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9-10 出版社:天津大学出版社 作者:刘叙杰 著 页数:267 字数:360000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著名建筑历史学家、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刘叙杰教授一生致力于中国古代建筑历史教学和科研,以中国上古时期建筑发展史研究享誉学坛。他秉承乃父刘敦桢先生严谨、笃实的学风,从上世纪50年代起即广泛收集文史材料,虽经文革特殊时期,亦坚持不懈,所著《中国古代建筑史》之第一卷“原始社会——秦汉建筑”于2003年出版,展示了他厚积薄发的学识素养和精辟见解。尤其令人肃然起敬的是,自刘敦桢先生于1968年不幸辞世后,刘叙杰先生即开始做刘敦桢遗稿的整理工作,先后在上世纪80年代出版四卷本《刘敦桢文集》,在2007年出版十卷本《刘敦桢全集》,历时达四十年之久。 本书收录的刘叙杰先生三篇文稿,以不同的视角回顾了中国古代建筑历史研究作为一个新兴学科,从创建伊始到发展壮大的历程,是一份珍贵的中国建筑史学史资料和著述。
书籍目录
创业脚印故迹履痕回荡足音编校后记
章节摘录
插图:然而父亲深知:他的成绩绝不是因为个人的单纯努力所取得的,而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结果。首先要感谢的是朱启钤先生的知遇之恩以及后来的不断支持。同时也离不了学社社友问(首先是梁思成先生)的齐心协力和青年助手们的艰苦劳动。在他的作品中,还凝结着那些慷慨捐赠研究经费和学术书刊的社会各界人士的拳拳赤心以及在历次调查考察时各地人民大众提供的协助与服务,最后,才是他自己多年不懈的勤奋与努力。一个人不能脱离社会和周围的人们而单独存在,否则就将一事无成。因此,尊重别人的工作,并且不要把自己放到一个不适当的过高地位,就成为他毕生遵循的与后来经常告诫我们的一条不渝的法则和座右铭。当时的北平生活费用较南京、上海一带低,父亲刚到北平时的工资比在南京时差不多减少了一半,但维持一个小家庭的中上消费水平还是颇有余裕的,这样的生活条件,后来逐年又得到了改善。以住房来说,最初我们是住的东城的小绒线胡同,租了一家潘姓房主的西屋,条件不是很好。不久,就迁到顶银胡同的一处小宅,虽然是独门独户,但面积和空间都不够宽敞。最后搬到史家胡同,这是一座颇大的宅第,前后有五重院落,东北角还有一个跨院,父亲的书室就设在那里,所以也是对孩子们的禁区。我和两个妹妹在家里也不大能见到父亲,因为他不是外出旅行,就是去学社上班。吃饭时,我们有自己的小桌椅(是梁伯母送的),和大人不在一起,睡觉也另在一处。只有在某些假日里,当全家都去北海或中山公园时,我们才有较多的时候亲近。因此,在我童年的记忆中,父亲的印象比较淡薄,这种情况直到抗日战争爆发后,才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日本帝国主义者于1931年非法占据我国的东北三省以后,又将魔爪伸向热河、内蒙与冀东,一时北平、天津等城市也都笼罩在侵略者的阴影下。尤其是“七七事变”的前一年,战争的气氛格外浓烈。北平城内经常可以看到来自日本的“浪人”踯躅街头,无端惹事生非;或是挎着战刀耀武扬威的日本军官,三五成群地到处“观光”。而日军的频繁调动与军事演习,更是时有所闻。当时的北平,正处于“黑云压城城欲摧”的险恶境地。许多人已经或正在离开这座危城,但父亲和营造学社的其他人员,为了继续工作,还必须坚持到最后一刻。随着日寇咄咄逼人的武力威胁而来的,还有他们的柔化政策。
后记
刘叙杰教授所作怀旧文章三篇,结集为《脚印·履痕·足音》,正式出版在即,嘱我作序。无论公交或私谊,刘叙杰先生都是我的长辈,实不敢如此越礼妄为,故作为本书的编辑撰写一则编校后记,谨向先生复命。今年5月27日,在南京中山陵博爱坊广场举行的“《中山纪念建筑》首发式暨中山陵建陵80周年纪念会”上,80名中学生集体朗诵收录于中学生语文教科书的散文名篇《巍巍中山陵》。该篇以严谨的状物梳理、史实记录和饱满的情感抒发见长,辅之以中学生的朗朗诵读,使得在场人员无不为之动容。这篇散文的作者就是刘叙杰先生。自己的文章得以被中小学语文教科书收录,这在世界任何国度都被视为莫大的荣誉。我以为,刘叙杰先生能够成为获此殊荣的少数科技工作者之一,是很顺理成章的:其行文往往因其理工科的根基而分外严谨,又因其厚重的旧学传承和其为人的真诚、仁厚,往往又于理工科的严谨中时时显露着中国文人的情感和中国传统诗画般的意蕴。作为本集的编者,我很荣幸能够先读者一步再次领略刘先生文章特有的严谨与抒情,也迫不及待地向读者推荐这部难得的佳作。刘先生这三篇怀旧文章,文体、文风各不相同,合而观之,则成一幅完整的画卷一以对一个特定的社会生活场景的勾画,生动再现了中国建筑历史学科自创建以来至“文革”后期所经历过的充满艰辛而又成果辉煌的漫长路途。《创业脚印一一建筑大师刘敦桢先生不朽的奋斗历程》真实记述了中国建筑历史学科奠基人之一的刘敦桢先生硕果累累的学术生涯,虽屡遭挫折而矢志不渝的人格魅力,立足国学而襟怀字内的现代中国知识分子风范。刘叙杰教授是刘敦桢先生之哲嗣,故其写乃父之为人,笔调充满亲情而感人至深;他本身也是一位颇有建树的建筑历史学家,具有很深的学术造诣,故其评介先人的学术成就,则有着坚实的学术史根基和严谨,公允的学术评判。
编辑推荐
《脚印·履痕·足音》:建筑名家文库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