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后社会资本重建

出版时间:2011-11  出版社: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者:李琳 著  页数:142  

内容概要

  这本《灾后社会资本重建——以汶川地震为例》由李琳著,以“5·12”汶川地震灾后重建工作为出发点,分析了社会资本在灾后重建工作中的作用。以实地调查资料为依据,对不同类型受灾地区灾后重建工作和各受灾地区居民生活恢复进行深入总结和分析。在对社会资本理论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综合采用理论与案例、实证相结合的方法,通过问卷调查、半结构访谈、部门调研收集资料,运用“社会资本”的概念和理论框架对我国汶川地震灾后重建中的社会资本讲行了大量理论和经验上的研究,综合考察了社会资本对地震灾区灾后重建工作的完成以及灾区居民灾后生活恢复的影响。

作者简介

  李琳,1981年生于湖北武汉,2009年获得武汉大学管理学博士学位。现为华中师范大学社会学院讲师。主要研究领域为社会政策,研究兴趣包括社会福利理论与政策、农村社会问题。曾参与国家级、省部级项目十余项。并在《光明日报》《武汉大学学报(哲学与社会科学版)》《人大复印资料》等核心期刊上发表相关学术论文十余篇。

书籍目录

前言
第一章 社会资本理论的研究现状
 第一节 社会资本概念的不同界定
 第二节 社会资本的形式与运行机制
 第三节 灾后重建的社会资本视角
第二章 微观个体灾后的社会资本培育问题
 第一节 作为社会支持机制的微观个体社会关系网络
 第二节 邻里社会资本与灾后重建
 第三节 微观社会资本的社会支持
 第四节 震后受灾群体社会关系网络的断裂与重构
第三章 社会资本与政府主导式灾区重建
 第一节 政府在灾区重建中的职能
 第二节 社会资本——政府构筑的牢固基础
 第三节 政府主导式灾后重建中的社会资本
 第四节 政府主导式重建对宏观社会资本的培育
第四章 社会参与式重建与社会资本培育
 第一节 社会参与式重建对灾后社区重建的作用和影响
 第二节 民间组织参与灾后重建及其社会资本培育
 第三节 民间组织参与灾后重建的困境及原因分析
 第四节 构建灾后重建中政府与非营利组织良性互动机制的路径选择
结语:“政府·社会·公民”合力而发——灾后重建的社会资本培育
参考文献

章节摘录

  中国传统社会是一个讲求伦理、社会关系的社会,中国人习惯于将一切方面都放到伦理关系中去思考,对于经济和社会生活也是如此,梁漱溟在《中国文化要义》中关于伦理本位的论述,费孝通关于“差序格局”的论述,都说明在中国没有能够脱离社会关系和社会基础的事物。根据我们灾后调查的结果显示,被访者中有83.4%的人表示参与过其他家庭的重建活动。可见,灾区重建工作能顺利进行的前提必然是建立在一定的社会基础之上的,依赖于在社会活动中与他人的合作、组织、交换、竞争、支配关系等社会过程或社会关系。这里的社会基础概念是相对于经济建设而言,其基本内容包括社会行动、社会关系网络、社会资本、社会组织、社会制度、人力资本和社会信念等方面。在震后重建过程中的表现的“经济行为和经济体系”是“社会行为和社会体系中的一种形态或下属部门”。在调查中,有83.3%的被访农户参与了协助其他村民家庭进行灾后恢复重建的活动,其比例高于参与村落恢复重建活动中的所有项目。受访者中近八成的人表示在地震后通过各种互助、帮扶、合作等方式与其他村民的关系更为亲密,有近2/3的人表示自己在地震后的人际关系网络变大了。灾区试点贫困村社区互动现象非常明显,由此可见,灾后个体社会经济生活的恢复有赖于社会关系网络。  所以,灾后个体生活重建和恢复需要社会行动的支持,而这种支持存在于社会关系网络中。这种多线的结合,其明显特征就是灾后重建中进行社会互助的个体双方共同享有多种长远且稳定的利益。所有的社会关系,包括各种血缘关系、亲缘关系、地缘关系、业缘关系等,都可能发展成为社会关系网络,也都可能为经济行动提供社会支持。这种社会关系网络支持在个体面临巨大的自然灾害后的社会生活、经济市场、精神状态恢复中必不可少。实证研究表明,中国人际关系具有一定的延续性,这种持久的关系网络在社会中形成了一种特定的信任结构,促进了社会生活的合作与交换,成为灾后重建中可利用的社会资源之一。  ……

编辑推荐

  中国社会资本的存量很大,不过大部分是传统意义上的社会资本,而具有现代价值的社会资本尚未在整个社会中广泛地形成。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灾后社会资本重建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