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0-8 出版社: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者:聂珍钊 主编 页数:438
内容概要
这部教材是在华中师范大学《外国文学史》国家级精品课程的基础上为了适应外国文学教学和研究需要而编写的。该教材将东方文学和西方文学融为一体,打破一个概述、一个代表作家、一部代表作品的教材写作模式,充分吸收国内外外国文学教材的优点和改革开放以来外国文学研究的新成果,采用新的观念、方法和体系,通过对外国文学全面系统的研究和介绍阐述文学创作的发展历史,揭示文学思潮的嬗变过程。该教材坚持科学性、系统性、学术性和实用性原则,集文学史、思潮史、文论史于一书,体例新,内容丰富,既适合用作高等学校外国文学课程的教材,也适合广大外国文学爱好者学习参考。
书籍目录
绪论第八编 20世纪美国文学 第一章 诗歌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弗罗斯特 第三节 意象派诗歌 第四节 黑人诗歌 第五节 “垮掉的一代” 第六节 自白派诗歌 第七节 语言诗 第二章 戏剧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尤金·奥尼尔 第三节 田纳西·威廉斯 第四节 阿瑟·密勒 第五节 爱德华·阿尔比 第三章 小说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现实主义小说:德莱塞 第三节 “迷惘的一代”:海明威 第四节 美国南方小说:福克纳 第五节 美国犹太小说:辛格 第六节 黑色幽默小说:海勒 第七节 后现代派小说:纳博科夫 第八节 美国黑人小说:莫里森第九编 20世纪英国文学 第一章 诗歌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象征主义诗歌 第三节 菲利普·拉金 第四节 谢默斯·希尼 第二章 戏剧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肖伯纳 第三节 奥凯西 第四节 品特 第五节 “愤怒的青年”与奥斯本 第三章 小说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高尔斯华绥 第三节 康拉德 第四节 劳伦斯 第五节 伍尔夫 第六节 乔伊斯 第七节 奈保尔第十编 20世纪法国文学 第一章 诗歌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象征主义诗歌 第三节 超现实主义诗歌 第二章 戏剧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存在主义戏剧:萨特 第三节 荒诞派戏剧:尤内斯库 第三章 小说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长河小说”:罗曼·罗兰 第三节 反战小说:巴比塞 第四节 意识流小说:普鲁斯特 第五节 超现实主义小说:阿拉贡 第六节 存在主义小说:加缪 第七节 新小说派:罗伯-格里耶 第八节 移民作家:米兰·昆德拉第十一编 20世纪俄苏文学 第一章 诗歌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象征主义诗歌:勃洛克 第三节 阿克梅派诗歌:阿赫玛托娃 第四节 未来主义诗歌:马雅可夫斯基 第五节 意象派诗歌:叶赛宁 第二章 小说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高尔基 第三节 肖洛霍夫 第四节 布尔加科夫 第五节 帕斯捷尔纳克 第六节 艾特玛托夫第十二编 20世纪欧美其他国家文学 第一章 德语国家文学 第一节 德国文学 第二节 奥地利文学 第三节 瑞士文学 第四节 卡夫卡 第二章 北欧国家文学 第一节 瑞典文学 第二节 挪威文学 第三节 北欧其他国家文学 第三章 欧洲其他国家文学 第一节 意大利文学 第二节 西班牙文学 第三节 波兰文学 第四节 梅特林克 第四章 加拿大文学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诗歌 第三节 小说 第五章 拉美国家文学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魔幻现实主义第十三编 20世纪亚非文学 第一章 日本文学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白桦派 第三节 川端康成 第四节 大江健三郎 第五节 村上春树 第二章 印度文学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普列姆昌德 第三节 介南德尔·古马尔 第四节 克里山·钱达尔 第三章 阿拉伯文学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旅美派”与纪伯伦 第三节 纳吉布·马哈福兹 第四章 非洲文学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尼日利亚文学与阿契贝、索因卡 第三节 南非文学和戈迪默、库切后记
章节摘录
诗中既有单词拼写的字母省略,又有不合规则的语法现象,读者可以依赖文本自行添加、组合语言成分,从而获得不同的诠释。以“ly”为例,它可以是多个以其结尾的副词,也可以理解为不同的动词。 语言诗的重要特点是反叛性,诗人在诗学观、美学观、语言观等方面都对传统提出质疑。语言诗人强调语言,认为语言不是表达思想和展现经验的工具,而是“思想本身”,因此诗歌应该是语言自身的文本。他们认为语言是一种体制,在诗人之前就已经存在,而且对诗歌有一定的要求,诗人的作用就是要去左右这些要求,而不被它们所控制;诗人不再是说话的个体,而是话语的操纵者。语言诗不仅仅是一个让人们重新对语言感兴趣的运动,而且要读者注意语言的结构和代码,以质疑主流诗歌的许多为常人接受的假设来建构自己的理论框架。在诗歌创作实践中,语言诗人秉承了自格鲁德·斯泰恩(Getotrude Stein)以来的诗歌语言实验传统,深受威廉斯·卡洛斯·威廉姆斯、客体派诗人路易斯·朱可夫斯基(LouisZukofsky)、黑山派诗人查尔斯·奥尔森(Charles Olson)以及罗伯特·克利里(Robert Creeley)的诗歌形式革新的影响,不断地追求新的表现形式。时有学者对语言诗的创作手法进行总结性研究,然而,这完全是徒劳的,因为一旦某种创作手段变成传统,语言诗人就会想方设法打破它,另辟蹊径进行诗歌语言实验。这一点颇似法国的乌利波(Oulipo)文学。此外,语言诗还拓展了诗歌的定义,将诗歌与散文、传记、评论以及日常语言等文体融合,模糊了不同艺术形式间的界限。 马克思以及詹姆逊、阿尔都塞、马歇雷等西方新马克思主义评论家的论述常常被语言诗人引用。语言诗人热衷于探讨诗歌与政治的关系,认为语言也是有政治性的。他们通过讨论创作与政治的关系,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秩序,以破坏传统语言的方式发动他们对英语内在的社会与政治结构的反抗性攻击。借助马克思的商品崇拜理论,语言诗人对资本主义制度下语言沦为仅起交换信息的工具作用感到痛心疾首,强调语言的“使用价值”需要重新发现,而这个发现的过程依赖于通过形式创新来表现。 语言诗诞生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都被主流诗歌杂志排斥,但是现今的情况有所不同。作为美国诗坛的重要力量,它已经受到诸多评论家的关注与研究。美国现代语言协会前任主席、美国当代最重要的诗歌评论家之一的玛乔瑞。帕洛夫(Marjorie Perioff)教授一直关注着语言诗歌的发展,写过多篇关于语言诗的文章。语言派诗歌的论著在美国已有多部。语言诗歌的传播还影响到英国、加拿大、法国、日本、中国等国家的诗歌创作,中国当代诗人朱君就受到其影响。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