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8-3 出版社: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者:曾祖荫 页数:620
Tag标签:无
前言
20世纪已成为历史,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许多学科都已具有世界性,它们的研究对象或理论学说都具有世界性意义。然而令人遗憾的是,美学自1750年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以来,事实上只是一种以欧洲审美文化为基础、为依托的美学理论。尽管它有着无可争辩的种种优点,例如,它所具有的欧洲传统的富于哲学思辨性和逻辑概念的理论特点,但又有着两个方面的显著缺点。一方面,它很不全面,西方美学理论的阐释对象是有限的,它极力炫耀哲学思辨之权成,而忽视了对经验事实和美感材料的积累,尤其忽视了对欧洲以外的其他地区的人类审美文化材料的利用。另一方面,西方美学仍然是一门很年轻的学科,这表现为它尚未准备好,尚未总结出大量的学说,尤其是古老而灿烂的东方审美文化中的材料和学说,尚未对“美的规律”的形成及内涵做出充分的解释。因此可以说,20世纪的美学尚未成为一门具有世界性的、有着丰富的理论和学说的成熟学科。妨碍美学成为世界性的学科的原因之一,是某些西方研究者偏顿的研究立场和研究态度。他们没有把美学的研究范围扩大到东方。近代以来,某些欧洲的艺术理论家仍执着于“欧洲文化中心论”的立场、观点,无视东方美学思想的存在。“目前惟一可在英语中找到的美学史实际上没有涉及到东方艺术或思想。在最近两部作者逝世后才用法语出版的著作中,一本名为《美学史》,1961年巴黎版,作者是法国索邦人雷蒙拜尔,他将美学当作了一个纯粹的西方学科。另一本名为《20世纪的世界美学》,简要地提到了印度、中国和日本最近的一些作者。”
内容概要
《中国古典美学》是从东方美学的角度,概括并叙述中国古典美学的特点和历程。本书没有采用以美学家为纲的结构方式,而是把美学史的叙述和艺术作品的叙述适当结合起来,把一般美学理论的分析和美学范畴的分析适当结合起来。并立足于中国古代广阔的历史文化背景和中国古代美学传承不绝的特有持续性,揭示其辩证发展轨迹和历史逻辑,阐明中国古代美学史的基本发展规律。全书通俗易懂,图文并茂,简明扼要地论述了中国古代美学理论的优秀传统,具体生动地展现了中国古代丰富多彩的文学、绘画、书法等各门艺术巨大美学魅力。
作者简介
曾祖荫,男,湖南益阳市人。教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61年毕业于华中师范学院(后更名华中师范大学)中文系。曾任中文系文艺理论教研室主任、副系主任、系主任等职。长期从事文艺理论教学和研究,除已发表的学术论文外,已出版的学术著作主要有:独著《中国古代美学范畴》、《中国佛教与美学》。合著《中国历代小说序跋选注》、《西方摹学与中国文论》、《中国古代艺术范畴体系》。主编《中国古典诗文名篇选读》等。其中大部分著作获得奖励。1989年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并颁发奖状奖章。
书籍目录
前言第一编 巫史艺术时代 第一章 审美意识的萌芽 一、审美意识萌芽于原始社会的旧石器时代晚期 二、审美意识萌芽在原始艺术中的表现 第二章 龙凤图腾 一、图腾与艺术 二、龙图腾的演变与审美 三、凤图腾的演变与审美 第三章 青铜艺术 一、青铜艺术的发展过程与审美特点 二、甲骨文与金文的审美特点第二编 理性艺术时代 第一章 儒家和道家 一、儒、道与龙凤图腾 二、儒、道对巫史文化的理性改造 三、儒、道与百家贯综 第二章 祭祀歌词向现实主义诗歌的转化 一、《诗经》中的祭祀歌舞 二、《诗经》中的现实主义诗歌 三、《毛诗序》对《诗经》的理性概括 第三章 神话世界中的怀疑论 一、《楚辞》与神话 二、《楚辞》的浪漫主义与理性 三、《天问》——对原始风俗和神秘大自然的怀疑 第四章 个体消融在与社会群体的统一中 一、赋家与俳优——社会没有艺术家的位置 二、大气铺陈的秦汉雕塑 三、铺张扬厉的汉赋 第五章 以理节情 一、什么是情和理 二、“以道制欲”与“发乎情止乎礼义” 三、性善情恶论第三编 自觉艺术时代 第一章 人的自觉 一、重视生命,渴求自由 二、标举才情,讲究风度 第二章 文的自觉 一、文以气为主 二、声无哀乐论 三、自然山水美的发现 四、从法度森严的汉隶到自由的行草 五、从描绘“大貌”的画像石到以传神为主的人物画 第三章 审美理论的自觉 一、从政治、伦理的附庸走向独立自主 二、从散珠璞玉走向系统化 三、从对艺术的外部论述转向对艺术特性的关注第四编 古典艺术时代 第一章 古典艺术的形成 第二章 古典艺术的美学特征(上) 第三章 古典艺术的美学特征(下) 第四章 古典艺术的内在变异第五编 启蒙艺术时代 第一章 前期启蒙思潮的崎岖之旅 第二章 前期启蒙艺术的美学思潮(上) 第三章 前期启蒙艺术的美学思潮(下) 第四章 前期启蒙艺术向年代演进参考文献后记
章节摘录
第二编 理性艺术时代第二章 祭祀歌词向现实主义诗歌的转化理性艺术对巫史艺术的否定,或者说,巫史艺术向理性艺术的转化,在奴隶制的晚期——春秋时代就已经开始,并在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表现出来。这就是:祭祀歌词向现实主义诗歌的转化。《诗经》曾遭秦火焚毁,由于学者的讽诵,到汉代赖以得传。当时传诗的有鲁(申公所传)、齐(辕固生所传)、韩(韩婴所传)三家诗说,都立于学官。赵人毛苌传的诗,称作《毛诗》,未立学官,在民间流行。到东汉,儒学大师郑玄为《毛诗》作《笺》。从此,学《毛诗》的人多起来。其后,鲁、齐、韩三家诗失传,独有《毛诗》流传至今天。现存《毛诗》共收诗305篇,它们都是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即奴隶制晚期的作品。全书共分风、雅、颂三个部分。其中风包括十五“国风”,计诗160篇;雅分“大雅”、“小雅”,计诗105篇;颂分“周颂”、“鲁颂”、“商颂”,计诗40篇。每篇诗创作的具体年代,现在都已无法弄清。根据这些诗歌内容和形式方面的特点,我们大体可以确定:“周颂”的全部和“大雅”的大部分是西周初年的作品。即比较早期的作品。“大雅”的小部分和“小雅”的大部分是西周末期的作品。“国风”的大部分和“鲁颂”、“商颂”全部则是周代东迁以后至春秋中叶的作品。自然,这样分期,仅是相对的。从《毛诗》创作的三个时期(西周初年、西周末期、春秋中叶),我们可以看出《诗经》内在的发展过程。西周初年的诗歌,主要是祭祀乐舞的歌词。西周末期,大体是由祭祀诗歌向反映现实生活的诗歌转化的过渡时期。到春秋中叶,则是现实主义诗歌发展时期。一、《诗经》中的祭祀歌舞西周初年的诗歌,多是祭祀歌舞。这种祭祀歌舞,与原始社会全民性的巫术礼仪活动已有所不同,主要是用来祭祀奴隶主贵族的祖先,歌颂他们的“盛德”和炫耀奴隶主的“成功”。这类诗歌,最典型的要数“周颂”。
后记
这本《中国古典美学》,是应邱紫华教授之约,为他主编的东方美学丛书而作。本书于2003年正式动手写作,由于一些说不清楚的杂事打岔,时写时停,进度蛮慢。直到2005年底,才完成初稿。2006年又对书稿进行了修改和部分改写。在写作过程中,本书吸取了时贤的许多研究成果。如果没有他们的劳动成果作为出发阵地,这本书肯定是写不出来的。在此,我要向他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我还要感谢沈继成、陶国良、陈昌恒三位专家。他们在审阅书稿过程中,严肃细致,多有匡正,使本书避免了不少漏洞。我也要感谢华中师范大学老干处和老年协会所给予的鼓励和帮助。由于个人水平有限,本书涉及的内容又特别多,其中把握不当之处和理解错误的地方,自然不可避免。我诚恳地敬请读者和专家不吝批评指正。
编辑推荐
《中国古典美学》通俗易懂,图文并茂,简明扼要地论述了中国古代美学理论的优秀传统,具体生动地展现了中国古代丰富多彩的文学、绘画、书法等各门艺术巨大美学魅力。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