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0-6 出版社: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者:童庆炳 页数:317
Tag标签:无
前言
20世纪的我国文学理论,经历了曲折发展的道路。一般认为,世纪之初几十年与世纪之末的几十年,是我国文学理论发展的较好时光,自然,三四十年代也是出现一些重要的文学理论著作的时期。 世纪之初,我国文学理论的发展势头原是很有希望的。梁启超标榜诗界革命、小说革命,把文学与当时救国救民的任务结合起来,也是国情使然。而王国维在19世纪德国哲学的影响下,摆脱了我国几千年的政教文学观,主张文艺为人生,提出文学的独立性与自主性问题,这较之稍后的美国与俄国的形式主义者的文学自主性理论,在论说上既早且要深入得多。但是,文学理论发展的趋势,并不是完全以个人的学识、审美趣味为依归的。 自20年代开始,随着我国社会斗争的形势的变化,从苏联、日本介绍过来了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并逐渐占据了主导地位。马克思主义文学观使人们了解了文学与社会、文学与生活和文学与时代的关系,以及文学具有阶级性等一系列重大问题,从根本上改造了我国的文学理论,力图使我国的文学理论走上科学化的道路。 50年代,由于形势、环境的复杂原因,出现了独尊一家、废黜百家的现象,于是随之而来的是文学理论的急剧的政治化倾向、庸俗化倾向,这一过程使文学理论批评成了纯粹的政策、政治功利手段。到70年代末,文学理论界几乎是一片荒芜、败落。
内容概要
《文学审美特征论》的论文分别发表于《文学评论》、《文艺理论研究》、《北京社会科学》、《北京师范大学学报》、《名作欣赏》等刊物。所收人的文章都国围绕着“文学审美特性”这个主题,与此主题无关的其它论文都未收入。论集可分为五部分:第一部分共3篇,是对于文学审美特征论的总体理解;第二部分共7篇,是运用文学审美特征的观点,来阐释现实主义问题;典型问题、真实性问题、文学语言问题。内容形式问题等;第三部分共4篇,是对文艺创作中审美心理的研究;第四部分共5篇,是对文艺鉴赏中审美心理问题的讨论;第五部分共2篇,这是关于文学审美特征问题的学术背景问题的介绍。
书籍目录
总序自序关于文学特征问题的思考文学与审美文学的格式塔质和审美本质现实主义文学的审美范型特征原则与作家的发现艺术真实性问题漫议文学语言论论美在内容与形式的交涉部论文艺作品内容与形式的辨证矛盾艺术作品内容与形式辨证矛盾的心理学内涵论审美知觉的基本特征自我情感与人类情感的相互征服——论文学艺术中审美情感的深层特征论艺术想象的意向性和认识性作家的童年经验及其对创作的影响人的复日与艺术欣赏“心理距离”与艺术欣赏审美投射与艺术欣赏审美中的苦难与甘美——谈审悲心理陋劣之中有至好——淡审丑快感苏联的“审美学派”及其对我国文艺学建设的启示苏联文论与中加当代文论建设附录:作者小传、主要著作与学术反响
章节摘录
发展到了十分荒谬的地步。在他们看来,文学不过是某些政治家手中的一张牌。如此,他们要求文学成为他们的反革命政治的附庸,要求写所谓“与走资派作斗争”的题材,都是十分合乎他们的“阶级斗争工具”的文学本质论的。 江青反革命集团被粉碎以后,特别是党的三中全会以来,人们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方针的指导下,开始了对一系列问题的重新思考。在文学的本质的问题上,随着多种多样的文学作品的产生,这种重新思考也不可能阻挡地出现了: “文学是阶级斗争的工具。”这个多年来不容别人讨论的文学本质论,已失去了它的政治后盾,被人们重新提出来讨论。多数人认为,从“左”的单一的政治学观点出发,把文学界定为“阶级斗争的工具”,不能揭示文学的本质,对文学的发展与繁荣是不利的。诚然,文学与政治有密切的关系,但把文学当作政治的婢女的观点,不但缺乏科学的理论根据(要知道,文学不附属于政治,政治也不局限于阶级斗争),而且被十年动乱的实践证明是一种扼杀文学创作的有害的理论。 “文学是社会生活的形象的反映。”这种从建国以来影响最大、流行最广的观点,是人们从哲学认识论出发对文学的本质所做的结论。这种文学的本质论认为:文学是一种认识,但是一种特殊的认识,形象性就是文学的本质特征。这种把形象性当成文学的特性的观点,显然承继了别林斯基的关于艺术与科学的“差别根本不在内容而在处理特定内容时所用的方法”的观点。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苏联,早就有人对此提出怀疑和批评。当然,这种观点不能说毫无道理。从最宽泛的意义上看,文学和科学都反映社会生活,其总的对象和内容是相同的,而且文学的确是用形象的形式反映生活,而科学则用概念的形式反映生活。然而,这种把文学的特殊本质归结为形象性的观点,存在着明显的弱点:首先,形象性并非文学作品所独有,文学作品中也存在着没有形象的佳作。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