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0-1 出版社:天津大学出版社 作者:朱敬 页数:200
Tag标签:无
前言
现代意义上的教育技术已经走过了近百年的历史。在过去的100年里,几代从业者将毕生的智慧奉献给自己所热爱的家园。这其中,有令人振奋的辉煌也有耐人寻味的曲折,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 历史不仅是集体记忆,更是集体智慧。这些超越时空的集体智慧不仅是对现实的观照,更蕴含着对未来的憧憬。对一个学科而言,自觉地在历史中寻求学科发展的轨迹,提炼历史的智慧,不仅是一种成熟的表现,更是一种睿智的选择。 早在20世纪50~60年代,芬恩等美国教育技术大师面对教育技术研究领域思想的混乱,倡导开展历史研究和对历史经验的总结,由此涌现出了塞特勒、伊利等一批教育技术学历史研究的开拓者,留下了《教学技术的历史》、《美国教育技术的演变》等经典之作。这些研究不仅积累了大量史料,而且系统地整理和揭示出美国教育技术发展的历史经验和内在逻辑,更重要的是唤起了教育技术专业人员对历史资源的重视和对理论研究的兴趣,推动和促进了教育技术研究在反思和自我意识中走向清醒与成熟。 诞生于美国等发达国家的早期视觉教学、听觉教学、影视教育,是如何伴随着视听媒体传入中国的?进入中国的文化、教育土壤之后,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又如何在中国当时文化泰斗、教育家、教育行政官员们的引领、改造下,创生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电化教育?对后来中国电化教育领域和电化教育学专业的发展产生了哪些影响?这些重要的历史事实和历史资源,是必须认真搜集、整理、研究和传播的。 中国早期电教起步并不晚,而且从一开始就得到蔡元培、陶行知等著名教育家的关注和指导。这些大师十分强调对历史资料的收集和保存,多次指导和帮助魏学仁、孙明经等人用文本或影像记录当时发生的国情民生与社会文化变革。孙明经于20世纪40年代末发表的《文化大革命中的小实验》一文,生动、详细地记述了金陵大学的电化教育发展过程和重要成果,而他的《万里猎影》更是形象地记录了我国20世纪30年代的国情民生,为后世了解当时的中国留下了珍贵的影像资料。此外,宗亮东、宗秉新、蒋社村、赵光涛等早期电化教育研究者亦十分重视历史,不仅用历史研究的方法探究美国视觉教育的起源及其对中国的影响,而且在著作中记录了我国当时的电化教育进展情况。 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我国电化教育在发展中出现了严重的断层,致使早期电化教育的历史资源长期以来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诸多珍贵的文本和影像资料如同散落的珍珠,淹没于历史的长河,不为人所知,因而时有历史的误解发生。
内容概要
《影音教育中国之路探源:关于中国早期电化教育史的理解与解释》所指的早期电化教育起止时间为1917至1949年,原因是1917年商务印书馆开始摄制教育影片,这是中国电化教育最早的萌芽;1949年,由于政治体制的变更,电化教育理论与实践发展有较大的转型。《影音教育中国之路探源:关于中国早期电化教育史的理解与解释》的指导思想立足于“理解”与“解释”这对历史哲学范畴。“理解”注重探究历史人物的动机、意图、思想和历史事件的意义,体现的是意义性和人文关怀精神;“解释”注重对历史发展规律的探寻和总结,体现的是因果性和科学精神。在历史哲学发展史上,以享普尔为代表的解释派和以柯林武德为代表的理解派长期以来水火不容,但在多元并存的当今时代,人们越来越意识到理解与解释是对历史不同层面、不同维度的认识和解读,二者是互补的而非对立的关系。笔者希望从人文并科学的角度对中国早期电教史进行新的历史解读。
作者简介
朱敬,1974年7月生于山西太原,2007年毕业于南京大学教育科学与管理系,获教育学博士学位。目前为广西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自2003年以来在《教育发展研究》、《电化教育研究》等国内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15篇、其他刊物3篇主持或参与国家级、省部级、厅局级课题8项。因具有多学科背景故研究兴趣也呈多元化目前感兴趣的关键词主要有教育技术学基本理论、教育竞争力、学习科学与技术等。
书籍目录
上篇 从电影教育到电化教育——早期电化教育的产生与发展第一章 早期电化教育的孕育与形成第一节 电影教育的孕育(1917-1932)第二节 早期电化教育的形成(1932-1936)第二章 早期电化教育的发展与繁荣第一节 早期电化教育的战时催化(1936-1945)第二节 早期电化教育的相对成熟(1946-1949)第三章 早期电化教育的典型与个案第一节 我国第一个电化教育组织:中国教育电影协会第二节 我国早期电化教育的摇篮和主要基地:金陵大学第三节 我国高校电化教育专业的首创:江苏省立教育学院与国立社会教育学院第四节 河南省的早期电化教育中篇 大教育取向的价值探寻——早期电化教育的理论研究第四章 早期电化教育的理论研究第一节 早期电化教育理论研究的萌芽与首次高潮第二节 早期电化教育理论研究的发展与二次高潮第三节 早期电化教育经验体系的构建与解释第五章 孙明经与舒新城:早期电化教育理论研究的核心人物第一节 中国电化教育的开拓者与奠基人——孙明经第二节 致力于电化教育的教育家——舒新城下篇 本土化建构与历史的追问——早期电化教育的理解与解释第六章 早期电化教育理论与实践的中国之路第一节 早期电化教育中国之路形成的思想背景第二节 早期电化教育实践的中国之路第三节 早期电化教育理论研究的中国之路第七章 早期电化教育的逻辑与动力第一节 早期电化教育的逻辑第二节 早期电化教育发展的动力第八章 历史与现实的对话第一节 历史的遗失和继承第二节 历史引发的思考和诘问研究结论附录 中国早期电化教育大事记参考文献后记
章节摘录
1934年,金陵大学与中国教育电影协会密切合作,成立了“中国教育电影协会——金陵大学理学院教育影片摄制推广委员会”,制定了教育电影计划,正式开始自制中国教育影片。金陵大学理学院是具体工作的承担者,由金陵大学化学系潘澄侯教授主持,生物系范谦衷教授协助,专修影音相关课程的孙明经当年从金陵大学毕业,加入此项工作,担任摄影师。影片摄制计划为:“一、大多数之自然科学影片,以中小学生为假想之观众。自然科学课程标准,既经教育部定,则课程内容大致相同。制成之片,无论何校,均可采用,以辅课室教学之不逮。二、对于民族精神固有文化,国防化学,特有之工业,加以提倡与宣传。三、卫生影片,为民众教育馆最适宜映放之影片,夏季苍蝇、蚊虫虽人人恶之,然疟疾、霍乱等症之传染,十九不知为蚊蝇之所赐。四、国内之建设,不论其为公路、水利、风景等等,映之国内使人明政府之努力,增其信任之心。映之国外,使侨胞乐于归国投资,并改变外人对吾心理。” 到1936年,金陵大学理学院为中国教育电影协会代摄了《蚕丝》(2卷)、《陶器》(1卷)、《西湖》(1卷)、《酱油之速酿》(1卷)、《皮革》(1卷)、《防毒》(3卷)等。其中国防常识片《防毒》流传最广,拷贝超过了100部。 1936年,金陵大学理学院成立了教育电影部。该部前身可推至1930年成立的推广委员会员,该委员会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推广科学教育电影。1934年,推广委员会改组为科学教育电影委员会,专司电影拍摄和放映工作,主席为潘澄侯,副主席为范德盛,委员包括魏学仁、孙明经等9人,另还有干事4人,助理3人。由于该委员会与中国教育电影协会、教育部进行合作,社会服务量日益增多,所以扩展为教育电影部。教育电影部分总务、编译、摄制、流通四组,由潘澄侯、裘家奎、孙明经、段天煜分别主持。金陵大学教育电影部的成立标志着我国大学电教服务走向专职化和专业化。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