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2-1 出版社: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者:主编陈跃 页数:251
内容概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理论分析为基础,注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实践进程探索,突出对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发展中遇到的现实问题的分析,构建了独具特色的教材体系。
书籍目录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产生的时代背景 一、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 二、国际经济政治的发展 三、现实国情的发展 第二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 一、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主义思想 二、列宁、斯大林的社会主义思想 三、毛泽东的社会主义思想 第三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及特色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形成的四个阶段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特色 第四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历史地位和重大意义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历史地位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大意义第二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理论 第一节 社会主义本质理论 一、社会主义认识理论的升华 二、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界定 三、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丰富发展 第二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 第三节 改革开放理论 一、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的推动力 二、开放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加速器 三、改革与开放的关系 第三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 第一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创新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理论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分配理论 四、经济发展战略理论 第二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成效 第三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现实问题 一、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问题 二、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 三、国有企业深化改革问题 四、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问题第四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理论与实践 第一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理论的创新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理论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体制改革理论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理论 第二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体制改革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体制改革的进程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体制改革的原则及特征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体制改革的成效 第三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的现实问题 一、政治稳定问题 二、权力腐败问题 三、政治民主问题第五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与实践 第一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及创新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三、文化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第二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体制改革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体制改革的进程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体制改革的成效 第三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现实问题 一、文化发展的方向问题 二、文化的产业化问题 三、文化软实力提升问题第六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 第一节 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一、改善民生是社会建设的重点 二、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着力点 三、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基本要求 第二节 促进社会管理创新 一、促进社会管理创新的紧迫性 二、促进社会管理创新的主要任务 三、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 第三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现实问题 一、当前我国社会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二、我国社会建设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 三、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推进社会建设的对策思考第七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 第一节 当前生态和环境保护面临的重大问题 一、当前我国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存在的问题 二、当前我国资源环境是制约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第二节 建设资源节 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一、完善有利于节 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法律和政策 二、加快形成可持续发展的体制机制 三、实现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 第三节 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是我国的基本国策 一、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作为我国基本国策的提出和基本内容 二、当前我国面临的严峻人口形势要求坚持实施控制人口的基本国策 三、贯彻落实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基本国策的主要举措 第四节 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一、生态和环境关系中华民族的生存发展 二、文明发展道路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由之路第八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面临的挑战与应对 第一节 当代资本主义经济、科技发展的挑战与应对 一、经济发展的挑战与应对 二、科技发展的挑战与应对 第二节 西方社会思潮的挑战与应对 一、西方社会思潮概述 二、西方社会思潮对中国的挑战 三、积极应对西方社会思潮挑战的对策思考 第三节 “西化”、“分化”图谋的挑战与对策 一、“西化”、“分化”图谋的挑战 二、抵制“西化”、“分化”图谋的对策思考 第四节 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挑战与对策 一、解决台湾问题面临的挑战 二、解决台湾问题的对策思考第九章 社会主义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使命 第一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对当今世界的贡献 一、独立自主之路是民族国家发展的必由之路 二、改革开放之路是经济文化落后国家走向强盛之路 三、和平发展之路是人类追求文明进步的新路 四、“中国模式” 第二节 社会主义中国的国际地位 一、中国是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 二、中国是世界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 三、中国国际影响力的提升 第三节 社会主义中国的国际使命 一、维护世界和平 二、促进共同发展 三、推动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第十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执政党建设 第一节 保持党的先进性 一、保持党的先进性的重要性 二、保持党的先进性的主要内容 三、保持党的先进性的基本途径 第二节 提高党的执政能力 一、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重要性 二、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 三、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基本途径 第三节 加强党风廉政建设 一、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的重要性 二、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的主要内容 三、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的基本途径 第四节 建设学习型政党 一、建设学习型政党的重要性 二、建设学习型政党的基本要求 三、建设学习型政党的基本途径参考文献后记
章节摘录
把共同富裕作为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根本目的,不仅揭示了社会主义在经济制度方面的本质特征,而且体现了邓小平把发展生产力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联系起来的思想。这里清楚地告诉我们: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平均不是社会主义,两极分化也不是社会主义,只有共同富裕才是社会主义。共同富裕既是社会主义的最终目的,也是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始终要坚持奋斗的方向。它只能在保障生产力不断发展的基础上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直接含义,包括人们共同过上富裕的生活,也就是共同占有和消费更充裕的物质文化产品。它是邓小平坚持唯物主义,从广大人民迫切关心的实际问题出发,用通俗朴实、简明扼要的语言概括社会主义实质和目的的一个新概念。 1.共同富裕是以生产力的高度发达为前提的 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建立,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为人们实现共同富裕提供了物质条件,使人们在生产资料的占有方面基本实现了平等。但是,社会主义的实践证明,光有生产关系方面的这种变革,还不能实现共同富裕,必须把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作为实现共同富裕的立足点。离开了发展生产力谈共同富裕,只能陷入“左”倾色彩的种种空想。 2.共同富裕是在生产力发展基础上的一个历史过程,而不可能是同步富裕 必颏允许某些经济发展较快的地区和某些劳动者先富起来,先富带后富,先富帮后富,逐步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提倡共同富裕,并不意味着不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否则必将牺牲效率,最终也将失去公平,使共同富裕成为泡影。 很明显,立足发展生产力基础之上的共同富裕,不仅完全不同于少数人富、大多数人穷的资本主义两极化,也完全不同于否定任何差别的实际上是共同贫穷的平均主义,而是一个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属性的基本要求。 社会主义本质的三个基本方面,在内容上是有主有次的,在实践中是有先有后的,它们互相依存,互为条件,构成了一个辩证的统一体。具体说来,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实现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是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保证;而实现共同富裕则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的最终目的和奋斗目标。三个方面紧密配合,共同促进社会主义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社会主义本质论的提出,为我们在实践中不断解放思想、开拓前进,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只要真正掌握了社会主义本质论,就可以使我们不断解放思想,克服“姓社姓资”的纠缠,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沿着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
编辑推荐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理论分析为基础,注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实践进程探索,突出对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发展中遇到的现实问题的分析,构建了独具特色的教材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由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陈跃教授任主编,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李强教授、亢犁副教授任副主编。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