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0-4 出版社: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 作者:李培元 口述,张伟,刘晗璐 彩编 页数:200
Tag标签:无
前言
新中国的对外汉语教学事业已经走过了58年的历程。对于任何一项事业来说,58年都不能算是一个短暂的过程,需要回顾、总结的地方很多。对外汉语教学既是一项事业,也是一门交叉性很强的应用学科。尽管成为学科的历史不是很长,但同样需要认真地梳理、省思和总结。呈现给大家的这套丛书就是我们所做的各种梳理、省思和总结工作的一部分。对外汉语教学事业起步于新中国建立之初的1950年。清华大学东欧交换生中国语文专修班是最早的对外汉语教学组织机构,班主任由当时的清华大学教务长周培源教授担任。当时的中国百废待兴,然而国家领导人能够把对外国留学生的汉语及中国文化教育放在重要的位置上,其战略前瞻性是令人钦佩的。今天国家对汉语国际传播事业的重视可以说是一种历史的传承和延续。
内容概要
进入21世纪,对外汉语教学发展成为汉语国际传播,对外汉语也成了热门专业,有条件和没条件的单位都纷纷建立对外汉语机构,可是外行的领导和滥竽充数的教师不少,根本不知道怎么去教;认真负责的教师有的也缺乏经验,不太清楚该让学生学习哪些知识、掌握哪些能力以及怎样去教。这时候我就想起北京语言学院和“八大员”来了。一打听,这些为国家作出了杰出贡献的老教师,有的已经不在了,留下来的也都已退休,老了。考虑到这些杰出的对外汉语教师的年龄和实际情况,我向现在的北京语言大学领导建议让这些老教师的学生去采访他们,赶紧把他们的经验和学识抢救下来,让他们的敬业精神和教学经验传承下去,薪火相传,永远发挥作用,为我们国家的对外汉语教学工作作出新的贡献。非常高兴的是,北京语言大学的领导对我的建议非常重视,立即启动了“北京语言大学对外汉语教学名师访谈录”这一宏大的项目,我应邀忝任该项目的学术顾问。第一份手稿出来以后,我仔细读了一遍,觉得写得很好,文笔流畅,内容很丰富。特别是有的杰出教师是在病榻上接受采访的,还不辞辛劳地向后辈谆谆传授自己的经验和感受,读了让人深深感动。
作者简介
李培元,1923年生人,原籍河北乐亭。194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毕业后,在北京一中等校担任语文教师。1953年起,先后在北京大学、北京语言学院(现北京语言大学)从事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工作。历任北京大学外国留学生中国语文专修班汉语教研室副主任、主任,北京语言学院外国留学生来华部副主任、编辑研究部(语言教学研究所前身)主任等职。曾主编《基础汉语课本》(1980年出版),参加编写《汉语教科书》(1958年出版)等多种教材,发表有关对外汉语教材、教学法的论文十余篇。1981~1983年,在日本东京大学教养学部教中国语文。
书籍目录
一 教师素质及新教师培训二 学科认识及建设三 教材编写四 对外汉语教学法 (一)教学法概说 (二)语音教学 (三)汉字教学 (四)词汇教学 (五)语法教学史海钩沉、薪火相传——访李培元先生后感采编后感
章节摘录
插图:李培元:当时除了负责领导工作的同志,比如说郭良夫同志(他是从清华大学中文系调过来的,当时是具体做教学管理和领导工作的)以外,差不多都是年轻的同志,大学还没毕业提前调过来的。因为我是从中学过来的,毕业之后已经在中学教了几年书了,所以我就算比较大了。跟我差不多的还有傅惟慈先生,他跟我是同年的,还有熊毅先生、杜荣先生、邓懿先生、王还先生。这些人属于年纪偏大的,剩下的都是提前毕业调过来的。像以李景蕙为代表的,李景蕙、马欣华、黄文彦她们三位女士住在均斋宿舍,我们开玩笑地叫她们“均斋三姐妹”。这些人没有任何负担,真是全心全意地扑在工作上,把自己全部的精力和智慧都用在工作上,领导怎么引导就怎么做,白天上课,晚上辅导。除此之外,系里的规定是一周两个下午的政治学习——50年代那个时候对政治学习是很重视的。还有两段业务学习,请专家来作报告,或者是学习文件。当时要学的文件也很多,像斯大林的《马克思主义与语言学问题》,还有吕叔湘、朱德熙的著作,那个时候是刚刚发表。大家那时候的精神是很饱满的,就是全身心地投入工作。另外当时调进来的这些年轻同志都是政治素养比较好、按外事部门的标准要求的,这些同志的思想、政治也很先进。
编辑推荐
《北京语言大学对外汉语教学名师访谈录:李培元卷》不是一本自传体的书籍,但是它让我们阅读人生。《北京语言大学对外汉语教学名师访谈录:李培元卷》不是一部纯学术性著作,但是它让学术如此具体。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