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的桥梁

出版时间:2010-7  出版社:天津大学出版社  作者:冯骥才 编  

内容概要

《心灵的桥梁:中俄文学交流计划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内容简介:在已经过去的一年,中俄两国的文学文化交流史上应书写下这样的一笔——“心灵的桥梁•中俄文学交流计划”,2009年11月18日19日,中国•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在这次活动中我们听到最多的是“心灵”、“精神”、“灵魂”这样一些重音节,在专家学者的论文中我们看到最多的是“影响”、“接受”、“译介”这样一些关键词,这足以让作为东道主的我们欣慰与感动。在市场经济与商业文化大潮席卷的今天,我们听到了久违的对于文学的呼唤,见证了百年来“为了精神”与“追求经典”的文学翻译传统,于是,我们信乎“文学是精神与心灵的桥梁,这桥是翻译家搭建起来的”。为了这个信念,高龄的中国翻译家,远道的俄罗斯汉学家,有挥之不去的“俄罗斯情结”的几代作家、学者,云集这里,共同来建这“心灵的桥梁”。

书籍目录

前记一、讲话 主持者的话 用文学沟通心灵 从文学的桥梁到桥梁的文学 它们曾进入我们的血液与灵魂 巩固两国人民友谊的桥梁 让我们的桥梁越来越宽二、论文 文学翻译的两个传统 如何评价苏联时代的文学 果戈理《死魂灵》的中文译本 俄罗斯现代的中国文学翻译和李福清院士的中国文学研究 21世纪中国俄罗斯文学研究者与译者的身份 苏联文学在“联中” 论文学的民族接受 中俄民间文学的交流 中国文学与俄罗斯读者 《俄罗斯文艺》的命运和俄罗斯文学研究的命运 文学翻译的至高境界——记翻译家草婴先生 思念父亲汝龙先生 巴金与俄罗斯文学在中国的译介与传播 张庆桐生平事迹新探 中国:俄罗斯文学的“发明”和“发现” 最有中国缘的俄罗斯现代诗人《俄罗斯文艺》30年的历程 俄苏文学研究在中国 不同的“为人生”——以鲁迅和果戈理为例 中国早期接受俄国文学过程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转向 巴赫金文论在当代中国的旅行(1979-2009) 俄国白银时代现代主义诗歌在中国 俄罗斯问题的中国表述 论俄罗斯文学在中国的比较文学视角 俄罗斯诗歌翻译在中国 中国文学走出去的步伐 俄中两国问的精神桥梁 中国民间戏剧年画作为俄罗斯的中国古典文学资源 异域风雅颂新声苦辛甘——《诗经》俄文翻译探析 《孟列夫译(中国诗歌集)》序言 破译东方诗学的文化密码 《聊斋志异》俄译版本述略三、展览 俄罗斯文学在中国版本展 短语 俄罗斯文学在中国译介分期 苏俄文学的翻译家 现场情景 珍贵版本展品 中国木版年画在俄罗斯展 展览前言 现场情景 历史图像 《中国木版年画集成·俄罗斯藏品卷》四、资料 会议标志 展览标示后记

章节摘录

插图:他理直气壮地与赫鲁晓夫顶撞起来。“尼基塔·谢尔盖耶维奇,请您现在给我找一个大姑娘来,我当场向您证实我是怎样一个同性恋者!”赫鲁晓夫一边观看涅伊兹韦斯内等人的作品,一边骂他们花的是人民的血汗钱,拉的是狗屎。涅伊兹韦斯内反驳赫鲁晓夫说他根本不懂艺术,是外行,是美学领域的文盲。临别时,赫鲁晓夫出乎意料地主动握了握涅伊兹韦斯内的手。苏联国内报刊上对那次参观作了详细报道,外国报刊更是大加渲染。赫鲁晓夫的助手后来让涅伊兹韦斯内写一份书面检讨,以便消除新闻报道中的副面影响,让他承认错误。他写了,但不是按领导的授意。苏共中央意识形态委员会成员们传阅了涅伊兹韦斯内的检讨,认为不能发表(涅伊兹韦斯内1976年流亡国外)。1963年,特瓦尔多夫斯基当着众多外国外交官面,为赫鲁晓夫朗读讽刺诗《焦尔金游地府》。这首反斯大林主义的叙事诗,辛辣地嘲讽了官僚及战后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赫鲁晓夫表示赞赏。他的女婿《消息报》总编辑阿朱别依不经新闻检查制度的程序,便很快将它刊登出来了。赫鲁晓夫听人为他读了索尔仁尼琴的《伊凡·杰尼索维奇的一天》。这是一篇由过去的犯人描写斯大林时期集中营的悲惨生活的纪实小说。苏联文学从来没有涉及过这一题材。赫鲁晓夫认为这是反斯大林的有力武器,便提请中央委员会主席团成员表决是否发表这篇小说。大家不知所措。最后在他的压力下,通过公开发表它的决议。赫鲁晓夫亲自飞往维约申斯克村,邀请肖洛霍夫陪同他访美,以壮其行。看来,他和自己的同行与文艺界人士打得火热,没有想到过了不久他即被他的“亲密的战友们”赶下了台。

编辑推荐

《心灵的桥梁:中俄文学交流计划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是由天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心灵的桥梁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