家文学为例 (七)世界与中国:交融与辉映结束 语过滤历史后记主要参考书目
章节摘录
插图:4.创新之魂我们讲了客家文化史的世界性、民族性,以及构建这样一部文化史所需要的哲学或诗性的高度,我们当进而直接切人客家文化的历史演进的过程当中,即迁徙、抗争与崛起,或者酝酿、蛰伏与发生。显然,客家文化,如前所述,是植根于汉族文化的,这一点,大都没有疑义,然而,它在迁移与发展过程中,又与后来的汉族文化主流发生了分化,否则,它也就不会是客家文化,也没这样一个文化分支的出现了,这是我们务必确定下来的。这一来,摆在研究者面前的任务,便是探讨这样一种文化,与原母体的汉族文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从而成为后来的样子?如果细细追问下去,就更多了,即客家文化于何时形成并相对作为一个独立的分支,客家文化与作为整体的汉文化之异同在哪里,客家文化本身对汉族文化具备怎样的意义,如此等等,当又是一个接一个的客家文化之谜了。文化在演进中,当然与其母体发生变化乃至脱离,而一种文化不具备创新的能力,同样也就失去了它的独立存在的理由以及继续发展的动力,一句话,就不可以“存活”下去——这至少在文化领域中是这样,并且作为一个非常严酷的法则。那么,客家文化对于古老的汉文化又有何创新并获得了再生的权力呢?而一部客家文化史,也当沿着这创新的轨迹追寻下去,方可以建构起来,这是纲,更是它的灵魂。其实,在文化理论上,创新是早已有人提出来的了。本来,文化变迁,这是一个历史的动态,是绝对的。反过来,文化守成,则应是相对的。动态的历史,势必在不断的新陈代谢“后浪推前浪”之中,文化更在这动态演变中发展。西方的人类学家,更以“创新”作为文化变迁的基础,如巴尼特的著作,就叫做《创新:文化变迁的基础》。
后记
从20年前完成的《中国文化史观》到今天的这部《客家文化史》,有人似乎认为,我的研究面是愈来愈狭窄了。其实,这只能是一种误解,对于一部中国文化史而言,如果少了客家这一部分,至少是不完整的,甚至是不准确的。20年前是不会有人说这句话的,20年后说这句话,也还会有人觉得言过其实。但是,这20年,客家研究从沉寂到复兴,却使国内外不能无视其之存在,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有人把它与世界上的犹太学相比,亦未必是一种抬举。毕竟客家人口是犹太人数倍之多,他们对世界、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并不逊色于犹太人。因此,从中国文化人手,再切人到客家文化,实际上仍是一种深化、一个拓展,无所谓宽狭、大小、轻重之分。文学创作中,我们提倡在生活中“掘一口自己的深井”,其实,学术上又何尝不是如此呢。非议总归是难免的,就看你是否确定了你的选择。的确,我一直对阅读历史有无法阻遏的热情,而且在历史著作中受益匪浅,从中获得不少我所期待的东西,包括艺术创作的灵感,文化研究的思路,等等。从《史记》开始一直到今天若干史著,也包括历史文学作品,它们从来就不是单纯为所谓的史学家所写的,而从这些史著中获益最大的,也绝非那些史学家们。历史有如诗歌,是每个人精神生活中值得向往的一部分,记得罗素是这么说过的。那么,对这些史著的回报,自然不会是那种枯燥苍白、染有考据癖的、刻板的、“格式化”了的所谓严格意义上的“历史研究专著”,而应该饶有意味、充满情趣、多少有点生动与色彩,被大多数人——他们并非专业的历史学家而只是普罗大众——所热爱,所关注。,我已经预设了这部作品会产生的种种非议,事实上,在今天已经有了,诸如:你是搞创作的,不是做学问的,你名气很大,却缺少点严谨,学问欠扎实;这只能是准学术著作……有人做过统计,我写客家的作品,无论是文学的还是学术的,累计印数数以十万计,比所有客家研究著作的总和还多得多,当然影响不仅超于学术圈、文学圈乃至客家人的范围。那么多人对客家有所了解,客家人得以重建自身的形象,正如一位著名报人所说的,这得感激你这些著作,学术圈内闹了那么久的“土著说”、“误会说”,也只能是“茶杯中的风暴”,别说客家人不屑一顾,连圈子里也大多数人不以为然。
编辑推荐
《客家文化史(套装上下卷)》:“十一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客家研究文丛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