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1-1 出版社: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作者:陈柏峰 页数:298 字数:260000
Tag标签:无
前言
华中村治研究到现在已有20多年了。它最初主要集中在对制度尤其是村民自治制度的研究上,到1990年代中后期,其研究重点转向了乡村治理。相对于村民自治,乡村治理的研究对象更加广泛,视角更加丰富。2000年前后,华中村治研究进一步深入到乡村治理之社会基础的研究。乡村治理的社会基础,就是指乡村治理得以展开的中国国情与其特殊的时空条件。中国是一个有5000年文明,有960万平方公里土地,有13亿人口(其中9亿是农民)的巨型国家,若不能真正深入到农村社会内部,理解具体地域社会乡村治理得以发生的时空条件,我们就不可能真正理解中国农村的治理状况、治理机制及决定治理绩效的原因。 展开乡村治理之社会基础的研究,需要将概念化的“农村”作具体展开,这一展开首先是区域的展开。中国农村地域广大,区域差异巨大,各地经济发展水平、地方文化特点、种植结构、居住形态、开发历史等都有所差异。我们需要对区域差异进行内在的把握,较为有效的一种方式就是,对自上而下的农村政策在不同地区农村的实践过程、机制与后果进行比较。也就是说,我们要理解,为什么同样的政策在不同农村地区会有不同的实践结果,这种不同反映出农村社会怎样的区域性差异。 一旦进入到农村区域差异的研究,就不仅仅可以从村民自治制度的实践状况切入,而且可以从其他的各种制度实践切入。
内容概要
本书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分步骤地展开对问题的讨论。 其一,从“混混视角”描述了改革开放以来乡村混混的生长-9发展历程,分析了其组织结构、社会分层和社会流动。乡村混混的发展经历了1980年代和1990年代以后两个时期。1980年代,农民从人民公社体制中解放出来,青春期的“无聊”年轻人走到一起,组成了独特的乡村江湖。乡村江湖中洋溢着畸形的英雄主义,争勇斗狠、爱慕虚名是其最主要的特征。当乡村江湖危及村庄基本秩序时,国家便开始“严打”,乡村江湖因此衰落了一段时间。到1990年代,乡村混混重组了乡村江湖。此时的乡村江湖不再爱慕虚名,转而追逐实利,而国家转型和社会经济的发展给乡村江湖带来了巨大的机遇。乡村混混抓住了时代机遇,通过关系网络形成了稳定的组织结构,乡村江湖实现了联盟格局和城乡一体化,其中有了社会分层和社会流动机制。 其二,从“治安视角”探讨了基层政府的应对及其困境。1980年代,乡村治安延续了集体化时代的群众路线,直接呼应群众的要求,依靠群众来维护治安,并通过接近群众来维护群众的安全感。那时,乡村治安遵循了熟人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念,利用了熟人社会的“本土资源”,年轻人并不敢在村庄内过于放肆,因为熟人社会能对他们及其家庭构成约束。1990年代以后,面对乡村江湖联盟格局,乡村治安显得力不从心,因为在江湖联盟格局中,上层混混可以有效规避国家的打击,下层混混因有充足来源而打击不尽。此时乡村治安的群众路线主要指接近群众,“呼应群众要求”和“依靠群众维护治安”则受到了程序法治主义的限制。群众路线变迁的同时,治安联防、线人等“专门工作”有所进展,基层国家权力的运作则发生了显著变迁。-9群众路线相伴的“身体治理”和“德行治理”方式逐渐衰落,而与专门工作相伴的技术治理方式却未能有效替代,乡村治安因此陷入了困境。 , 其三,从“村庄视角”探讨了乡村混混与村庄生活的互动。当关系组织化的乡村混混出现在村庄串,就成了“超级权势”,从根本上改变了村庄生态,村民显得实在太渺小,村干部和村集体的软弱则是普遍现象,甚至有时国家政权力量也软弱无力。乡村混混有时是村庄秩序的主导者,甚至一些场合下成为村级治理和村庄生活中暗着起实际作用的力量。他们成为“最有面子的人”,改变了熟人社会内部的人际关系,改变了熟人社会的基本人际关系原则。在这一背景下,“有才无德”的村干部、“好混混”都怪异地出现在村级治理舞台上。村庄生活和村级治理广泛存在受乡村混混支配的现象,日益呈现出暴力化景象。
作者简介
陈柏峰 1980年生,湖北成宁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院副教授,华中科技大学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研究人员,博士,主要从事法律社会学和乡村治理研究。已在《法学研究》、《社会学研穷》、《开放时代》等杂志发表文章40 多篇,其中CSSC叫女录30多篇,ssci收录2篇, 《中国
书籍目录
总序序 言第一章问题与进路 第一节问题缘起与中心主题 第二节理论模型与分析概念 一、 中国乡村社会的秩序机制 二、 熟人社会与乡土逻辑 三、 乡村混混与农村社会灰色化 第三节本研究的方法论 一、 华中村治研究传统 二、 中国乡村的基本结构单元 三、 从村庄研究到区域比较 第四节 Et3野工作与章节安排第二章熟人社会与乡土逻辑 第一节熟人社会:“熟悉”与“亲密” 第二节亲密社群的秩序生产 第三节 熟人社会的人情与礼俗 第四节人情取向的乡土逻辑 第五节集体化实践对村庄的意义第三章乡村江湖初兴与熟人社会 第一节那些无聊的年轻人 ……第四章 乡村江湖复兴与熟人社会第五章 乡村治安工作的变迁及其困境第六章 乡村混混与村庄社会秩序第七章 乡村混混与村庄人际关系第八章 乡村混混与村级治理第九章 乡土逻辑变异与农村社会灰色化第十章 余论:乡村治理内卷化参考文献致谢
章节摘录
“混混”是一个带有严重贬义色彩的词汇。我在调研中得知,“混混”这个词汇的“复兴”是在1980年代末期,之前人们对类似乡村越轨者的称呼是“流氓”。除了“混混”之外,现在各地农村对“混混”还有着许多各不相同的称呼,如“混混子”、“混混儿”、“流子”、“二流子”、“流打鬼”、“烂杆子”、“烂桶子”等。无一例外,这些称谓都带有严重的贬义色彩。 对于乡村混混,我采取的是普通农民的看法,指那些在普通农民看来不务正业,以暴力或欺骗手段牟取利益,对农民构成心理强制,危害农民人身和财产安全,扰乱乡村生活正常秩序的人群。乡村混混组成的圈子被我称为“乡村江湖”。在调研中,我考察了乡村混混的群体特征、混世策略、组织结构、生长机制、发展过程,也考察了乡村混混对乡村治理和农村伦理的影响,还考察了农民和基层政府对乡村混混的态度。从总体上讲,乡村混混这一群体确实给农村社会带来了很大危害,导致了诸多严重后果。乡村混混普遍经历了从“名”到“实”的发展过程,即混世起初是为了争勇斗狠,后来则发展到牟取利益,所使用的手段主要是暴力和暴力威胁。 在两湖平原农村,乡村混混的危害既面向村外,也面向同村村民,对村庄生活的介入非常深,从村庄日常生活到村庄政治生活,几乎无处不在;乡村混混是村民“家门口的陌生人”,他们对村庄生活的介入导致了村庄生活的去熟人社会化。乡村混混与村庄社会之间存在着内生性,两者会互相影响、互为因果。在乡村混混产生并发生危害之前,一些村庄的村庄结构就比较松散,村庄社会关联度就比较低,乡村混混于是从这些村庄中产生出来并危害本村,于是村庄结构更加松散,村庄社会关联度变得更低。而另一些村庄中,村庄结构稍微紧密,村庄社会关联度稍高,没有产生危害本村的“混混”,但一旦外来混混进入村庄后,村庄结构和性质也就随之发生变化。
媒体关注与评论
此作我前后翻过三遍。初稿的一些浮躁、夸大的地方都已经过修改,结果是一本好书:题目新鲜、重要;材料比较难得而又相当丰富:分析比较平稳、多面。这是一本开创性的学术专著。 ——黄宗智(国际著名学者,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教授,中国人民大学长江学者讲座教授) 这是一篇相当优秀的博士论文。选题就很出色,切人点很小,但关注的社会问题和理论论题都颇大。作者有足够的学术训练,对相关理论和文献娴熟在心,关注理论,却不拘泥于图解理论。作者充分运用了多学科的知识,贴着社会生活去分析,分析细致,也比较深人,思路灵活、流畅。论文有理论意义也有实践意义。 ——苏力(著名学者,北大学法学院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这是我近几年评审过的最优秀的一部博士论文。作者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其学术旨趣在于理解转型期中国乡村社会,而非单纯与西方“接轨”或“对话”。作者选取了一个重要但被人忽视的问题作为切人口,提供一个理解乡村社会变迁的新视角,因而具有创新意义。该文资料翔实、结构合理、行文通畅,确实是一部优秀的博士论文。 ——曹锦清(著名三问题专家,华东理工大学社会学院教授) 这是一本以独特视角研究农村的著作。作者有深入的调研经验和足够的学术敏感,抓住了“乡村混混”这个被学界忽视却十分重要的社会现象,其分析建立在对农村社会透彻把握的基础上。这本著作提出的“乡村混混”问题应当引起社会足够的关注。 ——李昌平(著名三问题专家,河北大学乡村建设研究中心研究员)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