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文化与中国文学的现代转型

出版时间:2011-5  出版社: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  作者:李春雨  页数:246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主要内容简介:晚清以来的历史有一些神秘的地方,许多片段我们还知之甚少。有一年在民间图书展上,看到晚清的出版物,引起了我的好奇心。看到那么多图书的种类,知道现代出版业与文学的关系是大可琢磨的。了解文化的生产,如果鲜知细节,看不到实物,总算是遗憾的。这个看法勾起了我对类似研究的期盼。记得前几年参加李春雨的博士论文答辩,题目与此相关,我被她的选题所吸引。那些丰富的资料满足了我对出版物的好奇,可以说多是意外的惊喜,先前的一些朦胧的片段,终于清晰了。
  曹聚仁先生在自己的文章里多次介绍上海的出版业与文学间的关系,留下很珍贵的资料。那是学人的随笔,任意而谈者多。现代文化的滋长,并非人们想象的那么简单,似乎只是文人的舞蹈、喧嚷所致。不是这样的。那里有传教士的策略、商人的欲求和市民的需要,最终因文人的创作,才有了可观的格局。李春雨说现代出版业早于现代文学的发生,那是对的。我在南洋岛国里,看到过相关的资料,知道一点出版史的片影。这些与传教士有关,也有华侨的贡献。一些技术传输到大陆,催促了文学的繁荣,这是谁都知道的。我们如果细细梳理内中的脉络,总可以找到些有趣的存在。

作者简介

  李春雨,女,文学博士,北京语言大学汉语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与文化、汉语国际教育方面的教学与研究。近年来,先后在《文艺研究》、《中国比较文学》、《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鲁迅研究月刊》、《社会科学研究》等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三十余篇,主持或参与完成了多个省部级研究课题。代表性论著有《北京文化的异域审视》、《中国现代文学资料与研究》、《曹禺评说七十年》、《心灵的憩园——走进巴金的<家)》、《解读(子夜)》等。

书籍目录

引论 当出版成为文化
 第一节 “出版文化”概念的提出及其学术背景
 第二节 出版文化对现代文学的结构性反作用
 第三节 相关论题的研究视点与视界
第一章 出版文化与现代文学运行方式的形成
 第一节 出版主体转变的文学意义
 第二节 现代出版与文学传播的变革
 第三节 现代出版与文学现代机制的建立
第二章 出版文化与作家的现代转型
 第一节 稿酬制度的确立与作家的职业化转变
 第二节 出版文化牵引下的两次作家位移
 第三节 职业作家的“自由写作”
 第四节 编辑兼作家:现代作家的双重身份
第三章 出版文化与文学社团的聚散流变
 第一节 现代出版与作家的群体性生存
 第二节 出版文化与文学社团流变的潜规则
……
第四章 出版文化与现代文体的发展格局
第五章 出版文化与现代读者
结语 从印刷媒介到电子媒介
参考文献
后记

章节摘录

  在此应该先细致地区分一个问题,即小说在报纸上连载和在杂志(尤其是文学期刊)上连载,情况是不完全相同的。虽然报纸的文艺副刊与文艺杂志有不少相通之处,但两者之间也还是存在很大差别:前者更集中地显示出文学与新闻的密切关系,后者则更充分地展现出文学自身的空间特点。以往有些学者的研究只是笼而统之地概括出连载小说一般性的特点,没有能够清晰地区分这两种不同情况,因而就不能十分准确地把连载小说与报刊杂志的关系阐述清楚。  我认为,小说在报纸上连载,显然更多地会被报纸所“利用”,因此,小说也就会更多地接近报纸的要求和特点。就报纸而言,其主要功能是发布新闻、评点时事,而新闻则首先要求叙事报道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应该说,报纸的这种固有特征与小说,尤其与长篇小说的固有特点是相去甚远的。但有意思的是,许多有分量、有影响的报纸都竟相连载小说,并尤其看好长篇小说的连载。这是因为,真实性和准确性只是报纸新闻性的一般要求,而新闻更高的要求还应具有强烈的刺激性和吸引力,也就是现在常说的视觉冲击力,要有亮点,要出彩,要在真实客观的基础上追求给读者留下尽可能鲜明深刻的印象,要在叙述清晰的基础上更加突出氛围的渲染和情节的生动,以此吸引更多的读者,达到新闻特有的爆炸性和轰动性的效应。报纸绝不会因连载小说而失掉它的新闻轰动效应,而只会反过来,小说的连载进一步加强了报纸新闻性的吸引力,尤其是引发读者的好奇心,在更大程度上满足读者的阅读欲求。连载小说的一个关键特点就在于“连”,因此连载小说不仅能够烘托报纸新闻的及时性,而且还能加强新闻的连续性,使新闻具有更好的延展效果。这样,也就自然增进了报纸新闻的长期的吸引力,并且形成了相对广泛而固定的读者群,报纸的经济效益当然也就不言自明了。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出版文化与中国文学的现代转型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