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0-8 出版社: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者:程红艳 页数:280
前言
程红艳博士于2005年9月进入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博士后流动站,选定中等教育均衡发展问题作为自己的研究论题,历时三年,于2008年5月向流动站提交了一份长达20余万字的研究报告。这份研究报告,在随后举行的博士后工作人员出站报告会上,被流动站学术指导委员会评定为“优秀”。 2002年至2005年,程红艳在华东师范大学攻读教育博士学业,研究方向为教育哲学。当她获得博士学位申请进入博士后流动站时,申报了一个并非教育哲学而是具有鲜明实践指向的论题作为博士后阶段的研究任务。这是一种自觉的转向。这种转向,一方面表明程红艳希望拓展自己的研究方向和研究领域,另一方面则表明她有一种将教育理论研究与教育实践研究有机结合的追求,并具有热切关注教育现实问题的情怀。 教育均衡发展问题是新世纪以来教育研究中广受关注的问题。诸多教育理论工作者或教育实践工作者对这一问题进行着研究,且也取得了堪称丰硕的研究成果。然而,尽管如此,影响教育公平公正发展的非均衡状况依然突出存在,加强及深化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实属必要。程红艳与这一教育热点问题的“不期而遇”,固然与“受个人兴趣和个人经历影响”有关,但更为重要的则是身为教育研究工作者的责任感使然。
内容概要
《中等教育均衡发展研究》探讨了1978年以来中等教育非均衡发展加剧状况,揭示了教育公平发展的阶段性;描述了中等教育发展的历史与现状,揭示其存在的城乡之别、城区之别、阶层之别与校际差距。《中等教育均衡发展研究》以武汉市W区为个案,研究区域内存在的校际差距,揭示了校际差距所体现的社会分层和社会分隔;并进一步聚焦于学校和教室,剖析了学校内部存在的教育机会不均等;指出了学校发展的合理路径应从“扩张优质教育资源”到生成优质教育资源,走向兼顾质量和公平的未来教育。
作者简介
程红艳,1975年出生,1994年考入华中师范大学教育系,先后获学士、硕士学位,2001年考入华东师范大学攻读博士,并于2004年获博士学位,2005—2008年在南京师范大学博士后流动站做研究,2010年6月赴日本参加亚太地区道德教育年会。现为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基础教育。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主持国家级课题一项,省部级课题四项。
书籍目录
导论一、从一个朋友的困惑说起二、关于中等教育的思考三、研究的主要方法和过程四、研究的结论与反思第一章 走向公平和均衡——改革开放以来中等教育的发展一、1978一1991:第一轮改革与中等教育的发展二、1992-2005:第二轮改革与中等教育的发展三、第三轮改革与中等教育的发展四、教育公平和教育均衡发展五、对于基础教育均衡发展若干问题的辨析第二章 理想与现实的落差——武汉市中等教育均衡发展现状一、武汉市城市发展及教育发展掠影二、1978年以来武汉市中等教育发展的轨迹和变迁三、2003年以来:均衡与非均衡的对峙第三章 学校非均衡发展与社会阶层分化——以W区为个案一、区域内学校发展的基本概况二、阶层分化:中产阶层学校、市民学校和贫民学校三、学生文化与社会阶层分化四、家校互动与阶层差异五、择校现象与社会阶层分化六、小结与讨论第四章 聚焦学校和教室——教育机会均等的微观研究一、社会贫富差距和择校对学生心理的影响二、校内分班:择班与择师三、教室里的等级秩序四、教师所属的社会阶层五、私人化教学与教师专业发展六、校长与学校非均衡发展第五章 探索与尝试——中等教育均衡发展的对策研究一、市区政府:推进教育区域均衡发展的主导力量二、从“扩张优质教育资源”到“生成优质教育资源三、好的中学及其特征四、寻求学校的“生成式发展”道路五、促进社会公平的美国学校重建运动及其启示主要参考文献访谈索引及编码后记
章节摘录
宗教对教育和文化等精神事业的传承毕竟具有重要作用。中国的中等教育较少受到宗教势力的影响,表现出世俗化的特征,尤其是在理想主义逐渐破灭的市场经济下,整个社会缺乏一股专门而持久的民间力量、精神力量来关注教育和维系传统。这使得中等教育比较容易调整、变动和改革,但同时也使中等教育的课程体系和指导思想一直处于较大的变动状态,在一元化的权力影响下易表现出或左或右的极端化特征。 当前中国的中等教育,在面临上述问题时表现出中国独有的特征,但仍与民国时期的中等教育有相当大的差异,其中最重要的一点便是中等教育从精英化到平民化的变化。 民国时期能受中等教育者毕竟是少数,多为富裕子弟或是天赋、才华出众者,中学毕业者被视为文化人,被百姓们比附为“举人”,学生在学校中享有某种程度的自由和自治。五四运动后学生自治活动开始勃兴,虽带有模仿美国的色彩,但亦开一时之风气。各种类型的学生自治会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各种艺术研究、文学研究、道德修养、学生交谊、社会服务、体育锻炼的学生社团也蓬勃发展,以促成学生自动和自治的精神。由于学制草创,尚未规范,带有尝试的新鲜活力,也由于时局更迭,当政者自顾不暇所造成的松弛空间等原因,此时期的中学生在某种程度上被看做是“学人”。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