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2-8 出版社: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者:瞿堃,钟晓燕 页数:210
内容概要
《教育学高等学校规划教材:教育信息化概论》力求反映近年来教育信息化领域的新思维、新方法和新实践,分别从教育信息化的本质与特征、教育信息化的基本原理、教学资源信息化、教学过程信息化、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师专业发展信息化六个方面完整而简洁地讨论了教育信息化的基本问题。在教材体例上,我们尝试体现以活动为中心的教学设计思想,为此我们不揣浅薄,希望这个以案例引领、任务驱动、协作探究、资源整合为特点的风格设计能有助于我们的基础课程教学发生一些有益的变化。
书籍目录
第一章 走进教育信息化第一节 教育信息化概述第二节 教育信息化的内涵第三节 国内外教育信息化的发展第二章 教育信息化的相关理论第一节 现代教育传媒理论第二节 信息化环境下的教与学理论第三节 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设计第三章 信息化教学资源第一节 信息化教学资源概述第二节 信息化教学资源的收集第三节 信息化教学资源的设计与开发第四节 信息化教学资源的主题化管理第四章 信息化教学过程第一节 信息化教学过程概述第二节 信息化教学过程的基本模式第三节 信息化教学过程的实施第五章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第一节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概述第二节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第三节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形态第四节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践案例第六章 面向信息化的教师专业发展第一节 面向信息化的教师专业发展概述第二节 教师信息素养第三节 面向信息化的教师专业发展实践
章节摘录
三、移动学习理论和TEL五定律 黄荣怀教授及其团队在教育信息化领域进行了关于“移动学习理论”与“TEL五定律”的大量理论与实践探索,取得了较丰硕的成果,其中具有自主创新意义的理论成果主要有两方面。 (一)移动学习理论 黄荣怀教授及其团队在认真梳理、归纳目前学术界关于“移动学习”概念的各种阐述后指出,移动学习的内涵应包括以下三个属性:移动学习不仅仅是使用可便携设备的学习,也应强调是发生在一定情境中的学习;移动学习不是一种孤立的学习方式,它应与其他的学习方式混合;移动学习不应该仅仅是向小屏幕输送或呈现内容,也要关注对于学习发生的促进。 基于对上述内涵的理解,“移动学习”定义可以表述为:移动学习是在非固定的、非预先规划的时间和地点的非正式场所,利用移动设备与虚拟的和物理的世界交互发生的个人的、协作的或者混合方式的任何学习,也包括正规场景,利用移动设备促进个体探究和协作。 在此基础上,黄荣怀教授及其团队还分析了移动学习发生的条件及其基本特征,特别是对决定移动学习成败的关键问题——“移动学习活动设计”进行了深入的研究。通过对30多个国际移动学习项目及相关活动的分析,形成了颇有创意的“移动学习活动设计模型”(MLADM模型),并对该模型中的需求分析、聚焦学习者、学习场景设计、提供必要的技术环境、约束条件分析和学习支持服务设计等六个基本环节进行了详尽的分析,同时还运用大量国际知名移动学习项目的实际学习活动案例作进一步的论证与说明,因而具有较强的逻辑说服力和较大的实践指导意义。 (二)TEL五定律 黄荣怀教授及其团队还对“如何运用技术来支持学习”的问题进行了别具一格的研究。 首先,将“学习情景”定义为“对一个或一系列学习事件或学习活动的综合描述”,并指出学习情景包含学习时间、学习地点、学习伙伴、学习活动等四个要素。其中学习活动是学习情景的核心,它包含学习任务、学习方法与评价要求等三个基本组成部分。 其次,按照学习情景组成要素的或缺程度,他们将典型的学习情景分为课堂听讲、个人自学、研讨性学习、边做边学与基于工作的学习等五大类型。 再次,又把“有效学习活动”定义为“学习者在预期的时间内完成学习任务、达到学习目标的过程”,并强调:实施有效的学习活动应具备以真实问题为起点、以学习兴趣(意愿)为动力、以学习活动的体验为外显行为、以分析性思考为内隐行为、以指导和反馈为外部支持等五个条件。 最后,在上面给出的“有效学习活动”定义及实施条件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论证得出以下结论:要想运用技术促进学习(Technology Enhanced Learning,简称TEL),并取得实效,必须满足数字化学习资源、虚拟学习社区、学习管理系统、设计者心理、学习者心理等五个方面的相关条件——这就是黄荣怀教授及其团队所提出的利用技术促进学习需要满足的五定律,也称TEL五定律,其具体内容如下。 ……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