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0.7.1 出版社:天津大学出版社 作者:陈明达 页数:550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原中国营造学社成员、杰出的建筑史学家陈明达(1914-1997年)先生的遗着《(营造法式)辞解》即将出版了,这是中国古代建筑历史研究领域取得的一顼新的学术成果,同时也是事关古代建筑遗产保护的一件大事——它直接为研究和保护早期木结构建筑提供了权威性的技术参照。书稿的整理者向我介绍了这项工作的基本情况,并邀请我作一篇序言,盛情难却,我谨作为这一领域的晚辈学人和一名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者,写几点感言,聊以代序。 陈明达先生是我一向钦敬的学者,也是我们国家文物局的老前辈、老专家,对国家文物局的工作曾做出过非常重要的贡献。20世纪初,在已故文化部副部长、文物局局长郑振铎先生的主持下,国家文物局(当时稻为中央文化部文物局)曾先后聘请过许多知名学者任职,如古人类学家裴文中先生任局博物馆处处长、书画鉴定专家张珩先生任文物处副处长,而谢元璐(考古学家,教授)、傅忠谟(古籍版本和古器物研究专家,研究员)、罗福颐(古文字学家,教授)、徐邦达(书画鉴定家,研究馆员)、陈明达(建筑史学家,研究员)等知名学者则被聘任为局业务秘书,发挥各自的专长,为文物局的工作献计献策。在此时期,陈明达先生曾在统筹安排古建筑普查、决策国家重要文物修缮工程项目(如赵州桥大修、永乐宫搬迢工程等)、建立古建筑保护技术档案、拟定文物保护法规以及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尤其值得后人钦敬的是,肋年代初,鉴于文物局各项专业工作已逐步走向正轨,陈明达等专家主动将他们的工作移交给更年轻的同志, 自愿离开政府机关,转入教学或研究机构,精心治学。这样的选择,表现了他们淡泊名利、勤奋、笃实的学者风范,也给人以启示:我们事业的发展需要多方面的人才各尽所能、和衷共济,既要有专业人士参与社会工作和行政工作,也要有学者心无旁骛地固守书斋、潜心于学术研究。
作者简介
陈明达(1914-1997)湖南祁阳人,1932年参加中国营造学社,始为绘图员,后升为研究生、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师从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刘敦桢先生,重点致力于全国古建筑、石窟寺类文物的研究与保护工作。1949年以后,历任文化部文物局业务秘书、工程师,文物出版社编审,中国建筑技术研究院建筑历史研究所研究员。
陈明达先生是我国杰出的建筑历史学家。他长期从事古代建筑遣构的调查工作,并以实物测绘、文献考证和理论分析三者的结合为研究基础,通过《营造法式》的专题研究,重点探索古代建筑设计规律,阐发古代建筑的科学性,在这一领域做出了创造性的贡献。其主要著述有《应县木塔》、《巩县石窟寺》、《大木作制度研究》、《中国古代木结构建筑技术》和《蓟县独乐寺》等。
书籍目录
序一序二整理前言凡例词条索引词条首字音序索引辞解正文附录 词条对应插图索引 插图对应词条索引 插图涉及的文物 朝代索引 插图涉及的文物 地点索引 插图说明跋
章节摘录
插图:首先是识读陈先生的手稿,按照原文的意图,对词条的编排顺序、用字以及标点逐一加以整理,录入计算机。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因原稿尚是初稿,词条及释文钩改涂抹更换次序乃至改变页数之处不在少数。同时,词条排序、用字、标点等格式亦时有微差。比如,原稿在词条排序方面,总的来说是依照梁思成先生撰写的《清代营造辞解》体例:将词条以首字等画数为序排列,笔画数相同的以所属部首先后为次,首字相同的再以次字笔画为序,其余以此类推。于是,我们本着这一原则,对个别次序与之不相符合的地方进行了调整。另外,在用字方面,陈先生原稿基本为常用繁体字,来自《营造法式》的字词写法则多准仿宋的陶本,即陈先生晚年研究的工作用本。本着这一原则,我们将其间偶尔使用的简化字改为繁体字,并对手稿中同一个字的不同写法(如砖、坞)加以统一。这部分工作除了比对陶本外,也参考了其它几种版本的《营造法式》C92,如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上海图书馆藏张蓉镜抄本(张本)以及新近影印出版的故宫本《营造法式》,特别是中华书局影印的南宋刊本《营造法式》残卷,是确定字形时的重要依据。最后校对统稿阶段还参考了北宋时期影响较大的两部韵书《广韵净和《集韵》的宋刊本。另外,考虑到《辞解净涉及的词语尤其是各个词条其中有很多字对于非专业的读者而言可能显得生疏,因此,为了阅读时的顺畅以及进一步查阅其它辞书的方便,我们特地给每个词条加注了汉语拼音,供读者参考。具体的读音基本上依照《汉语大字典》、《汉语大词典》,遇到多音字或异体字等情况,则结合字词的含义,根据我们的理解选定了一种读音。确定读音虽然总的看来操作比较简单,即依照《汉语大字典》、《汉语大词典》即可,但若具体到每个音的确定,又涉及到不少问题,情况往往非常复杂,需要做专门的深入研究;而且字的音义关系甚为密切,而除了读音之外,字形也有类似的复杂情况,同时还要考虑版本刻印传抄的因素,也就更增加了问题的复杂程度。关于读音和字形,此前学界已经都有过一些讨论,限于篇幅,这裹仅依文字在原书中是否有音注,分两种情况各举一例大概说明一下我们的工作方式。
编辑推荐
《辞解》:封面底图采自南宋刻本《营造法式》,左上方是陈明达先生签名,书脊及扉页题名集南宋刻本《营造法式》及南宋刻本《孟子注疏解经》。正文笔画数上下栏图案摹自正定隆兴寺大悲阁北宋崇间《敕赐阁主》碑。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