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9-6 出版社: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者:桂宇晖 页数:1 字数:200000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本书作者深入包豪斯起源地——德国达姆施塔德(Darmstadt)和科隆媒体艺术大学进行为期一年的访问学习,收集到大量第一手资料。本书第一次以中国的视角重新理解包豪斯的历史功过,认为包豪斯的一切行为与观念都基于其主导思想“艺术与技术的新统一”。它符合设计艺术发展的客观规律,又与中国的历史与现实产生契合。包豪斯在设计艺术教育上独特的“双师体系”、“工作室车间制度”、“包雾斯有限责任公司”等行为也可以得到最终解答,以技术功能、指示功能和暗示功能三重功能的区分,分别对应科技、艺术与人文等领域,任何设计意图与使用者的接受角度都在这三个层面体现出各自的主观能动性,如果能够达到契合,设计艺术品就能够被接受,反之则被排斥,从而形成“科技。艺术与人文的统一”,以艺书与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统一的整体性观念。触发对未来基于网络和互动技术的新媒体艺术之美的发现与创造。
作者简介
桂宇晖,1974年生,江西余江人,师从前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艺术学学科组召集人张道一先生从事造物艺术理论的研究,2005年-2006年受国家教育部委派赴现代世界设计艺术起源地及包豪斯博物馆的最初地点——德国黑森林州达姆斯塔德进行“中德设计文化比较”研究,赴科隆媒体艺术大学从
书籍目录
绪言 一、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二、本课题的研究现状 三、主要论点与难点 四、研究方法和途径 五、本课题的研究范围第1章 包豪斯之核心观念——“艺术与技术的新统一” 一、包豪斯之核心观念的产生 二、包豪斯之核心观念的逐步完善第2章 包豪斯之核心观念的延续 一、包豪斯之核心观念在三个地方的延续 二、极为矛盾的评价 三、对包豪斯的定位第3章包豪斯与中国设计艺术的历史渊源 一、时间上的同步 二、内容上的差距第4章包豪斯与中国设计艺术的契合 一、社会经济契合基础 二、社会文化契合基础第5章 包豪斯之核心观念在中国的发展 一、发展包豪斯之核心观念的理论基础 (一)功能溯源 (二)技术功能、指示功能和暗示功能 二、发展包豪斯之核心观念的学科基础 三、包豪斯之核心观念在教育上的发展 (一)传授方式的延续 (二)基础课程模式的发展 (三)“双师体系”教育模式的发展 (四)自然科学、艺术与人文社会学结合的设计艺术教育第6章从“艺术与技术的新统一”走向”科技、艺术与人文的统一” 一、现代中国设计艺术的主体性特征 (一)主体性的存在 (二)主体性的内容 二、信息科学与设计艺术结合的发展方向 (一)信息社会与传统文化 (二)设计艺术在信息社会的发展结论部分人名、译名、专业词名对照表参考文献后记
章节摘录
第1章 包豪斯之核心观念——“艺术与技术的新统一” 包豪斯学校的师生们曾在建筑、设计艺术、美术领域创造出了大量的、影响深远的作品,包豪斯学校的教育方式对于20世纪20年代的世界来说是个首创,至今仍有一部分在笔者观察到的德国达姆施塔德设计艺术学院、中国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和武汉理工大学设计艺术学院的基础课堂上沿用。包豪斯成就的绚烂多彩让人目眩,如果单从现象上解释,把它对现代建筑设计、工业产品设计、现代艺术和现代设计艺术教育的成就进行分门别类的描述,如同本书在序言中所提及的利光功著的《包豪斯——现代工业设计运动的摇篮》和德文的第一类和第二类以资料为主的文集所言,其结果难以使笔者感到满意。难道包豪斯能够在毫无头绪的状态下,像刺猬一样把它的刺伸向每一个方向,却在每一个方向都获得成就吗? 事实上,在包豪斯的师生中有一个共同认定的核心观念,他们在这个核心观念的引导下开展富有创造性的活动才使得包豪斯能够贴近时代并收获颇丰。笔者认为这个核心观念是格罗披乌斯在1923年明确提出的“艺术与技术的新统一”,它是贯穿于这些外在表象的内在线索。在本章及下一章展开的论述中,本书将试图从包豪斯的产生、发展与延续的历史中揭示这条主线,显示它的酝酿与形成的过程。 在讨论这一观点之前,人们认识到在历史上,这一观念绝非德国的包豪斯学校首创。至少中国数千年的陶瓷史就已经证明了中国一直在实践着技术与艺术的完美统一。包豪斯只是在现代工业化大生产的时代背景下对“艺术与技术的结合”做出了富有成效的工作,把这一观念在现代设计艺术教育领域进行了全面的、卓有成效的运用,从而创造出符合现代设计艺术期律的麴教育模式。 ……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