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1-6 出版社:华中师大 作者:丹明子 页数:236
Tag标签:无
前言
《中庸》是我国儒家的重要哲学经典之一,是一部含有深刻哲理的古代思想文献,通常被认为是孔子的孙子子思所著。它原来是《礼记》中的一篇,南宋哲学家朱熹把它从《礼记》四十九篇中抽出来,与《大学》、《论语》、《孟子》合为“四书”。它的主要内容是发挥和贯通了孔子“中庸”的思想。“中”就是不偏不倚,“庸”就是常。以“中庸”为名就是要劝诫人们在思想上要不偏不倚,在行为上要不走极端,无不及亦无过之。其中也体现了儒家关于修身、治国、处世等方面的伦理道德思想。同时,《中庸》一书还希望人们以“至诚”的态度不断进行道德修养,以达到自我完善的境界。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中庸的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内容相当丰富的人生哲理,也是实用的学问,可以使我们终生受用不尽。北宋的程颢、程颐兄弟认为,《中庸》“放之则弥六合,卷之则退藏于密,其味无穷,皆实学也。善读者玩索而有得焉,则终身用之有不能尽者”。实际上,从我国的道家、墨家、佛学等思想中,都可以看到中庸之道的相通之处——刚柔相济、统筹兼顾、隐恶扬善……这些都是智者们的智慧交合点。 大量的生活实践证明,我们每个人立身处世都离不开“中庸”二字。试想,如果我们为人处世、待人接物不是不到位,就是太过分,永远达不到不偏不倚、恰到好处的境界,又怎么可能获得成功的人生呢?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如果我们可以理解一点并运用儒家思想所倡导的中庸之道,就会对.获得真正意义上的成功、真正实现我们的人生目标有很大的帮助。小到我们每一个人,大到我们整个社会,如果能以中庸之道行事,那么对于建设和谐社会,帮助人们和谐相处都是大有裨益的。中庸思想中的“致中和”与如今我们要构建和谐社会是何等的相通啊! 这本《中庸的谋略》,是作者将自己对《中庸》一书的理解进行的一个简单陈述,其中存有不足也在所难免,仅希望能给大家带来一些智慧的启迪。 丙戌年春 丹明子于北京
内容概要
“经典悟人生”系列从中国古代哲学经典中汲取人生智慧,探讨生活方式。译文纯熟、深刻,并结合古今中外案例,达到活以致用,给人们身心灵以启迪的效果。
中庸的谋略:
《中庸》是我国儒家的重要哲学经典之一,是一篇含有深刻哲理的重要古代思想文献,本书结合历史与现代生活实例阐发《中庸》的实用之道,启发人们在思想上要不偏不倚,在行为上要不走极端,无不及亦无过之。其中也体现了儒家关于修身、治国、处世等方面的伦理道德思想。参考了众多《论中庸》原文点校的版本,对原文做了注解。
作者简介
丹明子,1995年进入国家事务管理局工作至今。主要成果:
曾经出版过《禅来缠去》、《追踪神的足迹》、《众神的天空》、《赤道以北33度》、《圣字贝叶书》、《身体的密码》、《中国人智慧读本》、《佛法无边-说禅》、《佛法无边-悟禅》、《佛法无边-感悟》、《佛法无边-觉悟》,以及这四本图书等。
书籍目录
第一章 天下的根本是中与和
第二章 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
第三章 中庸是最高的德行
第四章 既无过之,亦无不及
第五章 不明中庸之道则难以立身
第六章 大智慧者执两用中
第七章 自命不凡者未必真聪明
第八章 中庸之道服膺弗失
第九章 白刃可蹈,中庸难得
第十章 何为真正的强
第十一章 遵道而行,依乎中庸
第十二章 君子之道费而隐
第十三章 人不远道,道不远人
第十四章 素位而行,反求其身
第十五章 行远自迩,登高自卑
第十六章 道体物不可遗
第十七章 大德者必受命
第十八章 中庸而行,可以无忧
第十九章 继承事业,和谐一切关系
第二十章 治国平天下的大法则
第二十一章 自诚明,自明诚
第二十二章 至诚可与天地参
第二十三章 唯天下至诚为能化
第二十四章 至诚如神
第二十五章 诚者自成,合内外之道
第二十六章 至诚无息
第二十七章 明达智慧,进退自如
第二十八章 愚贱不可自作聪明
第二十九章 无征不信,不信民弗从
第三十章 圣人的伟大之处
第三十一章 聪明睿智,足以有临
第三十二章 至诚者经纶天下
第三十三章 潜虽伏矣,亦孔之昭
章节摘录
版权页:插图:第一章 天下的根本是中与和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上天所赋予人的自然秉性就是“性”,遵从自然秉性做事就是“道”,把“道”修明并且推而广之教给别人就是“教”。“道”这个东西,是不可以片刻离开的;如果可以片刻离开,那就不是“道”了。所以,那些品德高尚的君子在没有人看见的时候也行为谨慎,在没有人听见的时候也内心戒惧。没有比隐藏更明显的了,没有比微小更显著的了,所以君子在一个人独处的时候要谨慎而严格要求自己。让个人的欢喜、愤怒、哀伤、快乐的情感不表现出来,就是“中”;表现出来时都合乎时宜和礼节,就是“和”。“中”是天下人的根本;“和”是天下人应遵从的原则。达到了“中和”的境界,天与地也就各在其位了,万事万物也就生长发育了。人生谋略我们每一个人都具有自然赋予我们的“天性”,这种“天性”中既有共性,比如生、老、病、死的自然规律,饿了要吃、渴了要喝,等等;也有每个人特有的个性,比如一个人的脾气、爱好,等等。当然,这种天性还包括人类拥有自己的精神与意志,并且会用自己的精神和意志来思考和判断事情。既然“天性”是大自然赋予我们的,那么就会有我们主宰不了的方面,这就是我们自身认识的局限性和片面性,以及个人能力的局限性。所以,人们常常说“心有余而力不足”,然而,实际上有时我们做起事情来又常常是“力有余而心不足”。因此从这一意义上说,我们的命运有时候真是由大自然安排的。所以,只有遵从大自然的规律做事情,一切顺其“自然”,顺应自然的本性,才会自然而然地获得成功。这样做事情,就可以说是“道”了。然而,顺乎自然,决不可以理解成什么事情也不去做,干脆守株待兔一般地听天由命,结果爱怎样就怎样吧。顺乎自然地做事情,只可以理解为是我们为人处世的“隐规则”,是以“做”为前提的。以“道”的标准来做事,其实说的是凡事不能蛮干,不要做与事物本性相违背的事情,不自以为了不起而做事张狂,也不逞强好胜地扭曲自己的本性,这才是顺乎自然的真正寓意。这里有两个小故事,让我们来对比一下,或许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做事情须合乎“道”的重要意义。第一个故事是这样的:有一个人在回家的路上刚好看到树杈间的一只小小的茧上裂开了一个小口,他从来没有看到过这番景象,于是停下来观察。那是一只蝴蝶的茧,只见一只新生的蝴蝶正在艰难地从那个小裂口中一点点地挣扎出来。很长时间过去了,蜕变似乎一点进展也没有,看起来蝴蝶似乎已经是竭尽全力了这位观察者实在替蝴蝶着急,他决定帮一帮它。于是他找来一把剪刀,小心翼翼地把茧剪开,这样小蝴蝶很容易就从茧中挣脱出来。可是,它并没有像这个帮助它的人想象的那样展翅飞翔,而是身体萎缩,翅膀一直紧紧地贴在身上。这位观察者期待蝴蝶的翅膀伸展起来,成为一只美丽的蝴蝶,然而,这一刻却始终没有到来。另一个故事发生在寺院里。春天来了,寺院里还是一片枯黄,师父让小和尚准备一些草子。小和尚问师父什么时候撒种,师父回答说:“随时。”春天总是刮风,小和尚撒的草子中有一些被风吹走了,他慌了神,对师父说:“不好了!好多草子被风吹走了。”师父说:“那些被风吹走的草子多半是空的。随性。”夜里下了一场不小的春雨,清晨,小和尚着急地对师父说:“师父!许多草子被雨水冲走了。”师父说:“冲到哪里都会发芽的。随缘。”这样说来,中庸之道确实是很难实行的了,所以更应该把它当做一种理想的行为规范加以提倡。如果连“中庸”的道理都不明白,就更别说照着它去为人行事了。中庸之道实质上就是要行当行之事,不做“不及”或者过分之事。意大利AC米兰队的当家射手舍甫琴科一直被认为是足球运动员的典范,他的行为恰恰体现出古老的中国智慧——中庸之道。合甫琴科在球场上威风八面,但是走出球场,他将自己的生活安排得十分“正常”:非常低调,绯闻、丑闻绝不会与他沾边。与舍甫琴科相反,曼联队的前锋鲁尼却显得“少不更事”,他在球场上诅咒裁判,恶意报复对手,在赛场外打架、招妓,被评价为一个爱使小性子的愚蠢男孩。英格兰队长希勒就曾经指责鲁尼,说他没把本该属于足球运动员的天赋用在正道上。良好的语言表达与得体的接人待物行为,其实也能体现出“中庸”的道理。说话时,既不出言不逊、出口伤人,又切中要害、直指主旨;遣词造句既符合说话的场合,又符合自己的身份,能恰当地表达出自己的观点;既要妙语连珠,又不能给人以夸夸其谈的不良印象。能做到这些,就可以说达到了一种中庸的境界。举例来说,客气话是我们用来表达恭敬和感激的常用语言,恰当地说些客气话,可以拉近我们与他人之间的距离,为我们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可是如果客气话说多了,就会流于浮滑,流于虚伪,结果将适得其反。比如有人递给我们一杯茶,我们只说一声谢谢也就够了,如果客气话说多了反而很不正常,就像姜昆说的相声《踩脚》中描述的那样,一个人踩了另一个人的脚,这原本是一件小事,那位踩人脚的人却从科技到网络,再到国际新闻、政治形势,天南地北地无所不侃,本来只是说一句表达歉意的话的事,结果让这个人一说却十分令人生厌。
媒体关注与评论
此篇论心论性,精语颇多,在暂学史上极有价值。 ——梁启超过度和不及都是恶的特征,只有中庸(Mesotes)才是美德。亚里士多德中庸之道是一种伟大的思想资源,中庸之道可以成为当代有价值的人文理性主义,中庸之道将在二十一世纪大放光彩。 ——牟钟鉴中庸之道的真谛是不为拘泥,不为偏激,寻求适度、恰当中庸之道不是模棱两可,而是真理之道,中正之道但愿真正的中庸之道能普遍实践于整个社会生活中。 ——松下幸之助人有五商,若想人生成功,须五商俱备。在我看来,五商无一不可从《中庸》中获益。 ——李嘉诚其实成功之道也就是掌握分寸,不管是经商还是从政,都要把握分寸。但凡成功的人都懂得恰到好处,最好的表演就是不温不火,最好的态度是不卑不亢,这些都是“中庸之道”。 ——易中天
编辑推荐
《中庸的谋略》:“四书”之一中国人处世谋略不二法门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关系的至境宝典。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