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9-12 出版社: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者:郭熙煌 页数:213
Tag标签:无
前言
语言是人类与自然的纽带,江河日月、悲欢离合、美丽与丑陋、文明与野蛮、怜悯与冷漠无不杂居在这片神奇的精神土地上。语言重塑了世界,语言也混淆了世界,更重要的是,语言丰富了世界。人类借助语言构建客观世界,客观世界的不可知性才日趋清晰可知;客观世界通过语言折射人类的心理认知世界,语言规则是现实对象的规律在语言中的投影。语言不单复制客观对象世界,更帮助我们认识现实世界。语言与人类的认知密不可分,人类只有更好地理解语言,才能更好地认识人类自己。因此,语言是人类认知能方的体现。 洪堡特说,一个民族的精神就是他们的语言。语言是民族的最根本特征,民族之间的差异主要表现在语言的差异上。语言与思维具有发生学的同源性,没有语言,人类的理性思维就丧失了思想的表达工具,失去了生存的土壤。同时,人类的精神活动也不断地影响语言。在语言与精神之中,真正起主导作用的还是人的精神。 哲学是文化的根、语言学的摇篮,所以谓“文以载道”。以大自然为研究对象的哲学是万物之学、智慧之学。古希腊思想家以哲学之名、智慧之实来统称人类的一切知识;我国儒家经典《尔雅》释“哲”字目:“哲,智也。”自语言文字诞生的那天起,中外学者呕心沥血,穷究其功能奥妙,代代阐释,终而汇成了人类语言研究的智慧源头——名实哲学。 人类对语言性质的思考恰似浩瀚江水东流,在西方,可以追本溯源至古希腊苏格拉底时代,那时的智者已将探索触角延伸至能指和所指的动因关系——它们是自然临摹还是成俗约定,并由此形成了分别以赫拉克利特和德谟克里特为代表的两个针锋相对的对立阵营,拉开了影响长达两干多年的名实论争之序幕;在我国,可追溯至先秦诸子百家时期的名实之辩。东西方关于符号性质的名实论争对以后的语言哲学学说产生了深远影响。
内容概要
本书大部分内容是作者最近十多年的研究心得,时间跨度比较大,其中多半内容先后以论文的形式在《四川外国语学院学报》、《语言与翻译》、《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湖北大学学报》等刊物上发表过。在此次写作的过程中,我将它们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整理与整合。个别术语可能前后不一致,比如目前所通行的术语“象似性”,在20世纪90年代及21世纪初,一直被我用作“临摹”。这次我做了一些修正,但并不彻底,主要是求其延续性和完整性。
书籍目录
第一章 名实论争之西方哲学思辨 第一节 古希腊哲学家对“名”与“实”的解释 第二节 理性主义与经验主义对“名”与“实”的解释第二章 名实论争之中国古代哲学传统 第一节 老庄的“无名”哲学思想 第二节 墨家的“立名”哲学思想 第三节 孔子与苟子的“正名”哲学思想第三章 语言学中的经验主义与理性主义 第一节 经验主义在语言学中的踪迹 第二节 理性主义在语言学中的踪迹第四章 语言与认知的哲学基础 第一节 语言与认知 第二节 认知语言学的哲学基础第五章 语言符号任意性现象的重新认识 第一节 对符号任意性现象的质疑 第二节 语言象似性现象分析 第三节 非对称性句法结构的语义象似性解释第六章 隐喻的认知 第一节 隐喻的本质 第二节 隐喻的动力图式解释第七章 语言的空间结构 第一节 语言的空间认知关系 第二节 空间感知与语义结构的动力意象第八章 原型理论与语义分析 第一节 原型理论的认知理据 第二节 多义现象研究 第三节 辨析范畴原型性与语义典型性第九章 范畴化理论与时空共性现象 第一节 范畴化是符号形成的过程 第二节 时间顺序的有序与无序 第三节 范畴化与时间共性现象 第四节 范畴化与空间共性现象参考文献
章节摘录
人们通常认为这个传统是柏拉图开创的,其实,赫拉克利特(Herakleitos)的“逻各斯”(10gos)学说就已经是这种理性主义的张本了。黄玉顺(2006)认为,logos这个词同时具有三种意义:自然之道(law)、逻辑理性思维(10gic)和言说(dialogue)。赫拉克利特的“逻各斯”正是如此,它既是自然本身的“道”、客观规律,又是思维的“道”、理性、理念,同时也是语言、言说。此“逻各斯”不是感性的、经验的,而是理性的、思维的。苏联学者康德拉绍夫(1979)、荷兰学者Pieter Seuren(1998)指出,西方名实论争源于爱非斯的赫拉克利特和阿布德拉的德谟克里特(Demokritos)。 赫拉克利特的鼎盛年代大约在公元前504一前501年。他的著名观点是一切皆流,万物皆变,无物常住,即一切事物都是运动和变化的,没有永恒不变的东西。他的经典名言是“我们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因为河水常流,再入水时,已非之前的水。踏进同一条河的人,会不断遇到新的水流。这种观点可视为西方关于时间悖论(time paradox)解释的滥觞,尽管我们今天所熟知的芝诺悖论(Zenon paradox)并没有包括他的著名论点。在语言符号性质问题上,他认为,每个名称都与它所表示的事物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名称揭示了事物的本质,如同树影映照在湖水中、个人形象映照在铜镜中。该观点是我们目前从现有文献中所能找到的最早论述。 赫拉克利特提出语词是大自然创造的。在语言中不断变化的、世界上最恒定的东西存在于人类智慧的表达。人类语言的结构反映了世界的结构(齐振海、王义娜,2005)。赫拉克利特是迄今为止西方最早阐述符号性质问题的哲学家,也是第一位主张语词包含了事物本质的哲学家(Ogden、Richards,1956)。 从他的哲学思想来看,他是一位朴素唯物主义者;从他的语言哲学观来看,他是一位语言先验论者,也是语言理性主义的倡导者。他强调自然的巨大作用,忽略后天的经验作用。其实,经验论与先验论、理性与感性、唯名与唯实,这些理念两干多年来始终贯穿于西方哲学和语言哲学研究之中。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