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6-9 出版社: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者:晏绍祥 页数:369
Tag标签:无
前言
在目前中国的世界古代中世纪史大学教科书中,有两种体系比较流行。一种以崔连仲、刘明翰主编,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世界史·古代史》、《世界史·中世纪史》为代表,大体按照地域顺序,从东到西或者从西到东叙述。这样一种体系,在刚刚打倒“四人帮”的时代曾经发挥过积极的作用,因为它以时代为经,以地区变迁为主线,把一个地区、一定时期内历史的变迁交代得比较清楚,有利于普及历史知识。但这样一种体系,却把相互联系的世界史分割成了地区史的集合,体现不出世界史的世界性。因此,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它逐渐受到批判和抛弃。在此基础上,部分学者借鉴美国学者斯塔夫里亚诺斯的《全球通史》和吴于廑先生提出的世界史体系,编纂出版了《从分散到整体的世界史》。这是另一种体系的世界史教科书。它首次把中国史写进了世界史,强调古代各个文明之间的相互联系与影响,注意体现世界史的世界性。但是,它似乎又把世界历史的世界性强调得有些过头,几乎没有顾及古代世界各文明区的相对独立性。现在的大学生在中学里接触世界古代史知识甚少,对世界地理也缺乏明确的概念。在大学的课堂上,教师用这种体系的世界史教科书讲课,有时一堂课需要从西欧跳到中亚,地理跨度过大,学生感到难以适应。后来出版的吴(于廑)齐(世荣)本《世界史》虽然在这方面有所改观,但也没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尤其是中国史,好像是被生硬地塞进世界史体系中似的。此外,这些教材大多篇幅偏大,达60万~80万字,不大适合做教材。 ……
内容概要
本教材汲取中外已出版的各种版本世界史的长处,在体例上有所突破,在注意到世界史的世界性的同时,照顾到古代世界各文明相对孤立的状态。全书分三编:上编为人类的原始时期,叙述人类转变为现代人的历史;中编为早期文明和古典时代,叙述农耕文明在世界各地的发源与初步发展,以及古代各大文明鼎盛时期的成就;下编为划分为地区的世界,叙述人类从约公元500年至约公元1500年的历史发展。
书籍目录
前言导论上编 第一章 人类的史前时代 第一节 人类社会的形成 第二节 原始时期人类的生产与生活 第三节 原始社会的文化中编 第二章 西亚、埃及文明的发生和初步发展 第一节 苏美尔与巴比伦 第二节 埃及文明的发生与初步发展 第三章 文明的新源地与西亚、北非文明的继续发展 第一节 新王国时期的埃及 第二节 西亚大国的兴起 第三节 印度河流域文明 第四节 爱琴文明 第五节 游牧世界对农耕世界的第一次冲击 第四章 从列国到统一的印度 第一节 列国时代的印度 第二节 孔雀帝国时期的印度 第三节 古代印度的文化 第五章 古代希腊 第一节 希腊城邦的形成 第二节 希波战争与雅典海上同盟 第三节 古典时代的希腊 第四节 马其顿亚历山大帝国与希腊化时代 第五节 古代希腊的文化 第六章 古代罗马 第一节 古代罗马共和国 第二节 罗马从共和国向帝国的转变 第三节 早期罗马帝国 第四节 古代罗马的文化 第七章 3—5世纪的世界 第一节 四大帝国并立局面的形成 第二节 游牧部落的迁移及其对农耕世界的冲击下编 第八章 中世纪的西欧诸国 第一节 法兰克王国的兴衰 第二节 西欧封建社会 第三节 由分裂到统一的英法国家 第四节 封建分裂的德意志和意大利 第五节 收复失地的西班牙和葡萄牙 第六节 中世纪西欧的教会和文化 第九章 拜占廷帝国与俄罗斯 第一节 拜占廷帝国的兴衰 第二节 俄罗斯国家的形成 第十章 阿拉伯帝国 第一节 穆罕默德的创教和建国 第二节 阿拉伯帝国的形成和盛衰 第三节 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的繁荣 第十一章 南亚封建社会 第十二章 东亚封建国家 第一节 朝鲜封建社会 第二节 日本封建社会 第十三章 横跨亚欧的蒙古大帝国 第十四章 14—15世纪世界历史趋向 第一节 东亚封建帝国的重振 第二节 伊斯兰教封建势力的复兴 第三节 西欧封建社会的变异 第四节 孤立大陆演化的迟滞后记
章节摘录
西亚和中亚出现了阿拉伯世界;在南亚,传统的婆罗门教经过改造,以印度教的面貌重新崛起,成为占主导地位的意识形态。但在西方,日耳曼人的入侵,不仅彻底摧毁了罗马帝国的官僚制度,而且几乎完全消灭了古典文明,从而使西欧的历史在全新的基础上重新起步,形成基督教和日耳曼人农村公社相结合的封建制度。公元8-15世纪为古代中世纪史的最后阶段。经过游牧民族的第二次大冲击,农耕世界的范围进一步扩大了。但是,各个文明区之间的联系也有不同程度的削弱,形成了几个各具特色的文明区,世界进入了一个划分为地区的时期。在东亚,以中国为中心形成了所谓“儒家文化圈”,朝鲜、日本、越南等都可归入这一文化圈。在南亚,印度文化进一步向东南亚扩展,佛教及其相关制度先后传人缅甸、柬埔寨、印度尼西亚等,给这些地区的历史与文化以巨大影响。同时,印度本身也受到阿拉伯人的入侵,伊斯兰文化对印度文化形成巨大冲击,造成印度政治、经济和文化的深刻变革。在西亚,阿拉伯人从公元7世纪开始的大扩张,实现了西亚广大地区的伊斯兰化,成为近现代阿拉伯世界的基础。阿拉伯人继承了被征服地区的文化,并在此基础上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新文化,但对原有的政治和经济体制并没有进行根本的改造,因此,阿拉伯文化是西亚原有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在东欧,继承东罗马的拜占廷帝国虽然经受住了日耳曼人、斯拉夫人和阿拉伯人的轮番冲击,形成了一个地区性的中心,但它也没有对政治和经济制度进行根本的变革,历史的包袱越背越重,以致它在给俄罗斯以及东欧广大地区以影响的同时,自身也在不断走向衰落,最后被奥斯曼土耳其人灭亡。只有西欧,在罗马帝国的生产力、日耳曼人的农村公社和基督教的共同作用之下,逐步形成了新的基督教文化。虽然在中世纪之初,西欧出现了社会生产衰退、文化苍白的状况,但9世纪以后,西欧的社会生产与文化都在逐渐复苏。庄园的出现、城市的兴起、工商业的逐步发展、政治上从分裂割据向统一王国的缓慢发展,都使西欧历史呈现出不同于其他文明区的新面貌。在此基础上,西欧逐步摆脱了农本经济的藩篱,到中世纪晚期开始了向近代社会的转变。世界历史也由此导入近代。 地理范围从上述可知,上古时期,历史的主要舞台是亚欧大陆,而且是亚欧大陆靠近温带偏南的河流平原和山谷地区,大体上是指东亚地区的黄河、长江流域,南亚的印度河、恒河流域,以及伊朗高原、两河流域、北非、东西地中海区和欧洲。在这一范围之外的地区,如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南、北美洲和澳大利亚等地区,处在相对落后的状态。因此,上古世界史并不具有世界性,它主要是亚欧大陆的文明史。进人中世纪以后,农耕文明区进一步扩大。 ……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